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之謎
07-18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是諸多文明的發祥地。1953年發現的黃河附近的半坡遺址向人們展示了很多,也帶給了人們諸多的困惑。 從1953年起,考古學家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多次的考察,隨著考察的進行,這個存在於6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的面貌基本呈現在了人們眼前。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部郊區,曾經是一個樹木蔥鬱的地方,有著獨到而且優美的環境。考古專家認為這裡曾經是一個發展水平頗高的原始村落。但是,只有收集更多的材料,才可以說明當時人們的具體生活面貌和社會關係等諸多問題。 半坡村落遺址概況 半坡村落遺址整體呈橢圓狀,南北跨度300餘米、東西跨度200餘米,公共墓地坐落在村子的北方,居住區在南方,東北角是曾經的燒陶窯。一條70多米長、5米寬、6米深的壕溝隔開了居住區、墓地和燒陶窯,這對墓地形成了一種保護。 壕溝圍繞著居住區,居住區中有一座最為引人注目的半地穴式房屋。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處在建屋錢所娃的大坑中,一半在地面以上,非常的牢固和穩定。這件大屋據推測是用來進行集體活動的場所。東邊有大門,屋子中間有取暖用的火塘。也可以說,這個屋子是半坡村落的政治文化中心,用於接待重要來客,商議重要事宜。北邊,許多房屋形成的房屋群呈半圓狀,每個屋子的房門都朝著大屋子。 與大屋子的半地穴式建造法相比,中小房子還有地面建造式,同時建築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這些房屋的牆壁是由泥土和乾草混合塗抹而成,內部都有一個供村民做飯的灶坑。在灶坑旁的灰燼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成堆的螺螄殼和獸骨。這意味著,半坡人很可能已經脫離了狩獵、生食的原始生活,安居樂業。 半坡人的農業生活 半坡人用獸骨、石頭及陶片做成工具以進行農業生產。其中的石器多經打磨而成,或者在打制基礎上將刃部稍微打磨,仍然有一些打制的石器。由打制石器發展到磨製石器是人類整體的進步,顯示了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僅僅是生產工具,半坡遺址中就有600餘件,且種類多樣,比如鋤頭、鏟子、斧頭。村民過的「刀耕火種」的生活就是以這些工具作為輔助的。 在一座房子下面,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陶罐保存完好的粟。粟雖已碳化,但皮殼卻清晰可辨,這也是半坡人過上農業生活的有力證明。 當然,漁獵也是村民們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從遺址中發現許多的漁獵工具和殘留的大量獸骨就可以推測出來。打獵使用的工具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弓箭,有不同的樣式,僅箭頭就有柳葉式、三棱形、扁平三角形、圓柱尖頭式等。弓箭的使用,也讓人們的捕獵能力提升了一個台階,從而幫助人們更加安全、快速地捕到獵物。 半坡人製造的陶器 半坡人使用的陶器也多種多樣,給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之處。遺址中發現了各種形狀的盆、罐,人們很可能用它們來盛放食物和水,也用來煮食物。另外,村中還有一個擁有很高的制陶技藝的作坊。 考古專家都為半坡陶窯的結構感到震撼。雖然處在距今6000年的時代,他們卻有著十分高超的制陶技藝。陶窯比原始的制陶方法進步很多。在原始的制陶過程中,人們只是將樹葉、樹枝、乾草等堆起點燃,上面是陶坯;或者稍微改進一點,堆好柴火,再整個用混有乾草的泥巴塗封,上面留有出煙的口,下面留有點火的口。 半坡村民製作了很多彩陶。這些黑色或紅色的彩陶上面,畫有很多不同題材的圖案,有人物,也有動植物或天文相關的描繪。其中最有的代表性的是魚紋。這種彩陶上的圖案在制陶坯時就必須畫上,這樣經燒制後才可以長久的保存。彩陶已經可以屬於先民們的藝術創作,製作彩陶的目的已遠遠超出了實用。 在某些彩陶上,考古人員還看到了一些不知何意的符號,有人猜想是他們使用的文字,有人認為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今天的人們根本無法識讀這些奇怪的符號,所以它們到底是不是先民所用的文字,還是無法得以確認的。如果能夠發現大量的材料,才有可能進一步推測這些符號的真正意義。 半坡人已有了公共墓地 與南邊的居住區相望的是半坡村落的公共墓地。公共墓地排列非常整齊,已經為人所發現的成人墓已超170座。這些成人墓少有合葬,多是單人墓。罐、壺等陶器在墓中有很多,大概作為隨葬品。 與成人墓不同,發現的70多座小孩墓基本不是在公共墓地中,而是在屋旁,簡單地用瓮承載著。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親子之情」的顧及和牢固的靈魂觀念的影響,也或者因為小孩夭折是一種不詳的現象不能夠入墓。 考古學家的努力使人們看到了半坡村民的生活狀態。從村落的整個規劃來看,村民的生活組織性很強。同時,人們過著一種均富的生活,不存在什麼貧富的差別,這從出土的墓冢的隨葬品可以推得。總之,人們有著平等的關係,過著安詳的集體生活。 然而,關於半坡遺址,仍然存在很多的疑惑需要進一步的考察和發掘。從遺址來看,人們似乎突然間遠離了這個村落,甚至連日常所需的糧食和工具都沒顧上,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戰爭的爆發,還是洪水的突襲?發生了地震,還是宗教恐怖的蔓延,又或是瘟疫的降臨?這些都有可能,但卻都沒有證據,還需要研究人員繼續不斷的研究。 點擊謎團——「華夏第一都」到底在哪裡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忙碌和生活。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關係的逐漸變化,禹的兒子啟第一次廢除了禪讓制,繼承父親的位置,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家——夏得以建立。 但是,關於夏代的記載流傳下來的很少,我們現在也難以對夏代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殷墟的發現,使得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夏代之後的商代的狀況,而夏代的情況卻仍然沒有進展。像找到殷墟一樣,如果也可以找到夏代的遺址,對夏代的了解也不至於太難。只是,夏代的都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歷史學家急於找到夏都,卻又難以下手。 有人覺得,山西省運城市的夏縣就是曾經夏代的都城。夏縣有「華夏第一都」之稱,據說正是因為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這裡有著久遠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更有傳說稱,夏縣還是嫘祖養蠶、大禹建都之地,又有「禹都」之稱。但是,考古學家並沒有在這裡找到相關的證據。 還有人認為,許昌西部的禹州是夏代當時的都城。同樣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禹州也流傳著美麗的傳說。傳說治水的大禹在這裡被賜封「夏伯」,之後啟繼位後建立夏朝,並曾經在鈞台宴請諸侯。禹州真的是夏代的都城嗎?沒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回答。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的考古隊於1959年夏投入到尋找夏朝都城的考察活動中。根據傳說,考古隊員們從豫西起,一直找到了河南偃師的二里頭,並在二里頭開始了發掘活動。這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界對夏文化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探索的標誌性事件。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
※太倉樊村涇遺址,為海上絲路添新證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15P]
※湖北省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襄陽:明代襄王府遺址
TAG: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