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根河市)
中國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
鄂溫克人是歷史悠久的森林狩獵民族,分布於中國和俄聯邦的「跨界民族」,中國現有30505人,其中在敖魯古雅民族鄉有221人,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鄂溫克語支。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自稱,即「住在大山中的人們」之意,其中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因定局與大興安嶺北部「敖魯古雅河畔」而得名,史稱「使鹿鄂溫克人「。
這部分使鹿鄂溫克人原居住在俄國境內勒拿河上游西伯利亞高原森林中,被俄國人稱為「通古斯人」,處在複雜多變的關係中,於是他們為了擺脫俄羅斯人和雅庫特人(今「薩哈」)人的統治,從北雅庫特地區的鄂列涅河等地出發,順著勒拿河的河流穿越東西伯利亞的山林峽谷,分成兩個部分進入石勒喀河後,瑪涅格爾和畢拉爾等氏族順著黑龍江下去,過到結雅河、布列亞河西林穆丹河流域居住;一部分走到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匯流處的阿瑪扎爾河停留後,其中的索羅共、結力克、布利托鐵、卡爾他昆4個氏族,共75戶,約400人左右,有600多隻馴鹿,在布利拖鐵氏族首領馬克辛老人的帶領下,當年於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遷入我國漠河一帶,然後於1858年(清咸豐八年)逐步延伸至額爾古納河以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中遊獵生活,不久在布利托鐵氏族中又分化出庫德林氏族。他們就是今日在我國馴養馴鹿(鄂語稱:"奧茸")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
使鹿鄂溫克人把馴鹿從俄國帶到中國大地上,在我國的鹿科動物群中增加了馴鹿種類,豐富了我國的生物資源。但在1892年的瘟疫中這批馴鹿幾乎死絕,可是馴鹿既是獵民的生活資料來源,又是使役的「森林之舟」。於是他們又從俄國的阿瑪扎爾河鄂溫克人那裡引進馴鹿馴養至今,現有700多隻,成為了我國56個民族中僅有馴鹿的民族。
1913年,與阿瑪扎爾河鄂溫克人親屬關係較多的布利托鐵氏族40戶,約100多人,過江到阿瑪扎爾河流域居住。
日偽時期,日本人稱使鹿鄂溫克人為「雅庫特人」,並禁止了俄國鄂溫克人之間的來往,還設「關東軍棲林訓練營」,強迫接受軍事訓練,進行奴化教育。
1945年8月15日,使鹿鄂溫克人的頭領坤德伊萬在蘇聯紅軍的指引下,帶領15名獵民,在艾牙蘇克河一帶與準備頑抗的日軍交戰,殲滅日軍34人,並繳獲一批槍支彈藥。
使鹿鄂溫克人是「森林驕子」,世代以森林為家園,與森林具有特殊的感情,人人愛護森林,以狩獵與養鹿相結合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浩瀚的森林中,住在「撮羅子」,走山穿林,風餐露宿,歷經滄桑,奮鬥不息,終於盼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得到解放,成為了新中國的主人。
根據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7年在奇乾成立民族鄉政府。1958年3月5日取消「雅庫特」稱謂,恢復了「鄂溫克」族稱。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1965年遷至滿歸。1973年在敖魯古雅河畔定居,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並為保護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根河市在2003年8月,把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遷至根河市區附近,在接近林草結合部地帶,劃定1767、2平方公里山林地帶為該鄉新的行政區劃面積,便於了多種經營的發展。
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人跨越幾個社會發展階段進入了社會主義,仍保留有森林狩獵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本展廳用比較詳盡的實物、圖片和文字,向人們再現了使鹿鄂溫克人的森林狩獵文化和民族風情。展示了敖魯古雅獵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發展進步創造自己美好未來的畫卷。
推薦閱讀:
※常州博物館玉器
※常州博物館 安徽省滁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賈松、文物所所長張輝一行來館參觀
※博物館興起「官民合作」
※元 錢選《盧仝煮茶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傾國傾城:不用腳架、偏振的博物館櫥窗拍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