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商的角逐——誰在切分「大宗商品帝國」新版圖

貿易商的角逐——誰在切分「大宗商品帝國」新版圖

2014-09-18 商品 - 經濟

從2000年開始,大宗商品交易商們經歷了一輪非凡的增長,它們利用了中國和其它新興國家的工業化所引發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

這一超級周期不僅提振了大宗商品的交易量,還增強了各集團在油田、礦山和農地投資上的盈利能力。

如今十多年過去之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開始出現一些變化,老牌的大型貿易商依舊活躍,新的競爭者躍躍欲試,大宗商品交易的經濟和政策環境也在醞釀變化的苗頭。

從某些方面來說,眼下正是貿易巨頭們整合市場資源的時代,但從另一些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成為新的競爭者分食利潤的開始。

十年擴張,四大推手

雖然在全球日常能源和糧食供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這些交易商一直保持相當程度的低調,不論是領頭的獨立交易商嘉能可、維多、托克、摩科瑞和貢渥,還是由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組成的所謂「ABCD」集團。

在一些相對較小的專業市場,比如說咖啡、白糖、可可和棉花,更是有一些不知名的企業擁有超凡的影響。

Neumann Kaffee Gruppe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世界上每七杯咖啡中就有一杯是由這家位於漢堡的家族型交易商經手。而另一家交易商Ecom Agroindustrial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豆加工企業,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這家不為人知的瑞士交易商,擁有的客戶包括雀巢、星巴克等跨國大型企業。

大宗商品交易的歷史與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但這個產業的發展在上世紀70-80年代才開始加速。

在過去十年里,整個產業又經歷了最快速的轉型,以下四個因素推動了大宗商品交易商行業的增長:

第一,2000年以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引發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快速擴張。雖然缺少相關的數據,但據美國農業部估計,玉米交易就證明了這些力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農業部估計,在2001至2010年間,全球玉米交易年均上升20.9%,與之對比,1991-2000年年均增長只有1.9%,1981-1990年甚至出現了年均0.9%的下滑。

第二,雖然交易商大體上不能從市場的漲跌中獲利,但可以在地區間的價格波動中獲利,一些交易商對資源產業的投資使得它們能從商品超級周期中獲利。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以嘉能可和日本交易商為首的一些交易商就開始投資於資源資產——油田、礦山、煉油廠、金屬鍛造廠和農地。當商品價格上漲,這些資產的價格和產品價格也會跟著上漲。

第三,緊張的市場很大程度上幫助了交易商。當增長的需求遠超過供應時,交易商就能從地區間的價格差異中尋找套利機會獲利。

第四,競爭減少。1985-2000年商品市場的萎靡逼退了很多交易商。從2000年開始,商品價格波動性大幅上升,也導致了很多交易商倒閉。André & Cie,世界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商之一,就在2001年倒閉了。一些大的交易商也開始收購競爭對手,例如嘉吉在1998年10月收購了Continental。

像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這樣的大型油企的「非交易」文化,客觀上也減少了行業的競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都曾經收購大宗商品交易商,但最終還是「非交易」文化獲得了勝利,因此也間接淘汰了一批競爭者。

激增之後的回落

時至今日,大宗商品交易行業開始遭遇逆風,整體利潤增長放慢,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出現同比下降。

包括維京群島和新加坡商業登記處的申報材料,以及發給銀行家的機密備忘錄似乎都在表明,隨著全球經濟趨弱,大宗商品交易的增速放慢了。

利潤增長的減速令人矚目,儘管這種減速的分布並不均勻。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等交易商的凈利潤仍在增長,但一些交易商面臨艱難的形勢,股本回報率出現下降。

一些集團在本世紀頭10年中期的股本回報率高達50%至60%,但現在它們的平均股本回報率為20%至30%,儘管按照通常標準來看這種回報率仍是相當高的。

「大宗商品市場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石油交易商貢沃(Gunvor)的首席執行官托爾比約恩·特恩奎斯特(Torbj?rn T?rnqvist)表示。「行業不會再看到以往那種巨大的股本回報率。」

嘉能可的股本回報率(不包括特殊項目)在2012年跌至僅9.7%,遠低於本世紀頭10年期間曾經達到的61%峰值。

然而,儘管利潤增長停滯,股本回報率下降,但該行業仍是極為有利可圖的。一些交易商的掌門人,包括嘉能可的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來寶集團(Noble Group)的艾禮文(Richard Elman)以及托克的克勞德·多芬(Claude Dauphin)都獲得了億萬身家,嘉吉等其它交易商背後的家族的財富也大幅上升。

新環境里,老牌貿易商的擴張路數

獨立的大宗商品貿易公司在傳統的「左手買右手賣」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從投資實體生產、到精鍊、再到物流運輸。

趁著國際投行縮減大宗商品業務的時機,貿易商們玩起了大宗商品產業鏈的整合遊戲。就在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瑞銀、巴克萊、瑞士信貸以及摩根大通收縮大宗商品戰線的同時,那些從簡單的買賣中介起家的貿易商們,在加大對產業鏈多個環節的滲透。

比如,在摩根大通拋售現貨商品部門之後,接手的買家正是瑞士能源貿易巨頭摩科瑞(Mercuria),涉及的資產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如今,摩科瑞不僅擁有發家的主業原油貿易,其商品帝國還囊括了原油勘探、終端設備和管道運營、煤礦和鐵礦山、生物燃料煉油廠。

嘉能可(Glencore)已經與斯特拉塔強強合併,成為更龐大的企業嘉能可斯特拉塔,業務領域涵蓋礦產、原油勘探和運輸、農業種植和深加工、農產品存儲和運輸。

維多集團(vitol)除了原油貿易這個老本行之外,還擁有汽油、天然氣、煤炭、化工品和糖等貿易,其海上運輸所涉商品一度多達200種。

托克(Trafigura)的產業鏈延伸到地更廣,從上游、到中游直至下游。托克公司2013年的銷售額高達1330億美元。

通過資產併購、重組、新設等手段進行的產業整合,一些公司的規模及業務領域大幅膨脹和擴張。比如美國就有全球四大糧油巨頭之一的ADM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和嘉吉(Cargill),以及美國第二大私營企業科氏工業集團(Koch)。

此類垂直和橫向資產整合擴大了貿易商的視野,提高了他們在操作運營方面的靈活性,並能在相同或替代性產業鏈中更多地收集有價值的商業情報。

不過,新的商品帝國版圖在包含高利潤產業的同時,這些公司也將被推進部分低利潤或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這需要它們在未來調整風險敞口。

「商品帝國」面臨新挑戰

躍躍欲試的「新人」

大量來自中東、東南亞的國營公司紛紛參與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一定程度上攤薄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利潤,老牌貿易商開始面臨利潤增速下滑的狀況。

托克的一位創始人Graham Sharp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會出現5-10家新的「強勢競爭對手」,因為這些國營企業會試圖賺取高額利潤並擠壓他們的利潤空間,而且將試圖保護本國終端市場,不讓這些「外來和尚」進入。

現在,英國石油公司、殼牌、道達爾等能源生產企業都越來越重視交易的作用,並擁有了專門負責的部門。國營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已建立起專註精鍊產品的貿易部門。  

不過也有人認為,生產企業動用巨大的資本進行交易活動存在不小的風險,何況利潤已經變得很微薄,不值得企業再進入。

當競爭加劇,利潤的降低是必然的。根據報告,以前的交易員們通過交易天然氣可以獲得30%的利潤,交易金屬、礦石可以獲得5%的利潤,但如今這些商品的利潤空間已經降至0.5%-1%左右了。

更複雜的交易工具

在Graham看來,大宗商品生產商們將面臨更加複雜的交易工具,他們必須不斷優化操作方法,以保持競爭力。在未來,大宗商品生產商將不願做長期合同的貨物,部分企業會嘗試開發更少參與者的新市場,比如礦石、金屬、液化天然氣等。

目前大多數的油品及農產品交易都非常活躍,大宗商品生產商依舊傾向於將大部分液化天然氣、金屬及礦石通過長期合約出售。

諮詢機構Oliver Wyman的報告估計,世界上的礦石有接近20%是通過公開市場完成交易的,隨著國營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在交易市場日益活躍,大宗商品市場的規模也將水漲船高。

謹慎的監管者

大宗商品交易商已經在全球商品供應中形成了巨大的網路,這吸引了監管機構的注意。尤其是在歐盟和美國,越來越多的監管者開始擔心,一些大型交易商也是「太大而不能倒的」,他們也擔心這些龐然大物會利用自身對商品及基礎設施的優勢操控市場價格。

今年早些時候,聯合國貿易和發展部秘書長Mukhisa Kituyi就曾指責,大宗商品交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腐敗和非法資金流動」和「大規模貿易錯誤定價」。

綜合整理:易貿集團「商品-經濟」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9月15日起可申請新版電子港澳通行證·每日商報
嶽麓版必修三第一單元(1-3課)課後答案全集(新版)
[規範●共識] 多發性硬化影像診斷標準:中國專家共識(最新版)
牧師的學習(更新版)
新版膳食指南的新變化

TAG:商品 | 大宗商品 | 貿易 | 帝國 | 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