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養一個孩子是什麼體驗
11 人贊了文章
「我絕不會像美國人那樣帶孩子。」
這是一位僑居美國三年的罐友發出的感言。一位典型的新時代女性先鋒派代表、氣場兩米八的職場女魔頭、曾經單手扛水一口氣上八樓的寶媽。三年前,為了讓寶寶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隨大流,向西走。這位寶媽獨自帶著4歲寶寶開啟了旅美生活。作為在罐友中赴美的典型代表,我們就美國生活與美式教育為話題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長談。在美國養寶寶,到底是什麼體驗?
在美國,寶媽從最開始的西式教育崇拜、對當地華人社區依然保持著「接送孩子參加培訓班、興趣班」的不理解,到後來對西式教育逐漸產生疑惑,再到後來主動加入華人家長的隊伍,陪著孩子過著依舊忙碌的「教育生活」。
「我經歷了一次選擇」寶媽頗具感慨的說:「一次關於教育方式的選擇。」
一、這樣「尊重孩子」真的好嗎?
寶媽第一次對美式教育產生疑問是源於一個單詞:「discrimination」(歧視)
「很難想像!從一個7歲孩子嘴裡聽到這個詞,當寶寶說出這個詞的時候,我感到了恐懼,我感覺寶寶離我越來越遠了。」
事情發生的很突然,寶媽和寶寶在零食供應上產生了分歧,一次外出就餐過後,寶寶提出要吃冰淇淋的要求,寶媽隨口回了一句,剛吃過飯就吃零食要變成小豬的哦。誰知寶寶噘著嘴,嚷嚷著喊出了「discrimination」這個詞。
「我不知道孩子是在什麼場景下學到這個詞的,要知道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而言,這個詞的難度並不低。」寶媽當時啞口無言。她意識到在美國親子文化中,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家庭,不大可能會以「肥胖」為名來禁止孩子吃冰淇淋,甚至都不好出言勸阻,因為暗示或者直言孩子肥胖是一件非常discrimination的行為,儘管這個孩子真的已經胖到不行了。寶媽從未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在潛意識裡,美式教育對孩子的尊重一向廣受稱讚,但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他真的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如果寶媽連出演勸阻孩子吃冰淇淋也要上升到「歧視」的高度,對於孩子而言是否過於敏感,過於自我呢?
除此之外,讓寶媽更感到心慌的則是孩子過於成熟的表現,美式教育讓孩子獨立自主,這是好事,但對於獨自一人在他鄉的母親而言,她當然希望孩子向自己提出要求時,是以撒嬌的方式,而非理直氣壯一副談判的模樣。
對於強調血脈相連、家庭宗族觀念的中國人而言,這樣過於敏感的美式教育真的合適嗎?寶媽第一對美式教育產生了疑問。
二、以自由的名義放棄
經過「冰淇淋」事件後,寶媽決定聽從當地華人社區工作人員的意見,替寶寶報了一個當地的漢語文化課堂,平時會有一些書法課,以及《三字經》之類的傳統啟蒙課程的教學。面對拗口的背誦和枯燥的毛筆字,寶寶當然是不配合的,但這次寶媽沉住了氣。寶媽深知中美兩國民族文化差異性,中國小孩從小被教育,要忍耐,要謙讓,要有耐心,而美國小孩則從小被教育要敢於表達,勇於爭取,善於去交朋友。二者孰優孰劣各有千秋。美式教育下的孩子更缺乏耐心,毅力,加上家長「過於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則往往導致了美國孩子更容易放棄。
本來不擅長忍耐的美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想要精通一項技藝,往往少數天賦異稟或者菁英家庭,在普通人家庭,家長們「重養輕教」的態度導致孩子更容易做出放棄的決定。理由很簡單,美國家長用實際的懲罰來告訴孩子,不允許他們做什麼。但卻對沒有告訴他們要做什麼,美其名曰,自由主義。然而真當孩子自己選擇,做出一些成績的時候,家長會覺得,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付出了,你收穫了,這很公平。最多最多,會為了你的成績,慶祝一下。這樣的預期與收益比例,沒了足夠的動力做支撐,許多美國孩子的興趣僅僅停留在興趣,天賦僅僅止步於天賦。
而中國家庭則大不一樣,孩子們往往忍者淚水一遍遍練習鋼琴,旁邊是家長殷切的眼神。這與美國人的價值觀大不相符。孩子鋼琴比賽拿了獎,家長則會毫不心疼的兌現之前與孩子的承諾。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雖然干預了甚至孩子對於學習的選擇,但就動力而言,無論是物質動力(獎勵)還是精神動力(家長希望)都化作孩子戰勝枯燥和痛苦的能量。
經過嚴肅的談判,寶媽開出更多娛樂時間作為補償,終於得到了寶寶的同意。為此,寶媽不得不擠出每周末的早晨,帶孩子玩耍。
要知道「一萬小時定律」清楚的告訴我們,在任何行業,要想精通一項技藝,人需要花費一萬小時的時間去練習,方能踏入大師領域,重複練習則意味著另一個詞:枯燥,甚至痛苦。「這是一項全新的啟發,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變得懶惰而毛躁,他應該懂得努力,重複練習的重要性。」
三、未雨綢繆的大學教育
「外國人理解不了中國人對下一代教育的熱情,或者說狂熱,他們總說,Anna,你該對自己好一點。開始我總是不習慣,我哪裡對自己不好了呢?後來發現,並不是我對自己不夠好,而是我們的消費觀念迥然不一。」
美國是個崇尚提前消費的國家,根據統計調查,美國有半數以上人口存款不超過1000美元。當然,美國人的賬戶也從側面突出了美國的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比較健全,但制度的健全並不能彌補文化的缺失,與中國家庭相反,美國家庭往往沒有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或者概括的說,在美國家庭的例子中,親子關係上在物質方面的關聯相當脆弱且單純——孩子的撫養是父母與政府的責任,這種責任以法律的形式錨定,然而超出的部分,美國家庭表現出了大概率的個人主義。
舉個例子,在中國家庭,法定責任範圍包括了九年義務教育,讓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是家庭與政府的法定責任,而大學教育並不在法律指定範圍內,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中國孩子考上了大學,而父母卻不願意出錢送孩子去上學,難免要被鄰里八鄉在背後戳脊梁骨。真相是,中美兩國都以法律形式錨定了父母與政府對孩子基礎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在中國,超出這部分的教育與撫養被公共道德和家庭傳統氛圍扶持起來。而在美國,超出這部分的教育與撫養則與父母無關。美國孩子貸款上大學的例子比比皆是,許多孩子畢業就背上高額的助學貸款,加上美國人既有的提前消費習慣,許多人就此一生都活在債務里。
在美國帶孩子
綜上所述三點,所以寶媽並沒有全盤按照美式家庭的範例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美國青年,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家庭的培養方式不好,實際上,即便是寶媽挑出來的三點不足,也是建立在美式方式最大優點上的,那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孩子保持平等關係,培養他做一個獨立的,積極的孩子。
一些多年前赴美的社區華人幫助寶媽總結了一些建議,也分享給你們。
第一,不要妄想在美國帶孩子會比在中國輕鬆,沒錯,孩子是會輕鬆不少,但對於家長而言,你除了要像在國內一樣,負責協助孩子找到他們的天賦和興趣,負責監督他們將其發展成能力。同時,你可能要準備更多時間去參與到孩子的校園社交活動中去,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培養孩子的社交和探索能力。這在中國往往是被忽視的。
第二,嘗試和孩子建立一個有你主導的,經濟相關的反饋系統。不得不承認,經濟利益關聯會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密,不僅如此,考慮到中國式的棍棒教育會讓你的鄰居報警。你必須依靠其他手段(往往是控制孩子的財源咯)讓孩子明白,誰是BOSS。《寶貝存錢罐》是我在國內的好友推薦了給我的,它在國內媽媽圈裡非常流行。我用它簡單明了的與孩子建立君子協定,當他獲得表揚時,我會為他存入一筆小錢,十塊二十塊,視他的表現而定,獎賞機制結合禁足、扣零食玩具等懲罰機制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的主導孩子的教育撫養工作。等到孩子十八歲的時候,錢可以陸續或者一次性取出,本金和利息剛好能趕得上償付孩子的大學學費或者送他一輛車,或者乾脆就是一筆錢,這筆錢可以看作是十八年來作為好孩子一次性獎勵的兌現。
第三,記住你選擇西式教育的初衷。作為中國人,我們堅守一些該堅守的,吸取西式教育的優點,大膽的放任孩子去成長。
其實無論西式教育也好,中式教育也罷,本罐特別喜歡教育家陶知行說過的一句話:「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這也許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買房首付款不夠,家長挪用女兒壓歲錢,女兒要求媽媽道歉,是合理的嗎?
※單親爸爸一個小舉動讓女兒愛上了閱讀,也感動了全世界的媽媽。
※孩子10歲,討厭英語老師而不完成作業,以此報復英語老師,家長該怎麼辦?
※家庭教育之男孩篇 母親該給怎樣的心理滋養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家長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