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稿】當孩子說別人不和他玩時,怎麼辦?(4-6歲應對策略)
來自專欄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16 人贊了文章
本文章整理自高嵐教授的公益微課「孩子說,別的小朋友不和Ta玩,怎麼辦?(4-6歲策略)」。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
四歲後,被同伴排斥的孩子
最常見的三種行為
4-6歲,發展同伴關係的必備能力:合群
四到六歲是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最關鍵的最核心的最重要的階段。到了中班以後,孩子的交往已經有了一些比較明顯的好惡了,因此在中班,受歡迎的孩子和被拒絕的孩子都會變多。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說,同伴願意跟他玩的理由是——我們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比如說,我們一起騎車,我們一起玩蹺蹺板。一起在這個花園裡面抓了一個螞蟻,等等。就是一起去玩,一起分享,這種喜悅是中班孩子同伴關係中間非常重要。
這個時候,什麼樣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別人拒絕呢?通常來說,有消極的對抗的侵犯性行為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常見的不合群的消極行為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不分享。
孩子總是說這是我的,你不要動,或者,緊緊地抱著我自己的東西,這個時候別的孩子可能就會覺得——你沒有跟我們一起來分享。那我們就不帶你玩兒。
第二種:不參與。
比如小孩子玩螞蟻,大部分孩子都去抓,可是有部分小孩,他通常是在那邊上看的,他覺得——其他小朋友抓,我在那看就行。可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有的小朋友就會跟他說:「你離遠點哈,你不要在這兒。」其他小朋友會覺得——大家做一件共同的事情,可你沒有做,你沒有主動的來這個活動中間,那你就不要一起玩了。
第三種:不能碰。
比如,前幾天,我在散步時,看到幾個小孩在跑,奔跑的時候不小心撞上了,這時,有一個孩子的膝蓋擦在了水泥地上,有一點流血,孩子的媽媽就過來了,他馬上就說:誰誰誰推我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到底是誰撞到了誰。因為我看到的情況是一群小朋友在跑,這個時候相互的衝撞力是難免的。假設您的孩子(中班以後)會在這樣的一個社交的場合中,他經常是抱怨別人的,消極的,他會說:誰誰推我了,誰誰怎麼樣我了,那麼,這種孩子是很容易被別人拒絕的。我那天看到的情況是——馬上就有小朋友就說,小氣鬼不要跟他玩。
Tips
以上三種行為,在孩子身上出現得越多、越頻繁,說明孩子「合群」能力提升的需求越大、越迫切,不然,孩子會在同伴關係中遭遇越來越多的困難,得到更多被排斥、被拒絕的消極體驗。
關注結果,處理結果 √
關注原因,追究責任 ╳
像剛剛的一個問題(情況三),可能我們父母要得去檢討說,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你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流血了,作為家長,你是怎麼做的?你是說,寶寶我們現在先去買個創可貼,把它消消毒然後我們再來玩,還是說,我們就先不玩了,我們回家?你首先要處理的就是——你要能夠去看見你孩子受傷的這件事,否則的話他會對於跟同伴在一起玩有一個極大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說我們不用糾結說到底是誰推了誰,撞了然後怎麼樣,我們不要去回應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需要去回應孩子受傷。比較好的方式是告訴孩子說,我們打個電話,讓爸爸或奶奶拿個創口貼來。我們看一看,前提是不嚴重的情況下,我們就說再繼續去玩吧,媽媽跟你一起過去吧。
引導接納,協助處理 √
消極反應,默許拒絕 ╳
其實,如果擦傷不大,但是父母把它放大,其他孩子一定會更多的拒絕你的孩子,因為第一,他們會覺得我們會受批評,所以我們不帶你玩,第二個對你的孩子來講,他可能會覺得說,哇,原來跟別人一起玩,我自己是會受傷的。所以我們不要再說,是到底是誰撞了誰。你唯一要去引導孩子的就是:哦,玩的時候是會受傷的,我們的接納不是說沒關係,而是說媽媽看到你受傷了,媽媽會協助你去處理,但是呢,他們還在玩哦。你這個時候要鼓勵他仍然去跟別人一起分享喜悅,把這個活動做完。晚上回家的時候你可以說:呀寶寶,等一下我們洗澡,媽媽給你傷口擦些碘酒,會有點疼哦,媽媽幫你吹吹。
不要把這樣的事情,跟我就不能跟別人玩,放在一起,這一點是使你的孩子受別人歡迎,被團體接納非常重要的一條,中班的時候,這樣的例子,特別特別的多,所以如果有些孩子他在群體中越來越被拒絕呢,通常是會跟他自己的這種消極的,這種負向的或者很容易就自己一受傷就哭,就說是誰誰誰害了我有關。
五到六歲,在同伴尋求自我定位
有同伴就有參照:孩子的「羨慕嫉妒恨
到了五到六歲,中班後期到大班。這個年齡的孩子隨著他自我認識的加強,那他會對某些東西非常非常的介意或者非常的不爽。在同伴交往中,他是不喜歡被同伴批評被別人貶低,也不喜歡被別人欺負。所以這個時候他不跟人玩,或者說別人不跟我玩,可能是由於同伴經常會批評他,說你你你這樣,這樣,我不跟你玩,因為你哪裡哪裡做不好。
例如,有的孩子就是玩那個跳格子的遊戲就是跳房子跳得好,而有的孩子因為他自己的動作能力發展不是那麼好,所以別的孩子玩的時候,他就說同伴不跟他玩,那實際上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就是所謂別人不跟他玩兒,已經涉及到孩子在這個團體中間的一個自我定位了,比如,他總在別人踢球的時候站在那裡守門口,或者做把球撿回來的那個,他會覺得別人比我強,我在這個部分我比別人弱,他就可能會說別人不跟我玩。其實是他自己迴避跟別人玩的一個策略,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很好地在這樣的團體中間找到那個自己希望的,我自己的那個位置。
怎麼做?
那如果是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呢,首先父母要做的,是你需要去評估一下孩子說的,那個不跟他玩的孩子,是不是經常會成為你孩子某一個方面的一個對比物,就是對方總是好一些。
舉個例子,母親節,老師讓每個孩子講一段話,就是說媽媽我愛你母親節快樂類似這樣的話,三個小朋友一組錄像,我們暫且把這幾個小朋友叫,明明,東東和花花,東東一看到花花和自己在同一組,就說我不要說我不想說。我一看這個情況,馬上就跟老師說:花花是屬於那種社交主動性特別好的孩子。他在任何的時候,都會很自然的說:媽媽我愛你母親節快樂,她很容易說,可是東東不是,那跟花花在同一組的時候東東會覺得自己是被拒絕的,他會迴避跟花花在一起,那當然他也會經常的說,說花花,不跟我玩。這裡面就會有一個非常矛盾的衝突的情感,一個方面東東會很羨慕別人啊,可是另一方面呢,當自己跟花花在一起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會顯得非常非常的弱,或者不夠好。我們說羨慕嫉妒恨哈,是在一起的。
所以這個孩子已經啟動了要尋找他自己的位置。這個時候,所謂的誰不跟我玩呢,可能我們首先需要去考慮的是,怎麼去協助這個孩子真正的接納自己。回到剛剛的例子,也就是可以跟東東說,其實呀,說快一點,慢一點好一點,不好一點,都是可以的。怎麼做呢,那天我們仍然把這三個孩子請上去,請上去的時候,老師說:我們不是一個一個小朋友說,是三個小朋友一起說,然後老師就說,請三個小朋友一起說媽媽我愛你,母親節快樂,好好小朋友準備好開始,三個小朋友一起說。也就是說,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跟老師說:我孩子處在這樣的一個階段,那我們不把他變成個別化,不要你先說我先說的,讓我的孩子覺得說,哎,我是那個裡面比較弱的。第二呢是你跟孩子去分享說,其實表現出來和不想表現出來,都不影響你們是好朋友。
很多媽媽很喜歡這樣做,說啊,佳佳先說,說了以後,到子怡來說,但是可能這個子怡是一個在這個部分偏弱。我們就可以說,啊今天佳佳說,下一次的時候呢,不讓佳佳說了,是子怡來說,如果子怡不說呢?有的媽媽說,我的孩子他就是不說,那可以先在家做好功課,比如子怡畫一張畫,做了一個什麼東西,然後說,子怡說了怎樣怎樣怎樣怎樣,你用另外的適合你孩子的方式去分享這個部分,這都是讓孩子在團體中間適度地表達自己的一些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說,尋找你那個孩子,他願意在人群中間被別人看見的方式,而不是教給他,在人群中間必然被別人看到的方式,因為那是危險的,這是我們說啊,不同年齡的時候可以這樣。
孩子,自己跟自己,呆在一起,
其實也蠻棒的
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說別人不和他玩,他還有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你的孩子自身的交往的傾向性。
有的孩子,他可能是一個更內向一些的孩子,他不太願意,不太喜歡在別人面前去表達去表現。別人會覺得,他比較被動他比較迴避,那我就不怎麼想跟你玩啦。如果你孩子是這樣的情況的話,你要做的很重要的一條是:讓你的孩子,有一個空間,可以不要被別人過多的打擾,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特地的去強調說,你要跟別人玩,你應該跟別人玩,你需要跟別人玩。
因為你孩子本身它是一個內向的人,他可能更喜歡的是,我自己畫個畫我自己看看書,而這個時候他跟你說別人不跟我玩,是為了回應你的焦慮和你的擔心,因為你總在告訴他你應該跟別人玩,你需要跟別人玩,但這個部分對於他自身來講,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需要。所以,他說這句話是回應你的焦慮而不是真正的需要,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可能你要告訴他,自己跟自己,呆在一起,其實也蠻棒的。那當然同時很重要的一條,你需要帶他到一些有兒童的社交的場合,不見得是固定的社交圈,比如說,去看一個兒童的歌劇呀,去兒童圖書館啊,去一些公共的有其他孩子的地方,讓他看到別的孩子是怎樣玩的,我不見得要跟別人一起玩,我就在我自己的臨床中間其實在現實中這類的孩子是有的。
推薦閱讀:
※寶寶不愛吃水果?小皮果泥讓寶寶愛不釋手
※為什麼很少聽說閱讀障礙?因為在中國統稱為「笨」
※看看接受正確的家庭教育,你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序言: 不假思索的向前
※家長育兒技巧100條之14―――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