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完)

作者:老老王

讓中華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完)

老老王

在中國古代史上,交替出現的小冰期和溫暖期,始終是決定歷朝歷代盛衰興亡的重要因素。比如隋唐溫暖期孕育了盛唐雄風,明末小冰河期葬送了大明帝國等等。

而在中國文明曙光初現的良渚時代,我國的上古先民們,同樣也飽受氣候變遷的困擾。

從大約公元前2600年開始,原本趨於乾冷(但依然比現在更加溫暖潮濕)的氣候再次逆轉,江南地區的氣溫和降水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海平面也短暫地停止下降,重新上漲。

對於未來的中原王朝而言,氣候進入溫暖期,意味著農牧分界線向北推移,乃是一件有利於農業發展和國家興旺的喜訊。但對於立國於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國來說,情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豐富到過了頭的連番暴雨,給長江三角洲造成了更加頻繁的洪澇災害。

而氣候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更是造成了良渚文明核心腹地——太湖平原的嚴重內澇,再加上海水倒灌、淹沒低洼地區,讓太湖平原的很多水田都鬧起了鹽鹼化。

一方面是海水倒灌,導致下游沿海的田地鹽鹼化,另一方面是山洪頻發,導致上游內陸的田地被衝垮……一來二去,水稻收成越來越差,良渚先民紛紛覺得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在頻繁天災的衝擊之下,良渚古國的神權統治也趨於崩潰——畢竟,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個很務實的民族。如果你不能讓老天爺保佑大家風調雨順,咱們又為啥要來跪拜祭祀呢?

於是,因為國家中樞的力量和威望大幅度下降,難以再無償籌集足夠的人力物力,良渚古城內部和周邊,當時還在施工的各項工程,紛紛突然中斷停工,變成爛尾項目。

然後,良渚古國的統一秩序也趨於崩潰,各地出現了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跡象。

——在良渚文明早期和中期的墓葬中,貴族的陪葬品一般以玉石禮器和陶器為主,顯示出了當時的和平氛圍。僅僅在江北的邊境據點,如蔣庄遺址等,才出土了較多的陪葬武器。

但是,到了良渚文明的晚期,各地墓葬都普遍出現了軍事化的苗頭,就連環太湖流域腹地的貴族墳墓陪葬品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兵器,此外還有許多被砍死打傷的屍體出現。

可見在頻繁天災的衝擊之下,就像明末小冰河期的中原大地一樣,當時位於長江三角洲的良渚文明腹地,也已經是一派流民蜂起,戰亂頻繁,社會動蕩的亂世景象了。

在這樣的烽火亂世之中,為了鎮壓騷亂,維持秩序,武人的崛起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上古洪荒之戰(仙俠版)

經過一番缺乏史料記載的諸侯混戰之後,一位出身來歷統統成謎的軍事領袖,終於成為了良渚古國乃至於整個南方的最強者。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神蚩尤!

按照目前的推斷和分析,雖然在上古洪荒時代,中華民族孕育誕生的序曲之中,蚩尤代表了整個南方民族的角色,但實際上根據考證,蚩尤很可能並不是良渚古國正統的最高統治者,而是一個出身地位較低的軍事首領,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良渚古國的本地人,而是從長江中游「九黎部落」來到良渚打工的外族僱傭兵(充滿了埃及馬木魯克王朝的既視感)。

總之,不管蚩尤的出身如何,當他崛起的時候,都已經是良渚文明圈內的最強武力擁有者,統治著江北淮南一帶的土地,同時還得到了西邊九黎部落的擁戴。良渚古城最高統治者「巫王」與蚩尤之間的關係,大致上可以類比日本中世紀的天皇和幕府將軍。

然後,面對著愈演愈烈的天災和日漸蕭條的江南,蚩尤悍然率領大軍和流民,渡過淮河北上,就像明末的李自成一樣,到敵人的領地去尋求生存空間。

在戰神蚩尤的兵鋒面前,無論是山東東部的東夷部落,還是山東西部、河南東部的神農氏炎帝部落,都被打得大敗虧輸,兵敗如山倒,只能捏著鼻子低頭,相繼表示臣服。

關於此事,有一項證據就是,在堯帝的都城,山西的陶寺遺址之中,發現了良渚文明晚期的玉琮。這玉琮在當時基本相當於官印,很可能是蚩尤頒發給堯帝的先祖,象徵他的部落接受了蚩尤的冊封,成為後者的屬下。當然,也有可能是唐堯部落追隨黃帝擊敗蚩尤之後,從戰場上獲得的戰利品……至於這事的真相究竟如何,身在四千多年之後的我們,暫時就不得而知了。

上古部族遷徙圖,各部族似乎都喜歡沖向山西南部,搶奪鹽池。

總之,不管蚩尤究竟有沒有征服陶寺古城的堯帝先祖,至少在蚩尤勢力的鼎盛時期,他確實是曾經一度揮師殺入山西南部,在中原到處橫行,所向披靡。

然而,不管蚩尤在北方打下了多大的勢力範圍,他的勝利都未能持久。很快,戰敗的炎帝神農氏部落,請來了黃土高原上的黃帝部落助戰。

炎黃結盟

在炎黃聯盟反擊之下,決定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逐鹿之戰」爆發,在北方根基未穩的蚩尤,最終被打得一敗塗地,身死他鄉。

——當然,作為多個上古族群之間的爭霸博弈,是不大可能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來解決問題的。決定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涿鹿之戰」,更有可能是一系列衝突的統稱。

精衛填海的故事,或許就映射了蚩尤在北方戰敗之後,蚩尤部族殘存的隨軍婦孺走海路逃回南方故鄉,並且有不少半途葬身於波濤之中的歷史真相。

總之,炎黃聯盟勝了,蚩尤敗了,良渚文明的這一次迴光返照,也至此宣告終結。

在蚩尤戰敗之後的一段時間,就連遠在江南的良渚古城,也遭遇了北方軍隊和本土叛軍的圍攻——關於這場攻城戰的來龍去脈,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炎黃聯盟組織了軍隊遠征江南,作為對蚩尤北伐的報復,但也有可能是其它北方部落的趁虛而入、趁火打劫。

根據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內的建築物並未受到戰爭損壞,只有城牆外面的河道里堆了不少北方人和本地人的屍體,可見這一戰並沒有攻破城池,但至少也讓早已風雨飄搖的良渚古國,再次雪上加霜,差不多耗盡了最後一絲元氣。

以良渚古城堪比水城威尼斯的周邊環境,北方部族入侵給它造成的威脅,恐怕還遠遠不如山洪暴發。

更要命的是,在這場過程未知的城市攻防戰結束之後,筋疲力盡的良渚古城居民,甚至連躺在護城河裡的屍體都來不及清理,一場大洪水又轟然來襲,淹沒了整個良渚古城以及周邊的鄉鎮,給了良渚古城最後的致命一擊。

面對洶湧滔天的洪水和四方叛離的絕境,最後殘餘的一批良渚遺民,不得不在大約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放棄了已經不適合居住的良渚古城,滿懷著對家鄉的不舍。流散到各地重建家園。而人去樓空的良渚古城,則從此被淹沒在了厚厚的淤泥之下。

在拋棄首都之後,這些遺民為了躲避洪水和海潮,選擇沿著錢塘江-富春江逆流而上,向浙江南部的富春江上游地區遷徙。最終在今天麗水市的遂昌縣再次安家落戶,建立了一個聚居地,就是現在的好川文化遺址。

與此同時,在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國故土上,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沒有消失,而是在頻繁的戰亂和天災之中,艱難地掙扎著活了下來。但他們的文明水平終究是大大地倒退了,統一的國家從此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小部落,同時也無力繼續雕琢玉石,良渚特色的玉石文化就此告終——大致可以類比美洲瑪雅城邦崩潰之後,那些重新變成野人的瑪雅人。

浙江省中南部的好川遺址

至此,良渚古國的歷史基本結束了,籠罩在迷霧中的良渚文明,也退出了上古中國的歷史舞台。但良渚先民的故事,卻還在繼續,只不過他們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越人!

原本良渚文明說到這裡,也已經差不多到了尾聲。但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

那就是——良渚文明的國號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稱呼其為良渚文明,是因為代表這個文明的玉琮等工藝品,最早是在良渚被發現,後來這個文明的都城,也被證實坐落在良渚。

而良渚這個地名是在很晚才出現的,在五千年前,這個地方肯定有著另外的名字。

圍繞著這個問題,我國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也進行過很長時間的探討,目前已經得出一個初步的推論——那就是,位於我國東南的良渚文明,很可能就是夏朝之前的「虞朝」!

等等,我國歷史不是從夏朝開始的嗎?什麼時候又冒出了一個「虞朝」?

——如今我們在表述中國上古史時一貫以夏商周「三代」並提,事實上,虞朝才是中國歷史的開端,也是中華文明的開端。

關於這一點,春秋戰國時代的先秦古人皆言之鑿鑿,卻漸為後人所忘卻。

在先秦古人的著作之中,皆將虞代視作中國的第一個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說在當時是通行的說法。到了秦漢之後,把「虞」稱為獨立朝代說者漸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論,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朝」是一個獨立朝代的事實。

到了近現代,按照國際歷史學界的觀點,乾脆連夏朝的存在都不肯承認,至於之前的虞朝就更是視為笑談了。由於當時的考古證據尚且不多,國內學者對此同樣是頗為心虛,在歷史教科書上堅持夏朝的存在就已經是極限,而更早的虞朝,也就不提了。

但中國歷史上確實曾存在一個「虞朝」。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古文獻中,對上古時代的虞朝言之鑿鑿,當時的各種文獻中,先秦古人多以虞、夏、商、周並提:

《國語·鄭語》——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傳》成公十三年——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

《禮記·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後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呂氏春秋·審應覽》——今虞、夏、殷、周無存者。

此類稱述在先秦典籍中不勝枚舉,史不絕書,在此不一一贅引。事實上將虞朝與夏、商並舉已為先秦典籍所習見,可見這已是當時人們的指稱習慣。在《禮記》、《周禮》等書中,更常以虞夏商周四代並舉來排比四代的禮制。夏代之前有虞代,在先秦時代並無疑義。

而且,從各種先秦典籍的隻言片語之中,可以明顯看出虞朝與良渚文明的相似之處。

首先,關於虞朝的起止年份,根據《韓非子·顯學》中「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的記述,可以推斷出虞朝應當開始於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100年被夏朝取代。這個年代不僅遠遠早於舜帝的在位時間(堯舜禹三代賢王之中,舜帝出身於有虞氏部落,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秦文獻中的「虞朝」,就是指舜帝的在位時期,但問題是年代記錄似乎對不上),也明顯在石卯古城、陶寺古城等北方古人類文化遺迹的誕生時間之前,卻恰恰與南方良渚文明的起止年代基本吻合。

其次,除了年代上的契合之外,虞朝跟良渚文明在地望上也恰好一致。

——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虞字乃由『吳』字所衍生。「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同聲相假,自古學者無疑義。

先秦時代的三個王朝之中,按照上古時代的傳統,無論是夏、商還是周,其國號都與發祥地有關,如夏朝得名自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西周起源於周原。可想而知,虞朝的得名同樣應當起源於其發祥地。而良渚文明的核心腹地恰恰就是太湖流域,即古吳地。

雖然按照史書所說,春秋時期的吳國起源於「周先公太伯奔吳」,也就是跟西周差不多同時創立。但事實上,「吳」這個地名的出現,遠遠早於周人所建的吳國。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辭,就已有「吳」這個地方出現,所以西周吳國建立,應當是沿用了當時的舊有地名。

——年代、地點都能吻合,可見輝煌的良渚文明,確實很可能就是那個神秘的虞朝。

當然,憑著現有的考古成果和歷史記錄,就要把良渚古國跟虞朝對應起來,證據似乎還不夠充分,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之嫌,還需要考古學家繼續找出更多的證據,才能讓人信服。

但是,作為一個前後持續近千年,影響範圍遍及江南、閩粵、巴蜀、中原、荊楚、山東和山西,其創立的原始象形文字、玉文化、茶文化和絲綢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的上古文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良渚古國都絕對當得上「中華第一朝」的名頭。

事實上,在日本境內發現的「邪馬台國」文物和遺迹,論規模和數量也並不比良渚古國更多,甚至連這個邪馬台國究竟是坐落在九州島還是近畿,迄今都依舊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儘管如此,日本方面依然將邪馬台國和卑彌呼女王視為日本文明之始。

同理,良渚文明也有著足夠的資格,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然而,事實卻是,當「良渚古城申遺」的新聞傳開之後,中國的輿論界和學術界並不是一邊倒的喝彩,而是兩極分化。頗有不少人堅持「捍衛」夏商周三代的「正統」地位,而將良渚文明貶低為「蠻夷古國」,聲稱這是一個「早已死去,應該被埋葬」的異端文明。甚至還有人說,過分抬高良渚文明的地位,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分裂的危險云云——這種情況乍一看之下實在是有點兒不對勁,為什麼有人不希望中國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呢?

因為,在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長江文明VS黃河文明的大博弈!

在下一篇文章之中,老老王將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如果覺得老老王的小文值得一讀,請按這個二維碼打賞,謝謝!

佳文推薦:(點擊藍色標題可跳轉閱讀)

1、為什麼說國債讓美國不是快死就是慢死?

2、美國霸權勢力的戰略終於清晰地浮出了水面3、【國弈】喜迎美帝步上了當年國民黨反動派後塵(2018-2-7,第14期)4、隨聊???5、恐怖主義最大根源是美國霸權!中國王道才是人類正確的方向6、毛時代工業化失敗?改開是補資本主義課?錯!「胚胎髮育」理論對中國不適用

推薦閱讀:

乾州古城夜色美
古城舊事:一個人,一座城
在西昌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
甘肅古城張掖濕地秋色濃若仙境
鳳凰古城【淡水遊記】

TAG:古城 | 文明 | 中華 | 文明史 | 明史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