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愛我嗎?」12歲孩子給父母的一封信,讓無數家長臉紅
來自專欄有書16 人贊了文章
孩子是脆弱而敏感的,當你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其實是立馬能感覺到的。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上海一媽媽在等車時,因為看手機太專註差點沒把孩子給弄丟。
這位媽媽也真是太大意了,也難怪有網友調侃說:大概手機才是親生的,孩子是充話費送的。
幸好最終孩子沒有走丟,沒有遇到危險,可是有些孩子卻沒有這麼幸運了。
2015年4月9日,江蘇一名6歲女童和父母一起去批發城購物,不慎從2樓的手扶電梯失足摔下,頭部遭重創致死。監控視頻顯示,孩子母親當時在玩手機,沒有注意到在電梯處來回走動的孩子。
2015年8月22日,河南省鄭州市一名2歲的男孩被汽車碾壓死亡,出事前孩子母親正在玩手機。
2016年4月1日, 2歲的涵涵在小區道路上玩耍時不幸被私家車碾壓,經搶救無效後死亡。當時媽媽一邊帶著孩子,一邊玩著手機,孩子所站的位置剛好是司機的視覺盲區。
更早以前,一位媽媽在帶孩子洗溫泉時背身玩起了手機,結果孩子從淺水區誤入深水區,溺亡。
一幕幕悲劇的發生,皆是因為父母沉溺於掌中世界,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問題。
有調查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也就是說,有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時玩手機。
而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則顯示,父母沉溺手機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統計顯示,73%的父母進餐過程中至少使用過一次手機;超過15%的父母在進餐過程接近尾聲時使用手機。
日前,俄羅斯有一則感人小短片曾走紅網路。
視頻里一位媽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直在重複著一個動作——低頭「刷手機」。雖然,她時刻陪伴著女兒,但小女孩每次都顯得很落寞。
在一次節目表演中,小女孩的一段即興演講讓媽媽恍然大悟。
媽媽在家嗎?
不在家,媽媽到網路上去了媽媽只和網上的人說話這世界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喝咖啡也盯著屏幕,這世界究竟怎麼了?媽媽,我有一個答案我就是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啊
這段視頻觸動了不少媽媽的心。
父母陪孩子的時候玩手機,這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忽視了孩子的溝通慾望,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手機重要。
孩子是脆弱而敏感的,當你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其實是立馬能感覺到的。
杭州一位12歲的小女孩曾經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批評媽媽一有空就玩手機,不關心自己和弟弟。
連孩子都知道,老盯著電子產品,會扼殺溝通與想像力,更會影響家庭關係,而作為大人的我們卻渾然不知。
手機已經成了和孩子爭寵的第三者。
手機佔據了我們太多時間,包括親子時間,孩子要跟手機爭寵幾乎成了不爭的事實。難怪很多孩子報怨:
爸爸媽媽只愛手機,不愛我。
甚至有孩子說:我多想成為爸爸媽媽的手機啊。
其實,邊陪孩子邊玩手機也是一種冷暴力。在家庭關係中,陪同不等於陪伴,過度使用手機會大量佔據親子互動時間,引發親子衝突。
父母低頭玩手機,對孩子的直接傷害是孩子感覺被冷落了,間接傷害是孩子會有模學樣地效仿父母的做法。
我的侄子,剛上一年級就已經近視到了300度,究其原因是和長期接觸手機脫不了干係的。
去年春節回家,我輔導他寫作文,當時給他的題目是《春節里最高興的一件事》。
在那短短300多字里,「手機」是個高頻詞。而他認為最開心的一件事,竟然是在姥姥家和表哥們一起盡情玩手機的時刻。
現階段因孩子玩手機,父母干預而發生的悲劇也屢屢見諸報端,輕則傷害親子關係,重則造成了孩子傷殘甚至死亡。
9月18日在杭州曾經發生了這麼一起慘劇,初三女生因為家人不讓玩手機,憤而從19樓跳下身亡。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當一個孩子總是看到父母玩手機,而他們自己則被禁止,則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容易和父母發生口角。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依附研究中心主任米里林·斯蒂爾說:
手機時代出生的寶寶,有四成以上在嬰兒時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在照顧他們的時候不專心。
嬰兒時期沒有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人,會終其一生追求安全感,造成難以獨立的人格缺陷。
兒童心理學家佩里·克拉斯指出,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五個手機禁區,每個家庭都需要制定出零手機的空間與時間來陪伴孩子。
禁區一:床上
克拉斯建議,一到睡覺時間,每個人都應該把手機放在在卧室外面。 這就像我們不允許孩子房間里有電視一樣,我們也應該自覺的不把手機帶上床。
禁區二:餐桌上
吃飯時間,不堪手機對對人基本的禮貌。這個適用於日常交際,也適用於家庭關係。
禁區三:書桌上
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父母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應該把手機放在一邊,給予孩子專心地陪護。
禁區四:在戶外
戶外玩耍,放下手機,不但能玩得更盡興,更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父母的雙眼始終沒有離開過孩子,孩子始終在父母的視線以內,這樣做不但會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更可以避免很多危險的發生。
禁區五:在車上
開車不看手機,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識。無論車上是否有孩子,我們都應該牢記這個原則:開車不玩手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一定要明白,陪伴孩子並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如何滿足孩子的心靈需求。
陪伴不是「人在卻機不離手」,而是眼裡要有孩子,要放下手機,全心地陪護孩子。
育兒界的好媽媽孫儷在一次採訪中曾說:要讓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孫儷說她的手機上沒有下載任何遊戲以及視頻播放軟體。平時她和鄧先生在家,多注重的是對孩子的陪伴,陪孩子做手工、看書、玩耍,做運動是孫儷家最常見的家庭場景。
最美好的場景,就是晚上洗完澡,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我們三個人坐在床上,讀一本書。爸爸經常不在,在的話,就四個人一起。
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一邊刷著手機,一邊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他們會控制自己,也會引導孩子,更懂得身教重於言傳。
就像孫儷說:「好多父母把手機當成育兒神器,這是父母偷懶的方式。對於我的小孩,我要更規範自己的行為,自己先不沉溺於手機。」
請放下手機,看看你身邊的寶貝吧,孩子眼中流露的是對陪伴的渴望。
作者:青未了,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專註情感、家庭、育兒成長話題,願傾畢生所長,寫溫情走心的文字。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有書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429
※父母要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
※「冒充我媽的人,割我舌頭,砍我雙腿」
※孩子總要我陪他玩,怎麼辦?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