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都文化----原淳安鄉都概述
07-18
原淳安鄉都概述原淳安縣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建縣,至今已1800餘年。因歷史悠久,戰亂頻繁,史料難全。郡縣建制沿革存史,尚有一統志及縣誌,而縣以下行政區劃,唐以前無史可稽。直至南宋淳熙丙午(1186)《嚴州圖經》載有淳安設14鄉,尚未設都,轄112里(實載110里)。鄉 名轄 里開化存風、中節、慈善、龍亭、西郭、保安、五龍進賢宣化、富康、歙口、里湖、公山、仁孝梓桐仙壇、召石、慈口、普慈、雲源、富皇、養村、龍源仁壽雲蒙、義合、飛龍、新期、風潭、賴爵、方村、浦首、凌祐、察源龍山永暉、臨津、永寧、合楊、皎鑒、成山蒙福感化、布正、元珠、大明、順政、軒渚、馬頭、小溪太平安平、雲燭、豐家、盪雲、現黃、汪村、石村清平尋風、舞厄、臨池、富鴻、從務、口積、槐嶺、嶺北、重硎昌期青善、遵孝、招仁、柵源、鶴鳴、富過、三會、西陽、依源、厭口、富息常樂高貴、上貴、綾爛、楊岸、下諸、龍源、山下、布山安樂安定、塔嶺、豐源、大有、富昌、郎洞長樂官田、雲潭、喻口、上寒、桐山、青源、龍村永平洪下、富財、來人、永平、富至、佘葉、始新、湖頭、德教、過村青溪千仞、觀停、清義、孤滕、安順、字化、富量淳安縣纂修縣誌自宋、元、明、清至民國,歷代相承,共修過11次。可惜宋元兩朝淳安縣誌早佚不傳。明代成化、萬曆年間兩部縣誌也散失無考。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光緒四代共修縣誌五次,存縣僅康熙十三年(1674)及光緒十年(1884)兩部淳安縣誌。民國《淳安縣誌》只完成手稿,未能成書。所幸淳安尚存有年代較久遠、史料周全的明代嘉靖甲申(1524)《淳安縣誌》。主纂姚鳴鸞中進士後任淳安知縣。適「朝廷下纂修之令,銳意重修」。他在《重修淳安縣誌引》中說:「近承纂修之命……披閱府志,遍采諸舊籍之所藏,及名賢著述之貽諸後,凡有關於風化者,皆備書而悉紀之,示實錄也。」故嘉靖淳安縣誌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嘉靖《淳安縣誌》載:嘉靖前,為14鄉(其中青溪鄉改名和義鄉,蒙福鄉改名安福鄉)。轄118里,嘉靖後,仍設14鄉,鄉以下開始置都、圖,淳安第一次劃為36都(含坊都)並設市。市縣市在縣南狀元坊下港口市在縣南二十里渡市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茶園市在縣東五十里永平市在縣西六十里鄉、里、都、圖梓桐鄉在縣西,舊轄里十,今轄都四,圖九。西郭里 仙壇里 召石里 慈口裡 雲源里 富皇里 龍壇里 普慈里 養村裡 錦溪里 一都轄圖一 二都轄圖二 三都轄圖三 四都轄圖三永平鄉在縣西北,舊轄里十,今轄都三,圖十有三。洪下里 永平里 富財里 佘葉里 始新里 湖頭裡 德教里 堨村裡 橫塘里 招賢里五都轄圖三 六都轄圖五 七都轄圖五長樂鄉在縣北,舊轄里七,今轄都四,圖九。官田裡 雲潭裡 喻口裡 上韓里 桐山裡 青源里 龍村裡八都轄圖五 九都轄圖一 十都轄圖一 十一都轄圖二常樂鄉在縣北,舊轄里八,今轄都二圖五。高貴里 上貴里 林爛里 下諸里 楊岸里 龍源里 山下里 市山裡十二都轄圖三 十三都轄圖三安樂鄉在縣東北,舊轄里六,今轄都三圖三。安定里 塔頭裡 豐源里 大有里 文昌里 郎洞里十四都轄圖一 十五都轄圖一 十六都轄圖一昌期鄉在縣東北,舊轄里十二,今轄都二圖五。青善里 遵孝里 招仁里 柵源里 鶴鳴里 富過里 顯山裡 三會裡 西陽里 伊源里 厭口裡 富息里十七都轄圖二 十八都轄圖三進賢鄉在縣東北,舊轄里九,今轄都二圖五。宣化里 進賢里 東湖裡 小沙里 富康里 里湖裡 公山裡 歙口裡 仁孝里十九都轄圖三 二十都轄圖二太平鄉在縣東,舊轄里七,今轄都二圖三。安平里 雲燭里 豐家裡 盪雲里 現鳳里 石村裡 汪村裡二十一都轄圖二 二十二都轄圖一清平鄉在縣東,舊轄里九,今轄都二圖二。尋鳳里 舞珠里 臨池裡 富洪里 從務里 槐嶺里 口積里嶺北里 重硎里 二十三都轄圖一 二十四都轄圖一安福鄉在縣東,舊轄里八,今轄都二圖三。感化里 布正里 完殊里 大明裡 順正里 軒駐里 馬頭裡小溪里 二十五都轄圖一 二十六都轄圖二和義鄉在縣東南,舊轄里七,今轄都二,圖六。歸善里 觀停里 清義里 孤滕里 安順里 羽化里 富量里二十七都轄圖三 二十八都轄圖三龍山鄉在縣東,舊轄里六,今轄都二圖三永輝里 臨律里 永寧里 合洋里 皎鏡里 成山裡二十九都轄圖二 三十都轄圖一仁壽鄉在縣南,舊轄里十一,今轄都三圖七。雲濛里 義合里 雲程里 新期里 登雲里 焉塔里 晉受里 凌佑里 遼源里 崇貴里 桐橋里三十一都轄圖四 三十二都轄圖二 三十三都轄圖一開化鄉在縣附郭,舊轄里八,今轄在坊並都二圖七。存鳳里 中節里 慈善里 龍亭里 王龍里 風潭裡 富至里 賚爵里 三十四都轄圖一 三十五都轄圖四 在坊分圖二清承明制,維圖略有增減。光緒甲申《續纂淳安縣誌》在《鄉都》編中載:「采地之界曰都,都所居曰圖,今之鄉乃指四方村居者……」並明確記述:「在城以坊名(三十六都)……全縣凡十四鄉,百二十有二里,三十五都加城坊共三十六都。」民國以後,都,不再作為行政區劃,而設區置鄉、保、甲。新中國成立後,也不把「都」作為行政區劃。但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都」的印記仍明顯而深刻。每條源,每個都,山翠坡綠、平疇梯地、村煙殷庶、人勤物阜。威坪西鄉對 「都」還有民謠:「五都五隻凸,六都六條源,七都七條坑,八都八隻坪。挪手挪腳歸鳩坑,掰手掰腳歸橫塘,仄仄身子歸蔗坑,點頭點惱到南村。」形象地歸納了各個都的地理特點。但由於今古興亡,歷史滄桑,山川變遷,地名變易尤大,古今地名難以對號迎合。其實地名是山川地理、人文歷史的高度概括,是文化的濃縮,是智慧的結晶,有的地名簡直就是最精鍊的詩,然而。世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中,正如宋代淳安理學大家錢時在《有感》詩中寫道:「莫道溪山閱世長,溪山今古幾興亡?金丹大葯皆虛妄,別有長生不死方!」似乎他預見淳安溪山一定會變化成今日之千島湖。而淳安的36個都,雖不作為行政區劃,但在民間仍在言傳身應,甚至作為人出生地的地籍,一聽方言口音,猶如都的胎記,一下就知道是哪一都人。在千島湖未形成前,按1951年行政區劃地圖,淳安36都基本範圍如下:一都:金水鄉、西安鄉;(已淹入千島湖)二都:獅峰鄉、金峰鄉;(部分淹入淳安千島湖)三都:梓桐源、宋村(據《續纂淳安縣誌》:「雲源,原系失落三都,後改十三都」但民間按順序稱富山為十三都」)(部分淹入千島湖)四都:鳩坑、賦置、南村三源(部分淹入千島湖)五都:威坪、大五都、橫塘源、小五都、蔗川源(部分淹入千島湖)六都:河村、洪圻、葉家、方宅、蜀阜(部分淹入千島湖)七都:石柱、長嶺、唐村、坑下、厚屏、黃金鄉(部分淹入千島湖)八都:上八都:王阜、嚴家、中八都:齊坑、下八都:秋源、屏門九都:瑤山、琅洞十都:夏中、遙源十一都:臨岐、梅源十二都:缷嶺、溪口(部分淹入千島湖)十三都:富山、光昌(部分淹入千島湖)十四都:潭頭、潭頭橋以上(包括已劃分水的茆源、塔嶺)十五都:文昌(部分淹入千島湖)閬苑(淹入千島湖)十六都:原山峽、航頭等(淹入千島湖)十七都:原瑤村、橋西(部分淹入千島湖)十八都:左口(部分淹入千島湖)十九都:進賢(已淹入千島湖)二十都:屏峰(已淹入千島湖)二十一都:杜塘、雲村(已淹入千島湖)二十二都:坪山、汪家(大部分淹入千島湖)二十三都:諫村、(已淹入千島湖)二十四都:富文、方家(部分淹入千島湖)二十五都:淡竹,湖下、錦溪(原紫峰鄉大部分淹入千島湖)二十六都:茶園、渡瀆(已淹入千島湖)二十七都:賦溪(已淹入千島湖)二十八都:石林鎮、原荷嶺鄉(部分跨庫村)二十九都:合洋(已淹入千島湖)三十都:向家、莘田鄉、早禾埠(淹入千島湖)三十一都:里商鄉(少部分淹入千島湖)三十二都:港口鎮、洪家鄉、許源(大部淹入千島湖)三十三都:楊村鄉、妥橋鄉、界首(已淹入千島湖)三十四都:題塔鄉、水南鄉(已淹入千島湖)三十五都:東溪鄉(已淹入千島湖)三十六都:賀城(已淹入千島湖)淳安36都,有的全部或部分淹入千島湖,36都實際已不完整。然而,思鄉的情感,懷舊的心理,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天荒地老都是永恆的。何況,湖水再深也深不過歷史,歲月的塵埃再厚也厚不過歷史。人文歷史將是淹沒不了的,傳統文化永遠營造著人們的精神家園。而地域鄉土文化應是一切文化之母,故鄉才是一切的源頭。雖然36都好多己淹入千島湖,但是「碧水一湖深有底,風雲千島訴滄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陰澍雨:沒骨花鳥畫概述(上)
※聖原名醫名方《產品概述》
※日知丨殷墟甲骨文分期分類研究概述
※少林七十二藝概述
※說課:一、說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