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294)嵩陽書院
祖國風光(1294)嵩陽書院
歷史篇
嵩陽書院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先後做過佛教、道教的活動場所以及李唐皇室封禪嵩山的行宮。
作為書院的開端,始於後周,就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禁佛的那位世宗皇帝柴榮,下令批准成立太乙書院。幾十年後,宋仁宗賜額更名「嵩陽書院」。
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朱熹先後在這裡聚徒講學,算是「程朱理學」的誕生地吧。王安石變法之後,朝中大臣與王安石政見不和的,便有退居離開者雲集於此,著書立說、傳徒授藝,包括范仲淹、司馬光、楊時等均在此執教過。司馬光《資治通鑒》的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這裡寫就的。嵩陽書院名噪一時,成為四大書院之首。
靖康之難以後,嵩陽書院由盛而衰。明朝末年,因為戰亂,嵩陽書院遭遇大火,片瓦不留。
康熙年間,嵩陽書院迎來第二次、也是最後的輝煌。這次輝煌的背後推手和最大功臣是誰呢?
我們要記住這個名字:耿介,號逸庵,學界人稱嵩陽先生。
『
作為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迹,嵩陽書院偌大的五進院落內外,有漢封將軍柏、北魏倫統碑、大唐碑、清康熙的主體建築、清乾隆的賦詩碑,甚至有1937年的蔣公井、1982年的現代修復建築等等,卻唯獨沒有北宋的任何一件遺物作為憑弔的依託,至為遺憾。就算目前掛在院門上的匾額,也是由登封市著名書法家宋書范先生仿照蘇東坡的字體所寫。
下集預告:嵩陽書院將軍柏篇。
將軍柏篇
無論去沒去過嵩陽書院的童鞋,大概都知道漢武帝封古柏的故事,說漢武帝當年封禪嵩山之時,見到一棵高大的柏樹,士兵七人方能合圍,信口封為大將軍。結果前行見到更大一棵,君無戲言不可改口,只好封為二將軍。後來二將軍氣炸了肚,成了空心柏。再行遇見最大的,委屈它封了三將軍。後來大將軍因為慚愧彎下了腰。
看,這就是當年被封的大將軍。
仔細看圖片右下角,依稀能看到二將軍的身影。兩棵樹相聚大約二三十米。至於三將軍,明朝末年已經死於焚燒。
將軍柏究竟樹齡幾何,一直被大家猜來猜去。1958年,曾經有一個林學專家測算過,聲稱是原始森林的遺種,有四千年上下。且不說這話是不是靠譜,至少兩千多年前,漢武帝面對他們的時候就已參天,需多人合圍,否則一代雄主不至於沒有原則到對著幾株柏樹苗封將軍吧?
其實據史書記載,北宋時期三株柏樹並不在書院裡面,是明代的登封知縣侯泰再興土木,把三株古樹圈了進去。昨天的歷史篇中說到書院的兩次輝煌,其實還有明朝嘉靖年間努力過一次,只是美好願望未果而已。
進了書院的大門,神奇的事情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往左手邊走,就是往西邊走。兩棵閱世三四千年的古柏恰恰位於西線,南北相對。
大將軍全貌。
二將軍全貌。
無論見之前你對它有過多少想像,站在這裡還是會被震撼。
在這個院子里,將軍柏一樣是重要文物被保護著。2003年冬天,書院管理人員特別請來林學專家給雙柏「號脈保健」。身高21米,腰圍12.1米的二將軍,樹心已經腐爛空朽,活著的樹皮也只佔總樹榦的11.5%。
但是,重要的是,他們依然頑強的活著。
儘管,低處靠支撐,高處靠鐵錠。
彩蛋:院子里賣品部的營業員不厭其煩的對每一位遊客說:你站在這裡看,能看到二將軍柏上有三個菩薩。
我被邀請看過四次。你也來看看。
對方說,看到了,你就能被保佑。大唐碑篇
嵩陽書院有兩大鎮院之寶,一是漢封將軍柏,二是大唐古碑。
未進書院,先見古碑。
這通體量巨大的碑位於山門外西邊大約10米處。碑高9.02米,重80噸。光是碑體頂部的碑帽就有11噸。
別問我為啥知道它多重,因為1984年曾經移動過。當時因為它太重,被發現傾斜。這傢伙兒要是哪天倒了,真是不敢想像。於是文管部門把它往東北方向移動了15米,移的離山門更近。並且修補了碑帽,新砌了台座。
仔細看,能發現碑帽的一側是補過的,據說是明代隆慶年間被雷劈去了一部分。
八卦完了,我們來說說大唐碑的來歷。它全稱叫「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不是書院的紀事,是書院前傳——嵩陽觀的物證。碑立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即744年,碑文是李林甫寫的,講的是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的種種。
因為不堪的作者,就算碑文書寫者是名震書壇的書法家徐浩,也挽救不了此碑被謾罵千年的命運。從書法角度講(不懂裝一下),這是作為書法家的徐浩存世的唯一一份隸書作品。好玩兒的是,大唐碑的兩側和背面,還有大約三十多篇,清一色都是討伐謾罵李林甫的詩文。所以,這算是榮譽碑?馬屁碑?還是恥辱碑?
在身邊的嵩陽書院還只是省級文保單位的時候,大唐碑就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而且號稱中原碑王,不是光憑個兒大。大唐碑除了以上說到的來頭和體量,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雕刻藝術,就算我們不懂書法,碑文以外的部分:碑帽、碑額,還有底座的雕刻,非常精美耐看。
你自己去看吧,不騙你,一定不虛此行。
順便說一下院子里的另外一通碑吧。
這個是「嵩陽寺倫統碑」,一進書院大門右手邊。
此碑這麼說吧,是嵩陽書院前傳的前傳,也就是嵩陽觀的前傳——嵩陽寺。碑文明確記載,此碑立於東魏天平二年,即公元535年。956字的碑文,敘述了生禪師開闢嵩陽寺,建造佛殿塔廟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經過,見證了這裡當年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
大家迎面看到的碑上,有12排佛像排排坐,共有94尊,而且每一尊佛像旁邊,都有名號對應。
我佛教史修的不夠好,這是不是北魏時期的特徵呢?更有意思的是,這一面其實是碑的背面,為啥這樣放置,聽我慢慢八卦給你聽。
現在確信公元535年,這裡是佛教聖地,129年後,唐高宗李治欲封禪中嶽嵩山,要在附近建奉天宮。貌似嵩陽寺碑影響了奉天宮的修建,被移到3公里外的會善寺內。這一去,就是1300多年。直到2005年,才被移回來。大概是因為正面被損毀的太厲害,不好看,於是把背面朝向外面了。
碑額篆文書寫:嵩陽寺倫統碑。
碑額下方的正面雕刻,雖然損毀嚴重,依稀能看清有大佛一尊,弟子、菩薩、力士各兩尊分立左右,雕刻風格和鞏義石窟寺應屬同一時期。
碑側,華麗的花紋雕刻與被損毀的痕迹同在。
時間,帶走了人類的記憶,卻留下歷史的痕迹。誰被皇家眷顧,誰又官場失意?釋、道、儒三家輪番登場。
顯然,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
建築篇
建築篇在「嵩陽書院」系列中,落筆最為艱難。一是嵩陽書院的亮點不在建築。小編雖然去過多次,視線落到建築方面的不多,導致記憶極為模糊,連建築角度的照片也幾乎沒有。二是書院建築與其他中國古代建築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弄不明白,不便胡說。
中國書院建築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中軸線式的,左右對稱,布局規則,一般表現為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增量四合院。第二種是不規則的自由式布局,依山就勢。
嵩陽書院屬於第一種。
為啥說嵩陽書院的建築沒有特色,不是亮點呢?我分析的原因有二:一,登封文化底蘊不是一般的豐厚,隨便出去兜一圈,就是漢三闕、少林寺、觀星台之類的北魏漢唐遺迹,二是就算嵩陽書院的整個院落架構是康熙年間的,因為後來有過落架大修,大修就會添新東西,就會走樣,總不是原來的氣質。
嵩陽書院一共有五進院落。全部青磚灰瓦,除了道統祠是歇山式建築,其餘全是硬山式建築。
福利:貼一張2015年年底拍攝於「鄭州古代科技展」的屋頂形製圖。
其實看起來單調平凡的青磚灰瓦倒是很契合書院的氣質,樸素而清凈。典型的北方建築風格。
掛著仿蘇東坡字體匾額的券棚大門。
這裡應該有照壁,但卻不是照壁,是一個「凸」字形的門牆,我猜當初的設計是為了遷就大將軍柏,因為大將軍就長在「凸」字的左肩窩處。
這門牆是原樣複製品。老牆1974年因殘破被拆。
繼續走。先聖殿,不用說,一定是紀念祭祀先師孔子的。進門先拜師。
先聖殿建在高台上,前後有廊。慚愧沒有圖,這一篇要借用多幅網路圖。
且慢,歷史篇中說,我們要記住一個對於嵩陽書院來說重要的人物:耿介。
此處有必要八卦一下他。學界人稱嵩陽先生的他,是登封城關人,生於明朝天啟年間。11歲那年,去嵩陽書院春遊,見到破敗景象,遂立志從教,發下振興書院的宏願。果然,先生29歲中舉,30歲進士及第。42歲那年,在河南按察使的崗位上辭職歸里,主持嵩陽書院。中間有幾年離開去大梁書院講學。大梁?開封嗎?估計是去取經了。54歲開始發力,先是為學院捐了320畝地,又去遊說官員士紳,共募得土地1570多畝。8年後,在他62歲那年,他居然成功遊說河南巡撫王日藻捐建了兩層的藏書樓、河南學道林堯英捐建了講堂。兩年後建先聖殿,三年後,建道統祠。
耿介先生用螞蟻搬家的精神,窮畢生之精力,完成了嵩陽書院的基礎建設。個中辛苦,不言而喻。書院是民間高等教育,不是官學,也不是衙門,所以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完善湊齊種種設施。用這種方式建起來的房子,一定實用功能高於外在形式。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所有的書院都會有這麼個所在,意喻鯉魚跳龍門吧。據說孔子小時候就是在泮水邊讀書的。
藏書樓(兩層樓)和道統祠一角。道統祠,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供奉堯、舜、周公的。
講堂,著名書法家陳天然的墨寶。
講堂地方很小,就像只是做做樣子。我一開始是不理解的。後來遍查資料,才明白大家的吃喝學習睡覺都在兩側的配房裡。
中國書院建築包括功能性空間(大門、門廳、講堂、齋舍、食堂、藏書樓)和非功能性空間(泮池、泮橋、碑、先賢祠等),這兩套系統構成了書院完備的話語系統。
從書院的終極功能來說,講堂應該是最重要、最能體現書院價值的空間。但是恰恰是中軸線上的這些祭祀性建築,佔據了書院中最神聖、最高貴的位置,佔據了最大的空間和最大的體量。在這一現象的背後,實際上有著更深刻的文化原因。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特色:務虛高於務實。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我們有這樣的傳統。
推薦閱讀:
※祖國頌
※今天,請大聲對祖國說:生日快樂!
※我為祖國寫首詩
※祖國風光(1681)孫殿英舊宅
※《厲害了,我的國》砥礪前行譜新篇,嶄新時代築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