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設計未來星際移民宇宙太空梭
保存到相冊 |
「斯坦福環」(Stanford-Torus)的整體結構像一個巨大的輪胎,在飛行的過程中能夠不停的緩慢旋轉,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保存到相冊] |
保存到相冊 |
相互連接的一個個獨立的艙室結構共同圍繞零重力中心旋轉。每一個艙室中都包含有居住區、功能區、公共休閑區以及開展研究的區域。[保存到相冊] |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目前設想出了一種較小的概念飛船,稱為「殖民星際飛船」(Colonized Interstellar Vessel或CIV)。當人類乘坐這樣的星際飛船的時候,上面的生活空間和地球上的十分類似。不過,科學家表示,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下,要想建造一艘能搭載人類進行星際飛行的飛船仍需要上百年的探索和研究。
從早期文藝復興到現代文明時期,探索遙遠的未知世界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歷史上,人們想像中的星際航行,是在一艘巨大的金屬飛船中有良田、湖泊甚至高山。然而,建造能夠容納下這些的飛船是行不通的。
雖然建造星際飛船會遇到大量的科學和技術問題,但是星際飛船的建造能極大拓展人類在宇宙中的疆域,還能夠保存和散布人類文明的火種。要想實現這樣的星際飛行殖民計劃,不但要考慮飛船成員的生理、心理等問題,還要考慮如何有效屏蔽對人類有害的宇宙高能射線。
目前的探測表明,離地球最近的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至少在10光年之外,這需要飛船飛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在建造飛船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周全,以保證駕駛者能夠熟練使用和操控。在最基本層面,這樣的殖民星際飛船被認為由多個相對對立的結構單元組成,每一個都包含有為星際殖民者建造的類似地球上的建築景觀,以保證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其它一些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方法,在飛船環境設計的時候都需要整體考慮。
人類的大腦或將永遠是搭載在星際飛船上最先進的「機器」,這就要求周圍應該是富有生機和啟發作用的的環境,而不僅僅局限於功能上的考慮。
早在1975年,科學家就開始了對建造星際概念飛船進行探討和研究,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斯坦福環」(Stanford Torus)的設計方案。斯坦福環的整體結構像一個巨大的輪胎,在飛行的過程中能夠不停的緩慢旋轉,用於產生人造重力。如果旋轉的速度合適,它能夠產生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加速度。這種環形結構設計能夠提供更有效和緊緻的生活和工作空間,而且能夠節省建設費用。
目前還有一種結構設想正在進行開展,它的設計思路是相互連接的一個個獨立的艙室結構共同圍繞零重力中心旋轉,每一個艙室中都包含有居住區、功能區、公共休閑區以及開展研究的區域。為了使飛船設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飛船整體是模塊化設計。任何一種設計都必須考慮到今後的升級和改造。
整艘巨大的飛船由許多模塊艙室組成,每一個艙室設計的特點和功能布局各不相同。飛船中的人可以漫步飛船內部的任何區域。建造的方案是,設計5個最初的模塊,每一個的跨度達775米,然後組合在一起。這樣的一個組合體可以搭載大約1萬名成員(1萬名成員是能夠保證一個健康和多樣化社會的最少人口)。
這樣把飛船設計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艙室,有利於預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和爆發以及船艙損壞。在這樣的人工環境下,生物節律必須要人工干預。
設計這樣一艘飛船需要幾十年、幾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但人類進行星際航行播撒人類文明火種的願望是不可阻擋的。(編譯:雙螺旋)
推薦閱讀:
※未來十年宿命:是革命,還是平穩轉型?
※嘎瑪仁波切:真正的末法時代尚未來到
※夜讀 | 女兒第一次去未來婆婆家,爸爸教她注意這些細節…
※法國「未來總統「的愛情故事
※這三個方面,父母捨得還是不捨得,5年後,孩子差的不只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