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傳記讀後感

篇一:《武則天傳》讀後感

  武則天公元624 年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其父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在隋煬帝時期一夜暴富。隋末起義發生時,投奔李淵,官至工部尚書,位尊應國公。其母楊氏是隋朝名門望族,知書達理,好讀詩書。年幼的武則天天性聰穎,性情活潑,在其母的言傳身教下,對詩文書法、音樂非常感興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父死後,她們母女相依為命,並且常常受到受到兄弟的虐待。14歲時被唐太宗,選為才人,並賜名為「媚娘」。可是她受到太宗的冷落,眼看著太宗漸漸老去,她不甘就此獨孤終老,將目標鎖定在太子李治身上。李治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他們兩人眉目傳情、秋波暗送,很快就墮入情網。

  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武則天則到感業寺削髮為尼。李治對她念念不忘,在她為尼期滿後,到感業寺與她相會。這時,正直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王皇后為了得到李治的寵愛,遂將武則天接到皇宮。權力欲極強的武則天設計陷害王皇后和蕭淑妃,順利地登上了皇后的寶座。由於李治的懦弱與多病,將很多事物交由武則天處理,這為她日後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礎。高宗死後,她獨攬大權,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她排除異己,殘殺忠良,培植親信,於公元690年,廢睿宗,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在公元705年神龍政變中,被逼退位,同年12月去世。

  武則天是一個權力欲非常強的的女人,為達目的,她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為了登上皇后寶座,不惜掐死剛出生不久的女兒,然後又以及其殘忍的手段,殺害王皇后和蕭淑妃。她又是一個善用識人與用人的主,深諳治人之術,深切的領會了爾虞我詐,黨閥同異的鬥爭藝術。她利用酷吏殘害忠良,排除異己,而後卸磨殺驢。她辦事果斷,不拖泥帶水,敢於冒險,可以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

  讀罷該書,我發現權力欲的女人及其可怕,她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不折手段,心狠手辣,正如那句話所說:「最毒婦人心」。同時還發現,一個沒有制度保障的國家,人人都是岌岌可危,不論你富可敵國,權傾朝野;還是窮困潦倒,

無權無勢都可能隨時因言獲罪,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所以一個安全的社會,應該是法治的社會、言論自由的社會,權力受到監督的社會,一切以法律為準繩,不會憑個人的好惡來定罪。

  篇二:《武則天傳》讀後感

  寒假,我用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武則天傳》,感覺自己像一位歷史的旁觀者,在作者的娓娓道來中,縱觀了這將近半世紀的唐室興衰,很暢快。

  關於武則天這個女人,其實說來也並不難懂,她的種種個性在她一生所作所為中顯露無遺:機敏、沉著、精神旺盛、野心無限、對權利慾望出奇強烈、頭腦清晰卻也荒淫無度。對於這樣一個歷史奇人,我只能在讀完她的傳記之後撫案長嘆,遙想那個早已遠離卻真實存在過的年代,因為此人的功過得失,歷史早已給出了最恰當的評價。但我一直好奇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這個女人如此膽大妄為,從一個卑微的才人走上至尊皇位?

  這兩個地位差別之大讓人無法想像她的跨越,更何況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時代。但她確實做到了,讀完書後,我認為應該是主觀和客觀的因素都起到決定作用的。

  主觀方面,是她的性格成就了她。除了她的機智,冷靜,我覺得主要是以下。書中提到一個故事,當時太宗問武氏說:有一匹烈馬,你如何馴服?武氏說:只要三件東西,一根鐵鞭,一個鐵鎚,一把利劍。若不能用鐵鞭制伏,就用鐵鎚,若還不能,就用劍刺進它的脖子。那時她只有二十多歲,這種不同尋常的勇氣和狠毒是她日後的步步攀升的必要條件。同時,她的權欲是同她的攀升成正比的,從才人,到昭儀,到皇后,到皇太后,最終到女皇,幸她是想不出什麼更高的權位了,否則就成女神了。她可以為了權利而不顧一切,掐死自己女兒,謀害妃子和皇后,毒殺皇親國戚,殘戮忠良大臣與無辜百姓無數…… 這樣的女人,史上少見了。背後驅使她的是與生俱來而不斷膨脹的貪慾。

  客觀上,又是當時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時,並不喜歡她,因為一個剛強有謀的男子是不會喜愛一個像武氏這樣健碩精明的女子的。但機會在太宗駕崩後,當高宗這個軟弱無能的新皇帝登基後到來。高宗是喜歡武氏的,甚至可以說是依賴她,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政業上,這就給了她很大的發展空間。武氏就這樣步步為營除去一個個心頭之患,繼而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絕對核心的中央政治團體,等到高宗真正認識了她而轉為痛恨她時,因年事已高身體虛弱而根本無力對抗了。武則天也就這樣平步青雲了,以歷史年鑒學派的說法,她也就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一種產物。

  主觀與客觀的條件驅使下,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評價她的功過,這已無意義,只是在閱讀歷史時,讓我發現在她的所作所為的不可思議中,其實也是有著必然方向的……

篇三:《武則天傳》讀後感

  其實林語堂的《武則天正傳》已經看完很久了,剛剛看完的時候只覺胸口憋悶,想吐槽卻又不知從何吐起,經過這麼約一個月的淡忘,反而能想通很多了。

  記得我剛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放下書腦子裡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武則天完完全全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治上或許是一個巨人,注意只是或許,但在道德上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侏儒。而且當時還頗有些義憤填膺的跟身邊的朋友說武則天這個人的品德如何敗壞等等。現在想想,這麼評價武則天實在是有失公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被此書所表達的情緒所感染所致吧。這本書雖然名為「正傳」,但個人認為字裡行間表達作者、或是口述者的個人感情過於充分且直白,因此應該很難說是一本成功的傳記吧,這裡打趣一下,不如說這本書是武則天殺人傳記。

  讀罷此書,對武則天的定性應該理所當然的是殘暴、淫蕩、惡毒、殘忍等等吧,至少我是這樣的。不過給武則天這種定性的基礎是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心狠手辣的迫害了諸多自己的親子、與自己競爭的嬪妃、還有李氏後人,憑這些事情就定性武則天是一個殘暴、淫蕩、惡毒、殘忍的人,我也是沒什麼意見的,只不過我們歷史上的那些個皇帝恐怕基本上都逃不過這樣的評價才對;書中極力推崇李世民是如何如何,可是據我所知,李世民的皇位也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才得來的,這跟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的差別在哪裡呢?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如果你說李世民雖政變奪得皇位,但其在位期間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使得國泰民安;那麼武則天在位期間,也是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 、張柬之 、桓彥范 、敬暉 、姚崇 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此期間,也是文化復興,百姓富庶。故此,此書僅僅將視角停留在武則天前期的倫理不當、中期的殘忍惡毒、以及後期的淫亂酷刑,作為一本正傳來講,真的是不太公平。

  當然本人對唐朝的歷史了解甚少,以上評價也僅僅是從一本對傳記的讀後感覺而發,如此而已。只是這是我看林語堂的第一本書,同時還買了《蘇東坡傳》、《京華煙雲》、《吾國吾民》,但是由於這本書讀後確實是十分失望,以致到現在都提不起繼續讀其他書的興趣,可惜了。

篇四:《武則天傳》讀後感

  如果不是為了完成中國近代史的作業,我可能都不知道我一直都很對不起武則天。從小我就很崇拜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但要寫她的傳記的時候,才發現我以前了解的武則天總是那樣的不完整,所以這次,我決定仔細的讀一讀。

  帶著疑問和憧憬,我開始正式的了解武則天,但讀完了林語堂的那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心裡不大舒服,因為這本書把武則天塑造的太負面的,而且幾乎沒有一句話好評,把我以前所熟知的武則天形象徹底毀了,所以暗自臆測這是本野史。而且林語堂一向不怎麼好評武則天,這本書又是以太子哲的兒子的身份闡述,我便產生了懷疑。為了保持武則天的好形象,我又搜索了一本。然而,當我再讀雷家驥那本正史的時候,我才知道我錯怪了林語堂。雖然用語沒有林語堂尖刻,但是武則天的不是之處竟也被講了一個遍。我終於懂了,小的時候我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膚淺了。以致對武則天的崇拜全然是因為她的威風凜凜和女強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幹練,羨慕她的智慧才華,但是卻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權術,沒看到她的陰險和狠毒。但是武則天終究是奇女子,無論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為政是否過於獨裁,都唯有她能夠成為女皇。

  武則天這個女人活了八十二歲,權傾中國達半個世紀之久。生活對她而言就如同遊戲一樣,她有比普通人更強烈的慾望,以至於穢聞不斷;爭權奪勢的遊戲,她玩得津津有味,她玩出的不像是一般婦人統治下的正常歷史,更像一出夢囈般異想天開的荒唐戲。她決心要做一個有史以來最有威權最偉大的女人。她最後終歸失敗了,但絕不是她的過錯;她武姓家庭中沒有一個人有她一半的智慧、一半的個性、一半的政治才能。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關心這個女人,也會樂意去看一看那樣歷史,去看她怎樣從一個才人變成一代女皇……

  武則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後來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後,高宗把從感業寺接入後宮。 武則天14歲入宮,因為太宗喜歡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宮中讀了很多史書,深知宮廷險惡。論智謀,論經驗,她都比王皇后,蕭淑妃強太多,因此略失小計就當上了皇后,代價是她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兒。掌權後,她極力剪除異己,一切對她有威脅的人都難逃厄運,這其中不僅有皇氏宗親(姓李的),還有武后的異母兄弟和親姐姐,親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後,高宗身體越來越差,諸事都由武后決定,武后與高宗並稱為「二聖」。太子弘年少有為,對武后的做法經常不滿,為了自己日後掌權不受威脅,武后竟毒死太子。後來的章賢太子賢(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後殺掉。高宗死後,她將三兒子李哲貶為廬陵王,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後代子執政。然而這還不是武后的終極目標。幾年之間,武后以廣開言路為借口,在全國廣設檢舉箱,致使告密之風四起,武后也逐漸組織起了自己的間諜網路。我想,當時的陰森恐怖應該一點也不亞於法西斯統治時期,因為那個時候,人人都可以成為蓋世太保。即使被告無罪,但只要武后想殺,或是和酷吏們有過節,亦或是僅僅為了製造恐怖氣氛,他們都在劫難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幾年,大屠殺一撥接一撥,因唐朝幾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亂(武后逼出來的),唐室貴族幾乎被滅門。聽起來真讓人毛骨悚然。

  一代女皇武則天,她的確是一代而終的。機關算盡的一輩子,政治鬥爭的一輩子,背信棄義的一輩子,親離子散的一輩子,但到最後還是得親手將從兒子手中奪來的政權又歸還給他們。武周一代而終,李唐復辟。 從武周初期的酷吏告密政策到她大力推廣科舉制度,從她對酷吏的放權到對朝中重臣的控制,從她對自己親生子女的殘忍迫害到對情人的包庇寵溺,從初期對佛教的利用到老來的真正歸銥。如果單從帝王的角度或是女人的角度來看,確實很難理解她執政五十多年的各種舉動,但如果了解了她那樣的出生背景,那樣的一女侍父子的經歷,又偏偏有了那樣的心志和毅力,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然而在我的印象里,絕大多數皇帝比武則天驕奢淫逸,虛榮自私的多,然而卻未必有她的智謀。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個個賢德,宮廷本來就是一個大染缸。至於剛愎自用,我認為這個詞用在項羽身上是貶義詞,用在武則天上就大大相反。我從沒聽說過武則天有什麼謀士或是智囊團,因為她比當時的任何人(除了狄仁傑)都更有遠見卓識。其實有主見是相當可貴的品質,尤其是當那個人本身就很聰明的時候。

  最後使我記憶頗深的兩句話:一是命運若不能創造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偉大的女人便會創造她自己的命運;二是武則天的處事原則為順我者榮華富貴,逆我者有死無生。這兩句話,估計天下也只有她配得上。無論如何罵其驕奢淫逸、妄自尊大、陰險狠毒,林語堂也不得不從字裡行間擠出幾句言不由衷的佩服和讚美。她,的確是個不一般的女人。

篇五:《武則天傳》讀後感

  我小時候很愛看的故事就是兩個女人的故事——西施和武則天。不同的版本,傳記、小說、傳奇、野史看了不少。後來,西施的故事變得蒼白,則天大帝的故事又過於玄妙,就都成了僅僅是填充了小女孩幻想空間的過往。

  最近是自己在原創個古代 「 言情 」 小說,就隨便翻點歷史小說找找靈感,正好前兩日翻出埋在書架里從未翻過的《武則天傳》,林語堂寫的。林語堂的作品似乎只是讀中學的時候偶爾看過一些短篇的東西,全無映像,後來又知道他是個基督徒,他的東西就更不會看了,想必看電視劇《京華煙雲》也實在不能算數,所以這本《武則天傳》算是初讀林語堂的作品了。

  看完之後,想說也許作者是別有用心,以武則天的孫子,李氏家族的唐邠王守禮的口吻來自述就是想告訴讀者這是個完全充滿主觀色彩的角度,作者是拼儘力氣的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道德追求,以我看來作者是有針砭當時時弊的苦心的。

  我的讀後感是:

  作為武則天的傳記,這是個垃圾,當然不否認作者有相當的史實的研究和準備,但做的分析和結論,還有充滿情緒化的渲染以及道德激憤、宗教情懷實在讓我這種教化極差之人有點無法消受。

  沒完沒了的罵武則天是個淫婦,在我看來實在無趣。不就才睡了:李世民、李治、馮小寶、沈南繆,張宗昌,張易之六個男人嗎?要換了我,嘿嘿 …… 淫笑 ing ,流口水 ing 。

  全書最後一段談武則天之死說: 「 中國歷史上這個最驕奢淫逸,最虛榮自私,最剛愎自用,名聲壞到極點的皇后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 —— 聽起來很像大字報。

  書中還有一段把唐太宗和武則天做了一番比較,原文是: 「 太宗、武后之間,有若干點可以比照,舉來也甚為方便。太宗為男,武后為女,二人都竭力開創一個朝代。太宗雄才大略,眾望所歸;武后在才略方面,堪與太宗比肩。唯太宗之偉大具有道德之崇高價值;若以偉大二字之常義論,武后實不足以當偉大二字之義,可是她的罪惡卻非常偉大,不比尋常。 」

  這樣的寫法讓我看了之後非常的糊塗。是作者別有深意,發人深思,讓廣大群眾意識到男權思想的毒害?武后樣樣都可比太宗,唯一的區別是她是女的,身為女子行男子之事,實乃罪惡滔天?這樣的結論是運用了修辭手法中的反諷?我搞不明白。

  但整整一本書里,作者就顯然是個口沫橫飛的衛道士,恨不得自己就是道德的化身,口誅筆伐武則天這個殺人不眨眼的老淫婦。在談及武氏晚年立儲問題上的困境時,大有嘲笑武氏愚蠢,最後無計可施之意。我想像武則天同志這樣企圖以一己之力抗衡整個權利機制,權利架構,實在是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只是她最終沒法讓她的兒子把她當爹(甭管帝位是誰傳的,我是我爹的傳人,將來我再傳給我兒子 …… )除非她徹底採取民主選舉制來配合女人也有權成為總統侯選人。靠,又開始滿口跑船。

  總之是看不懂!以我之心,總覺得像林語堂這樣的一代大師,又處於那種社會革新的時代,總不至於連這點公正之心都沒有,而是個徹底的迂腐之愚夫。但也有可能有知識、有技能是要和有智慧嚴格區別開的。這隻能在更詳盡的拜讀其書,了解其人之後方能解答了。


推薦閱讀:

《水調歌頭》讀後感
《第一次親密接觸》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世界上沒有解憂雜貨店,我們只能傾聽自己
《你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十四)

TAG:讀後感 | 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