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呼喚「科學精神」(圖)
0 蔣念祖在語文教學中做了不少開創性工作。 上大學前,蔣念祖很喜歡數學、邏輯學以及哲學。可能正是這些營養,讓他數十年來堅持「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語文教學的方向究竟是什麼?他是如何看待當下中學語文?記者與其進行了深入交談。 談語文教育: 呼喚科學人文相互融合 記者:您提出,語文課改存在「泛人文化」傾向,這是什麼問題? 蔣念祖:一段時間以來,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了「泛人文化」的傾向。比如,在教材編排上,否定知識體系,甚至「能力訓練」一類的詞語也被視為禁忌。我們見到的各種教材,仍然是「文選型」的。變革最大的是都以話題組織課文,對於增加教材的人文內涵有好處。問題是以人文話題組織單元,很多教材便不提什麼語文知識,似乎一提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基礎訓練就觸犯了禁忌。我認為,科學的態度是對於語文知識進行具體分析。至少,達爾文《導言》這樣的經典課文不該從教材中刪除。 在教材的編排上,既重視設置人文話題,也應重視設置科學話題。沒有足夠的科學作品作為課文,沒有相關的話題,也就沒有了科學知識的介紹,科學方法的訓練,科學精神的培養熏陶,那麼培養發展科學素質,培養發展科學語言素養,無疑都是空話。 記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么? 蔣念祖:語文教學實踐中,目前有種「泛人文化」傾向:課堂教學缺少明確目標,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自由討論,課上熱熱鬧鬧,課下一無所得。過分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對課文的理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生搞得暈頭轉向一頭霧水。「主體」確實被「運動」了起來,但其實只是傻乎乎地充當了群眾演員。平時寫作一概是話題作文,自擬題目,題材不限,寫出來的文章不像議論文,不像記敘文,純乎「四不像」。 記者:如何理解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 蔣念祖:既要讓學生掌握「實用」的科學語言,也要讓學生掌握「文學」語言;既要讓學生學會「經世濟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也要讓學生學會「修身養性」、「認識、改造主觀世界」。必須注重科學素質、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素質、藝術修養、審美趣味、超越精神、健康人格的培養。必須將語文教學活動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教育、藝術教育以及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各種似乎對立的精神、文化的對話、交流中生髮出語文教育。 談高考作文: 不要讓學生過分審題 記者:這兩天郭敬明的《小時代》在年輕人中形成一種風潮,網上評價也褒貶不一。不過,一份調查顯示,如今青少年最喜歡讀的書籍是郭敬明為代表的校園青春文學,您如何看待今天青少年的閱讀潮流? 蔣念祖:郭敬明為代表的青春文學我看過,個人不喜歡。說白了,都是一種文學語言模糊化的類型。作為文學類型,當然是一種類型,青少年喜歡,也可以理解,但最好是與經典閱讀相輔相成。 記者:您怎麼看青少年閱讀? 蔣念祖: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長久以來,青少年閱讀偏重文學,而科學類的實用性閱讀非常缺乏。當然,這與這類文章不容易引起興趣有關,但是對於青少年走向社會,在社會上立足有著重要關係。實用文章讀得少,學生走上社會,簡單的計劃書都不會寫,令人擔憂。當然,這與目前我們教材中實用文太少有關。 記者:您對近年來江蘇高考作文有何評價? 蔣念祖:江蘇高考作文,幾乎年年是話題作文,題目自擬。我覺得還是應該增加一點應用性、實用性文章的考查力度。此外,高考作文題出題原則,最好不要讓學生過分審題。如果題目不清晰,很多平時語言水平高的,因為審題而失分,相反,一些語言水平低的,審題審對了,反而得高分。 談中學教師: 不能成 冬烘味十足的教書匠 記者:師生關係應該如何? 蔣念祖:教師應該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情感交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係,優化教學效果。絕不可「居高臨下」,擺出一副說教面孔。 記者:語文教師應該怎麼樣? 蔣念祖:中學語文教師缺乏理科腦袋的現象很普遍,我認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對文學、語言有鑽研,在人文科學、理科、科學素養方面都要有一定素養。 記者:中學教師教科研如何開展? 蔣念祖:作為中學教師,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邊緣地帶是開展教育科研的最適宜空間。中學教師搞純粹的理論研究,條件、實力比不上高校、研究機構的人。我的科研之路是從對教材、對學生的研究開始的。實踐中可以研究的問題太多了,關鍵是要具有理論眼光。作為語文教師,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邊緣地帶是創新的沃土。不能成為一個冬烘氣味十足的教書匠。各門學科都與我們語文專業有關,專業與非專業之間,其實是小語文與大語文之間的關係。
推薦閱讀:
※[轉載]探尋語文教育之路
※為什麼要重視語文教育
※讀《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作文部分)斷想
※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
※【寫法】未知鉛華,如何洗凈——那些曾經美好的「花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