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7
07-18
編者按對國內媒體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意味著什麼?也許很多人會一下子想起這是「家門口」的國際賽事採訪,人頭熟、地盤熟…… 的確,我們具備很多「主場」優勢,但會面臨更多挑戰:能直接用外文採訪的記者還不夠多,大型賽事採訪經驗不足,很難直面國際著名傳媒的貼身競爭……更不能不知道2008年奧運會主辦者是國際奧委會,北京只是承辦者,這是北京2001年獲得奧運會舉辦權當晚所簽署的「舉辦城市合同」里就規定了的。通俗點說,記者名額分配、採訪許可權、規則與注意事項等記者們關心的問題都有一整套規則。或者說,在將會雲集22000名左右記者的賽場上,「主場」優勢遠不如充足的準備與對奧運報道規律的把握實在。那麼,國內媒體該怎麼辦?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備戰,熟悉規則、加強業務、培訓記者、摸索規律。這也正是本期專題所力求推動實現的目標。中國舉辦奧運會,史無前例。而對於不少國內記者來說,在家門口報道奧運會,則屬於一生中唯一的機會。沒有綵排,也沒有修正謬誤的機會,當你用筆、話筒、攝像機記錄下歷史的時刻,歷史也留下了中國記者的軌跡。這是中國新聞界天大的機遇,也是天大的挑戰。那麼,媒體怎樣才能更好地操作奧運報道?關鍵詞之一:國家形象舉辦奧運會,實際上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做一次「全球形象廣告」的機會,而且這種「廣告效應」的持續影響力遠超出人們的預想。2008年的北京,全球22000名記者、海量報道量,你不想讓世界了解北京和中國都做不到。北京舉辦奧運會,最重要的目標和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現一個追求和平、進步、謙和、文明的國家形象。對於中國媒體來說,維護國家形象是奧運報道的第一準則。作為奧運會東道主,我們最重要的角色是搭建一個平台,供各國和各地區運動員展示才能、交流心得、傳播友誼。從此意義上說,我們並不是奧運會的主角。在承辦奧運會過程中,我們應該既不卑微、也不倨傲,而是持平和姿態,避免過於高調和強勢。如果現在就給全世界一個咄咄逼人、過於強勢、無往不勝、無所不能的國家形象,不僅不會贏得世界的好感,反而會給「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而且抬高了人們的期望值,會加劇奧運會期間全球媒體的挑剔,其做法極不明智。媒體特別要警惕的是,對偏激的民族主義情緒決不能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觀眾偏袒本國選手,對中國隊對手起鬨、喝倒彩,甚至把國與國間政治、外交上的分歧引發的不滿情緒宣洩到賽場上等行為,中國新聞界應該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偏激、狂熱甚至畸形的民族主義情緒決不是愛國主義。各國運動員為友誼而來,如果他們在奧運賽場上遭受冷遇甚至敵意,對中國形象是一個莫大的傷害。善待客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記者,應該積極引導觀眾不要把政治歧見、民族情緒引入賽場,也要引導觀眾尊重那些打敗中國選手的外國運動員。這是中國觀眾、更是中國媒體應有的氣度。如果通過中國媒體的導向作用,全世界更深切感受到中國是一個平等、友善的夥伴,是一個可以相信、可以依賴的朋友,我們的國家形象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和提升。遵守國際規則、採取平視角度、辨證看待金牌、適度報道困難,都是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方面。關鍵詞之二:規則意識舉辦奧運會有其獨特的「遊戲」規則;媒體如果不了解這些規則,輕則露怯,重則誤導民眾。因此,記者比民眾更需要了解奧運會舉辦規則。舉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是主辦者,北京是承辦者,這是北京2001年獲得奧運會舉辦權當晚所簽署的「舉辦城市合同」里規定的,其實際意義與紙面意義同等重要。北京辦奧運會,並不是我們組織一個國際賽事,請各國和地區運動員來華參賽;而是國際奧委會辦比賽,借北京一方寶地用用,實際上是一項「外包工程」。大到協辦城市(香港、青島等)的選擇、比賽項目的確定、電視和網路轉播權的招標和出售、廣告商分類和廣告放置;小到各國和地區媒體數額分配、奧運會會徽、吉祥物、口號、獎牌設計方案等,無一例外都要經過國際奧委會管轄或批准。就拿火炬接力方案來說,國際奧委會就硬性規定聖火火種必須從雅典奧林匹亞採集,火炬接力過程中如果熄滅必須用奧林匹亞火種重新引燃,接力長跑必須「一個火炬、一條線路」而不能「多個火炬、多條線路」交叉進行。另外,舉辦奧運會還有一個「幕後老闆」—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他們管轄的範圍包括各自競賽項目的分組抽籤、賽程安排、裁判挑選、器材供應乃至賽場燈光和運動員淋浴設備等,事無巨細,一網打盡。舉辦奧運會,從此意義上說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大權獨攬」,而舉辦城市是「帶著鐐銬跳舞」,只不過這種「鐐銬」是「芳香四溢的花環」而已。因此,對於北京來說,按照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高標準搭建好舉辦奧運會的舞台,是其核心任務。在國際規則、奧運規則與中國特色的把握方面,我們首先應該遵循前者,在此前提下才是如何凸現中國特色的問題。北京奧運會不是中國人的奧運會,是全世界的奧運會,中國媒體應該多具備一些國際化視野。比如,在志願者和門票額度分配方面,國際奧委會照顧東道主,但它也要確定一定比例的非東道主志願者和觀眾,以保證奧運會的全球化特徵。在此方面,國內媒體的報道有欠缺。舉辦現代奧運會,是一個在固有國際規則、奧運規則統領下全球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在全球分工協作一體化進程中中國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個良機,更是中國人顯示遵守規則意識,積極在世界和平與發展事務中承擔責任、做出貢獻的舞台。中國承擔義務、遵守規則,與世界一起參與、一起快樂、一起進步,應該是中國媒體奧運報道所要把握的基調。關鍵詞之三:平視角度奧林匹克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進取、參與、平等和世俗。儘管近20多年來,商業化和精英化侵蝕著奧林匹克運動,但五環旗依然是全人類共同的旗幟。從人格和價值觀上說,奧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一百多個參賽國家和地區沒有高低之分,官員、運動員、記者、志願者、贊助商、觀眾沒有貴賤之分,金牌獲得者與最後一位跑過終點線的馬拉松選手也沒有優劣之分。因此,對中國媒體來說,對奧運會上的VIP(重要人物)、精英、明星不應用仰視的角度,過度崇拜、大肆吹捧,甚至做出利用新聞發布會等採訪機會請明星簽名之類給記者丟臉的事情;也不應該對成績欠佳的選手和普通民眾採取一種俯視的視角,居高臨下、漠視不理、甚至諷刺挖苦。記者更應該用一種平和、平視、客觀的角度,抱著一種「來的都是客」的心態,去看待和報道新聞事件和人物。對組織者、管理者可能出現的一些「勢利」言行,記者也應該有鑒別力,不應「有聞必錄」。中國媒體應該更多地遵循奧林匹克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理念,多一些平民視角,更多地關注那些在烈日下奔波的志願者,為奧運場館建設做出貢獻的被拆遷者,雖然無緣獎牌而在賽場上拼搏到最後一刻的非明星選手,那些在沒有中國選手參賽的賽場里仍進入場館觀賽的市民……正是這些群體,將讓我們的奧運會變得感人至深。關鍵詞之四:金牌奧運會最激動人心、關注度最高的無疑是金牌大戰。各國記者把主要精力投入金牌報道,是適應讀者需求的應有之舉,符合新聞規律。但在金牌爭奪報道中,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金牌虛無主義,另一種是唯金牌論。金牌虛無主義是近年來冒頭的一種思潮。有些人認為,體育與政治無關,金牌與國家形象、民族精神無關,中國體育應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全民健身。發展全民健身、提高國民素質,無疑是中國體育的根本任務,但不應與奧運奪冠對立起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邏輯關係。在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的今天,奧運金牌確實不可能再像20年前那樣起到舉國轟動的巨大激勵作用。但現今奧運金牌,確實牽涉到「國家的面子」,無論是經濟強國,還是經濟、體育弱小國家,都在努力爭取在奧運會上多拿金牌或取得突破,這與奧運金牌改善國家形象、鼓舞民族士氣不無關係,這是無法否認的客觀現實。在此方面,中國媒體要把握好尺度。在中國體育界和中國新聞界,更有市場的還是另一種思潮—唯金牌論。只要能拿到金牌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讓球、假球就是這種思潮的典型產物。但目前國內、國際正趨向於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奪得金牌固然重要,但獲取金牌的路徑更為重要;是否通過合法、道德的手段獲取金牌,是衡量維護還是詆毀國家形象的分水嶺。我們寧可丟掉十塊金牌,也不要去「偷」一塊含有道德銹斑的金牌。對此,中國體育界和中國新聞界都應該自警、自重,國內媒體應該以一種更為客觀、超脫的立場,去看待和報道中國選手奪取金牌的結果和過程。更重要的是,金牌絕不是體育的全部,更不是奧林匹克的全部。我們要關注金牌,也要關注銀牌、銅牌甚至沒有獲得名次的選手,更要關注金牌奮鬥中體現出的人類共有的樂觀、參與、拼搏精神。國際奧委會前副主席龐德在《奧林匹克內幕》中曾透露這樣一個事例,1996年奧運會期間,贊助商耐克公司在亞特蘭大宣揚他們的口號「你不是贏得了銀牌,而是輸掉了金牌」,結果國際奧委會認為耐克的企業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不符,促使他們取消了這個口號。在雅典奧運會上,新華社報道團曾經策划了一篇重點報道《銀牌銅牌亦無價》;在多哈亞運會上,報道團也花了很大筆墨關注冒著生命危險參賽的伊拉克女子沙排選手和馬拉松賽跑最後一名的中國藏族小姑娘。她們的舉動閃耀著奧林匹克精神的光澤,絲毫也不遜色於奧運冠軍。如果我們在北京奧運會上不對這些選手予以關注,那麼讀者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奧運會。在國內媒體以前的體育報道中,這種褒金牌貶銀牌、銅牌的事例俯拾皆是。有的對丟掉金牌的選手大肆指責,有的渲染運動員對銀牌、銅牌不屑一顧,立志要在下屆奧運會奪冠等等。雖然不少是源於中國體育界本身對金牌缺乏辨證認識的言行,但媒體客觀上在傳播不正確的理念。因此,我們在競賽報道上應該多一點「寬厚」之心,不要用「貶此褒彼」的報道手法。關鍵詞之五:適度北京是為數不多舉辦奧運會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高水平、高標準」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但不要動輒就宣揚「最好」「最先進」「歷史上第一次」之類。即便真的如此,也應適度低調為好。不要通過中國媒體的報道,讓全世界和國內百姓誤認為我們辦奧運會是「小菜一碟」。舉辦奧運會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在籌備過程中沒有遇到過困難、沒有發生過麻煩。悉尼奧運會和雅典奧運會被普遍認為是舉辦最為成功的奧運會,但悉尼在籌備過程中,曾經發生過國際樂隊人員風波、門票分配比例爭議、邦迪海灘沙灘排球臨時建築環保衝突等困難和麻煩;雅典更不用說,多次因籌備進展緩慢而被國際奧委會警告甚至「最後通牒」,最後仍留下一個來不及蓋頂棚的室外游泳賽場。但悉尼和雅典最終解決了麻煩,克服了困難,向全球奉獻了兩台高水平奧運會,贏得了全世界尊重。因此,媒體不僅有責任告訴外界關於舉辦城市的能力和實力,也有責任適度報道籌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麻煩,這對外能給世界一個真實自信的國家形象,對內能激勵民眾幫助組織者一起克服困難,從而增強其參與感。當然,在這些報道中,媒體無疑要遵循引導輿論導向、客觀真實、不炒作的原則。美國戰地記者科·瑞恩在他不朽的新聞紀實作品《最長的一天》中,用一種極其震撼的真實,描述了二戰盟軍諾曼底登陸的歷史瞬間。瑞恩在書中沒有迴避盟軍協調作戰中的混亂,戰爭中的失利,士兵們看上去並不高尚的「言行」,甚至美英士兵自己在灘頭誤傷後暴怒、沮喪、埋怨的細節,但這些描述絲毫也沒有消損盟軍為消滅法西斯而血戰的高尚人格。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負面報道」,人們才更深切地了解到二戰逆轉的艱辛,才更加對盟軍犧牲自己、解救人類的做法肅然起敬。人類的進步不是沒有遇到困難、麻煩和挫折,而是勇敢面對和化解這些困難,這才是最讓人敬重的品格,同樣也是奧林匹克所倡導的精神。北京、中國在籌備奧運會進程中,與以往東道主一樣,既顯示了實力、獲得了收益,也經歷過困難、遇到過麻煩,甚至做出了犧牲,比如拆遷、交通和大氣環境等。我們應該感謝國際奧委會把奧運會帶到了中國,國際奧委會同樣也應該感謝北京和中國為辦好奧運會所做出的非凡努力。辦好奧運會並不容易,記者應該對這種「不容易」有適度報道。記者有責任記錄下將成為明天歷史的當下,而不是讓我們的後人僅僅通過回憶錄和解密檔案了解歷史。媒體的第二個「適度」原則,就是要樹立「大奧運」理念,在關注賽會組織、賽事角逐、金牌爭奪的同時,也要適度關注競賽之外的文化、教育、科技、人文等內容。《奧林匹克憲章》提到,「奧林匹克主義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因此,奧林匹克是一種比體育更為寬泛的理念,是一種「人的哲學」。奧運會是一種通過體育手段促進人的精神、心智、心理、體魄更為升華和健全的載體。北京舉辦奧運會,不僅是拉動經濟需求,謀求更多金牌,它更是一種促進社會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催化劑。國際奧委會在聽取籌備彙報時,最覺得高興的不是場館的如期建設,也不是贊助商的踴躍投入,而是「奧林匹克課程」進入學校。無疑,經過北京奧運會的洗禮,經過「奧林匹克課程」的熏陶,中國年輕一代會更有社會正義、公平和責任感,會更有友愛、互助、參與、奉獻精神,會更加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去競爭和拼搏,這正是國際奧委會在2001年前選擇北京時最看重的「北京舉辦奧運會,將給(13億人口、具有悠久東方文化傳統的)當地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中國媒體應該記錄、見證、促進這一文明進程。奧林匹克主義是西方文明的產物,但日趨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在與東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必然會惠及中華民族,也會惠及全世界。這是中國新聞界在北京奧運會報道時要著力挖掘的內涵。(作者是新華社體育部副主任)來源:《中國記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3月15日新聞匯總
※新聞哥吐槽:男人要不要對自己這麼狠? 2016.03.06
※Facebook弱化新聞,誰會成為最大贏家?
※如何看待王思聰接受BBC西方記者採訪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