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楊家埠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楊家埠是我國民間年畫三大著名產地和集散地之一,位於濰坊以東約10公里。根據研究,楊家埠人自明洪武初年從四川梓潼遷來之後就開始根據當地風土民情創作年畫,明末臻於成熟,清代至民國時期是繁榮階段,成為聞名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part 1 發展歷程

楊家埠年畫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明清時期,是產生、發展、日臻成熟階段。明代中期的楊家埠已有十幾家店鋪,產品以神像為主,有《三代宗親》、《神荼鬱壘》、《灶王》、《五子門神》、《增幅財神》、《天地全神》等幾十個品種。作品主要銷往老濰縣鄰近地區。清代是成熟後的重要時期,尤其康乾盛世,達到了第一個繁榮階段。年畫店鋪有80多家,年畫品種大增,號稱「畫店百家,年畫千鍾,畫版數萬」。代表作品有《張仙射狗》、《劉海戲金蟾》、《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還有門神、灶王及很多戲曲題材的內容。銷售範圍日益廣泛,已超出山東地區。至道光年間,西楊家埠的年畫店已開到了江蘇、安徽、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戲曲題材年畫的出現,得益於天津楊柳青年畫的輸入,楊安志等藝人將其融在楊家埠年畫中進行新的創作。

二是晚清和民國階段。鴉片戰爭後,膠濟鐵路鋪設、德國在濰縣獲取採礦權,繼而濰縣被闢為商鋪,給年畫發展帶來了新的商機。用材中的紙張、顏料都發生了變化,也可以印製較大幅的作品。外國商品大量進入,印年畫的紙張改為進口的機製紙(俗稱洋紙)。顏料也改用德國或英國產的化學顏料,印刷工具也發生了一定變革。每年冬至至臘月,外地商戶到楊家埠來批發者達5000多人次。年產用紙2萬多令,印畫5000萬張(鄭金蘭主編《濰坊年畫研究》)。受戰爭影響,這時出現了一些《炮打日本鬼》、《慈禧太后逃長安》、《義和團》等新年畫。題材上打破了傳統的信佛、戲曲人物等內容。但由於近代史上的連年戰爭,五四運動後的年畫生產只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便逐漸蕭條了下去,畫店陸續關閉,生產幾近中斷。

三是新中國建立後至二十世紀末階段。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國家重視年畫的回復和發展,成立專門組織,深入楊家埠指導新年畫創作,進行年畫改革,使年畫生產在短時間內有了很大發展。年畫生產用紙達年消耗7000多令,生產年畫達100萬多張。但好景不長,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破「四舊」運動,楊家埠年畫自然地被列入封建迷信產物,大量畫版被銷毀,許多藝人受打擊,傳統年畫被取締。一時間,在楊家埠村幾乎到了談畫色變。進入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號角的響起,年畫的生產經營陸續恢復,政府還就地成立了楊家埠年畫研究所,原來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社也恢復經營,很多老字號的傳人找出未被毀掉的版子開始印製。年畫研究所對傳統年畫進行過了搶救性挖掘整理,編輯印刷年畫資料,同時組織在傳統年畫基礎上的改革創新,產生了一批新年畫。楊家埠找回了昔日的「年景」,年畫藝人喜笑顏開。年畫的生產、銷售量日益劇增。銷售範圍不僅限國內,隨著舉辦年畫展覽、出國巡迴展出,很多國外的地區、人士,也特別欣賞楊家埠年畫。年畫藝人楊福元、楊洛書等還出國進行年畫印製表演。楊家埠年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part 2 題材內容

楊家埠年畫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如同王樹村先生在《中國民間年畫》一書中的概括,從世俗生活到歷史故事,從神話傳說到吉祥喜慶,還有神像俗信、幽默諷世等,無所不包。從具體內容看,有上千種之多。

比較常見的就有:《農家忙》、《男十忙》、《女十忙》、《十女放風箏》、《金玉滿堂》、《連年有餘》等世俗生活類;《沈萬三打漁》、《包公割麥》、《空城計》、《庵堂會》、《三岔口》等歷史故事類;《麻姑獻壽》、《麒麟送子》、《觀音送子》、《搖錢樹》等神話傳說類;《五子登科》、《五穀豐登》、《狀元遊街》、《和合二仙》、《搖錢樹》等吉祥喜慶類;《秦瓊 敬德》、《天官賜福》、《鎮宅神鷹》、《天地三界》、《灶君府》等神像俗信類。另外還有時事畫、幽默畫、諷世畫等。歌頌勞動、讚美生活、趨吉避凶、美好祝願,豐富著人們年節習俗的精神生活。

從實用角度看,民間年畫在人們的心目中營造著一個平安和美、幸福歡快的理想家園。房屋的山牆上貼《鎮宅神鷹》,大門上貼《秦瓊 敬德》(武門神),灶間里鍋台上貼《灶君府》,庭院的香台上貼《天地三界》,廂房門上貼《花五子》、《麒麟送子》、《五子奪魁》等,這便是農家院落的年節妝點。進到房間,正方正廳中間掛《祖影》,兩邊山牆上貼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吉祥題材的方子畫;窗口兩旁貼條屏畫(又叫窗旁畫),其上貼橫批,將整個房間映襯的五彩紛呈,營造著濃郁的節日氣氛。

part 3 藝術表現

年畫的構圖及內容展示,象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手法表現,既不拘泥所表現物體的真實狀態,又力求觀者一目了然地讀出身邊物象的實際,形象上大膽而誇張。局部的誇張可以是非理性的形態,但卻是創作者內心所賦予其內涵的情感表達。

楊家埠年畫中的《金玉滿堂》和《蓮生貴子》都表現的十分突出。肥大的金魚幾乎撐破魚缸、娃娃的頭形小於身體比例的五分之一,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表達出「滿堂的金玉」和連續生得的「貴子」。這樣的形象表現和構圖,也正是年畫使用者所深深期盼的美滿生活。一對《五子奪魁》(文門神),表現了嬉戲打鬧的五個兒童爭搶象徵魁首的冠帽,營造出歡快的氣氛;一對《秦瓊 敬德》,橫眉立目,持錐舉錘,威風凜凜,表現出守護神的嚴肅和威力;一套四季花條屏,渲染著室內環境的祥和平安。

楊家埠年畫的色彩應用與其他民間藝術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表現。相同在一般民間藝術都是用色鮮艷,純度較高,以熱烈歡快為主,不講究色彩學上的冷色系、暖色系,同類色、對比色等相應關係的色彩使用,紅、黃、藍、綠、紫可以並排布置,也可根據創作者進行的內容安排隨意穿插,多為塊面式,如《灶王爺》、《天地三界》等作品。不同在它的用色更為濃烈些,尤其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和蘇州桃花塢年畫的色彩表現相比。楊柳青年畫有受宮廷繪畫的影響,色彩使用上較為細膩柔和,衣服折紋、手臉局部講究顏色的暈染過渡,強調立體感;桃花塢年畫精細秀雅,雖然有絢麗的色彩,但又富有江南水鄉的柔美。楊家埠年畫多為用色濃艷,不注重顏色之間的呼應關係,也不關注顏色間的結合,有時有重合,又有時留空白,雖然這種效果的形成與印刷過程有關,同時可以看出製作者不去刻意改變的粗放風格,從而顯現出濃郁的北方特點。

part 4 年畫製作及代表人物

「同順德畫店」是老字號,也是目前經營最好的店鋪,主人楊洛書會刻、會印、會創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是刻版印製,極少點染皴畫,只有極個別的娃娃臉部,稍事點染。其程序是:一是印版刻制。畫好線描樣稿,附在木版上刻出線稿樣版,印出黑色線稿後再附在另外的木版上,按照設色需要分別刻出色版,一種顏色一塊色版;二是印製工藝。印刷時先將裁好的紙張固定在印案的一頭,再將木版固定在相應的案面上,準備好顏色、刷子等用具,即可開始印製。印刷程序是先印線版,再印色版,每印一色換一次色版,經五六道工序便印製完成。

part 5 其他年畫

山東的民間年畫,除作為三大產地之一的楊家埠影響很大之外,聊城的東昌府年畫和濰坊高密的撲灰年畫也都有很大成就。

東昌府年畫興起於京杭大運河沿岸的聊城,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依託河岸碼頭商業經濟的繁榮,有十幾個城鎮和鄉村生產,銷售遍及濟南、泰安及魯西、魯南地區,遠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省份。與楊家埠並稱為山東年畫的兩大體系。其年畫具有山東年畫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取材上灶君像較多,有大金灶、大粉灶、南天門灶等三十幾個品種。還有扇面印畫、紙馬等,是楊家埠年畫中較少見的。年畫刻版刀工熟練,流麗工緻,或剛勁或婉約,典雅中帶著樸實,裝飾感極強。色彩應用上以分布較均勻的塊面為主,鮮艷程度略弱於楊家埠。

高密的撲灰年畫是另一種生產方式的民間美術品,不同於木版印製,它以手繪完成。所以叫撲灰年畫,是先用自己燒制的木炭條在較厚的紙上畫出白描式的樣稿,然後用此樣稿附在準備作畫的紙上拍打(俗語扑打),樣稿上的炭灰印在畫紙上,再用毛筆沿著灰線勾出輪廓、結構線,最後,根據畫面需要繪製顏色,一幅畫完成。從色彩效果上看,繪畫感強,從扑打完畫稿到完成,都是繪製完成,臉部、衣褶、花葉等部位,呈現細膩的暈染效果。多見作品為《中堂畫》、《四條屏》,還有春節時正房屋裡掛的《祖影》,裝飾性質的有《姑嫂圖》、《鍾馗像》等,品種也很豐富。撲灰年畫藝人呂臻立、王樹花是代表傳承人,曾多次受到文化部、全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表彰。

文/徐思民

徐思民,男,1956年生,山東歷城人。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政協第十二屆濟南市委員會常委,中國民主同盟山東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民盟省委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山東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工藝美術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


推薦閱讀:

盤點山東賞花好去處
游清山東巡撫督署大堂
山東去年查處襲警侵權案事件1247起
山東省博物館新館
家常菜中的「補鈣神器」,要給孩子補鈣的家長們千萬別錯過! 2016-12-31二貨育嬰師山東吃喝...

TAG:文化 | 遺產 | 物質 | 手藝 | 山東 | 文化遺產 | 物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