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將世間親情轉化為清凈的菩提緣

大恩敦珠父母仁波切開示: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要想獲得解脫成就,需要我們對輪迴生起真實的出離與厭離,遠離世間八法,在阿蘭若處(寂靜處,也可以說是具德上師的身邊)專心修行,一切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都這樣講;另一方面,對很多仍然身在世間的修行人來說,或許已經放下了功名利祿的渴求,卻很難放下對家庭、朋友、愛人的執著,往往也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讓世間、出世間都能圓融無礙。這樣的想法看上去好像很不錯,是有責任心、值得讚歎的表現,也經常聽見這樣的說法:「修行就是修身養性,為了讓我們貪嗔痴減少後更加融洽的與家人相處」,或者是「修行不是為了讓我們變成一個奇怪的人,與他人格格不入,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和諧的融入社會」等等。那麼,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在兩邊兼顧的情況下,順利而又滿足的解脫成就呢?我們所自認為的禮儀仁愛,是否真的能夠救度自他遠離輪迴的痛苦與折磨?「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倉央嘉措廣為流傳的千古問句又是否真正有一個讓人感到滿意的解答呢?

  遺憾的是,現實卻非常的殘酷,作為修行人,我們心中始終要有一個定解,唯有生起甘於放下世間所有的真實的出離心,才能夠讓我們產生對解脫成就的希求,從而尋求上師三寶的庇護以度脫我們前往永恆安樂的彼岸,否則,對這世間包括任何情感在內的一切貪執,不管外表看起來多麼美妙動人,唯一的結果只能是將我們更加緊密的束縛在輪迴的深淵。任何企圖在世間貪執、出世間安樂之間尋求平衡的想法,都只不過是為隨順自己習氣而找的借口,都是對上師三寶信心稀薄的表現,如果處理不當,世間親情將必定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障礙,這句話可能聽著不太順耳,但卻是我們每個修行人都無法逃避、必須要面對和跨越的問題。

  接下來為大家展開講解。

一、世間親情是修行的障礙

  在四大部洲中,由於業力不同的緣故,情器世界的顯現也不盡相同。北俱蘆洲的男女交往開放自由,並不存在任何家庭種族的觀念、更談不上對世間親情的貪染,東勝神州、西牛賀州的眾生世間福報也比較大,貪嗔痴的習氣較少,而我們所在的南瞻部洲的人類,對情感的慾望和貪執相對來說是最重的,就像外器世界的花草樹木、高山河流有著千變萬化的形態一樣,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各種各樣的,夾雜著形形色色的貪求與煩惱,總結起來大概分為三類:父母家人之間的親情、伴侶眷屬之間的愛情、親朋好友之間的友情,這裡我們統一將這些情感都歸為世間親情的範疇中。

  那麼,作為以解脫成就為根本目標的修行人來講,在處理這些關係時我們往往會產生如下的誤區,如有不當便會對修行產生諸多障礙:

1、親情的誤區

  毫無疑問,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是難以為報的,這一點我們平時多加思維就不難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愛絕無保留,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辛苦勞作,竭盡所能的提供他們能夠提供的一切條件,為此不惜造下殺生、盜竊、妄語等種種不善業,只為了讓兒女能夠生活得幸福和快樂,如果兒女遭受任何的不幸與痛苦,父母幾乎都會甘願為之代受,我們學佛時需要艱難修習的自他相換,在以子女對境時很多父母都會自然而然變得勇猛無畏。清朝的慈禧太后在恭賀母親七十大壽時曾寫過一首詩:「天下父母情最真,淚血融成兒女身,殫盡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如今早已被廣為傳唱成為婦孺皆知的諺語,如同慈禧太后一般自私殘暴的封建君主,面對父母的恩情時也表現的如此感恩戴德,可知父母恩重難報,在世間的角度來看,子女理應慈烏反哺,於父母需要時承歡膝下、養生送終,這是回報父母恩情的至孝行為。王祥卧冰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叫王祥的孩子,因為母親重病卧床想要吃魚,因此不惜在寒冬之際卧於結冰的河面,用體溫將冰塊融化,抓到兩條鯉魚殺了孝敬母親,這樣的行為聽上去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在世人中備受稱讚。而相對的,由於佛弟子為希求無上解脫的緣故,往往不會隨順父母對自己在世間的種種要求,更甚於徹底放下所有的貪戀,離開父母親人出家修行,例如悉達多太子、蓮花生王子都是在捨棄了王位家人、遠離家鄉的情況下追隨正法,最終成就無上正等覺果位,饒益了無數眾生,然而這在世間人的眼中卻是不孝不義的行為,在正法衰退的如今讓很多世間人不解與鄙棄,更讓部分修行人感到矛盾與痛苦,這是誤區之一。

2、愛情的誤區

  如果說在身為兒女在親情上我們還是更多處於索取的角度,那麼往往面對愛情時我們便如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了。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詞、戲劇、書籍非常多,比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為描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而所作的敘事詩《長恨歌》,其中一句「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言,表達了詩人對這段曠世之戀不得善終的歌詠與遺憾;又比如說著名的漢樂府民歌《上邪》中寫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意思是直到山峰沒有稜角、江水直至枯竭、蒼穹大地合二為一,才願意與所愛之人分離,而在世人的觀念中,滄海桑田的現象需要經歷許多超乎想像的時間,以此不可思議之久遠來表達欲與相愛之人永遠相守的嵐願。那麼在現代,歌頌愛情的歌曲、電影、文學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對愛情執著和忠誠的人受到人們的讚歎與推崇,即便一個人做盡了很多十惡不赦之事,然而只要仍對愛人子女表現得極富感情,也容易受到大眾的同情。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從古到今雖然世事斗轉星移,價值標準也歷經變遷,然而人們對於愛情的執著之心卻從未消減過,在我們眼中,我們心儀的對象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沒有任何缺點,為了讓她會心一笑,恨不得將自己擁有的所有財富、權勢乃至生命都奉獻給她(如果我們對上師三寶有這樣的心,或許早已成就了),在這樣的對境面前,我們好像完全破除了「我執」,事事以對方的意樂為中心,甚至不要求任何回報,看上去特別「無私」與「無畏」。因此,才會古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博褒姒一笑、賠上國家與性命的典故,今有各種政要富豪一擲千金為令美人歡喜、卻因此葬送名望仕途的新聞。在業力牽引下,人們變得盲目而狂熱,深陷虛幻的快樂中無法自拔,尤其是對於修行人來講,在面對取捨時,要做出正確的抉擇更是顯得十分艱難,這是誤區之二。

3、友情的誤區

  那麼,除了親情和愛情以外,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很容易與一部分人由於志趣相投、共同成長而產生深厚的友誼。比如春秋戰國時期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情誼,管仲與鮑叔牙情深意重的管鮑之交,這些千古傳唱的故事讚歎了友誼的美妙與可貴,並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也曾親身感受過朋友之間的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也曾互相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毫無疑問,這些關係來自於我們累生累世所結下的善緣,彷彿為我們不盡如人意的人生帶來了不少溫暖與安慰。於是,當一切祖師大德勸誡修行人應該遠離家鄉與親人前往寂靜處修行,甚至要將力圖讓我們留在世間與他們吃喝嬉耍的朋友們定義為「惡友」時,我們剛開始會難以接受,面對往昔的好友屢次邀約卻再三被拒絕之後不悅與失望的態度,我們往往深感困惑與兩難,這是誤區之三。

4、所生的障礙

  在我們的思維進入了以上三種誤區時,在我們面對出世間解脫與世間各類情感的取捨時,由於彷徨不安、猶豫不決,因此觀想輪迴的過患便會感到心力不足,一旦覺得輪迴中還有如此多值得貪戀不舍的東西,就沒有辦法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從而對上師三寶也沒有真正的希求心和信心,自然得不到佛菩薩大悲智慧妙用的加持,沒有這樣成佛的因緣緣起,解脫成就也就遙遙無期。那麼,不管表面上如何對儀軌咒語念念有詞,或者勤力積極的上供下施,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都並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由於心識被愛欲所污染的緣故,隨順業力流轉,所做的一切事都不過是為了創造更多的輪迴之因。圍繞這些互相貪執的關係,我們會因此生起許多無明煩惱,我們貪婪、嗔恨、痴迷、傲慢、嫉妒的五毒習氣會在此過程中被反覆串習。更為可怕的是,為了得到以及延續這些糾纏的因緣,我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都不會是什麼難事,我們為了短暫如草尖露珠上的一點快樂,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為自己種下難以承受的痛苦之因,誠如佛陀在《楞嚴經》中曾對富樓那尊者這樣說道:「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由此可知,正是以眾生的無明與貪愛為根本,才會有種種不善業的衍生,才會有因果的無限循環,才會有輪迴的生生不息,生死苦海的滔天洪水席捲著眾生於其中掙扎浮沉、永無止盡。原來在輪迴中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感情,實質上卻都像曼陀羅花一般顏色美艷卻身藏劇毒,誤食以後讓人神經麻醉,出現種種幻覺與意識的障礙直至死亡。

  佛子們,不必感到哀傷,接下來我們將詳細講解破除誤區的思維方式,由此可明白這些道理全部都是真實不虛的。

二、破除誤區的思維方式

1、無常的自性

  普賢菩薩在讚頌佛陀無邊功德海時曾這樣說到:「佛智通達凈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我們知道,世間一切有為法的顯現,都源於往昔今生相應的因緣緣起的暫時聚合,因緣聚合時生起,因緣消散便湮滅,每一剎那都在不斷的生滅,因此也無常而沒有自性,一切都並不是永恆的,甚至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金剛經》中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如來正是因為證得了這究竟的實相,才名為具備了無上遍智的神通。

  無常的觀點不僅僅是佛教獨有的態度,實際上,古往今來的世間聖賢也不乏在探求人生宇宙的運作規律時發現世事無常的真相。就比如道家經典《老子》中說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意思是禍與福(這裡涵蓋了到好與壞、善與惡等一切相對的概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扶相依而又互相轉化的,並沒有人知道它們轉化的臨界點在哪裡,這是沒有定準的,正可轉化為邪,善可轉化為惡,人們卻長久以來對此迷惘而不可知。雖然說老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為順應這樣的自然規律而「無為而治」的方法論,但這相對於佛陀徹底洞穿三世因果的一切智智來說還是淺薄而狹隘的。另外,文人騷客們也不乏在經歷了世事無常的無奈之後,屢屢在自己的作品中感慨萬千,比如宋朝著名詩人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又比如辛棄疾《念奴嬌》中的:「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再比如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統統在表達:無論是世間情感的短暫易逝、還是國家政權的興衰更替、抑或是整個大地的滄海桑田,無常是如此的迅猛,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恆常不變。遍智的佛陀當然早已看透這無常的本質,如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這樣總結到:「內外器情所攝的萬法當中,恆常堅固的一事一物也不存在,可以概括為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分、堆際必倒、高際必墮。此外,親怨、苦樂、賢劣及一切分別念也都是無常的。」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觀待先前我們提到過的三類誤區,細細的思維,就不難發現對任何世間親情的貪愛與執著都是多麼的無明與愚昧。

  從親情的角度,當我們正享受父慈子孝、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都短暫而易逝?可能下一秒我們便由於很多無法控制的原因而四散分離,天各一方,又或者死緣將至時,我或我的親人都將死去,死去之後都將帶著各自的業力孤身上路,在世的親人痛哭之後也終會將我們遺忘,前一秒其樂融融的家人後一秒就為爭奪財產打得不可開交,我們曾經為之守護一生的財產、房屋、子女全都化為泡影,如全知無垢光尊者說:「家人親友雖欲恆不離,相依相伴然卻定別離。」

  從愛情的角度,甚至有當今的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的荷爾蒙分泌規律,斷定人們之間熱情的感覺最多不會超過三到六個月,雖然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從側面也說明了我們貪戀的感受只是宿世習氣的一種顯現而已,和對方的關係來源於往昔的因緣在今生暫時和合而成,一旦因緣發生變化,我們「最可愛的人」也會發生改變,今天很喜歡,明天就厭棄,今天喜歡甲,明天喜歡乙,我們以為這是自己主動的選擇,實際卻是受到業力的控制,為此我們掙扎不甘,然而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的苦楚卻不受我們自己控制,在感情中始亂終棄、背信棄義的例子從古到今都屢見不鮮。如果這一切都是恆常無變的,永恆喜悅的,為什麼我們還會感受到如此多的痛苦與無奈?如法王如意寶所說:「青春韶華同齡少男少女眾,互相含笑睥睨戀戀又不舍,情投意合心中雖願長相聚,來日苦樂誰知由然悲心生。」

  從友情的角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難發現,好友知己之間的親疏關係其實也是不定的,雖然在某段時間之內我們和一些人特別要好,但隨著環境或者價值觀念的變化又漸漸疏遠,甚至昨天的好友今天就因為一些諸如錢財利益的瑣事反目成仇,而今天的怨敵明天又冰釋前嫌變成至交,如同愛情一樣,任何友情也不存在天長地久,暫時快樂享受的事情,下一秒就變成了爭吵怨恨的痛苦之因,也正如法王如意寶所說:「前半生敵多數下半生為友,今日愛重之友然於明日時,亦有可能成為斷命之怨敵,親怨無有定準何必強貪嗔。」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古往今來我們多麼讚歎世間親情的美妙可貴,都難以掩蓋它稍縱即逝的無常的本質,以及完全不由自主的生滅,在這其中,我們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的八大苦源,正是圍繞著以貪愛為根本的人和事才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凡夫不明因果的道理,才誤將苦因以為樂,從而陷入意樂顛倒、堪忍顛倒、精勤顛倒的深淵,如龍樹菩薩所說:"貪嗔痴及彼,所生業不善;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

2、輪迴的過患

  當然,如果我們此生完結後一切苦樂都會終結,那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輪迴的浪潮永不止息,我們最終會發現,對於世間親情的貪戀執著帶給我們的將不僅僅只是今生的迷茫與折磨,而是更加長遠的遺憾與痛苦。我們來看看幾個公案。

  在釋迦摩尼佛涅槃後七百年,印度北方出現了一條兇惡的龍王,興風作浪、無人能敵。當時一位名叫祗夜多的尊者由於功德福德深厚的緣故降服了惡龍,帶領弟子四處雲遊。一次,正經過一棵樹時,一隻烏鴉停在樹上,尊者注視著他,然而微微笑,點點頭,弟子們不解的問道,為何向烏鴉微笑呢?尊者隨後講了一個故事,在九十一劫前,有一個家庭中的長子,本來立下志願出家修行,卻奈何不過父母的反覆懇求結婚生子,本想在小孩稍大後出家,孩子卻哭求著挽留父親,父親對親情生起了眷戀,因此放棄出家的想法,發願永遠和孩子在一起,因此,此命終後繼續流浪在生死道中至今九十一劫。尊者嘆息到:「我用神通看見過去世的因緣,雖然恩愛的相處過,然而一旦死散卻很難再遇。我便是這名長子,這隻烏鴉就是我當初的孩子,經過九十一劫,如今終於再見上一面。」

  第二個公案是關於一名精進修行的優婆塞。這名優婆塞終其一生持戒嚴謹、異常精進,在生了難以治癒的重病之後,他的妻子在床邊哭哭啼啼、萬分難捨,優婆塞聽了妻子的哭訴感到心如刀割,愛戀倍增,由於貪執過於深重,死後馬上轉生為妻子鼻子中一隻小蟲,他的妻子嚎啕大哭,小蟲從鼻涕中鑽出,妻子難為情之餘想要將它踩死,卻被一名得道的比丘阻止,告訴她這是她丈夫的轉生,這名優婆塞本因修行的功德應該轉生天界面見諸佛,卻因臨死的一念貪心瞬間墮入三惡道,將來還要承受無量的痛苦。

  第三個公案是嘎達亞那尊者化緣時的見聞。他看到一位施主懷抱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魚肉,並用石頭擊打正在啃骨頭的母狗,尊者觀察發現那條魚原是施主父親的轉世,那條母狗正是他母親的轉世,前世殺害自己的仇人轉生為他的兒子來償還宿債。尊者因此唱了一句偈頌:「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稀有。」

  類似的公案在這裡只是略舉二三,我們平時要多留心這些因果報應的典故,反覆的思維可以得到很多利益。毫無疑問,故事中生離死別的場面是非常令人動容的,然而我們發現,在漫長的輪迴中,無論當初多麼貪戀不舍的人到最終都會於六道輾轉中失散,即便再見面時也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如同樹上的一隻烏鴉,如同鼻涕中的一隻小蟲,如同我們口中啃食的肉,如同我們腳邊的一條狗,因緣顯現好一點還能報以一個微笑,因緣顯現糟糕一點就只剩下互相啖食殘殺,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更為可怕的是,我們為追逐這些毫無意義的關係,輕易的障礙了自己的解脫之道、造下了無數的惡業以及輪迴之因,我們會為了不忍看見父母的悲傷而結婚生子,不忍看見愛人的眼淚而為家庭積累財富,不忍看見朋友的失望而聚集一處吃喝玩樂,我們以「愛」的名義將自他雙方都牢牢的束縛在世間毫無意義的瑣事中,一復一日的虛度,浪費了最為寶貴的人身與修持佛法的機會,當惡業成熟之際,面臨死魔的召喚與惡趣的大門卻身無任何福德資糧可以作庇護,親人眷屬財產再多也毫無用處,到那時方知追悔莫及,卻為時已晚了。正如同蓮師曾經勸誡的那樣:「無論看起來多麼美好,輪迴中的事物總是以災難終結,唯有修持佛法的果實,永遠不會衰敗。」

3、真正的「愛」

  通過以上的思維,我們應該明白,任何世間看來非常孝順、有情有義的行為,實際上卻是顛倒和愚昧的,就比如我們開始講過的王祥卧冰的故事,看似孝順的為母殺魚治病,其實是為自己和母親都造下了殺業,將來雙方都要承受痛苦果報。並且,無論是在親情、愛情、友情中,我們也絕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樣無私無畏,即便是口頭上講著不求回報只求付出,但實際上在付出的同時卻難以避免的夾雜著需要回應的貪心,比如子女對父母理所當然的索取,父母養兒防老的期待,情侶之間的斤斤計較,朋友之間的爭吵怨懟,統統都在不斷的串習貪嗔痴慢妒的五毒習氣,在習氣的驅使下也更容易造盡各類十不善業。另外,由於我們對親人朋友有貪執之心,那麼相應的也會有對仇家怨敵的嗔恨之心,就如年龍上師開示過的那樣:「……這個時候煩惱就非常粗重。這樣一來,不論是對親方之貪,還有對敵方之嗔,全部成為散亂的因緣……就會失去正知和正念,從而使自己於應取應舍之處悉皆蒙昧。」這樣看來,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麼說貪戀世間親情對於修行人來講是莫大的障礙,一切大德才會教導我們要遠離家鄉與親人,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講:「於親友方貪心如水涌,對敵怨方嗔恨似火熾,忘失取捨愚痴昏暗眾,遠離家鄉是為佛子行。」

  所以,我們對世間的任何情感都不應該生起貪染之心,而應該發自內心的斷除。而所謂的斷除,並不是讓我們變成一個對父母親人朋友的死活漠不關心、無情無義的人,而恰恰是由於真正洞悉了生死的根本,看透了輪迴中不斷上演的慘劇,發自內心的明了怎樣才是對自他最好的方式,怎樣才能讓我們真正回報父母無私的恩德、愛人深沉的眷戀、朋友厚重的情誼,讓他們都得到永恆的安樂,這才是我們能儘力為他們所做的最為正確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事。那麼,怎樣才是我們應有的行為呢?我們來看看最開始提到的悉達多太子與蓮花生王子當初是如何回報父母恩的故事。

  《摩訶摩耶經》中記載了佛陀回報母親摩耶夫人的典故。佛陀得道後,在忉利天的歡喜園中波利質多羅樹下安居時曾為母親說法,摩耶夫人對佛陀再三進行讚歎,並對佛陀講到她對六道輪迴以及人生無常的感慨,她說,無常之法驅逼眾生前往死期,就像獵師圍逐諸獸、旃陀羅(印度的低賤種姓)屠羊、風中傾倒的房屋、轉向昏暗的黑月,一切眾生所以沉淪在於生死而不能知出要之道。世尊回答摩耶夫人:「眾生所以不得解脫。皆由貪慾嗔恚愚痴。是故致令恆在生死。」一語指出痛苦輪迴的根本。摩耶夫人聽完這次說法後即徵得須陀恆初果,從此以後將永不再入三惡道受苦。而後在佛陀入涅槃時,摩耶夫人趕來探望,佛陀為報母恩,以大神力打開金棺,起身向母親合掌,面對母親的悲啼淚涌,佛陀唱誦了這樣一首偈語:「一切福田中,佛福田為最,一切諸女中,玉女寶為最,今我所生母,超勝無倫比,能生於三世,佛法僧之寶,故我從棺起,合掌歡喜嘆,用報所生恩,示我孝戀情,諸佛雖滅度,法僧寶常住,願母莫憂愁,諦觀無上行。」

  同樣的,《蓮花生大師全傳》中也記載了蓮師在舍離王位親人前,同樣對父親因陀羅部底王唱誦了一個偈頌:「有緣故人相會,最後終將離散,暫時聚首相遇,最後必將遠離,世間無常,沒有任何不變的有為法,……過去的人已經離世遠去,生命的無常變化總是令人悲憐,我們的身體是有為之法必然終將毀棄,人生匆匆宛如過客一般速來速去……我們將我執的牆圍加高關住在裡面,也不能夠增長幫助我們長生不老,一切的親情只能令人衰老,不能使人生命長住……真正實證了佛法的修持,才可了悟究竟的真理,我要找到真實的一乘教,皈命真實的如來之道,讓父母也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由此我們看到,無論是我們對今生的厭離,還是對世間親情的捨棄,都並不代表我們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父母恩重難報,一切珍貴的感情亦復如是,然而,只有愚昧和膚淺的人才用顛倒的方式給自他帶來永恆的痛苦,而智慧和有遠見的人卻通過修持佛法給自他指引最為無上的解脫之道。我們通過種種案例與佛陀的教誡不難發現,在輪迴中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深愛過的父母、愛人、知己,我們務必要用一種最好的方式,確保他們能夠獲得安妥與恆久的快樂,毫無疑問,真正無私無畏的菩提心,才是最為寬廣與深沉的愛。

三、如何將世間親情轉化為清凈的菩提緣

  當然,身為業障深重的凡夫,由於強大業力牽引的緣故,我們即便是發自內心的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並不一定能夠馬上做到。這需要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聽從上師的教言、按照上師教導的方法進行實修。

1、懺悔業障

  由於我們相續中有強烈的貪執的習氣存在,這樣的習氣經過累生累世的反覆熏染已經十分頑固,因此在遇到與我們有著各種緣分的眾生時,這樣的貪執之心便一定會顯現,並且在貪心的驅使下,會進一步激發嗔恨、痴迷、嫉妒等其餘的五毒習氣。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在情緒生起的當下,就要明白這是往昔業障的顯現,因此不要任由習氣滋長,要從內心進行斷除,全力以赴的如理如法的懺悔,將所有功德都迴向給自他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發願將與對方的關係生生世世轉化為清凈的菩提之緣。具體如何懺悔在《一切佛子都應發露懺悔》系列中已經詳細的講解過了,這裡不再贅述,總之按照上師教導的方法去做,多思維因果不虛的道理,這樣即便是在對方業障現前進行糾纏時,我們也能夠擁有堪忍的力量與正確選擇的態度。

2、轉化煩惱

  對因果生起定解有助於我們修習無常觀與出離心,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一些前世姻緣還好,知道以後反而更執著了,這也是業力現前的緣故。要知道,我們與任何一個眾生都曾有過各種各樣的因緣,在漫長的輪迴中這些畫面都像夢境一樣是虛幻和飄渺的,因此,我們要將宿世因緣觀為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的顯現,任何一個神智正常的人都不會在夢醒之後,卻仍然要竭盡全力的執著夢境中沒有任何實義的畫面,因此,當我們面對累世習氣的顯現,無論是對善緣的貪愛、還是對惡緣的嗔恨,要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將輪迴中所有擁有過的關係都視為幻境,像暫時顯現在天邊卻又瞬間消散的彩虹,像瀑布衝下山谷不斷生起又破滅的泡沫,像空中變幻多端卻又無法捕捉的雲彩,其本身只是因緣暫時和合的結果,無常而沒有自性,本身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另外,在生起貪愛不舍之心的同時,我們要將之轉化為道用,猛力的祈禱上師三寶的加持,發願將修行的所有功德都迴向給一切如母眾生消除貪愛之心,讓一切眾生貪愛之心的果報都由自己代受,信心越大,越與上師相應,得到的加持就越大,瞬間便能將業障摧毀,將貪愛之情熄滅,煩惱的對境反而成為獲得上師加持的助緣,心中湧現出真實的感恩之心,功德福德都相應增勝,煩惱當下轉化為菩提。

3、行持六度

  既然我們懂得了輪迴中的所有眾生都曾與我們有過親密的關係,因此無論是今生貪愛我們的親人、惱害我們的怨敵、與我們擦肩而過的路人、腳下匆匆爬過的螞蟻、屠宰場上嚎叫的豬羊、案板上掙扎的魚,毫無疑問,他們都曾經是我們最親愛的人,由於無明,由於業力的障蔽,他們早已忘記了和我們當初互相關懷、依依不捨的歲月,而如此身不由己的漂流在輪迴中承受著種種折磨,這還僅僅是人道和旁生道中的情形,鬼道與地獄道中的慘狀就更加無法想像。看到他們這樣痛苦的掙扎,卻找不到脫離這永恆痛苦的方法,未來還將永無休止的痛苦下去,我們怎能不感到痛心?怎能不去想盡一切方法救度他們,讓他們獲得永恆的安樂?而這最好的方法,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我們應該皈依真正的具德上師,依止上師的言教實修佛法,發清凈廣大的菩提心,將所有的精力都用於行持布施、持戒、精進、禪定、忍辱、智慧六度波羅蜜多,並將這所有功德毫無遺留的迴向給他們,迴向給我們曾經最愛的父母愛人和朋友們,回報他們曾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恩情。甚至,我們如果在今生能夠逐步引導他們深信佛法,皈依具德上師修行,那麼,這便是對他們能做的最有利益的事,如佛經上曾講過:「即便是把父母抗在右肩上轉繞大地,也無法報恩,但是讓父母行善學佛,就可以回報恩德。」

  回想我們最初提到的問題,我們就能發現,在這世間確實有著「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雙全法,只要我們能夠發自內心舍離今生所貪執的一切,依止具格上師踏踏實實的修行,讓自他都獲得最為究竟的恆常安樂,這便是我們不辜負自己心中本具光明的如來藏、也不辜負一切視我為珍寶的如母有情的最好選擇。當然,每個人修行都有著不同的因緣,我並不是讓大家都要出家修行,只是,即便在家,你們也一定要從內心出離,不要去貪執這些表面上五光十色的幻相,要將所有的心放在上師三寶處,將執著世間的貪愛之心,轉化為無上圓滿的菩提心。


推薦閱讀:

攻下客戶的最後一道防線,後面就是成交
行政證據轉化為刑事證據應注意四個問題
淺談凱龍星整合命盤,對於12星座的恐懼以及轉化
美國將啟動1.9億美元基因組編輯研究項目 重點促進臨床轉化
借神增運法: 轉化能量咒

TAG:親情 | 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