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差異雜感
看到一篇北方交大的一個同學對自己母校的評論,這些內容多是以黑自己母校的內容為主,這倒也沒什麼,因為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不一樣,往往感覺不好的就需要發泄一下,都是可以理解的,等什麼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剝絲抽繭的理性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情況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但也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好,生活照舊,太陽照樣升起,都差不多而已。
但文中對北方交大周邊環境的吐槽倒是挺讓人引起興趣,也就城市差異化說些自己的看法。都知道北方交大位於西直門附近,算是比較核心的地理位置的了。我的印象中當時附近還有鐵軌,距離西直門火車站不太遠,之前附近環境比較嘈雜混亂,估計這些年應該修整了不少了吧。這位同學提起,附近的商業區(較為正規的那種)9:30就不營業了,可是在廣州即使到很晚(夜裡12:00?)還在營業;而且這還在北京二環呢,但很「土」(估計是說土鱉的意思)不說還非常臟。話語不多,但不禁給我的直覺就是這位同學肯定是廣東本土人。
無論在網路或者媒體的公開場合,我都發現了有關地區差異化所引起的地域爭執,即使在知乎這類比較知識化的論壇上也會就廣深上北怎麼樣、老家如何、職業選擇哪所城市好及優劣等等展開一些話題,並且也經常在論壇的首頁出現。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連說話都帶有「區分性」的了,不知不覺的,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的人也會相互區分了,從而引起了一種表面性的平等,但實際上都在以各種「有色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我為什麼說這位北方交大的同學肯定是廣東本土人呢。我在廣東生活工作近20年,但畢竟生長在北京,且父母還在北京,也有住所,所以每年隨時往返北京。工作的原因出差也非常多,全國能去的地方也都差不多去了,也是從剛工作的各種不適到處之泰然的這樣一個過程。剛在廣州的時候,有人就說:「哎,北京店鋪關門特別早,9點多就關門了,害的晚上找東西吃,結果什麼也沒有」;「北京太乾燥了,沒地方有涼茶和湯喝」;「北京吃飯沒有茶喝,要喝的話就給你一壺白開水,想喝茶也可以,但要自己付費的,還是廣州好,有免費的茶位啊」,說這些話的都是去過北京的人;說的倒真是實情。當他問,:「你們北方人是不是吃大蔥啊,還有饅頭,就是愛把這兩種東西混起來,一口饅頭一口大蔥的那種?」;有時候你剛開口說話,比如坐車,經常有人也會說:「你是不是東北人啊,」或者「你是不是河南的?」問這個話的人,不用猜就知道很少出遠門了…..凡此種種,不一枚舉了。開始的時候,我還會稍微說一些不同的觀點,但後來針對這些說法也不會太理會了,有什麼可在意呢。因為工作原因,的確很少和當地人打交道,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感覺挺怪的,好像是和久未出門、居於一隅的人打交道一樣,何必解釋什麼呢。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個觀點:不要試圖改變一個成年人的想法,因為是徒勞的,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成年人與少年最大的不同是可塑性,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多看和多思考是個受益的過程,發發牢騷也是個正常的事情,慢慢也會趨於理性的分析了。以前長輩總是說:人沒有吃不了的苦,也沒有享不了的福。年輕的時候對這些言語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沒想那麼多,但隨著年長,就越發理解這話的含義了。
其實,就交大的那位同學的吐槽,等長期慢慢在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再到別走走看看,就會發現,很多差異性導致的不快並非是人為的結果,當然也有人為性質,比如政府的政策性投資形成的人為性地區差異等。那麼非人為的因素是哪些呢?我覺得是氣候和地理條件。例如,在廣州必須天天洗澡,因為天氣炎熱,一年差不多就兩個季節,8個月夏季和很短的冬季,只要外出一下就會渾身是汗;而北方四季分明,天氣乾燥,如果天天洗澡的話,就會感覺渾身乾燥不已;這怕也是南北最大的差異之一,也就是氣候包括水的短缺程度造成的差異。其實,飲食也是與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相聯繫的,過去物質生活條件不豐富,冬季只能儲存一定的菜和肉類,儲存辦法大多是腌制,而做的方法都是燉炒,因為天氣寒冷這種吃法比較暖吧,不知道火鍋是否是典型的氣候類飲食呢。
當時在西北上學,發現當地的餅子也都是乾乾的那種,或許也是氣候條件導致蒸發量大造成的,倒是容易儲存。當時還有不少南方同學頭暈、流鼻血什麼的。像這些由於自然因素造成的結果本是沒有什麼可以埋怨的,適應即可。廣州本地一個熟人的女兒N年前上了人大,回廣州後吐槽北京的不是,如購物不方便,沒有茶水喝;然後她當時有個槽點還真的驚擾了我一下,她說北京沒有摩托車,不像廣州可以打摩的,當時的廣州還沒有禁摩。要知道北京在83年的時候就禁摩了,習慣禁摩的環境後,剛一到廣東給我最不好的感覺反而就是摩托太多了,包括電動車,這些小型交通工具速度不比汽車差,但很少遵守機動車的交通規則,容易出事故,而熟人的孩子還誇讚方便,我當時的感覺不知道說什麼好,因為這種情況下也只有靠當事人自己慢慢體會了。現在呢,她在上海工作了,戶口留在了北京,有時我去她家閑聊也會正好碰到她利用帶薪假期看望父母,這時候的她已經大變樣了,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工作,收入不菲,上海和北京都有了房子,此時她說她覺得上海北京都很好,上海是個掙錢的地方,城市化建設一流,但北京更大氣,文化城市,她計劃讓自己的孩子在北京讀書等等。此時,她已經註定不會回廣州了,她的父母都是輪流著去上海待半年,幫她帶帶小孩什麼的。生活倒也愜意平淡。
都有差異化,就是怎麼看待它所帶來的結果,這算是個磨礪的過程。差異化的好處就是因為對差異化的不適應而帶來流動,而流動就會引起新的思維變化。記得過去在北京吃飯,比較少清蒸類的海產品,而現在人們漸漸的也愛吃點清淡的清蒸類的魚啊什麼的;有次和客戶吃飯,他就提議吃點簡單的好不好,就在樓下,碰巧他也在西直門附近,就下樓隨便吃了便飯,裡面居然也有廣式的湯了,雖然並不正宗,有些「北方化的廣式湯」,但過去都是沒有這類東西吃的。也都在彼此漸漸接受和改良。
好多東西不必刻意去非議,甚至去罵街,其實都知道或者明了是什麼問題,經常有人說:你不說不會把你憋死。就是這個道理了。流動,包容,看似靜默之中的變化,是相輔相成的,好比論壇上有大量關於哪個985好,哪個211不值等問題,其實道理也是類似,好與不好分數擺在哪裡,衡量的標準在那裡,又有什麼可以非要定義的呢,自己根據自己的實力的選擇而已。記得碰到一個客戶問:你是北京的?高碑店也是北京啊。意思是別是河北的也說自己是北京的吧。其實,城市的發展好壞唯一與己有關的是自己能否有容身施展的地方,生活本無差異,有能力、肯努力在哪裡都一樣。地區差異不會突出自己高大。
推薦閱讀:
※福州十年來的發展為何叫好的不多?
※如何評價淮南這所城市?
※遠離大城市選擇慢生活,享受片刻好時光
※買房和穩定的工作之間有哪些聯繫?
※在機場待很久,可以幹什麼?
TAG: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