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燃燒》看社會
昨夜在阿權家看《燃燒》看到2點多,片長2個半鍾,毫無頭緒不知道在講什麼,
「這是部恐怖片」阿權亂說
「不可能」
「這是部懸疑片」阿權
「...有點像」
「不知道在做什麼」阿權頻繁得在刷手機
「1個鐘過去了,沒有主題,生活片?」我
「1個半鍾了吧,這到底在講什麼...」權
「前面那些鋪墊有意義嗎。完全不知道在幹什麼。是一點頭緒都沒有。是啊」兩人攤手
「看,我感覺電影準備開始了,這麼多鋪墊」
「沒有啊,還是不知道在講什麼」阿權頻繁刷手機
頭頂三個問號
。
這個對話,大概就是大部分人在看時候的感覺。
我今年以來,看得最認真的一部電影,全程目不轉睛,耐心到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也不知道電影怎麼回事,
一度懷疑導演不是失控了,他就是想坑你們一把,就是自己想做情懷,寫寫生活
然後豆瓣評分8.8分的人估計也想坑下一個人一把,也就惡趣味默認好評。
2個小時多看完我還是不懂。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回事,到底是怎麼了。
wait wait 我好像說到了什麼關鍵位置上了
(涉劇透)
我講所有的不合理的奇怪的地方串聯起來
我離開了單純的意義,尋找所有不合理的地方
為什麼貓不在
為什麼貓又出現了
為什麼會頻繁接到那通神秘電話?
是誰?
惠美死了嗎?
重點是那口井
那口井存在嗎,里長說不存在;主角忘了;惠美說存在;惠美她媽說不存在;主角他媽說存在,但是惠美沒掉進去過;
那口井還有個特殊的標籤:枯的井
即是,沒用的,存在感極其低的,可以被遺忘的井。
bingo
答案出來了。
懂得電影味道的一刻,全身雞皮疙瘩立起來。韻味深長。
在浮躁、噪亂的現代都市裡,
有一大群人,它們的存在感極其低,這群人溢在青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的人群越來越多,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自身的存在感逐漸降低到極其得低,表現在她們社會關係上的存在:很渺小,很普通;她們社交上與朋友之間的來往,很少,很缺乏,幾乎沒有,也越來越不知道通訊錄找誰,而誰還記得她;她們,在社會地位上的,「渺小」和「卑微」,渺小到可以被人遺忘了也沒人關注她,她在這個社會上,這個世界裡只是可有可無的一顆小小螺絲釘,哪一天她不存在了,消失了,也沒有人關注,沒有任何人記得她,沒有人關心,沒有人發現她、忽然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而就像惠美,對惠美來說,這個噪亂的世界裡,沒有任何人關心她關注她,她唯一相信的的只有傻愣愣的男主角,那還是童年的回憶,而男主角本身對她也不甚關心,甚至以前遺忘過,所以惠美實際上過去沒有任何一個真的朋友,只有一段淺淺的童年回憶,在噪亂、燈紅酒綠的浮誇世界裡,跳著是最勁爆的舞、秀的是最折射人性慾望的身材,而最寂寞的是,人生中幾乎沒有人能夠真的在她的世界裡,或溫暖過,存在過,意義過,駐紮過在心裡,沒有任何人在她的生活里真正意義得作為朋友也好,真心對象也罷,也沒有任何人,連家庭都對她不太關注,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一方面,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接觸,難以認識,難以相信,難到難以將真正的關係各自託付給對方,我們越來越少朋友,越來越少真正的關係。而原先的朋友,也在各自的生活里,逐漸走散,逐漸各自走向各自的生活,而漸漸疏遠不再聯繫。至少的,不像以前那樣可以走進自己的內心中;另一方面,也許你有很多朋友,但捫心自問,她們真的是我的朋友嗎,充其不過是浮於表面滿足各自生活關係和日常社會需求的關係罷了,但當哪一天你消失了,她們真的會記得你這個人嗎,也許過幾個月後想起了,再過不久聯繫了一下你,電話,微信一下,發現人不在,「也許對方懶得回了,有事,走遠了」,又忘記了你這個人,至此你就真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如一陣煙一樣,也許有人會看到,會察覺到,但不會有人去阻止你消散,不會有人去窮追你消散的緣由。但凡追尋那消散的緣由的,才是真正的「聯繫」。
於是,無論出於哪種原因,隨著這種「隔閡」的加深,人在社交上、社會上、生活中的真實存在感越來越低,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僅是稍久未曾聯繫,就失去原本一段聯繫。也不知道在茫茫的人海中,寂寞里,空虛時,遇到問題後,能再訴衷腸的,和信任的,無保留的,還有誰。
也許,也未必是單純因為「隔閡」,每個人都有這的或那的,難以訴說的原因,但總之原因是多元的,而結果是一樣的。
那麼,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雜訊中,我們是否逐步得失去了自己?
燈紅酒綠里,是短暫迷亂的喧囂,填補著那巨大的內心空白,在酒精或音樂或氣氛的刺激下,我們都找到了各自的「歸宿」,這種歸宿展現了自身的存在感和地位,令人沉浸而著迷,人格似乎在這一刻,得到奇怪的肯定;
凝然的夜裡,深井般的孤寂和空虛,而這個深深的井口子吞噬著都市青年的內心,存在的意義,無聊的時光,忽然沒有人出現又不知道找誰的夜,而慾望的波瀾狹促著潛意識要做出點事又做不出任何事,於是掉進這口深深的枯井中,空虛而沒有人能夠拉你一把;
這是個慾望勃發的社會,我們哪怕拒絕,也無法脫離物質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
於是某種矛盾便出現了。
在這,物質欲、精神欲、肉體欲、心靈欲,狂躁的雜訊中,我們是否能夠再次確認自己是否逐步得失去了自己?
於是,大都像惠美一樣的人,在自身存在感極其低之下,心靈欲得不到滿足,社會欲得不到肯定,人是種社交動物,社交上的「畸形」聚會,暴露了一群尸位素餐的狂歡中各自醜陋的一面卻因集聚而成「肯定」和「自然」的醜陋人性。在這種屍骸狂歡的聚會中,我們不停得刺激了短暫需求的慾望,不停地得到了虛假的滿足,而此之後,收穫的可能是像毒品一樣在心裡底的習慣的癮,我們不是真正得到滿足,而是錯誤得接受了各自醜陋的一面、各自屍骸狂舞慾望的一面,在這刺激下,現實只會越來越糟糕,慾望只會越來越加劇,精神的空虛會上癮。大都像惠美一樣的人,空虛和寂寞中,隔閡和關係里,各自尋找著滿足自身短暫慾望的物體或.....
於是,「惠美」吸大麻,偶爾約炮,像不關愛自己一樣抽煙,畢竟精神欲空虛,物質欲也得不到滿足。而對女朋友和精神生活有過多重視的「男主角」,只能通過擼管的幻想排解自身的寂寞,在感官愉悅中得到心靈和精神虛假的短暫滿足和「畸形」肯定。對於物質和精神都OK的BEN來說,他需要的是更大更大的刺激,些許物質如同白開水一樣無味,精神也似乎也就那樣,那就需要焚燒,燃燒掉巨大的精神「飢餓」,通過藝術性得焚燒人來獲得愉悅感和存在感。
難道相比於BEN來說,「惠美」「男主角」所做的吸大麻、偶爾約炮、像不關愛自己一樣「抽煙」、擼管、幻想、歌舞廳、醜陋的集聚等等這些行為,難道不更像在燃燒自身的寂寞和慾望嗎?
就現實而言,其實,不停得刷手機,看微信,朋友圈,看網路小說,無法節制慾望在網路遊戲中,無緣由得熬夜這些等等行為都是我們以不同的形式和同樣的結果在燃燒!
寂寞和空虛已超出它們本身的定義。
這種寂寞和空虛、慾望是可怕的。
我並不是想提倡當一個禁欲主義者。
這個燃燒的問題,很久前我就感覺到,它似乎也是我一道很難處理的問題,矛盾如何解決。
但親身的體驗來說,絕不是當一個離開社會或者禁欲主義就能解決一切事情的。
我提出這樣的設想和建議,這篇文章會一直時時提醒我結合實際來填補矛盾。
設想:
- 以認清和停止為前提是無需多言
- 豐富精神生活,尋找正確的方式豐富,比如我個人喜歡看書,練字,游泳
- 正確正視物質貧乏,制定超越目標,1是在一段時間內職位、能力上得到提升、2是在當前職業規劃方向上邁出距離、3是當1和2得到肯定時,自身以正確的方式獎賞自身,物質貧乏需要的是努力進步和目標的獎勵
- 培養自身的「氣度」、
培養自身的「人格」、
不輕視自身、妄自菲薄,
不過分看重問題、壓力。
這4個放在一起是因為冥冥中存在關係。
在「氣度」和「人格」上,上求自然,下求端正,我們不是普通的自己,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我們不是平凡的人類,我們遠遠低估自身的位格,我們是更優秀和現時存在即美好的人,你覺得自己是神,就是神,你覺得自己是仙,就是仙,你覺得自己必然是一個生活美麗的人,那現在和過去就是!
並且得,不過分要求自身難以達到的條件,不苛求自己完美追求不出紕漏的生活,這是上求自然,所以活得輕鬆,但,有些事真的不可為,小燃燒可以,但大燃燒、持續燃燒則不行,所以,下要求得端正,端正自身的心態、位格,端正自己的靈魂和內心。
這兩段話,看似普通,但經久探尋後,我卻覺得相當得需要引起重視。
同樣,這也是不輕視自身、不妄自菲薄,我們更多應該看重自己,提升自身對自身的認可感,欣賞自身,誇獎自身,正視而認同。
我的出發是,比如,一個孩子做不好,它的家長不應該是打罵責怪,而應該以鼓勵、認同為主,從我們認同他到讓他接受肯定認同自己。再深入一點得說是,我們在一件事情上面臨挫折或者坎坷,我們要做的不是「鞏固」、杜絕錯失,不是警示自身,不停得提醒自己,真的沒用,人終究會麻木,守不住的是江山,留得住的是因進取而獲取的肯定和影響力,要做的是,鼓勵自己、告訴自己超越非凡、能力出眾、不是普通人,提升自身的信心、肯定以及確切認可自己。
有一點錯失是正常的,任何世事和人物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當出現錯失和偏轉時,我們正視這種問題的存在,更多的絕非讓它繼續錯失下去,而覺得反正錯失了一點了,那就再錯失一兩點吧,反正也一樣,這種常出現在熬夜問題,完美主義的偏離問題等等都有明顯的表現。解決這種問題的最好方法,其實一個就是剛才說的不要覺得自己反正錯失了一點了,那就再錯失一兩點,現在,現時,停下,一切都,問題不大!真的問題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一點點小問題,顯然現在停止了,你的心態正常面對了,認知了,認可這種問題,不要過分看重問題,和無形面臨的壓力,活得輕鬆點,心態自在些,走出迷局往往就是放棄執著,放下壓力。
5.尋求目標、明日計劃、適時肯定最近
6.有選擇社交,離開喜歡燃燒的朋友,或者離開以燃燒為聚會的朋友和聚會,常聯繫舊的朋友並沒有那麼多的隔閡,新聯繫剛認識的朋友創造共同的活動加強認識,也並沒有那麼多隔閡
7.離開所有產生「薛定諤」的心態,意思就是,就像當初微信和QQ一樣,一開始只有QQ的時候,這是一個在線可聊,離線留言的軟體,我們以身主動打開這個軟體才知道有沒有聯繫信息,我們自身自願聯繫他們才打開這個軟體,而微信的革命的是,強制你無論你願不願意,無論你是否是主動的,你都必須時時接受著或者有或者無的他人信息,這個軟體一直默認開著,不停處於接收和發的網路中,而不再是你自願的主動得去被聯繫和聯繫,它變成一種,你無法控制得,你不知道下一秒有誰會發信息給你,也不知道下一秒今天是否有收到她人的信息,你的意識和心態一直處於這種「薛定諤」的狀態,意思就是,你是被動,你無法控制和掌控,面對陌生的不知道的未來,你只能處於「等待」或者「期待」的漫長無聊無意義的時光中。
這類薛定諤的心態是:事件在被觀察以前,一直處在一個所謂」概率雲」的狀態下,一旦受到觀察,則坍縮為實體。通俗一些,就是要給這個無法主導自身意願的體驗者的神秘感。
總結一個可怕的公式:
P代表你被慾望捕獲的概率
C代表好奇心
F代表頻率
S代表信息的刺激性
U代表未知
如果我們長期一直處在類似的薛定諤軟體的心態中,或者長期處在被海德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控制之下,我們最後會成為的是一條「巴甫洛夫的狗」。這是一種被作為培養情景反應和條件反射的罪惡方法,而結果的實質就是成為一條「巴甫洛夫的狗」。
我不希望眾生的先天智慧中逐漸麻木,失去「靈」,喪失認知「我」的意識,內心底住著一條被社會豢養著情緒的黑狗。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23歲的男生為什麼會感覺壓力很大?
※論粘附性認同丨李孟潮
※情感心理學 婚外情中的男人並非都是色狼
※520 | 做了100次心理諮詢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