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窮是原罪?NHS花了70年時間證實:窮可以治

《我不是葯神》窮是原罪?NHS花了70年時間證實:窮可以治

7 人贊了文章

7月伊始,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橫空出世。

今天是電影《我不是葯神》的上映首日,票房就已經突破2億。朋友圈裡充滿了對它的溢美之詞,其評價之高、淚點之多,大有登頂今年國產片口碑榜之勢。

為什麼這部電影叫好又叫座?

因為它太真實了,真實得讓人覺得現實太魔幻。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個關於「葯」的故事。

Biu君不做電影劇透,在此簡單說一下由徐崢扮演的主人公「程勇」的原型人物--陸勇的故事。

GQ雜誌報道,34歲那年陸勇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吃了兩年的瑞士抗癌藥格列衛,花了56.4萬元。不堪重負的他改用印度仿製葯,而這種葯的價格只要瑞士葯的二十分之一。

陸勇後來將印度仿製葯又推薦給了其他病友,還幫忙代購。

然而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進口葯需要經過臨床監測,還需拿到藥品進口註冊證。

因此,陸勇代購的這些印度仿製葯,即使在印度是合法生產,療效也得到患者的認可,但是在國內它仍屬於假藥之列

後來陸勇也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捕,在看守所里待了135天。

1002名深深感激陸勇的癌症患者曾在聯名信上簽字為他聲援,一年後,檢方決定對陸勇不予起訴。

在這個案子里,幾個關鍵要素出現了:藥商、制度、警察(法律)、求生欲極強的絕症病人。

所以究竟是哪一環出錯了,導致電影里這樣一個無解的局面?

在電影中,我們很難說哪一方做錯了。在知乎上,點贊數最高的幾個答案也都是:誰都無罪。

Biu君倒是覺得,每一環、每一方多多少少都有錯。

在電影《我不是葯神》里,國外製葯公司被塑造成最大的反派,但這也被萬能的網友給指正出來:我們不能強行甩鍋給他們,畢竟每款成功的藥品都伴隨著巨額的研發成本啊。

要是你這麼想,那就太天真了。葯價和研發費用,關係並不大。

要知道葯價為什麼貴,一定要先知道影響葯價的因素是什麼。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但簡單來說兩方面:

1. 供求關係,這是決定性因素。引用默克公司(Merck)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吉爾馬丁的話:

「藥物的價格並不由其研發成本所決定。相反,它是由它們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中的價值所決定的。不論默克公司在開發藥物過程中花了5億美元還是10億美元,是醫生、病人以及買葯的人決定了藥物的真正價值。」

2. 成本,葯價正常情況下不低於成本,否則肯定虧錢。

諾華公司2013年的財務報表顯示研發成本的比例占研發費用的17%。輝瑞和AZ在2013年的研發投入約佔凈銷售的12.9%和16.6%,與諾華接近。

20%都不到的研發成本,怎麼就能成為葯價貴的原因了?那麼錢都花到哪裡了?

經濟學人雜誌曾在文章中極盡挖苦之能事,痛斥製藥公司虛報研發費用,把大量的資金用於營銷和臨床試驗的「中介費」上。

這樣分析下來,你還相信葯價是因為所謂的研發費用高么?

另一個事實是,很多在國內被定作天價的抗癌藥物,在全世界範圍內,賣的並不是特別貴。

格列衛在中國香港的價格為17000,美國為13600,澳大利亞為10000左右,在日本16000,韓國約為3000元,以上都是人民幣為單位。

不公平的定價,國外製葯公司有錯。

中國內地的天價藥物,也引出了另一個敏感的問題--制度問題

香港醫務行政學院理事庄一強博士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說:

我國申報葯價成本時,在各國只含製造成本和研發成本之外,又單獨加上一個中國特色的成本—制度成本。

藥品回扣,關稅,一、二、三級經銷商、甚至灰色尋租的錢全部算入…必須得承認,從藥物出廠定價,走到醫院藥房,中間的環節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空間,層層拔毛導致最終葯價高得離譜。

中間渠道的灰色空間有多大我們無法預知,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每款藥品進入醫院都得提價15%作為「入場費」。遵醫囑購買藥物時,還要交17%的增值稅,同樣藥品在其他發達國家的稅率不高於8.8%。

層層疊加起來,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買到的正品藥物自然貴到離譜。制度中存在太多的灰色空間,自然有錯。

幾乎沒什麼錯的,就是法律了。

自古以來,情和法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執法者站在法律一邊自然是正確和專業的,可是法律也是會吃人的,在這個案子里體現得尤為明顯。

病人的罪是什麼?電影中一句話概括所有:窮是原罪。

可巧的是,在《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上映之際,正值英國醫療系統NHS的70周歲生日。

BBC做了一系列的報道,讓大眾了解到英國醫療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雖然很多同學吐槽NHS效率低啊不負責任啊等問題,但對國內存在諸多問題的醫療問題和矛盾,實在太有借鑒意義了。

70年的時間,英國幾乎實現了全民免費醫療,免費醫療包括癌症以及各種慢性病的治療。

1948年7月5日,那天也是個星期四,NHS誕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的Trafford General Hospital.

這個野心勃勃的項目由當時的工黨政府衛生部長Aneurin Bevan發起。

在他麾下,他彙集了醫院、醫生、護士、藥劑師、配鏡師和牙醫,形成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旨在為民眾提供政府免費的醫療服務。

儘管到最後,Bevan由於反對政府收取民眾處方費而辭去了部長一職,還發動群眾遊行控訴政府收取額外費用,但他確確實實打下了英國NHS的基礎。

藥品監管系統

英國的藥品監管算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嚴格了,所有在英國使用、銷售的藥品,都必須受到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edicines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的嚴格管理。

作為英國衛生部的執行機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負責保障英國境內的藥品、醫療器械以及衛生保健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有效。

藥品進行研發時,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對研發過程進行嚴格管理和控制,通過了嚴格檢測和臨床試驗的合格藥品,將獲得該管理局頒發的執照並投入使用。

在英國,只有藥劑師(pharmacists /chemists)才有資格可出售處方葯,並且在購買處方葯時,藥劑師必須為你解釋藥品的用量和用藥時的注意事項。

福利系統

英國的處方葯收費在每個地方都有所差別,比如蘇格蘭、威爾士北和愛爾蘭地區的NHS病人在購買處方葯全是免費的,而英格蘭地區實行的是收費制度。

而在英格蘭地區,也有明確規定哪些人群免費享受處方,幾乎包括所有社會弱勢群體。所有女性的避孕藥都是免費的。

預防系統

任何一個記錄在NHS系統里的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收到來自NHS的問候。

就拿女生來說,12-13歲的時候,NHS就催你去打HPV疫苗了。

25歲時,NHS又會通知你去做宮頸抹片檢查。NHS認為25-49歲每三年需做一次檢查,50歲以上的發病率會逐漸降低,每五年掃描一次。這個檢查能有效的預防以及及早治療宮頸癌,也能及時發現是否感染HPV病毒。

40歲時,NHS再次給你發小冊子,喊你去做免費的健康檢查,幫助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疾病和腦退化。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保障人們在發現大病之前有效地控制甚至避免。

絕症補助

每年,NHS都會撥出大量款項用於新葯的開發和研究,病人使用這些藥物時也會收到政府的補助。

Iressa(易瑞莎, 商品名)通用名gefitinib(吉非替尼),是AstraZeneca公司開發的用於治療不吸煙(或過往很少吸煙)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病人的口服藥。

在中國,肺癌病人中有EGFR變異的人比例較高,可是這麼昂貴的葯老百姓又怎麼付得起呢?

國內經銷商把葯價抬高,在國內賣兩萬多一支葯的時候在香港只賣一萬六,所以一些人就跑香港去買。

Iressa在印度有仿製葯,可是仿製葯沒有正規的臨床試驗來證明藥效確實一樣,副作用也不那麼清楚,用起來不是那麼放心。

2010年7月,英國的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Clinical Excellence)建議NHS(英國公費醫療)為EGFR有變異的肺癌病人用藥Iressa買單。

每一位NHS病人只需支付國內7、8個月療程的錢,就可以終身使用抗癌藥物。如果用藥時間少於3個月,NHS還不收費。

所以Iressa 在中國的葯價比英國的還是高一些的。為什麼人均收入低的中國比人均收入高的英國葯價高,這是因為英國獲得的是「批發價」,中國是「零售價」(再加中間商)。

重大事故

很多同學都吐槽說NHS預約慢、急診慢、各種效率低,殊不知NHS在關鍵時刻簡直是「神速」。

Biu君朋友圈裡曾有同學發生過車禍,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腐國的效率奇高…

當場叫的救護車,直接消防員過來鋸開車頂,直升機將朋友送到醫院,確認脊椎受損下半身癱瘓。

朋友在醫院接受了兩次大型手術和大量復健訓練還有心理醫生長期跟隨,都是免費的。對於她的普通工薪家庭來說,這是這次超級不幸當中唯一慶幸的一點吧。

NHS用了70年時間證明,藥物是政府可以全面管控的,窮人能看得起醫生、住得起醫院。

真的很感激有《我不是葯神》這樣的電影反應現實問題,希望國內的醫療系統能從最根本的制度開始改變。

我知道這很難,但就這樣希望著吧,發展起來一定會有從預防到疾病控制再到全民真正免費醫療的一天。

weixin.qq.com/r/CUwiOt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我不是葯神電影 | 印度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