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源泉(Fountainhead)

源泉(Fountainhead)

4 人贊了文章

一、洛克還是吉丁

提起「源泉」這個詞,我就會想到安·蘭德的那本同名小說《源泉》。喜歡這本小說純黑的外皮,也喜歡安·蘭德透過小說人物表達的價值觀。雖然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塑造有些臉譜化,但人物間的對比也因此更加明顯。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小說中:霍華德·洛克和彼得·吉丁的強烈反差。對於洛克而言,建築理念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世俗意義的金錢名譽。無論是狂懟教務處長被學校開除,還是扛起炸藥包把建到一半的建築炸回瓦礫。各種「大逆不道、違背主流」的行為背後,都是洛克對自己的建築理念的捍衛。這是他的源泉。

世故優秀、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三好學生吉丁,在現在語境下就是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吉丁無法理解洛克的「非主流行為」,春風得意時,經常對落魄的洛克表達著「我是為你好,不要再反叛了」這類論調。吉丁雖然表面上優越於落魄的洛克,但內心深處卻自卑於洛克。吉丁的自我實現感,更多來源於集體主義語境下的「名望、權利」。這是他的源泉。

二、門衛小哥的終極三問

驅使人活下去的源泉各不相同。門衛小哥的終極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該怎麼答。

公眾號「冰淇淋衚衕」有一篇文章叫《那些driven的年輕人》,文章里說到:「driven的人總會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文章也拋出了一個疑問:「聰明的你啊,會不會在得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呢?」

人總是有很強的自我代入感。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並沒有像讀了雞湯一樣地driven向前,而是躺倒在床,閉上眼睛,問自己:我以往的各種所謂規劃是被什麼東西所driven?目的地是我自己想去還是別人都去了我才想去?hardcore地做一些事,是為了證明什麼?獲得了社會構建下的那個title,然後呢?慾望驅動的自我是不是真自我?哲學層面上,人究竟有沒有freewill?

大概因為問題太多、太宏達,以及自身的認知儲備還不夠,大腦出於自我防禦機制就睡著了……好吧,自我解構、自我建設確實是挺痛苦的。慢慢問,慢慢答,但不要停。

三、階段性的答案

埋下一個問題,答案會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慢慢生長出來。對於「人活著為了什麼」這類超級宏大的問題,人在不同年齡,基於不同的閱歷,總會有不同的答案。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能夠覆蓋所有的年齡層和所有的個體,實際上也不該存在這樣一個標準答案。

當我剝去「年輕、奮鬥、自由」這些詞後,我發現「好奇」是我22歲時的核心答案。

所謂的以好奇心為驅動力可以具體闡述為:我想懂得更通透,我想變得更智慧,我想變得更清醒。

或者反過來理解,我不想做井底之蛙,我不想做一個蠢人,我不想被統治者操控,我不想混混沌沌提前精神死亡。

即使最後仍然是井底之蛙、仍然很蠢、仍然被統治者操控,但也要掙扎一下,不然活得太沒尊嚴、太懦弱。我要盡我所能,讓自己和我愛的人活在真相之中。

黃執中在奇葩說「愛上人工智慧算不算愛情」那期里說到:

人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我們在千百年前我們的軀體就比不過動物,百萬年後我們的智力也比不過電腦,我們驕傲的是什麼?我們還在意真假,不然,沒尊嚴。

電影《黑客帝國》中,Neo面臨「藍藥丸」還是「紅藥丸」的選擇。服下紅藥丸,就要直面殘酷的真相,就要清醒地痛。服下藍藥丸,可以回歸過去的虛擬生活,享受無知的傻幸福。Neo選擇了紅藥丸。

四、情緒是最深的引擎

說回「源泉」這個詞。如果探究「想知道的更多」這種好奇心理的源頭,其實就是七宗罪里的「貪」。相比物質上的貪,它是認知上的一種貪。換一個好聽的說法,就是「求知慾」。人永遠有匱乏感。

「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傲慢、淫慾、嫉妒」這些人性的基礎設定,人是逃不了的。學會認識它們,感受它們。通過不斷地內觀和修鍊,我想我能逐漸答出「我是誰」。

人是被情緒驅動的高級動物,高級的點在於,人能感知到自己正在被情緒所驅動。所謂的好奇心其實也是一種情緒。

厲害一點的人類,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厲害兩點的人類,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激發別人的情緒,從而控制別人的外在行為。情緒的激發和控制,在「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所以說,防止被厲害兩點的人忽悠和控制,要厲害一點呀。自我建構下的價值體系和獨立思考下的判斷能力,是保持清醒的必要條件。平時多問自己為什麼。

五、搏擊俱樂部

人生這條路,沒有永動機。源泉是什麼,需要不停找。

用電影《搏擊俱樂部》中的一些話作為結尾: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並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

你佔有的東西最會佔有你。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推薦閱讀:

一件禮物引發的煩惱
我是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的
170327 P2O大賽的長尾傳播
量變沒有質變,你只是在不斷的重複
百丈岩百年水仙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