細胞衰老特徵及學說

細胞衰老是客觀存在的。同新陳代謝一樣, 細胞衰老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對多細胞生物而言, 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與機體的衰老和死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機體的衰老並不等於所有細胞的衰老, 但是細胞的衰老又是同機體的衰老緊密相關的。  研究表明,現代人類面臨著三種衰老:第一種是生理性衰老,是指隨著年齡增長所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第二種是病理性衰老,即由於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體發生病理性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這種衰老又稱為早衰。第三種是心理性衰老,心理活動是生理活動更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人類由於各種原因,常常產生「未老先衰」的心理狀態而影響機體的整體功能。  細胞在正常環境條件下發生的功能減退,逐漸趨向死亡的現象。衰老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細胞作為生物有機體的基本單位,也在不斷地新生和衰老死亡。衰老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長短即細胞的壽命,它隨組織種類而不同,同時也受環境條件的影響。高等動作體細胞都有最大分裂次數,細胞分裂一旦達到這一次數就要死亡。各種動物的細胞最大分裂數各不相同,人細胞為50~60次。一般說來,細胞最大分裂數與動物的平均壽命成正比。細胞衰老時會出現水分減少、老年色素——脂褐色素累積、酶活性降低、代謝速率變慢等一系列變化。關於細胞衰老,目前已有不少假說,主要包括遺傳因素說、細胞損傷學說、生物大分子衰老學說等,但都不能圓滿地解決問題。  通過細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規律,對認識衰老和最終找到推遲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義。細胞衰老問題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生物學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隨首科學發展而不斷闡明衰老過程,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將不斷延長。但也會出現相應的社會老齡化問題以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關節炎等老年性疾病發病率上升的問題。因此衰老問題的研究是今後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生物體內的絕大多數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等幾個階段.可見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我們知道,生物體內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新增殖的細胞來代替它們.例如,人體內的紅細胞,每分鐘要死亡數百萬至數千萬之多,同時,又能產生大量的新的紅細胞遞補上去.

細胞衰老的特徵

  研究表明,衰老細胞的核、細胞質和細胞膜等均有明顯的變化:   ①細胞內水分減少,體積變小,新陳代謝速度減慢;  ②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   ③細胞內的色素會積累;   ④細胞內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線粒體數量減少,體積增大;  ⑤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形態變化

  總體來說老化細胞的各種結構呈退行性變化。衰老細胞的形態變化表現有:   1、核:增大、染色深、核內有包含物  2、染色質:凝聚、固縮、碎裂、溶解   3、質膜:粘度增加、流動性降低   4、細胞質:色素積聚、空泡形成  5、線粒體:數目減少、體積增大   6、高爾基體:碎裂   7、尼氏體:消失   8、包含物:糖原減少、脂肪積聚  9、核膜:內陷

分子水平的變化

  1、DNA:從總體上DNA複製與轉錄在細胞衰老時均受抑制,但也有個別基因會異常激活,端粒DNA丟失,線粒體DNA特異性缺失,DNA氧化、斷裂、缺失和交聯,甲基化程度降低。  2、 RNA:mRNA和tRNA含量降低。  3、蛋白質:含成下降,細胞內蛋白質發生糖基化、氨甲醯化、脫氨基等修飾反應,導致蛋白質穩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質肽斷裂,交聯而變性。氨基酸由左旋變為右旋。  4、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屬離子Ca2+、Zn2+、Mg2+、Fe2+等丟失,酶分子的二級結構,溶解度,等電點發生改變,總的效應是酶失活。  5、脂類: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間或與脂蛋白之間交聯,膜的流動性降低。

編輯本段分子機理之差錯學派

  細胞衰老是各種細胞成分在受到內外環境的損傷作用後,因缺乏完善的修復,使「差錯」積累,導致細胞衰老。根據對導致「差錯」的主要因子和主導因子的認識不同,可分為不同的學說,這些學說各有實驗證據。

代謝廢物積累學說

  細胞代謝產物積累至一定量後會危害細胞,引起衰老,哺乳動物脂褐質的沉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脂褐質是一些長壽命的蛋白質和DNA、脂類共價縮合形成的巨交聯物,次級溶酶體是形成脂褐質的場所,由於脂褐質結構緻密,不能被徹底水解,又不能排出細胞,結果在細胞內沉積增多,阻礙細胞的物質交流和信號傳遞。最後導致細胞衰老。研究還發現老年性痴呆(AD)腦內的脂褐質、腦血管沉積物中有β-澱粉樣蛋白,因此β-AP可做為AD的鑒定指標。

大分子交聯學說

  過量的大分子交聯是衰老的一個主要因素,如DNA交聯和膠原膠聯均可損害其功能,引起衰老。在臨床方面膠原交聯和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有密切關係。

自由基學說

  自由基是一類瞬時形成的含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團,普遍存在於生物系統。其種類多、數量大,是活性極高的過渡態中間產物。如O2ˉ??、OH?和各類活性氧中間產物(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 ROM),正常細胞內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禦系統,包括酶系統和非酶系統。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統有維生素E,醌類物質等電子受體。  自由基的化學性質活潑,可攻擊生物體內的DNA、蛋白質和脂類等大分子物質,造成損傷,如DNA的斷裂、交聯、鹼基羥基化。蛋白質的變性而失活,膜脂中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而流動性降低。實驗表明DNA中OH8dG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鹼基配對特異性,不僅OH8dG被錯讀,與之相鄰的胞嘧啶也被錯誤複製。  大量實驗證明實,超氧化物岐化酶與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緩機體的衰老。Sohal等人(1994、1995),將超氧化物岐化酶與過氧化氫酶基因導入果蠅,使轉基因株比野生型這兩種酶基因多一個拷貝,結果轉基因株中酶活性顯著升高,平均年齡和最高壽限有所延長。

體細胞突變學說

  認為誘發和自發突變積累和功能基因的喪失,減少了功能性蛋白的合成,導致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如輻射可以導致年輕的哺乳動物出現衰老的癥狀,和個體正常衰老非常相似。

DNA損傷修復學說

  外源的理化因子,內源的自由基本均可導致DNA的損傷。正常機體內存在DNA的修復機制,可使損傷的DNA得到修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修復能力下降,導致DNA的錯誤累積,最終細胞衰老死亡。DNA的修復並不均一,轉錄活躍基因被優先修復,而在同一基因中轉錄區被優先修復,而徹底的修復僅發生在細胞分裂的DNA複製時期,這就是幹細胞能永保青春的原因。

端粒學說

  染色體兩端有端粒,細胞分裂次數多,端粒向內延伸,正常DNA受損。

生物分子自然交聯學說

  該學說在論證生物體衰老的分子機制時指出:生物體是一個不穩定的化學體系,屬於耗散結構。體系中各種生物分子具有大量的活潑基團,它們必然相互作用發生化學反應使生物分子緩慢交聯以趨向化學活性的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交聯程度不斷增加,生物分子的活潑基團不斷消耗減少,原有的分子結構逐漸改變,這些變化的積累會使生物組織逐漸出現衰老現象。生物分子或基因的這些變化一方面會表現出不同活性甚至作用徹底改變的基因產物,另一方面還會干擾RNA聚合酶的識別結合,從而影響轉錄活性,表現出基因的轉錄活性有次序地逐漸喪失,促使細胞、組織發生進行性和規律性的表型變化乃至衰老死亡。  生物分子自然交聯說論證生物衰老的分子機制的基本論點可歸納如下:其一,各種生物分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按一定自然模式發生進行性自然交聯。其二,進行性自然交聯使生物分子緩慢聯結,分子間鍵能不斷增加,逐漸高分子化,溶解度和膨潤能力逐漸降低和喪失,其表型特徵是細胞和組織出現老態。其三,進行性自然交聯導致基因的有序失活,使細胞按特定模式生長分化,使生物體表現出程序化和模式化生長、發育、衰老以至死亡的動態變化歷程。

編輯本段分子機理之遺傳論學派

  認為衰老是遺傳決定的自然演進過程,一切細胞均有內在的預定程序決定其壽命,而細胞壽命又決定種屬壽命的差異,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細胞壽命在限定範圍內變動。

細胞有限分裂學說

  L.Hayflick (1961)報道,人的纖維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增殖次數是有限的。後來許多實驗證明,正常的動物細胞無論是在體內生長還是在體外培養,其分裂次數總存在一個「極極值」。此值被稱為「Hayflick」極限,亦稱最大分裂次數。如人胚成纖維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只能增殖60~70代。  現在普遍認為細胞增殖次數與端粒DNA長度有關。  Harley等1991發現體細胞染色體的端粒DNA會隨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不斷縮短。DNA複製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段,當縮短到一定程度至Hayflick點時,細胞停止複製,而走向衰亡。資料表明人的成纖維細胞端粒每年縮短14~18bp,可見染色體的端粒有細胞分裂計數器的功能,能記憶細胞分裂的次數。  端粒的長度還與端聚酶的活性有關,端聚酶是一種反轉錄酶,能以自身的RNA為模板合成端粒DNA,在精原細胞和腫瘤細胞(如Hela細胞)中有較高的端聚酶活性,而正常體細胞中端聚酶的活性很低,呈抑制狀態。

重複基因失活學說

  真核生物基因組DNA重複序列不僅增加基因信息量,而且也是使基因信息免遭機遇性分子損害的一種方式。主要基因的選擇性重複是基因組的保護性機制,也可能是決定細胞衰老速度的一個因素,重複基因的一個拷貝受損或選擇關閉後,其它拷貝被激活,直到最後一份拷貝用完,細胞因缺少某種重要產物而衰亡。實驗證明小鼠肝細胞重複基因的轉錄靈敏度隨年齡而逐漸降低。哺乳動物rRNA基因數隨年齡而減少。

衰老基因學說

  統計學資料表明,子女的壽命與雙親的壽命有關,各種動物都有相當恆定的平均壽命和最高壽命,成人早衰症病人平均39歲時出現衰老,47歲生命結束,嬰幼兒早衰症的小孩在1歲時出現明顯的衰老,12~18歲即過早夭折。由此來看物種的壽命主要取決於遺傳物質,DNA鏈上可能存在一些「長壽基因」或「衰老基因」來決定個體的壽限。  研究表明當細胞衰老時,一些衰老相關基因(SAG)表達特別活躍,其表達水平大大高於年輕細胞,已在人1 號染色體、4號染色體及ⅹ染色體上發現SAG。   用線蟲的研究表明,基因確可影響衰老及壽限,Caenrhabditis elegans的平均壽命僅3.5天,該蟲age-1 單基因突變,可提高平均壽命65%,提高最大壽命110%,age-1突變型有較強的抗氧化酶活性,對H2O2、農藥、紫外線和高溫的耐受性均高於野生型。  對早衰老綜合症的研究發現體內解旋酶存在突變,該酶基因位於8號染色體短臂,稱為WRN基因,對AD的研究發現,至少與4個基因的突變有關。其中澱粉樣蛋白前體基因(APP)的突變,導致基因產物β澱粉蛋白易於在腦組織中沉積,引起基因突變。


推薦閱讀:

感覺幸福的細胞
Nature Medicine:新技術能識別治療後漏網的癌細胞
Opdivo獲批用於晚期(轉移性)腎細胞癌
飲酒如何致癌?科學家首次揭示酒精會損傷造血幹細胞
細胞的生命歷程【題組4】

TAG:衰老 | 細胞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