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鋼琴聲里的肖邦
07-18
鋼琴聲里的肖邦 現在許多的小孩都在學彈鋼琴,但彈得好的並不多,不過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還是可以理解的。秋天的海島,陽光溫柔,街市寧靜。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房間里看書看得累了,於是閑聽音樂,從唱片盤中取了一張肖邦的鋼琴曲,坐在沙發里,靜靜地欣賞,靜靜地聽。至於聽出味道沒有,那是大可商量的。到底是竹味還是肉味,聽者自知,文字其實都是門外閑談而已。 肖邦1810年2月22日生於波蘭華沙。他幾乎全憑個人的努力,學習鋼琴,最終成為一位卓越的鋼琴家。他的演奏以精緻細膩、美妙動人的音色和富於魅力的表現力著稱。肖邦只寫鋼琴作品,在他數量巨大的創作中,某些其它體裁的樂曲顯得微不足道。我們可以說,肖邦與舒曼、李斯特一樣,甚至比這兩位藝術家更勝一籌,是鋼琴風格的真正創造者。德國詩人海涅稱讚肖邦說:「他坐在鋼琴前即興彈奏時所給予我們的享樂,是任何東西所不能比擬的。」 肖邦寫作各種舞曲:圓舞曲、瑪祖卡、波羅乃茲,或者純幻想性的作品:前奏曲、即興曲、敘事曲、夜曲,甚至練習曲。他的舞曲完全不像古式的那樣總是多少有點刻板而拘謹,而是感情在樂曲中統治著一切。這是些熱情奔放的舞曲,不僅僅是生動活潑、形式優雅、姿態高貴和諧而已。這是屬於浪漫派的舞曲,它們表達了人類所有的情感:歡樂、痛苦、順從、溫柔、憂鬱、愛情、自豪、憤怒,直至受屈辱的愛國者的那種英勇慷慨之氣。 肖邦的作品從來不是復調音樂,而是帶「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源自他從波蘭帶來的對祖國民間歌舞的回憶。回憶激發了肖邦的音樂靈感,民族性讓他的音樂獨具魅力。但肖邦音樂的民族性決不是刻意強求而得來的,它是自然流露出的風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發燒友都很耳熟,它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空寂之美,與王維的絕句《山中》相比,所表達的意境又何其相似:「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肖邦音樂中的夢幻感是意境濃密,譬如萬花繁茂,流水潺潺,境界清幽。而最能讓我們陶醉於這詩一般夢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兩首是沒有編號的。他將夜曲發展成為意境深遠的體裁,遠遠地超越了費爾德。正像哈聶卡所評述的那樣:「肖邦是把費爾德的形式拔高,吹進戲劇性的氣息,熱情,使之更加壯大。費爾德的夜曲是樸素的牧歌形式。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單純的表達,而是經過裝飾,太過於陰鬱、熱帶性,或說帶有東方的氣息。」 鋼琴如訴如泣。我彷彿看到肖邦夢遊般款款而來。他那一襲黑色的燕尾服,掠過樹叢草尖,上面的露珠不經意地掉落,那是他的夜曲。他的心境出奇地平靜,他的歡樂是無力的,他的憂鬱是恍惚的,一如他虛弱久病的軀體,他蒼白、纖細的十指,敲擊不起沉重的琴鍵。若斷若續的琴聲,如被風景遺忘的天邊的雲朵,漫無目的地飄浮著。在他的朦朦朧朧的眼神背後,不時閃爍出明亮的光輝,照耀著他那瘦削、雪白、冷靜的臉龐,讓我們看清了天才的靈魂是如何輕鬆、安寧地依附在他的身上。這顆靈魂敘說的儘是些不知從何談起的天荒地老的故事,故事並無大喜大悲,卻有無邊的蒼涼。故事裡似乎都是他的私語,卻有你切身經歷般的感受。 中國人常說人傑地靈,就讓我們看看肖邦的故鄉波蘭農村的絕美風景吧:「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著,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迭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讓人回憶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榦,排列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宛如f小調敘事曲開頭的幾節。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園裡充滿了簌簌的聲響。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悠揚旋律。」——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故園的描寫。 在肖邦的鋼琴小品中,我們體驗到了古代東方藝術家典型的藝術表達方式,那就是:輕靈和含蓄,帶有禪的風味。一曲放完,滿室都是鋼琴旋律的迴響。窗外陽光成熟而溫暖,令人遐想聯翩。虛指彈了數下,少年時的音樂興趣浮上心頭,一切如此美妙,一切如此神秘。然而今天的我僅僅只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做過的美夢早已隨煙而散,中年心事病如苦酒,飲者自知。肖邦、肖邦,一個波蘭人。我想起了團結工會的領袖瓦文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肖邦的鋼琴曲 哪個比較簡單一點的?
※彈琴說愛——李斯特等眾男神教你推倒肖邦練習曲
※肖練10-12(革命)中三連音形式的切分音符該怎麼處理?
※肖邦練習曲難度的大致排行?
※肖邦的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