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善待兒童的憤怒

善待兒童的憤怒
  • 2014年04月09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如果沒有人關注兒童的憤怒,他們會感到寡淡無趣,更容易反觀自己,重新思考下次遇到同樣情形該如何處理才能感覺好一點。□社春  在學會充分表達自我感受之前,兒童往往會用憤怒來對抗自己的挫折,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用無理取鬧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按照傳統理念,我們應反對這樣的哭鬧,平息這樣的訴求,制止這樣的憤怒。原因很簡單:衝動是魔鬼,憤怒是愚昧。  荷蘭兒童教育專家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堅持讓兒童自由表達自身的情緒,讓沮喪和憤怒像快樂和激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自由釋放。原因很直接:白天與黑夜,收斂與奔放,自然的才是完美的。在荷蘭,人們通常會這樣說:如果愛一個孩子,就接受他的優點和缺點;如果愛一個孩子,就接受他的本來面目;如果愛一個孩子,就不要試圖去改變他。  荷蘭乃至整個歐陸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普遍地秉持著這一教育原則——善待兒童的憤怒,冷處理兒童的負面情緒。多年來,在成人之中,這已成為一種默契、一種共識、一種普及。  有一次,我在九歲的兒子所在班級看到了這樣一幕:女同學安波兒與同伴吵架,情緒非常激動,大哭大鬧,摔摔打打。我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正在鬧離婚,可能她這段時期有心理障礙。坐在一旁的年輕女教師則非常平靜,自顧自地繼續與其他同學柔聲說話。任憑安波兒大哭著跑到洗手間把門反鎖上,一個人在裡面邊說邊哭。  我實在忍不住了,安波兒都哭成這樣了,感覺老師如此不聞不問也太不負責任。於是就問老師為啥不加以阻止,最起碼安慰一下也好。老師的回答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震撼:「是她自己要發泄憤怒,她在以自己的方式治療心理障礙。誰也沒有權利阻止她,這是安波兒自己的選擇。」然後老師又補充一句:「只要她不傷害其他人,沒破壞公共設施就行。」  原來「不管」也是愛!原來這便是尊重!於是我聯想起經常在大街上遇到的場景:一邊是哭鬧不止的孩子,一邊是平靜的父母。  我的荷蘭朋友在家裡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壞脾氣。每當這時,媽媽總是會表情平靜地問發怒的孩子:「現在,你是到樓上還是到花園裡?」反正就是帶孩子離開令他發怒的環境——離開這個憤怒的地方,讓他自己在相對安靜的環境里自行平息心裡的怒氣。這個時候,任何父母都不會愚蠢到火上澆油、橫加指責。一般來說,如此看似輕描淡寫的軟著陸,都能讓事情自然而然平息下來。  我聽說得最多的是,當六七歲的孩子生氣時,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房間,最常見的懲罰就是比平時早上床睡覺而已。  事實上,如果沒有人關注兒童的憤怒,他們會感到寡淡無趣,更容易反觀自己,重新思考下次遇到同樣情形該如何處理才能感覺好一點。荷蘭教師的這種處理方法其實完美地詮釋了古老的《道德經》之精髓: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當兒童出離憤怒之時,最好的平息憤怒的辦法是:出去,離開!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行化解。  (本文作者為旅荷華人)
    推薦閱讀:

    9789865719432_先做人後做事_憤怒
    美代表稱對安理會否決敘利亞問題草案憤怒失望
    主控憤怒的技巧
    讀懂憤怒
    別讓憤怒,斷了你的後路!

    TAG:兒童 | 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