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家庭教育?中國的家長可以體罰孩子嗎?
來自專欄家庭教育4 人贊了文章
本文原創《教與痛點》公眾號,專註家庭教育研究,範圍3-17歲,有興趣的乎友可以關注一下,裡面不少優秀的家庭教育文章。
1:什麼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監護人對子女實施的教育。即監護人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親戚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準確而言,家庭教育概念如下:
家庭教育是以孩子為視角的父母教育。以孩子的成長和品格為導向,著手於孩子問題行為的辨識與校正,為孩子的生長經歷賦予正向感知與信念,同時針對性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與素質(即 綜合能力 ),最終達到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過程。
家庭教育的範圍始於胎教,末於終生!
2:家庭教育,監護人可以體罰孩子嗎?
從法律上說是不行的。
但我們是一個流行傳統文化,崇尚禮儀廉孝的民族。
我們說的體罰是指:打,罰。
注:體罰不是不是辱罵,不是棍棒出孝子,不是人生攻擊,不是沒道理的命令,不是絕對否定的語氣。帶有侮辱性的詞語和冷嘲熱諷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好處。所以監護人應該就事論事,不要參雜其它無關的言詞。
從傳統意義與現實需要來說,如果孩子行為觸即底限與原則,可以體罰。比如經常坐地打滾,蠻不講理,偷東西等行為等等。但要注意以下情況不能體罰。
1:不能當眾體罰,不能當外人的面打孩子。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社交圈的,也是要面子的。當眾打會讓孩子經後社交時心裡有自卑感,久而久之,自卑就變成社交恐懼,影響心理健康成長,變得不陽光。也會影響學習。也有可能變得更加叛逆,更不聽話。
2:看起來很老實的或已經有自卑自閉,社交恐懼的孩子不能體罰。越體罰越自卑。
3:除了監護人,其它大人都不能體罰。監護人能體罰是因為在孩子心裡,監護人能養自己,能幫自己達成很多願望,能得到很多別人給不了的東西,除了利益關係,更有血緣關係。
其它大人不能體罰是因為他們不會顧慮的那麼細,他們通常是不分場合場景,而且下手沒輕沒重,甚至帶有侮辱言辭。
4:不能經常體罰和隨意體罰。「體罰」可以說是最最嚴重的懲罰手段了,所以不能經常用,任何手段長期用,頻繁用,孩子都會免疫甚至叛逆。平時盡量以口頭教育,情感教育,反角色教育為主。
5:體罰的時候不能夾帶其它情緒,報怨負能量和侮辱言辭。比如"我養個蛋都比你有用" "我每天工作那麼累,回來還要管你這那」 「你怎麼不去死?」 "看你就不是讀書的料」 「你這輩子完蛋了,肯定沒出息」
體罰的時候,包括我們的語言都應該做到對事不對人。孩子行為出現嚴重錯誤,我們在確定必須用」打「這種方式來教育的時候,盡量只論對錯,不帶其它情緒和侮辱的言辭。
比如」你這麼做是不對的」 「欺負小朋友是不對的」 「不愛學習是不對的」。把對錯價值觀與「體罰」聯繫在一起。讓孩子認識到是因為自己錯了才被打,而不是因為媽媽工作辛苦然後拿我出氣,不喜歡我,不在乎我,我不是親生的。特別是「親生」這個詞,孩子是非常在乎的。
6:「體罰」可以理解為欠的債,是要還的,用愛來還。否則我們與孩子的感情會越來越遠。有一句話叫「打一次就給一個糖」。如果孩子因為做了錯事被「體罰」造成了50點心理傷害。那麼應該在孩子做出正確事情的時候給予「鼓勵的愛」,可以是小小的物資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每次獎勵「補血」50點。用10顆「糖來還這一次體罰。
注:愛不是放縱,對錯應分明。愛是理解與鼓勵,是平等關係。
7:孩子越大,打的應該越少,愛應該越多。普通情況下10歲之前是性格與行為的定型期,10歲後就進入叛逆期了,16歲後你基本就管不住了。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行為規範,性格等等應該培養好。
調查中,經常聽到某些家長把工作生活的不易,發泄到孩子身上。負能量滿滿的。比如,我怎麼養了你這個沒用孩子?我每天工作那麼辛苦你還不爭氣!
真實案例:一位22歲的孩子,現在性格孤僻,人生只有2個朋友並且都是老實人。他解釋:因為其它人都很虛偽!他非常恨當初的老師和父母。據回憶,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成績非常好。到了二年級換了一個「嫌貧愛富」的老師,總是對他冷嘲熱諷,最後導致厭學,成績一落千丈。家長由於不懂 家庭教育,看到孩子成績差就罵。孩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不去死」?
3:家庭教育,監護人應該注意什麼?
(1)錯誤的讚美,導致孩子自以為是。分清楚什麼是鼓勵,什麼是讚美,什麼是炫耀。
一切平常心就好,可以讚美孩子的品行和行為,但不要讚美孩子的天賦。
不要在別人面前「過多」的讚美自己孩子,也不要在自己孩子面前「過多」的提別人家的孩子。前者是炫耀,後者是壓力。
(2)窮養誤區。現在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他們相信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然後刻意讓孩子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艱苦的家庭中。其實這句話只是個例,不能適用所有孩子。孰不知,這種誤區會讓孩子從小缺少自信,缺少依靠,缺少被保護的感覺。可以讓孩子體驗「窮」的感覺,但不要長期生活的「窮」的環境中。
(3)富養誤區。這類家長相信的是另一句話「在窮不能窮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己本身是農民,工人,卻要送孩子去一些私立學校。導致孩子被同學看不起。不是一個生活水平的人,聊不到一塊去。
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去體驗一些「富」的世界。讓孩子有個目標,開闊一下視界。但不能長期生活在不對等的環境中,否則物極必反。
一句話,正常心態,平常對待,凡事有「度」。不要太刻意去營造一種虛假的環境。同時富人不要大手大腳,窮人不要砸鍋賣鐵。生活水平保持在目及範圍內的平均水平即可。
(4)替孩子做事的誤區。筆者相信一句話「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家長可以給支持,給建議,給靈感,但不要替代!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早點回家,就到學校幫孩子打掃衛生。殊不知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依賴,變懶。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自己去打掃,如果孩子做得不對可以善意的指正。如果孩子要求你幫他一起掃,你回他一句話: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PS:視角很重要。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理解孩子的世界。不要以為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就相當然的認為自己很了解現在的孩子。
4:樹立家規,制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規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學校和社會都是充滿制度的地方。你讓一個從小散養成性的孩子,突然走進充滿制度的學校,怎麼可能快速適應?
假如適應期為一個月,你知道這一個月會發生什麼事嗎?各種突如其來的約束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多大負擔嗎?如果學習落下一個月,後面靠自己追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讓孩子從小適應「制度」是一件好事。
「家規」能更好管理類似家庭這種小單位的群體成員。
假如孩子范了錯,違反「家規」。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理有據。該怎麼罰就怎麼罰。是「家規」在懲罰,不是家長憑直覺和情感在懲罰。
「家規」可以是公平,公正,規範行為但不限制人生自由與權力的框架。
PS:"家規「也只是制度,在孩子該表揚的時候,該鼓勵的時候,該自由的時候,想到得到愛的時候,不要吝嗇表達你的支持和愛。
小孩子的認知很簡單,你滿足他,他就認為你是愛他的。
總結:不要過度寵愛,不要過度保護,不營造虛假環境,不要過度散養。凡事不要過「度」。孩子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既然社會是有制度的,那麼家庭也要有「家規」。
禁止未授權的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教與痛點》公眾號
獲得授權,方可轉載。
推薦閱讀:
※讓學生在愛的陽光下成長
※徐悲鴻「天價油畫」被指系「學生習作」
※致初三學生及家長的一封信
※新聞萬花筒:香港迪士尼樂園擴建【上海學生英文報】
※如何克服厭學學生的厭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