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於過往----淺談」回歸「

沉溺於過往----淺談」回歸「

5 人贊了文章

你看著自己成績單上新出的分數,

心又咯噔了一下。

你知道這一刻自己一定非常沮喪,

你似乎已經忘了悲傷該是什麼樣的表情

你想起自己在那高中的最後一年的風光:

那些摯友、那些時光、那個意氣風發的你。

你想回到那個時間點,

你想做回那時的你。

「要是回到高中就好了啊!明明那時候那麼輕鬆……」

你看到自己的朋友在朋友圈高調得宣布有了伴侶。

點開圖片——放大——感慨他/她的帥氣/美麗,

羨慕他們的生活,

然後默默得點上了一個贊。

你想起曾經你也有過這麼一段幸福的感情,

那時的他帥氣溫柔,而她美麗賢惠。

你希望後面的事情不要發生

這樣你們就能一直這麼走下去

你看到從前的朋友們曬出了一起出去玩的合照,

只是照片里,唯獨少了你

你才想起好像那件事情也並不全是她的錯,

而那場爭論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合理。

你心底里依然不想原諒她,

可你意識到在這一刻,你很孤獨

你很想回到一個圈子裡,

想到你甚至覺得圈子裡的人無論是誰都無所謂。

在弗洛伊德眼裡,回到過去是你再平常不過的心愿。

它在你現實中於遭遇挫折或者困境時被激活——

無意識的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

希望藉此逃脫現實的殘忍。

他稱這個現象為 「Regression",意為 「回歸」。

回歸到最初的你,

那個一切都還未發生時的你,

回到過去。

回歸是無意識的行為,

是你的潛人格試圖拯救正在遭受痛苦的表層人格

所做出的努力,

是幫助你逃離現實的不一致所導致的痛苦的機制。

無論是精神分析流派最早一批的學者,

還是今天的心理學界,

他們都承認了現實的不一致所能導致的問題。

事實上,若你仔細回想就會發現:

人們的焦慮、煩躁和負面情緒,

大多來源於自己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就比如,

你早起想喝一杯牛奶,

卻發現冰箱里的牛奶盒空了

你想拿下這場面試,獲得第一份工作的offer,

但你卻等來了一份拒信。

你喜歡那個人,

但你知道那個人不喜歡你

......

當我們意識到現實的情境下可能產生的結果,

與我們自己希望出現的結果將出現隔閡時,

焦慮和負面情緒自然而然的便產生了。

希望與現實就好比一座天平的兩端,

我們為它無法平衡而苦惱著。

回歸能夠通過創造出一個只屬於你的「現實」,

將極度失衡的天平擺正。

它為你那迷茫、空虛、需要安慰的靈魂,

提供了一個寶貴又短暫的避難所

面對孤獨,

你會回歸到曾經那個一度擁有真摯的友誼的自己;

面對寂寞,

你會回歸到曾經的那段你沉迷過的感情。

無論你正缺乏什麼,

這一份由你自己的記憶所創造的、只屬於你的空間,

將為你填補任何空虛。

弗洛伊德家族(西格蒙和他的女兒安娜)

對「回歸」的詮釋都局限在了

心理性發展階段(Psychosexual Development)中。

他們認為回歸之所以產生和回歸到哪一個階段,

與當事人受困於某一個心理性發展階段密不可分。

心理性發展階段一共分五層:

口腔、肛門、性器、潛伏與生殖。

回歸的目的地及回歸狀態下的行為,

取決於人在哪一個階段的發展遭遇了挫折,

並隨之停留在那一階段(Fixation)

比如說,

如果你受困於 「口腔期」 階段,

那回歸狀態下的你會通過暴飲暴食來排憂;

若你受困於 「肛門期」 階段,

那你則會通過大掃除和收拾房間來緩解情緒。

然而,弗洛伊德家族的這一套理論

很快就被後弗洛伊德時代的心理學家們

重新詮釋。

精神分析流派的其它學者們,

例如榮格(Jung)、巴林特(Balint) 和克里斯 (Kris),

就大膽地將 「回歸」 的概念進一步進行了升華。

榮格曾指出,人在回歸之後所找尋的,

其實應是一些廣義上的需求——

往往是作為兒童階段的他們

能獲得的童真、安全感、愛與信任

這些是他們於此時此刻的時空

沒有辦法獲得、且正好嚴重缺乏的東西。

所以回歸真的是解決心理問題的答案么?

並不是。

因為那個只屬於你的空間不過是一場幻夢

夢醒時分,你會再度陷入現實的泥潭。

這場夢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平復你的悲傷與焦慮,

但卻讓你自身更加依賴這些

你此時此刻並不擁有、可你卻極度渴望的一切。

回歸,只是那個 「你」 不願看到 「你」 受傷害時

為你製造的保護盾。

回歸所營造的扭曲現實雖美好,

卻無法真正的幫你痊癒或者戰勝這份困難。

因為我們都知道,其實真正主導一切的,

是未來

當然,由於這樣的夢太容易使人迷戀。

人也有可能很輕易的選擇留在夢裡,

活在自己過去的記憶里。

當今心理治療的主要流派下的學者們,

沒有將回歸看成一種治療途徑

精神分析流派的弗洛伊德認為,

回歸現象的產生標誌著心理治療有了一定的進程,

因為這代表了患者開始打開潛意識的心扉

從而讓治療師們能夠更快鎖定心病的根源。

而人本主義流派的學者們則認為,

回歸看似為你提供了短暫的庇護,

實則將現實產生的痛苦進一步得嚴重化了——

此刻沉浸於扭曲時空中的你,

若想再找尋真實的自己,

會變得更加手足無措。

來自於內心的糾葛、痛楚是很難被完全克服的。

他們註定活躍於你的生活之中,

猶如趕不走的蒼蠅般偶爾出現讓你感到不爽。

可有時你卻可以捫心自問

為什麼要逃避或者克服它呢?

承認它的存在吧

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回頭時,你會意識到,

其實這些生活中的不如意……

都是為了能成就出更好的你啊!


References

Balint, M. (1992). The basic fault: therapeutic aspects of regression.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Williams, N. (2004).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A practioners guide.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Jung, C.G., & Hull, R. F. (1993).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transference and other subjects. London: Routledge.

Sato, T. (2005). The internal conflict model: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ion.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3(1), 33-44. doi:10.1207/s15473333thp3301_4


關於我們:

PsyKick是由多倫多大學心理系學生組成的綜合性泛心理學學術組織,也是多大最專業的心理學學術團隊。創始成員全部為Psychology Specialist 或 Psychology Research Specialist, 並擁有各自的專精領域及科研經歷。PsyKick致力於以訪談,期刊,課程,工坊等眾多途徑幫助大家理解並應用泛心理學學科下的發現與理念及與心理有關的技能.

更多科普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PsyKickTeam~


推薦閱讀:

暴露自己的缺點,消除對方的戒心
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你身邊有發生過關於前世今生的事嗎?
家庭心理學:婆媳關係中的六大鐵律|婆媳關係| 兒子
為何常有好人被殺害?

TAG:心理學 | 弗洛伊德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