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按摩的一般手法

按摩的一般手法 2010-06-13 22:00閱讀: 一、推法(一)定義:掌、指、肘、拳等著力於受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移動(滑動)的方法稱為推法,有平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1.平直推法:為與肌纖維走行或經絡循行方向平行或垂直的一種推法,其施術時,對受術部位有一定的向下按壓之力,重而不滯,輕而不浮,直線推進,術者施術使用部位與受術者體表(受術部位)之夾角越接近垂直則相對的按壓之力越大。其力有輕有重,可達皮下組織或肌肉,推行力度均勻持續,平穩著實,速度宜緩慢,按肌纖維走行或經絡循行,根據需要決定施術方向,單方向直行,不可偏移。有將其分為平推法和直推法者,主要為施術之力量輕重有異,並無實際意義,且無法對其進行準確區分。2.分推法:為雙手掌、指從受術部位之中間位置向兩側反方向同時分離施術之推法。要求兩手用力均勻對稱,柔和著實,動作協調一致,施術時兩手根據具體部位而分別單向直線推動或沿體表作弧形推動。3.合推法:為雙手掌、指從受術部位兩側向中間方向相對施力匯攏施術之推法,操作要求與合推法相比只是方向相反,其餘相同。4.其他分類之推法:如順推法,逆推法等,順推法:由肢體近端推向遠端或由上向下推。逆推法:與順推法方向相反。還有根據操作使用部位不同而分為很多種,例如:指推法(又有拇指推法、劍指推、四指推等);掌推法;魚際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需根據施術部位靈活掌握。(二)相關手法:1.擦法:與平直推法有聯繫,用指腹或掌指面施術,來回往返的平直推法即為擦,但一般來說,擦法力度較輕,產生一定熱量。而平直推法是單向運動,對體表壓力較大,速度較慢,不要求皮膚產生較強熱感,推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理肌筋、疏通經絡等,而擦法的主要作用是溫經活絡、驅散風寒等。2.抹法:為較輕的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受術部位或穴位上,由近及遠,或由內向外,或由上向下反覆輕推抹動的方法。其用力輕柔舒適,只刺激皮膚或達肌肉淺層,有理血脈,疏經絡,和營衛,刺激神經末稍,改善微循環等作用。3.撫法:手部自然放鬆,用手掌或指腹輕觸於體表受術部位,以前臂運動和腕力帶動指掌輕而勻滑地往返撫摩的方法,是摩擦類手法中用力最輕的手法之一。操作時應沉肩、垂肘、松腕,腕關節擺動自然,著力輕淺勻滑,力度僅及體膚皮毛,輕而不浮,主要有宣發衛氣、鎮靜安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神、理氣活血、溫潤皮膚的作用。與「拂法」應屬同一種手法,但手法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和功力後,能夠以意領氣,則使用拂法與撫法有所區別,一般用語言來表達為:拂法較快速輕柔,形似春風拂柳,又狀如輕撣拂塵,可往返可單行,作用與撫法大同小異。4.梳法:也稱「梳理法」,是以手指放鬆略分微屈,呈「梳子」狀在受術部位反覆梳理的方法,形如梳頭之狀,用力較輕,有理順作用,可產生柔和舒適輕鬆之感。5.運法:是以掌指螺紋面於受術部位作直線或弧形或環形運行的方法,常與抹法、摩法等結合應用,也可單獨使用。多用於小兒,如運土入水法等;成人主要用於頭面和腹部,如雙運太陽穴法,腹部運摩法等。另外,在傷科推拿中,有將導引運動關節稱為運法者,實則即為搖法。運法亦為推法衍化而來的一種手法,兩者的區別為:運法較推法力小而速度快,運法又與揉法相似,但運法只在體表摩擦運行,用力輕緩,不帶動機體深層組織。6.劃法:是指運用指尖、拳尖、肘尖著力,於受術部位循經絡或肌肉紋理進行反覆滑動之法,也有人稱為「滑法」,也可稱之為「滑推法」。實際即為推法的變化,一般較推法施力深在,常達於肌筋。7.刮法:運用拇指尖及指甲或藉助工具(如刮痧板等),在經絡穴位等受術部位,沿經絡或肌筋的走行方向,反覆進行刮動的方法,如刮痧等。其作用是刺激穴位、通經活絡、消散鬱結、疏理肌筋、疏泄腠理、解表祛邪,通過刺激經絡穴位、體表皮膚、神經末稍,改善局部微循環,使局部充血以及部分毛細血管破裂,多種作用的良性刺激以達到「外惹內效」之功。8.抿法:是抹運法的變化,用食指中遠節橈側貼附於體表單方向的反覆抹運施術,常用於自我按摩,其操作與刮法極相似,但刮法較重,常出現皮膚充血斑點,而抿法較輕,一般皮膚無明顯顏色改變。附:一指禪推法:是為點按滾(應為手旁)推法巧妙結合在一起施術操作的一種有變化的複合手法,因其名,特歸列與此推法文下,又因其為經絡穴位施術所常用,而不列為複合手法中。與以上所述之推法不同,一指禪推法是用拇指指端、指腹或橈側偏峰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部的連貫擺動和拇指指間關節的屈伸活動,使產生的力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不斷的作用於特定部位(經絡、穴位等)的一種手法。其操作要領是:沉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緊推慢移或固定不移,均勻柔和、靈活自然,頻率為120~~160次每分鐘,更快甚則為「纏」。(三)練習運用1.開天門法;2.抹雙柳(運坎宮)法;3.分推前額法;4.推山根法;5.胸骨直推法;6.腹部分推法、肋下分抹法;7.鎖骨下一指禪推法;8.下肢前側直推法;9.背部直推、分推法;10.滑推理腰法;11.橫擦腰骶法;12.下肢後側直推法(順藤摸瓜法)。二. 拿 法(一)定義:是術者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余指對合呈鉗形,指腹著力持續而有節律地拿提受術部位之肌筋或穴位的方法。操作時拇指與余指對合著力應對稱,用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動作要連貫而有節律,施「勁」要靈活、柔韌有力,剛而不猛,屬強刺激手法。根據受術部位的不同,常拇指與餘四指有選擇性的應用進行拿法施術,而分為二指拿法(拇指與食指或中指相對用力)、三指拿法(拇指與食、中指相對用力)、五指拿法等。還有掌拿法是以掌心緊貼施術部位進行緩慢拿揉的手法。(二)相關手法:1.提法:是《正骨心法要旨》中傷科正骨八法之一,其在正骨整復、活動關節時操作實則是牽扳等法的靈活應用。這裡不以其治傷正骨之應用進行敘述,主要介紹其在中醫按摩針對軟組織施術之操作。提法與拿法無法截然分開,拿定受術部位向上用力而拿起局部組織即為提,常常是提中有拿,拿中有提。提法常作為拿法、捏法操作過程中一種加強刺激量的手法。2.抓法:單手或雙手,以指端著力,固定不移,向掌心部逐漸加力聚攏,力達指端即為抓法。操作時用指端而不用指甲,用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不用暴力,避免造成損傷。撓法:抓而在體表位移則為撓,輕中度施力,摳法:與抓法相似,指端著力,力達深部後而著力之指端施力方向有所變化,也不如抓法、拿法要求手指施力對稱,摳法又與按法、點法有聯繫,常用於肢體凹陷窩中和穴位,如摳點廉泉穴法、摳尺澤穴法、摳缺盆法等。3.捏法:是拿法的變化,也常稱之為拿捏法。術者運用雙手或單手,以拇指腹與余指腹或與食指中節橈側相對著力,挾持受術部位皮膚、經絡穴位或肌肉筋腱上而捏合的方法稱之為捏法,常與拿提推捻等結合應用,如捏脊法、拿捏頸項肌法等。4.搓法:是雙手挾住肢體,相對用力,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動並同時上、下往返移動的方法,緊搓慢移。如:前額部滑搓法(為雙手拇指腹對稱用力,交叉邊推邊移之手法)、搓上肢法等,常作為按摩的輔助手法。5.捻法:是用單手或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指腹和橈側相對著力,夾持捏於受術者肢體一定部位上,反覆進行旋轉揉搓,或邊揉搓邊移動的方法。如捻筋法、捻指法等。6.捋法:手指掌適當屈曲,於受術部位拿而快速順滑移動的方法稱捋法,施術時手與受術部位貼實而不要過緊,施力移動應連貫、和緩,不可跳躍。如:捋理十指法。7.理法:以雙手拇指或一手拇、食、中指沿肢體經絡或肌肉紋理走行之部位,或筋腱等處施以挾持捋理或按壓推理的方法。該法無單獨使用,亦不應是一個單獨的手法名稱,僅是複合手法操作應用時取其理順之意,如捋理十指法,滑推理腰法等。8.揪法:是指用拇指腹與余指腹對合捏持,或以食、中指背的第二節及指間關節屈曲,夾持受術部位皮膚或肢體末稍端,作快速而急促的牽拉或抖而滑脫的方法,如:揪痧法、揪抖十指法等。9.合法:實亦不是一個單獨手法,僅取其對合、合攏、聚合的意思,如:合推法、腹部合陰陽法等,10.擠法:由受術部位周圍向中心處聚攏或由兩側向中間對合壓擠的方法稱擠法。擠法施術時有強烈刺激感,例如肩部揉球法中之雙掌擠法,民間有時用此法以擠出瘡癤中之膿液,也用於揪法之前與揪法聯合使用。(三)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腹部拿提法;2、拿提足三陰、足三陽法;3、拿提手三陰、手三陽法;4、腰部拿提法;5、拿雙筋法;6、頸肩部拿法;7、拿肩井;8、上肢搓法;9、捋理揪抖十指法;10、拿五經法;11、捏脊法。三.按 法(一)定義:以指、掌等不同的部位,置於經絡穴位或其他受術部位,與受術體表垂直,固定不移,穩而持續,由輕到重,逐漸用力加壓的手法稱為按法。根據術者操作使用部位的不同分為指按法、屈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等。雙拇指重疊以指腹在受術部位施術的雙拇指按壓法又叫押法。按法也常常是其他手法的起始或與其他手法配合使用,是較常用的基本手法,如:進行推、摩、揉、顫等法時需要先按於受術部位才可施以前法。配合使用的手法如:按摩法(狹義的)、按揉法、推按法、按顫法等。(二)相關手法:1.壓法:與按法在操作上極為相似,按壓常常結合使用,有時無法區分。按之施以「寸勁」或按之再深即為壓,一般來說,壓法較按法力度大。如:疊掌按壓法等。2.點法:以指尖(或肘尖、屈指尖端等部位)按壓即為點法,「點而戳之」。點法主要施術於穴位,操作中常和其他手法相結合,而變化靈活多樣,不同的點穴手法施術於不同的穴位,必然產生不同的效應和達到不同的效果,主要功效是通經絡,和氣血、調臟腑、平衡陰陽及各種方法刺激產生不同的穴位主治作用。3.掐法:用指甲端壓點於穴位等受術部位即為掐法,刺激較強烈,主要有瀉實、興奮、鎮痛、鎮驚、解痙、急救等作用,以及各穴位的功效主治範圍。4.撥法:用指、肘等的尖端部位,點按於受術部位,達一定深度後,以橫行於經絡筋腱走行的方向,如彈撥琴弦之勢,反覆進行撥動的方法稱為「撥法」。因主要用此法「彈筋撥絡」,又稱謂「彈撥法」,實為「點撥法」。操作時對筋腱等進行撥動,著力要實,透達深處,均勻和緩,由輕到重,一般撥動2∽3次即可。(三)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背部疊掌按壓法;2、雙龍點腎法;3、下肢後側點穴法:湧泉穴;崑崙、太溪穴;承山穴;委中穴;殷門穴;承扶穴;環跳穴等。4、腹部點穴法;5、壓放沖門穴法,箕門穴截按法;6、攢竹、魚腰、絲竹空穴按法;7、摳點廉泉、承漿穴法;8、掐四縫法。四、 摩法一、定義:以手指腹或掌貼附於體表受術部位,進行較輕柔的環行摩擦運動的方法稱摩法。在腹部操作的掌推法,由於習慣的原因,有時也稱為「摩」。摩法操作時要動作輕柔、自然,以前臂和腕帶動掌指在皮表環行摩擦,輕而均勻、連貫、持續、有節奏,不帶動皮下較深層組織。摩法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操作而分補瀉,以及「急摩為瀉,緩摩為補」等補瀉方法。二、相關手法:揉法:揉法是以術者指掌等施術使用部位吸定於受術部位,進行均勻連貫,輕柔和緩,力較摩法深沉的內旋、外旋、環轉運動,帶動皮下及較深層軟組織的手法。摩法與揉法均為環轉運動為主的手法,揉法是摩法的變化,兩者之間基本操作上的區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1、摩法著力輕,揉法相對著力較重;2、摩法操作使用部位貼附於受術體表,與皮表產生滑動摩擦,而揉法吸定於受術部位,不在表皮產生摩擦;3、摩法一般不帶動肌膚,揉法操作時帶動肌膚筋脈等軟組織。三、基本練習運用:1、按揉太陽穴法;2、按揉頰車穴法;3、乾洗頭法;4、臍周團揉法;5、腹部運摩法;6、下肢前側掌指揉法;7、背部按揉法,疊掌揉撥法;8、腰部摩法(溫腰補腎法)、腰部(單雙掌)揉法;9、按揉湧泉穴法;10、頸項揉撥法。五 滾法(一)定義:術者以一定的操作使用部位,在受術體表如軲轆滾動之勢,壓力均勻,動作協調自然而有節律地反覆碾轉操作的手法稱滾法。1、掌背滾法(標準滾法),術者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略自然屈曲,以第五掌指關節處為軸心,第二至四掌指關節為軸,手掌背部近小指側著力,通過腕關節的主動屈伸,帶動前臂外旋和內旋,使手掌背部小指側連續反覆操作的滾法。2、拳背滾法(直滾法):握拳或虛拳,以拳面著力,反覆連續操作的滾法。3、指間關節滾法(立滾法):指間關節屈曲,以第二至四近端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施術操作的滾法,主要用於腹部及較狹窄部位。4、掌指關節滾法:半握拳狀,以三、四、五掌指關節突起部著力,施術操作的滾法。5、魚際滾法(側滾法):以手掌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於受術部位,進行左右擺動翻轉的滾法。6、前臂滾法:以前臂尺側一定部位著力進行操作的滾法,主要用於在相對平坦寬闊的部位施術。(二)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滾肩背法;2、肩部大魚際滾法;3、腹部直滾法;4、腰部滾法;5、下肢後側滾法。六.搖 法(一)定義:旋轉搖動關節的手法,稱為搖法。搖法的主要作用是滑利關節、整復糾錯、解除粘連、恢復功能。(二)操作要領:1.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力度由弱到強。2.受術者肌肉放鬆,術者動作要和緩、平穩、連貫、勿施暴力;3.搖動要在關節生理活動範圍內進行,速度不宜快;4.搖轉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即所謂正轉和倒轉;5.術者應根據施術時的需要,隨時靈活地變換體位和姿勢。(三)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搖肩法:抱臂搖肩法,托肘搖肩法,仰卧屈肘搖肩法;2.搖髖法:仰卧屈膝屈髖搖法;3.搖腕法:扶腕握指搖法,雙手托腕搖運法;七.扳法(非常規使用手法)(一)定義:術者用雙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施力,扳動受術肢體或軸位旋轉扳動脊柱相應關節的手法,稱扳法,本法主要施術於脊柱及軀幹的微動關節上,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糾正偏錯、解除壓迫等作用。(二)施術要領及注意:1.操作時動作要果斷,用力要穩,兩手動作配合要協調;2.扳動幅度不能超過各關節的活動範圍;3.扳法是一類較劇烈的手法,對手法要領掌握不熟練,局部解剖關係不明了,生理活動範圍不清楚等而操作不當,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後果,應慎重;4.有脊柱結核、骨腫瘤、類風濕、強脊炎、嚴重的骨質疏鬆等禁忌症時,禁用該手法;5.學習本法需要專業的嚴格的訓練和指導,末熟練掌握其操作要領不得隨意在人體施術,以免造成不良後果;6.本法使用得當,治病可達立起沉痾之功,是正骨整脊按摩手法治病的獨到之處,但因其操作技巧變化極為微妙,各部位施術時又需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特定手法,又因其使用不當有引起危險和新的損傷的可能,故不可比葫蘆畫瓢不得其要而妄加操作;7.本節不再述及其在人體的練習運用。八. 牽法(一)定義:牽法又稱牽引法、拔伸法,是取其牽引、牽拉的意思,是術者運用牽拉、拔伸、屈伸引導拔牽之力,使關節周圍肌筋放鬆拉長,關節活動幅度適當加大,關節間隙增寬的方法。現在有用器械代替人工牽引者,可持續較長時間,可節省人力。牽法主要用於脊柱和四肢關節,有滑利關節、整復歸位、解痙止痛、解除粘連和壓迫、恢復關節功能等作用,操作時應根據受術部位選擇施術力度,力量由輕逐漸加重,均勻而持續,動作要緩和,不可使用過猛之力,並要根據受術者的反應而調整和控制施術力度。有相當多的患者不適合施用牽法,臨床要根據辨證有選擇的應用此法。(二)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牽頸法;2、牽肩法;3.牽腕法;4、上肢牽拉法;5、屈膝屈髖牽法;6、屈膝後伸牽法;7、直腿抬高法;8、踝關節牽法;9.牽指法等。九.顫 法(一)定義:術者用掌或指著力,於穴位等受術部位,靜止性發力,靠由意念支配的肘,腕部肌群急劇的自然的類似痙攣性收縮,產生有一定的振幅,如波浪形傳導,快速而有節奏的高頻率振動,使受術機體有溫熱氣脹、輕鬆舒適之感的一種手法,稱顫法。是取其振動顫動之意,上下快速而有節奏的發力為「振」,左右為「顫」,振與顫常常結合運用,又稱「振顫法」。顫法有以力施顫和以氣施顫兩種,又常結合在一起,操作時應全身放鬆,精力集中,呼吸自然,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動或動而略離,施力而顫,以內動之勁或以意領氣,連貫持續的振顫,幅度要小,頻率要快,產生振動、溫熱、氣脹、輕鬆、舒適之感。(二)抖法:抖動受術者肢體或某局部肌筋的手法,稱抖法,分兩大類:1.抖動肢體:在受術者放鬆的情況下,術者握持其肢體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反覆抖動整個肢體,使力由肢體遠端向近端呈波浪形傳遞而肢體起伏抖動,稱為「牽抖法」。例如:「上肢抖法」等,主要有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滑利關節、放鬆肢體、解除病勞等作用。2.抖動局部肌肉:受術者肢體不動,肌肉放鬆的情況下,術者以手掌等部位在受術部位進行反覆振顫抖動稱為「顫抖法」或「撒抖法」。是與顫法相似,相互有所聯繫的手法,但又有區別,其操作是由術者前臂主動的節律性自然運動,而帶動受術局部肌肉軟組織的抖動,該抖法運動幅度相對較大,非靜止性發力。有舒筋活絡、調和氣血、放鬆肌肉、緩解痙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十.打 法(一)定義:術者運用指、掌、拳或藉助特定器具,在受術部位反覆進行靈活有節律的拍、叩、啄、擊、敲、劈、捶、打等方法,統稱為「打法」,根據操作使用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打法」、「掌打法」、「拳打法」等,以及使用器具的器具打法。各種「打法」的操作要領大同小異,又常常適當結合應用,而手式、動作、力度等變化靈活多樣,以適用於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其作用為刺激經絡穴位和皮膚神經末稍,以及靈活節律反覆進行的手法產生「共振」,使力透達於內,起到疏風解表、調和營衛、通經活絡、理氣活血、促進血運、溫潤肌膚、調節神經(興奮或抑制)、調理臟腑以及不同操作的「打法」於不同的部位和穴位而產生不同的功效等,打法多作為各部位施術的結束手法。(二)操作要領及注意:1.較重之「打法」施術前應讓受術者安靜放鬆,脫去外衣。2.手法操作要著力平穩、均勻、柔和、有序,動作協調,彈性靈活而有節奏,不能有抽、拖動作,力度要輕重適宜,由輕逐漸加重,3.對年老體弱者及兒童,打法力量要輕,體質強壯之青壯年,可適當較重。4.對痹症、瘺症或感覺功能遲鈍、麻術部位,手法可適當加重,但不可造成損傷。5.肩背腰部施打法時宜輕柔,力度適中,特別是「腎區」不宜重打,以免造成重大不良後果,對骶部拍打時可適當較重。6.關節部位打法宜輕,四肢肌肉豐厚處可適當加重。7.對頭面胸腹及兩脅重要臟器之處,不使用打法或只做輕輕的「打法」。8.打法施術有「八不打「之說,值得參考:⑴瘡癤癰疽紅腫脹痛者不打;⑵急性傳染病或不明發熱者不打;⑶較重感染或急性炎症者不打;⑷嚴重的心臟病、心衰者不打;⑸精神病患者不打;⑹結核、腫瘤病者不打;⑺各種出血性疾患者不打;⑻婦女妊娠或經期不打。(三)在人體的練習運用:1.頭部敲打法;2.背部拍打叩擊法(吉慶有餘法);3.理腰三擊掌。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6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按摩五穴位(不再起床夜尿)
    腎的保健按摩
    什麼樣的枕頭和姿勢對頸椎好?
    輕彩祛痘家:穴位按摩祛痘小知識
    陳玉琴的敲膽經,長期堅持能改善身體,有沒有道理?

    TAG: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