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方案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方案 |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方案 一、課題研究背景 21世紀,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加劇。競爭的時代與社會迫切需求知識更新和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與習慣的人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實驗推廣已進入攻堅階段,新的課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課改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在學習方式上特彆強調和提倡自主學習。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意識到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然而習慣了硬性灌輸的教師如何引導已習慣了接受學習的學生儘快走上自主學習的道路,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我校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學生家庭生活優越,受港台文化、網路傳媒的影響,視野開闊,思想前衛,反應敏銳,但一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思進取,厭學、缺乏自信心、缺乏學習興趣,學習責任心不強,學習方法欠缺,學習效率不高。而多數教師受傳統教育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已習慣於硬性灌輸,呆板管理,教學觀念、方法陳舊,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出台,特別是秋季開學以來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校的正式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意識到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新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急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構建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將是在基本維持班級集體授課(這種班級集體授課是經過改造的,有討論式的、活動式的、啟發式的)的前提下,大大加強小組教學、個人自學的力度,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大體維持學科課程(這種課程自是貫徹自主學習原則的)的前提下,大大加強綜合課程力度,讓學生較充分地自主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探究一系列從傳統教學到新課程的過渡策略。主要從學生的生活環境、課堂學習、課外作業、考試評價等幾個主要學習、生活環節就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進行探討並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策略。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學生髮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並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誠然,在國內的各種教育文獻,刊物和教研教改活動中,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有所涉及、研究,有一些成果給我們提供了借鑒,但在該領域沒有一套適合我們的、科學、系統、實用、可操作性強的方式方法。為此,我們希望結合師生實際,在此方面作一些嘗試和探索,希望有所突破,並把課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作為科研興校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因此說,本課題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對學校的課程改革和發展、提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諸多能力與習慣。 (2)促進教師轉變觀念和行為,提高其教育教學與科研的能力和素質。 (3)有利於學校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二、理論依據與研究現狀 1、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及其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及其學習理論。認知的與社會的建構主義理論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指導理論;其對教與學的內涵,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作了很有益的探索。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與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學生是認知和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世界雖然是客觀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所以建構主義提倡創設一個更開放的學習環境;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建構主義更關注學習者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構建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其要求學習者不但具有主動積極精神,還要把握信息的多渠道性。
(2)多元智能理論 傳統的智商理論和皮亞傑的認知理論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加德納提出了與此相對的智力定義:「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認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的。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 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本身的努力,每一個個體都能發展和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能力。在加德納看來,影響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有三種因素,即先天資質,個人成長經歷和個人生存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三種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雖然人的先天素質對智力類型起決定作用,但智力的發展水平高低取決於個體後天的歷史文化教育活動。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為如何對待學生及尋求更適合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多種智力,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學校不存在差生,全體學生都是具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學生的問題不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因此,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每個人大腦里的各種智能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展現智能的情景,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個性。 無論何時,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潛力,只要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幫助和指導,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就是為具有不同智力潛能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不同的幫助和指導,把他們培養成為不同類型的人才。 (3)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心理學習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體驗,要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賴的師生關係,促進師生相互溝通、理解和信任,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動機理論告訴我們:針對已存在病原差異,但又有著巨大潛能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成就動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現代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年齡相近的兒童,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差距不大,最易聯繫溝通,兒童在交流合作中更容易體現自主。所有這些,都不得為開展自主學習教學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4)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理論。人是勞動的產物,在不斷探究學習中學會生存,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社會性、創造性的本質特徵。自主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中最主要的特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正是為學生的自主性提供充裕時空。 (5)人本主義學習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重要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A稨稭aslow,1902—1970年),奧爾波特(G稺稟uport,1897—1967)和羅傑斯(C稲稲ogers,1902年出生)。
首先,人本主義學習強調「學生中心」。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活生生的人,是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具有主人翁感。因此,必須把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和教育都應以學生為中心。 其次,人本主義學習觀強調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21世紀的教育是面向知識經濟的教育,知識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創新,「創新是人類不斷進取的靈魂」。因此,教學工作著眼點應充分發揮學生本身的潛能,讓其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富有創造性地引導他們發展,變化,學會學習,學會有效地、獨特地對付變遷中的科學世界和現實生活。 再次,人本主義學習觀主張有意義的自主性學習。而所謂的「有意義學習」是指一種學生自主、自覺的學習。它要求學習者能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自行選擇材料,自己安排適合於自己的情境。教師的作用是幫助自力更生的學習者,是學習的促進者,他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2、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國外有關自主學習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自主學習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外對自主學習問題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學習的實質、機制,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係,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等基本問題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對於自主學習的實質,不同理論學派的觀點可謂從說紛紜,莫衷一是。社會認知學派的Zimmerman指出,各理論學派之所以在自主學習的實質問題上存在分歧,主要是由於他們基於自己的理論立場只關心學習的一兩個方面。如對於學習的動機問題,現象學者從自我發概念中尋求答案,歸因理論者則關注歸因傾向;對於如何學習問題,元認知理論注重考察學習的學習策略,維果斯基學派則強調自我言語的定向作用;在獲得學習結果的問題上,意志理論強調控制的作用,而元認知理論強調對學習吉祥物自主我監控。在學習環境問題上,建構主義者關注的是學生對支持性學習環境的營造,而社會認知理論則強調榜樣模仿和尋求他人幫助的重要性。因此要讓不同學派在自主學習的本質問題上形成統一的意見,是極為困難的。Zimmerman and Risemberg(1997)認為,要理解人類的學習必須回答以下問題,即為什麼學習怎樣學習,學習的時間與場所,與誰學習以及學習的結果如何。這些問題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心理維度。自我調控的學習是多元化的,結合與學習有關的問題,他們將學業自我調控分為動機、方法、時間、表現、環境與社會六個維度。確定學生的學習是否是自主的,應該依據這六個方面的心理維度。如果學生在這六個方面均由自己作出選擇或控制,則其學習就是充分的自主的;反之,則其學習就無所謂自主。關於自主學習的內在機制,社會認知學派的Corno和Mandinach(1983)最早提出了一個自主學習模型,對自主學習的產生、保持及其與學習成績的關係作了說明。該模型突出了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計劃和和監控等成分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些基礎上,持信息加工觀點的Winne和Butler又提出了一個更為詳盡的自主學習模型,以此來闡釋自主學習的內在機制。他們認為,自主學習者面臨學習任務時,首先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信念對任務特徵和要求進行解釋;其次是設置學習目標(居核心地位);再次是根據學習目標選擇和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最後是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生成學習結果。心理性的和行為性的學習結果通過內部監控和外部反饋,又返回學生的認知系統,讓學生對學習作出調整,從而不斷完善自主學習。關於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係,社會認知學派最初一個基本的理論假設是,自主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為自主學習者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這種對學習過程的積极參与應該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近年來,研究者逐漸意識到,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係要遠比最初的設想複雜得多。儘管高成績與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密切相關,但是高成績學生之間的自主學習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還有些研究者指出,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受高級推理能力和性別等因素的影響。總之,研究業已證實,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之間決不是一種立意簡單的因果關係。對於影響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調控的因素,Zimmerman認為,主要有成就目標、任務價值、自我效能及歸因等四個方面。這些方面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興趣、信心、意志以及心理傾向,進而影響學習者自主學習。目前,從研究的趨勢看,關於自主學習的研究已從80年代的各派紛爭,開始轉向對諸家自主學習理論的綜合,更多的研究者注重從各派自主學習理論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納入自己的研究框架。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關於自主學習的研究基本上仍處於初步階段,有些基本問題,如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係,有效的自主學習干預模式,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問題,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國內有關自主學習的研究:自從西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入我國,其理論觀點很快就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認同,並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其中較突出的是關於主體性教育的研究。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理論界對教育主體的研究從學生的主體性,教育的主體性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主體性的表現、組成,再到宏觀教育管理的主體性,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性,再回到對構建學生主體性的實驗研究,這一系列研究儘管還比較泛化,主體性還沒有確實地滲透到教育系統中的各個環節,但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最主要的是喚醒了教育者對學習者主體性的認識,確立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明確了主體的社會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結構特點,以及主體教育的主導主體性、民主性、過程性、綜合性等特點。國內廣泛開展的主體性教育研究和實驗,促使我國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教育關係上由過去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觀」轉變為現代的「學生中心觀」,教育理念上強調「以學習個性發展為本」;教育目標上強調培養學生自律自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目前,全國各地就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和實驗,已取得了很豐富的成果,提出了許多理論,也構建了許許多多的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如自我教育理論,其認為自我教育是學習主體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其充分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自覺性,它標誌著個人素質的高低。認為自我教育從目標的確立到實現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經過無數個階段的循環才能實現,具體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設定、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體驗、自我強化;自我協調、自我完善等幾個階段。教學模式有魏書生的「六環節」模式,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練習「模式等等。 三、研究內容與預期目標 本研究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有利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師生和學校的健康發展,其著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將為中小學教師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研究內容 1、學生自主學習現狀、成因與對策
通過調查問卷、小組座談、個別訪談、個案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包括(1)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水平;(2)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水平;(3)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狀況,做出定質和定量分析,找出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因,並根據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對策和解決方案。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包括兩部分: (1)學生自主學習環境、氛圍的營造 通過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②實施班級自主管理、③讓學生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等人本的校園文化制度的建設,提高和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創設宜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改善師生、生生、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民主和自信中生活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校園文化制度。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操作策略 在創設民主和自信的生活、學習環境的基礎上,從學生現實生活學習的主要環節入手,①讓學生在自主和探究中學習(具體策略:「創設情境」、「質疑問難」、「學法指導」、「合作學習」、「活動參與」等)②讓學生有選擇地自主作業,③讓學生得到激勵性的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探索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操作策略。 3、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評價 構建以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的激勵性評價體系。評價具有導向、激勵、診斷、總結等功能,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我們將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努力構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的改革,努力使學校的評價具有科學、公正、全面、客觀的特點,從而形成以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自主性評價體系。 (二)預期目標
我們將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成為各方面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並以此促進學校面貌的變化,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指導下,開展「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啟發學生思維,不斷教會學生自學方法,引導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自覺調控、自我發展的能力。 1、探索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操作策略; 2、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氛圍和校園文化制度; 3、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4、培養出一批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型教師。 四、研究方法與策略 本課題擬在調查研究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採取實踐和專著同時推進的策略,促進實踐和理論成果雙豐收,教師和學生共發展。 採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行動研究「連動」的綜合研究方法。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我校學生在自我學習方面的現狀、問題和障礙。通過文獻研究梳理有關學生自主學習的理論觀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構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理論和操作體系。在實踐中採用行動研究、案例研究、實驗研究。突出質的案例研究。 1、通過對教師進行新課程標準的培訓和參與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調查研究,更新教師觀念,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學習本課題的研究方案,探索實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操作策略,邊實踐,邊研究,邊學習,邊提高。從而使教師從傳統的硬性灌輸中走出來,走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之路,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即從實踐的角度提高教師的素質,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個性發展。
2、通過讓實驗教師參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書稿的編撰工作,引導教師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提高教師理論水平,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要求。使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和總結自身教學經驗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從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的角度提高教師的素質,實施新課程標準,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個性發展。 五、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期限為2003年9月——2006年7月三年時間。 1、前期準備階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資料搜集、方案設計、課題申報、人員培訓) 2、正式實施階段:2004年2月——2006年1月(實踐方面:由重點到全面推進;專著方面:全面啟動編撰工作,以實驗教師為主,讓教師邊研究邊實踐) 3、成果鑒定階段:2006年2月——2006年7月(課題結題報告撰寫、專著或文集出版、成果鑒定) 六、成果形式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報告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評價體系 3、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校本教材及音像製品
4、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研究專著或結構性論文集 5、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優秀案例集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 |
推薦閱讀:
※自主學習 快樂生活
※培養幼兒自主學習
※科學上,無精打采·沒有幹勁時也能讓自己(或孩子)開始專心學習的方法
※都是家長幫忙戴鏡?教你一招讓孩子學會自主戴鏡 | 露晰得問答
※[轉載]把孩子培養成自主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