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籌備起訴康菲索賠 87.3%公眾關注渤海生態

備受關注的渤海溢油事故「生態索賠」工作正在進行。 雖國家海洋局稱「索賠金額上億元」消息不實,但一位北海分局人士表示「污染的後續治理費用,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8月16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其官方網站上,掛出了一則「關於公開選聘渤海溢油索賠案件法律服務機構」的公告,並要求「應聘機構應於8月20日前向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遞交正式報名函」。

這也意味著,國家海洋局向渤海溢油事故責任方提起「海洋生態損害索賠訴訟」,已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我們現在仍在督促康菲公司全力處理事故的善後工作,同時,對於後續的索賠準備工作也在加緊進行。」16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稱,「由於現在蓬萊19-3油田仍在漏油,事件還沒有處理完成,所以,目前仍只是調查取證,要等到康菲公司把溢油源徹底封堵後,才能測定出污染面積,然後才能正式起訴立案。」

  ●官方說法

  國家海洋局稱「索賠上億元」屬不實報道

  索賠金額尚未確定 金額或為「天文數字」

  今年6月,美國康菲石油開發的渤海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此後,康菲公司溢油事故處理緩慢,引發社會關注。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溢油事故調查處理進展。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當時表示,按照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於此類污染事故的處罰最高是20萬元,但國家海洋局代表國家可向責任方提出生態賠償,賠償具體金額還要測算和評估,有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渤海溢油案已經進入了索賠的程序,具體索賠的金額自然是被關注的焦點。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目前正進行調查和評估,最終的索賠金額還不能確定。昨天有媒體報道的「國家海洋局擬就渤海灣漏油事故發起上億元索賠」屬不實報道。

  該負責人稱,針對渤海灣溢油索賠一事,國家海洋局目前正在按有關程序進行調查、評估,尚沒有得出結論,最終賠償金額還不能確定。有關結論將在確定後及時向社會公布。

●唐菲到底是啥來頭

康菲在處理溢油事故中的表現和態度,一直為公眾所詬病,更被冠上「傲慢」、「牛氣」的帽子。人們不禁要問:不懼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清理油污緩慢的康菲到底啥來頭?憑什麼這樣「牛」?

  原來是個「富二代」

  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它是美國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根據康菲石油英文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康菲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是美國第三大能源公司和最大的煉油公司。在全球非政府控股公司中,康菲擁有的已探明儲量排名第七,是第四大精鍊廠。截至2011年3月31日,資產總計1600億美元,年收益達2260億美元。

  「康菲中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其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目前擁有員工約800名,在北京和塘沽設有辦公室。

  在渤海灣,「康菲中國」與中海油共同開發中國海上最大油田之一出現溢油事件的蓬萊19-3油田,中海油擁有51%股權,康菲擁有49%股權。該油田是康菲石油於1999年5月發現的,2002年12月項目一期投產,二期項目正在開發建設之中。2010年日均原油凈產量為56000桶。

  2006年3月31日,康菲石油以356億美元成功完成對柏林頓資源公司的併購,「康菲中國」進一步擴大了在中國的資產,其中包括獲得在中國南海15/34區塊的番禺4-2、5-1和11-6油田的所有權。中海油擁有75.5%的股權,康菲石油擁有24.5%的股權。

  早在197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應邀來華協助中國進行石油勘探。到1997年,菲利普斯成為在渤海灣首次發現大型整裝油田的外國公司。2002年8月30日,美國康納和石油公司與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併成立康菲石油公司,同年12月31日,渤海蓬萊19-3海上油田成功投產。但這些年的經營,並未讓「康菲中國」像今天一樣「聲名鵲起」。

  監管不力助長「傲氣」

  從出現溢油事故後拖拖拉拉、應付了事的行為中,人們絲毫看不到康菲石油所許諾的社會責任。

  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曾向康菲公司下發《關於蓬萊19—3油田海底油污清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責成康菲就前期海底油污處置不力向公眾道歉。康菲中國相關人士表示未召開新聞發布會是因為公司對於國家海洋局要求道歉之說法還沒有充足充分的應對。

  康菲何以有如此「膽色」?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康菲的態度與中國在海洋污染監管方面的制度缺失有很大關係。

  有業內人士稱,跨國石油公司在海外作業時,雖然各個公司自身也會有相應的制度,但首先遵守的是所在國家的相關規定,特別是在涉及到需要向公眾披露的重大事故時,如果當地對此沒有明確規定,跨國公司一般不會主動對外披露。

  北京正略鈞策管理諮詢機構合伙人梁瑞芳也表示,中國海洋污染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明顯滯後,必須加強相關立法,只有明確並可執行的標準,才能對石油等高污染、高危險行業中的市場主體進行約束。

  還有人提出,康菲之所以千夫所指而面不改色,與其背後的中海油有莫大關係。在溢油事件的處理中,作為大股東的中海油顯然沒盡到約束、制衡之責。

  監管部門的監管不力,也是大眾不滿所在。有網友指出,監管部門如今在痛批康菲公司的敷衍行徑,卻未好好自我反省,未能及時將消息向社會公布,此為第一錯;未經過全面評估和核實,就輕率地接受康菲的結論,錯失預防二次溢油的良機,此為第二錯。

  漏油量增加被曝光後,有媒體採訪康菲時,得到的回答「耐人尋味」。康菲稱,對公眾交待採取的措施,一方面是與政府有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一方面是在公司網站建立「渤海溢油」網頁更新進展情況,並通過媒體解答問題。

  如此看來,康菲是在看著相關部門的臉色行事的,監管單位臉色重一點,他們就上點心。至於公眾疑問,放在網頁上就行了。

  為逃責任玩「金蟬脫殼」?

  按理說,一個美國的石油公司在中國的地盤上捅了簍子,應該趕緊收拾爛攤子才對,但「康菲中國」卻淡定得讓人想不明白。

  8月16日,記者致電「康菲中國」媒體聯絡人,對方強調,「7月19日至今只漏了一桶油,其他都是以前漏的,說明我們的措施是很得力的。詳細的措施我們公布在官方網站上,如您需要可以上網去看。」對於清污效果,該聯絡人答覆說,「我們在努力。」

  記者了解到,7月14日,康菲石油董事局批准上游開採和下游煉油銷售兩個板塊分拆為兩個獨立公司,該工作預計在2012年完成。康菲還明確表示,未來將會選擇性地出售資產,出售總數可能增加到200億美元。有輿論擔心,在中國漏油事故中越陷越深的康菲石油可能會剝離「康菲中國」。

  任浩寧指出,在未剝離的情況下,發生海上漏油事故後,所有部門將會受到拖累。剝離後,煉油與銷售部門將成為獨立的上市公司,自負盈虧,對原油勘探和開採過程中造成的損失不承擔連帶責任。

  不過,「康菲中國」企業傳播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薛東明否認了上述舉措與渤海溢油事故有關。

●索賠的壓力

在前述接近國家海洋局的人士看來,國家海洋局的態度轉變,一方面是因為康菲石油在清理油污過程中的「怠慢和不負責任」,另一方面的壓力也來自社會輿論。

「必須採取強硬措施對康菲石油施壓,從事故發生到後續處理,康菲石油的態度已經證明,國家海洋局的監管力度還不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8月16日,北京華城律師事務所律師賈方義亦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將對中海油、康菲石油以及國家海洋局提起訴訟。

據其透露,其對三大被告的訴狀,已於8月9日遞交至青島海事法院、天津海事法院以及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目前,青島海事法院與天津海事法院已經作出回應。「中海油作為康菲石油的合作方,在此次漏油事故中應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國家海洋局此前公布的康菲石油為事故責任方的鑒定結果,在法律依據上不成立。」賈方義稱。

而環保組織達爾文自然求知社官員邵文傑也透露,目前,國內十餘家環保機構擬定的起訴狀已經初步完成,其中部分訴狀已經遞交青島海事法院。

不過,中國有關「海洋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機制目前尚未建立。

今年初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孫志輝就曾提交了「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制度」的提案,建議「國家儘快啟動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制度的立法程序,對海洋生態損害補償索賠的責任主體、賠償範圍及標準、程序以及補償賠償金的使用管理等進行明確界定」。

「希望此次渤海漏油事件,對於國內儘快建立海洋生態損壞賠償制度,能有一個促進作用。」崔文林說。

●87.3%公眾關注渤海生態 一旦變"死海"危害深遠

渤海危機 87.3%公眾正關注渤海生態

  網友熱議,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第三大城市群,一旦渤海變成「死海」危害深遠

  近日,國家海洋局在緊急召開的「渤海海洋環境專題會議」上透露,渤海海域污染早已不堪其重,陸上工業廢水以及周遭農業面源污染、密集的海上運輸和油田開發等,已讓渤海面臨成為「死海」的危機。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8685人參與),87.3%的公眾正在關注渤海生態。58.0%的人呼籲社會重視「近海生態安全」問題。受訪者中,「80後」佔53.4%,「70後」佔28.4%。

  87.8%的人坦言「渤海危機」已然影響自己的生活

  渤海灣漏油事故發生已有兩個多月。然而時至今日,不僅溢油仍未徹底控制,而且油污清理進展緩慢,損失賠償更是遙遙無期。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不久前公布的消息顯示,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沿岸、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均發現了來自蓬萊19-3油田的油污。

  8月9日,國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下發通知,責成其就前期海底油污處置不力向公眾道歉。本次民調顯示,55.6%的人認為漏油事故處理「不能止於道歉」,53.6%的人期待「儘快對受影響的民眾和企業進行賠償」。

  民意中國網一名網友指出,雖然相關政府部門表示可能對漏油事故責任方開出20萬元的罰單,但這一數額與該事故對渤海造成的長期危害相比,只是杯水車薪。而不久前,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發生漏油事件後承擔的賠償金為200億美元。

  調查中,53.5%的人建議「對事故方嚴格問責和處罰」。另外,67.4%的人希望「儘快清理油污,避免更大污染」;54.4%的人呼籲「儘快公布事故處理詳情」。

  記者發現,新浪微博上有關渤海的帖子已有上萬條。有網友指出,渤海是中國最淺的內海,更新能力有限。環渤海經濟圈又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群,人口密集,一旦渤海變成「死海」,危害深遠。

  調查中,87.8%的人坦言「渤海危機」影響了自己的生活。46.5%的人不吃渤海的海產品了;33.9%的人不去渤海及沿邊地區旅遊了;13.9%的人在渤海的投資受到損失。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於鑫主任指出,渤海屬於內海,水流的交換能力較差,受污染後恢復時間長,且需要耗費更大的修復成本。另外,內海海域與人們的生活聯繫更緊密,受到污染後對當地生態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於鑫說,在此次漏油事故前,渤海水質就已經受到污染。對渤海海域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是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的重要工作。這次漏油事故表明,進一步完善渤海海域環境突發事故的預警、應急處置和常態污染防治等工作,顯得更加緊迫。

  52.3%的人認為當前社會不夠重視「近海生態安全」

  「『渤海危機』提示中國重視『近海生態安全』問題。」於鑫認為,目前政府在相關立法和監管上尚存不足。比如相關法規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夠,企業的污染代價相對較低。在技術層面上,對可能發生的事故也沒有足夠的預案,相關技術研究體系也亟待完善。

  在於鑫看來,政府應更多地聽取民意,從可持續發展、兼顧當代和後代利益的角度,重視和保護「近海生態安全」,「最佳的辦法就是建立各種預防機制,而不是被污染和破壞後再去想如何治理和修復。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常識,但這個常識在現實中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調查中,52.3%的人認為,當前社會對「近海生態安全」問題沒有足夠重視。

  對於如何防止「渤海危機」擴散,63.0%的人建議完善海洋污染監管機制;58.4%的人期待建立海洋污染預警機制;58.0%的人呼籲全社會重視「近海生態安全」問題;57.7%的人認為應該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力度;56.9%的人建議嚴厲處罰污染行為,提高污染賠償額;50.5%的人覺得應該加大海洋污染問責力度;另有40.7%的人期望優化產業布局,避免大鋼鐵、大石化企業扎堆。

  「中國當前的海洋生態管理,可以說是體制陳舊、觀念陳舊、辦法陳舊的管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成根指出,要想解決好「近海生態安全」問題,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轉變觀念,優化海洋生態管理機制。比如,應有完善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系統和專門的組織,時刻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監控和評估,並在第一時間通過權威部門和媒體,發布監測結果。

  趙成根說,政府一直強調把民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而海洋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沿海企業、漁民和居民的公共利益。所以,重視「近海生態安全」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責任。

  調查中,近四成人(39.3%)相信「渤海危機」會讓有關方面痛定思痛,狠抓「近海生態安全」問題。

  於鑫指出,和過去相比,政府對海洋、淡水等水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是越來越重視了。民眾的環保訴求也越來越強。8月14日的「大連PX項目」事件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民眾通過表達訴求,推動了政府決策,使得PX項目將遷出大連。

  「民眾這種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值得鼓勵。同時,民眾也要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保護水源、植樹造林等。」於鑫說。

  調查中,54.2%的人表示自己將更注意保護水源,不污染水源。

推薦閱讀:

很多國家不過「三八婦女節」
【戴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最高戰爭階段是什麼?
媒體稱西方公司與周邊國家在南海打千餘口油井
全球最快樂國家或地區:台灣地區第20 大陸第55
它幾乎滅亡中國,讓俄羅斯吃癟,後招惹了這個國家,被揍趴下

TAG:國家 | 海洋 | 生態 | 索賠 | 渤海 | 關注 | 公眾 | 起訴 | 國家海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