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的10個忠告
當今中國,養育子女已經成為父母最重要、最奇妙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調查表明,十個家長中有八個家長為孩子而活,而且活的很艱難。不僅家長艱難,做孩子也難,很多家長還「推波助難」。
難在哪裡?就親子教養而言,我介紹十個經典教養難題:
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如何學會親子溝通、如何克服家教通病、如何學會親子關愛、如何指導特長培育、如何建設溫馨環境、如何學會上網衝浪、如何干預成長缺陷、如何促進全腦學習、如何開發多元智能。
如何解決家教難題?我為家長介紹親子教養的十個忠告:
1.要通過學習過程提升學業素質,不要用分數教育替代能力培育;
2.要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讓孩子的親情感從父母身邊流失;
3.要為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依賴與情感歸屬;
4.要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不要忽視群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不要讓孩子的自尊自信從家庭喪失;
6.要幫助孩子克服成長煩惱,不要讓親情關愛變成情感虐待;
7.要從小關注孩子的心智開發,不要用學業教育荒廢孩子的天賦培育;
8.要承擔孩子健康成長的主要責任,不要用學校教育替代生活與閱歷教育;
9.要積極推進孩子的全腦學習,不要忽視孩子的多元智能培育;
10.要積極和孩子一起上網衝浪,不要輕易說孩子有網癮。
以下圍繞 「十個忠告」 講兩個話題解答四個家教難題:
1、在過程中提高學業成績,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和享受;解答如何提高學習成績?
2、學會親子溝通,不要讓親情感從父母身邊流失;解答如何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3、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4、如何克服成長缺陷?
一、在過程中提高學業成績,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和享受
有家長問我:一些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什麼很難提高?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就不快樂?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厭學?什麼是結果教育?結果教育的問題在哪裡?學生需要培養考試能力嗎?過程教育能夠培養考試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嗎?後進的孩子也能提高學習成績嗎?什麼是過程教育?怎樣抓好孩子的過程教育?… …
要通過學習過程提升學業成績,不要用結果或分數教育替代能力培育,要努力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和享受。
什麼是結果教育?結果教育是以作業為主要學習手段、以考分為主要學習目的的教育,通常稱為分數教育;結果教育是蒙和逼的教育。作業的目的是蒙考試,考試的目的是得高分;為了高分,學校和家長共同逼迫孩子做作業。蒙和逼的教育過程:學生上學→聽課、做作業(自習),學生回家→做作業、吃飯、睡覺。家庭僅僅是孩子做作業的地方。
結果教育的危害:
1.簡單重複,遏制學業能力培養,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造成普遍厭學;
2.考分第一,扼殺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遏制個性培養、天賦開發和自信心培養。結果教育培養的是作業機器,這種培養過程從幼兒園開始,磨滅了孩子們應有的學習取向。
什麼是過程教育?
過程教育是把作業和考試當作學習環節的教育,過程教育注重全面性、差異性和主體性素質培育,是智商與情商並重的教育,重要表現包括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應用能力四個重要方面。結果教育是非持續性教育,過程教育是永久性教育。
如何抓好過程教育。提高學習成績?重點是抓好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落實:
1.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把握課程特點的學習上
有關專家介紹,中小學生讀書,要牢牢把握住所學課程的特點,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學數學找「=」,學物理找平衡,學化學找轉移,而學語文是讀書、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例如 數學的核心是追求「=」 。數學是一門精緻、典雅、高貴的課程,數學題目主要以求數為目的。在這個「求」的過程中,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如何體現相等,就是追求「=」的過程。如果對題目中所需要的「=」認識不夠準確的話,在算式、代數式、方程等的設計上就永遠不可能正確。解題也是一個過程。例如3+5=8,這個式子裡面包含數量符號3、5和8;運算符號「+」;邏輯符號「=」。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任何一道題目,只要用數量符號、運算符號和邏輯符號能夠正確地表達,就可以求出你所需要的結果。所以,一道數學題目出來以後,就是一個通過對已知條件進行分析,並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的過程。
規範是學數學的根本,學數學要養成的重要習慣是解體規範。很多學生在演繹過程中存在不規範表達、缺乏數學素養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學生可能存在概念不理解、邏輯關係不連貫、運算疏忽、書寫大意的問題,這也為解題的思路和最終結果的得出造成障礙。所以,做數學題目一定要講究規範。學數學的過程就是通過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對「=」的追求。
語文的學習是由於文化的需要
不要把語文的學習等同外語的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講,外語的學習只是因為語言的需要,而語文的學習是由於文化的需要。著名作家高士其說的好:「學習外語並不難,學習外語就象交朋友一樣,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見面,朋友之間就親密無間了。」中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是語言。語言是多元智能之一,寫作能力影響考試成績:語文學習方法:多讀點書、多寫些文章、多背背詩詞、多和同學聊天或討論,說話的時候盡量多用出彩地語言來表達。書讀的多了,寫的多了,交流多了,表達和作文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語言學習的重點是語言表達,其中筆頭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因為考試與寫作能力直接相關,因此要多寫。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寫博客,通過寫博客提高寫作能力。
2.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學習環節上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能否把孩子最終培養成才,起決定作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習慣。葉聖陶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 孩子大事做不來,小事要趕快做,要從做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學業素質的培養也要從學習小節開始,例如: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複習、考試 )一個不能少。
家長要引導孩子在預習和複習環節上多下功夫。調查顯示,孩子的學習環節 「 5 缺 2 」 。雖然90%以上的孩子曾都有過預習複習的行為,但能夠堅持下來的卻不到一半。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一般人在學習了13個無意義的音節後,經過1小時後能保持44.2%,經過24小時能保持33.7%,經過48小時後保持27.8%,6天後還記得住25.4%,31天後還記得住21.1%。因此即使上課聽懂了,如果不重視複習這個環節,到了考試的時候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在這兩個環節上特別是複習環節上多下一些功夫。
3. 把良好學習習慣落實在豐富的生活與學業過程中
豐富學習生活,玩轉題型題目,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在生活過程中學習:作文「花」的寫作,可以通過花園看花進行操作。學習與生活中注重培養問題意識:生活中發現問題,預習時思考問題,上課時提出問題,作業時找出問題。
4.著重提升學業素質
認知興趣濃厚,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有獨創性;感知敏銳,觀察力強;注意力集中,記憶力較強;進取心強,自信、有堅持性。
如何提升學業素質?
克服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成績;克服注意力障礙,培養學習能力;矯正學業不良,提高綜合素質。磨鍊兩種承受力:第一,身體承受能力;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強化三種學習能力:聽講與閱讀的接受能力;語言和操作的表達能力;學習的自我管理組織能力。培養遊戲精神:活力、規則、創新。
二、在溝通中培養親情依賴,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和環境
家長問:為什麼有的孩子提出100個不回家理由?為什麼多數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為什麼一些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不好?為什麼一些孩子厭學、上網吧甚至網路成癮?為什麼少數孩子會有不良嗜好甚至行為越軌?所有這一切,都與家庭環境教養相關。
調查顯示,名列前茅的理由是:父母親吵架、鬧離婚、打麻將、整天上網聊天,玩遊戲或看電視,要麼對孩子不聞不問,要麼開口就是教訓或者成績排名。其中「父母的婚姻,孩子的病因。」學會親子溝通,克服兩大通病,重視孩子的權益需求與權益保護,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孩子是環境的結晶,而且首先是家庭環境的結晶。
多蒙茜·洛·諾爾特的一段話應該讓我們警醒和思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有五大環境:家庭、學校、社區、傳媒和友群,其中家庭環境舉足輕重。
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要素主要有:父母關係(和睦、平和、冷淡、緊張、衝突),親子模式(單親、雙親、留守、寄養、其它),親子關係(融洽、平和、疏遠、緊張、衝突),父母學歷(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中專、大專、大學本科以上),
教養風格(溺愛型、專斷型、縱容型、民主型、忽略型),經濟類型(貧窮、溫飽、小康、富裕),文化類型(學習型、消費型、生活型、其它),家庭結構(核心家庭、擴大家庭、聯合家庭、其它)。
有七類家庭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①父母個人修養與誠信缺失的家庭,
②夫妻之間不善於溝通的家庭,
③父母是「網路盲」的家庭,
④家庭成員情感缺位的家庭,
⑤家教缺失和教養風格不良的家庭,
⑥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家庭,
⑦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怎樣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父母要克服家教的兩大通病: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做孩子的保護神。
做爸爸媽媽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然而,中國式家教有兩大通病: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前者包辦多,後者體罰重。在有些地方,近八成家長和老師主張體罰孩子,甚至「電擊」。其實,對孩子干涉越多,親子關係越緊張,孩子越沒有安全感;為孩子包辦越多,孩子的惰性越強,越沒有上進心;包辦是強加於孩子的「心靈暴力」行為。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容易引起孩子的失當行為。孩子需要溫馨養育.
失當行為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不溝通、厭學、早性、網癮、毒品、艾滋病、少女犯罪、未成年人暴力、色情犯罪、低齡違法犯罪、反社會人格問題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溝通、厭學和網癮問題,最危險的是反社會性人格問題。
別把親子關愛變成過分溺愛,更不能變成情感虐待:孩子渴望擁有溫馨快樂的童年。把孩子送去戒網癮受虐待,不是家長沒愛心,而是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女兒居然在日記本上罵媽媽豬狗不如?為什麼武漢的孩子會妖魔化媽媽?孩子們說他們被媽媽逼著趕場培優、參加奧賽、練琴學畫,做著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在這些孩子的筆下,媽媽是「會計師」,計算好了他們的每一分鐘;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她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被她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她都會發作!這是情感虐待的結果,屬於「心罰」。
心罰三忌,營造溫馨:忌恐嚇、冷落孩子,忌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忌誇張言辭影響孩子的心靈!在媽媽們看來,這樣做是因為愛,是望子成龍。但孩子們並不領情:一個孩子寫道:「媽媽,你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尚,我不願意因為這而討厭你,害怕你,但我渴望擁有溫馨快樂的童年」。
請家長注意,高人指點我們:過高期望會帶給孩子無望,過度保護會帶給孩子無能,過分溺愛會帶給孩子無情,過多干涉會帶給孩子無奈,過多指責會帶給孩子無措。
對孩子親情依賴的最大影響來自權益侵害,而對孩子權益的最大侵害來自家庭養育。
主要表現是:以關心為由,侵犯孩子隱私權;以成績為由,侵犯孩子休息權;以前途為由,侵犯孩子選擇權;以工作為由,侵犯孩子生長權;以調教為由,侵犯孩子人身權等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主要有家長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等。其中,家長保護是最主要的一環,卻也是最薄弱的一環。令人深思的是,因網癮被電擊、被打死的孩子全部是家長親自送進輔導班的,而且還是花大價錢送進去的。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在很多情況下,卻成了孩子基本權益的最大侵害者。
如何學會親子溝通?
請家長不要忽視代溝問題:調查信息,80%的家庭有溝通問題,有些孩子偶爾有殺父母的念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親子溝通的要素與權重:0.15的話語+0.35的角色關係+0.50的活動參與。
0.15 的話語:父母要學會和孩子說話,要注重解決「怎樣說才會聽,怎樣聽才會說」的難題。那麼到底「怎樣說才會聽,怎樣聽才會說」?關鍵是學會傾聽,讓孩子多說話;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學會沉默和鼓勵;允許孩子發脾氣;學會和孩子討論學習和生活話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有衝突也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輕易說孩子不聽話--父母要民主而不要霸道,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
建議父母說話掌握六種正確的語氣:信任的語氣、尊重的語氣、商量的語氣、讚賞的語氣、鼓勵的語氣、慈愛的語氣。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商量是尊重的重要表現。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重視言語的力量,它有核能效應。父母與孩子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自尊、自信產生深刻的影響,能給孩子無與倫比的力量。
0.35 的角色關係:怎樣定位家長與孩子的角色關係?一是:信任、理解、尊重、寬容…,二是:引導、影響、交流、熏染…。
相信孩子的智力 、相信孩子的能力 、相信孩子的品行 ;尊重孩子的意願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隱私 ;做一個好的引導員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需要履行的崗位職責:包括生活、交往、娛玩、學習…
0.50 的活動參與:要共生共享不要獨身獨享,孩子不能圈養。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庭共生、閑暇娛樂、學習過程--生活與學習中的細節影響孩子的親情流失(如只學習不參加家庭的共生活動);父母要創造機會和孩子玩--娛玩的功能個案:培養親情;玩出神勇和自信;唱歌跳舞開發智能:音樂-聽力-英語-語言-文化-語文…圈養強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
要重視獨生子女的成長缺陷問題,不要忽視孩子的群育和玩伴教育。獨身子女的成長缺陷:獨生獨享;群育缺失(在家無兄妹、在校重學習、節假日重培優、缺少玩伴);環境孤獨(居住高樓深院、小家庭生活方式、朋友圈狹小、兒童娛樂少);教養過度(溺愛過度、教育過度、壓力過度)。
忽視獨身子女成長缺陷,孩子的人格不成熟
突出表現是:愛心與責任感缺失,個性乖張(性情執拗怪僻),不合群,融入社會能力和行為能力低下。忽視獨身子女成長缺陷,學習障礙嚴重按照課業可分為閱讀障礙、數學障礙、書寫障礙;按照心理能力發展可分為語言能力障礙、知覺障礙和注意力障礙等。智慧是遺傳加經驗的結晶。讓玩伴和生活閱歷為大腦打開「神經窗戶」:據最近幾年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有多個特定的「敏感階段」,分別有利於運動、視物、音樂、語言、情感等能力的學習。科學家稱之為為大腦打開「神經窗戶」。
在「窗戶」打開期間,大腦各部分能迅速建立超「信息高速公路」,成年後畢生受用。「窗戶」關閉後,某些方面的學習能力會顯著下降,甚至完全喪失。如學習視覺的「神經窗戶」開啟於出生後期4個月到8個月間,運動「窗戶」的開啟自懷孕7個月至4周歲,「情感窗戶」的開啟自出生後6個月至青春期止,音樂和邏輯自3歲至10歲,語言學習能力則在4歲左右最佳。
我的感言:貓是抓老鼠的,寵物貓不抓老鼠,為什麼?因為他被養成了寵物。孩子是應該健康成長的,現在不少孩子成長不健康,為什麼?他們在圈養中被逼成了學習機器。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對小孩說這樣的話:「要像劉亦婷姐姐那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學錯榜樣的代價也是無窮的。很多家長讀過《哈佛女孩劉亦婷》,也聽過她媽媽的報告,可是,有幾個爸爸媽媽把孩子培養成了劉亦婷呢?
由於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成長過程各不相同,決定了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各有千秋。一個孩子一台戲,孩子要回歸生活,按個性培養。
謹此獻給各位尊敬的朋友!祝願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家風是在血脈里注入教養
※哈佛老校長闢謠:家長不要再被富養兒窮養女迷惑,都不如這些教養
※真正的教養,無非這40個細節
※周雄 收容教養制度研究——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之展開
※有教養者的十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