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纏腳、學燒飯、畫猛虎,蔣介石見了也要怕三分
來自專欄展玩1 人贊了文章
腕底煙雲未等閑
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藝術精品展
??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什麼樣的女人,稱得上是真正的大家閨秀?
臨終前,廖仲愷的父親留下遺囑:必須討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廖老先生曾旅美,見多了小腳女人被歧視的場面,又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不纏足的。
但這是十九世紀末,大清光緒年間——大部分的女人都還是裹小腳的。
廖氏家族在廣東大名鼎鼎,門當戶對的,必然也得是大戶,要找個沒纏過足、又知書達理的待嫁小姐,更是難上加難。
沒想到,還真有人符合。
香港茶商出身的何炳桓是當地著名資產家、地產家,在當時最繁華的上環荷里活道置了許多房產,家裡的「九小姐」,從小不肯纏足,有一雙大腳。
這門親事,一拍即合,兩個年輕人還沒來得及談戀愛,就結婚了。
一對傳奇眷侶的姻緣由此開始,你一定聽過他們倆的名字——
陪孫中山打天下的辛亥革命元老級人物廖仲愷,和他的「天足」妻子何香凝。
那個時代的女性,有風花雪月、詩情畫意的,也有何香凝這樣,一雙大腳走天下的「女戰士」。
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對日不抵抗,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何香凝立即派人將自己的一條舊裙子和續范亭(愛國將領)的一副對聯裝進包裹,送給蔣介石。
裙上題詩: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河山,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對聯又說,蔣介石是自高自大的「井底孤蛙」、又臭又硬的廁所怪石,罵得暢快淋漓。
對大名鼎鼎的「廖夫人」,蔣介石敢怒不敢言——她還是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中山先生二十多年的追隨者。
孫中山先生彌留之際,也將宋慶齡鄭重託付給了她。
回到開頭的設問。
我們聽過了許許多多對「大家閨秀」的人設描述,直到寫完何香凝的故事,對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
何香凝出生的時候,父親為她起名——「諫」。他希望這個小嬰兒,日後能長成既溫柔賢淑又敢作敢為的人。
她真的長成了這樣,如她自己所說——
「我的個人生活,在父母跟前,可以做小姐,到了社會就可以做工人。在家庭可以燒飯做菜管理一切瑣事,粗茶淡飯我也一樣過得慣。清凈安閑的歲月我能過,艱難困苦的日子,我也是不怕的。」
宋慶齡在何香凝的追悼會上曾說:「她是孫中山的親密的革命同志,是國民黨前輩廖仲愷的忠實、勇敢的妻子,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這些身份之外,何香凝也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位重要的畫家。她的畫,與一生革命鬥爭息息相連,一如其「猛虎精神」。
來看毛澤東1937年寫給何香凝的一封信:
何香凝為毛澤東寄去筆、畫集以及其先生的《雙清詞草》,毛澤東則在信中說:「先生的畫,充滿鬥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
何香凝的畫,並非文人案頭賞玩之物,也並非政務之餘的消遣,而是寄託了豐富的革命情感和人格力量——寄情、言志、賑災、救國,在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中國,她的藝術與中國革命命運緊密相連。
2018年6月27日,何香凝誕辰140周年。
同一日,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腕底煙雲未等閑——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藝術精品展」開幕。
看展之前,一起來讀何香凝——一個你耳熟能詳卻未必了解的人。
1.
和廖仲愷結婚後不久,何香凝便隨丈夫一同到日本求學,先後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何香凝是大戶人家小姐,打小過的是時時刻刻有人伺候的日子,結婚時也陪嫁了兩個丫頭。初到異國,家中起居飲食的雜事自然僱傭了日本女工料理。
她說:「我的父母既視我寶貝般的,家庭狀況又好,所以在家裡,從來也就與廚房無緣了。」
當孫中山第二次到日本,日本警察的監視已相當嚴格,考慮再三後,孫中提出,讓何香凝辭去家中女僕,重新租一間房子作為秘密開會點。
何香凝立刻就答應了。
為革命她毫不猶豫,可一想到燒飯做菜,可煩惱了。
她決心在搬家前向女工學會日常的料理:
「在平時,我是『飯來張口』,女工人弄些什麼,絕不聞問的。現在是不然了:我細心看她淘米,下鍋,添水,燒火。米的多少,水的分量,火燒的時間大小,我都加以注意。
至於做菜呢,日本的法子,簡單得多了,看幾次便會的。不兩天,我就覺得有把握了。」
於是,學生兼女工成了她的日常:
「每天起來,第一須先收拾鋪蓋,臉水也得自己預備。下了課回來,買小菜,生炭火——那時候日本也尚沒有瓦斯可用——煮飯,做菜,忙了一通,吃過了,還要洗刷收拾起來。那時候,日本也還沒有點燈,點的是煤油,擦燈添油,頗為麻煩。尤其不便的是洗衣服,取水又很艱難。雖說仲實天天替我去提幾桶,但有時用完了,還得我自己跑到井旁去弄來。」
女兒廖夢醒回憶:「每逢在家裡舉行會議,母親單是收藏脫在門口的鞋子和木屐就夠她累的了。苦學生的母親有時只有一毛錢的菜金,因此,吃飯時只是特別為中山先生燒一個雞蛋,其他人都一起吃青菜、蘿蔔。」
何香凝曾回憶說,那時兩個銅板可以買兩個白長蘿蔔,就夠分兩次和牛肉一起炒的了;每次,她就買五個銅板的牛肉、三個銅板的魚,和兩個銅板蘿蔔,或者再加些豆腐、青菜,就是一天的飯菜了。
孫先生不喜歡吃米飯,何香凝就常為他特別預備麵包、牛油、煎一個荷包蛋,再用牛肉汁沖一碗湯。
「當時一瓶牛肉汁,忘記是幾毫錢了。但只有孫先生到才開瓶,我們都是捨不得吃的,一個小瓶子,大概可以沖七八次湯。」
那會兒,孫中山親切地叫她「奧巴桑」,在日語里意為老媽媽,後來同志們也跟著叫。談起她,人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何大腳」。
「真是的,那時候,女留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是天足。兩三年後,看見秋瑾烈士,她還是纏足的呢。」
2.
這雙大腳,是何香凝小時候自己爭取來的。
何家三個男孩子八個女孩子,她排行第九,家裡的僕人都叫她「富貴花」「九小姐」。
誠如父親何炳桓所期待的既溫柔賢淑又敢作敢為,何香凝從小就很有主見。
何香凝的母親陳氏是一位出身低微的「住年妹」(幫傭),與何炳桓相愛結婚後,卻因為是個「大腳婆娘」,只能退居妾位——何炳桓無奈聽從家中安排,娶了一位「三寸金蓮」作正室。
陳氏自己吃了沒纏足的悶虧,下決心要讓自己的女兒們早早裹腳。
但七歲的何香凝堅決不答應。
她常聽來家裡做買賣的人談到太平天國——據說,太平天國的女兵都是「天足」,打起仗來非常勇敢,「這才是真正的女子啊!」小小的何香凝心嚮往之。
白天,父母親用盡一切手段追著她裹小腳,夜裡關門睡覺時,她就用剪刀把包在腳上縫緊的布統統剪開;第二天被母親發現痛罵一頓,重新裹上,當晚又剪成了飛花蝴蝶。再後來,剪刀被沒收了,她就央求老傭人幫她買把小剪刀,藏在祭壇的香爐下面,照樣偷偷剪。
何香凝兒子廖承志回憶:「這樣的英勇奮鬥,大概經過了好幾十個回合吧。」
最後,寵愛她的父親拗不過,只好發話:「就由她去吧!」
何香凝不願意和姐姐們一樣,待在閨中足不出戶、游龍綉鳳,而更喜歡和哥哥弟弟跑來跑去,跳繩、扔坑、捉麻雀、擲投鐵環。
傭人們都說:「咱們的九小姐,完全跟個男孩子一樣。」
廖夢醒也在後來的回憶中說:「母親從小時起就有男孩子一般好勝的性格,在院子里爬樹,哥哥和弟弟們都比不過他。」姐姐們見了,也佩服得五體投地,連聲喝彩。
何家請了私塾先生來教書,何香凝聽到哥哥弟弟們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就買來他們讀的書偷偷自學,悄悄蹲在書房門外偷聽講課;遇到不懂的字,便叫丫鬟拿到先生那兒去問,自己再重新研讀。
這樣的女孩子,在大戶人家裡幾乎是個「異類」。
在何香凝的記憶里,這段充滿「自我意識」的童年時光,她就憑著一雙大腳騰雲駕霧,到處飛奔,上樹爬山,非常快活。
正是這雙天足,在後來的歲月,帶她走去了更遠更大的世界。
何香凝 山水軸 1921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款題:「民國十年九月十日寫祝,介南老伯八秩開一榮壽。何香凝。」
鈐印:朱文「香凝書畫」、白文「雙清樓」
3.
老人總說,三歲看老。
1922年,廖仲愷被叛變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扣押,大雨傾盆的那天,何香凝獨自一人單槍匹馬衝進陳炯明在白雲山的會場。
「母親和龍榮軒同乘他的汽車到白雲山去。來到山腳時忽然大雨滂沱。當時一頂轎子也找不到,就步行登山,母親沒有帶傘,淋得全身濕透;腳下一滑,又跌進了山溝。」廖承志回憶。
陳炯明見何香凝前來嚇了一跳,假模假樣親自端來一張藤椅,又為她倒上一杯白蘭地,請人帶她去換衣服。
何香凝畢竟是蔣介石都要怕上三分的同盟會元老,她毫不客氣,當著與會官兵的面將酒一飲而盡,瞪圓了雙眼對陳炯明吼道:「衣服淋濕了,根本沒有關係。今天我是準備來流血的。……我今天既然來到這裡,就不打算再回家。就是你把我碎屍萬段我也絕不害怕,我要你清楚地回答,是殺仲愷,還是放了他?雨淋濕了身子算得了什麼?」
她還一把推開阻撓丈夫遞來訣別詩的衛兵,憤怒地說:「來殺吧!來殺吧!我不怕!」
廖承志說,「這是母親一生鬥爭中獲得的一次巨大的勝利」。
1933年,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兒子身上——廖承志被以共產黨員的「罪名」逮捕。
何香凝不顧自己心臟病複發,叫人用藤椅把自己抬上汽車。
車子一開到公安局,她就把藤椅搬出汽車,坐在公安局院子里。
局長吳鐵城假意派人出來招呼:「廖夫人!吳局長請你入客廳坐。來!請進!」
何香凝不屑一顧:「我不配入你們的客廳,也不屑入你們的客廳,我就不坐你們的沙發椅,我要坐牢!」
她更大聲斥責:「你們為什麼要迫害那些無辜的青年?要說罵蔣介石是我罵得最多,你有膽量就把我也抓起來吧!」
這一坐,就坐到了深夜。
4.
很多人都知道,何香凝的虎畫得極其出彩。
她學畫,也是因為革命。
當年在日本,孫中山對何香凝說:「以後革命事業用得著美術人才,你學了美術,可以設計軍用票的圖案,可以設計安民告示的花樣,起義軍的軍旗也需要人設計。」
廖仲愷也鼓勵她好好學畫畫,1911年辛亥革命起義部隊用的旗幟符號,有一些就是孫中山指導之下,何香凝描繪並親自刺繡縫製的。
何香凝從小就喜歡畫畫。從前認識嶺南畫家高劍父後,一直想和他學畫畫,但礙於封建家族的禮教又不行。一度,廖仲愷為了滿足妻子的心愿,便每天自己向高劍父學畫,然後回家轉授給她。
在日本,何香凝本想在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博物科就讀,考慮再三還是改學了繪畫,師從日本著名畫家、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她每周到田中老師家拜訪兩次,學習繪畫,早期作品因此具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
那段時間,何香凝畫的最多的便是虎、獅子,也有鹿、猴、山水、花卉,尤愛畫菊。廖承志說母親「不但畫,還喜歡把絹黏糊在厚紙上,砌成各色各樣的菊叢」。
何香凝現存最早的一件《虎》,創作於1910年日本學畫期間,題款中的「克強先生」,指的是辛亥革命重要人物——黃興先生。
何香凝 虎 1910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克強先生正,香凝。」 鈐印:朱文「香凝」
而1914年的《獅》,則是何香凝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廖仲愷非常喜歡,珍藏了十年之久。
何香凝 獅 1914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香凝」
鈐印:朱文「何香凝印」、白文「雙清廔」
1913年作於日本的《菊》,是何香凝現存最早的花卉,也相當體現了她早年日本畫的風格。葉片以沒骨勾筋,花以細筆雙勾加渲染,讓豐盛的繁花濃郁卻不艷俗,特別送給其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夫人。
何香凝 菊 1913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宮崎夫人雅鑒,何香凝繪。」
鈐印:朱文「不櫛書生」、白文「香凝繪事」
從日本到廣州後,何香凝與嶺南畫派高劍父、高奇峰等人的交往漸深,受他們影響,畫風開始改變。
從前那些「幾箱幾箱的彩色色碟和綳在架上的絹面,很少被顧到了,她一心沉浸在水墨畫里。」
在廖承志的記憶里,還有很有意思的片段:
「我父親又在旁評判一番,說這塊太硬了,不好;要柔軟些,再什麼什麼些等等。他們兩人為此經常吵嘴,最後是我母親把畫筆一丟,說』你這麼會說,自己又不畫?!』害得我父親百般解釋,才又悻悻然地再拿起畫筆來。」
何香凝 山水 1929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蒼茫淡復濃。紅樹青山雲乍散,蕭然寒意護長松。廖夫人香凝將遠適異國,過滬以此畫贈別。憶春閑與夫人、樹人、若文等同游白馬湖,有待到紅樹青山還來新居長松山房之約。今不可得,而以紅樹青山白馬湖與長松山房繪為一圖。展玩之餘,深感聚散無常,書畫緣永。頤淵識于海廬。」 「頤淵道長鑒正,十八年秋香凝寫於江西牯嶺。」
鈐印:白文「何香凝」、白文「頤淵」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愷攜太太乘車前往黨部開會,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慘遭暗殺。
失去廖仲愷的「何大腳」,變得比從前還要堅毅。
1928年,何香凝辭去國民黨一切職務,暫居上海。
北伐開始後,她將滿腔憤怒發泄在畫紙上——「吾寧以畫筆棲遲,維持清苦生活,不願同流合污,做國家民族的罪人。」
這一時期的何香凝,「集中精力,畫梅,畫松,畫菊。偶爾也畫些早年的虎、獅,但不多了。她專畫寒冬不謝、冷而彌香的梅和百歲長青的松。」
當軍閥混戰已露苗頭之時,失望透頂的何香凝索性遠走歐洲。
漂泊法國之際,她不拿國民黨一分薪津,僅作為一個畫家,過著質樸清淡的生活。
何香凝 劉海粟 三友圖 1930年 劉海粟美術館藏
款題:「十九年春,何香凝劉海粟合作於巴里(巴黎)。」
鈐印:朱文「何氏香凝」、朱文「清白傳家」、白文「劉海粟」、白文「心跡雙清」
抗日求亡的消息傳來,她又不顧一切立馬回國,相約幾位依然支持「三大政策」、絕不為南京效勞的老朋友——經亨頤、陳樹人、柳亞子,組成「寒之友社」合作作畫題詩,這些畫作,均被用於出售籌款救國。
何香凝 經亨頤 陳樹人 松·竹·梅 1928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紫金山上中山墓,掃墓來時歲已寒。萬物昭蘇雷啟蟄,畫圖留作後人看。松奇梅古竹瀟洒,經酒陳詩廖哭聲。潤色江山一枝筆,無聊來寫此時情。十七年一月與頤淵、香凝、樹人同在新都合作。于右任題。」 「香凝」 「頤淵寫竹」 「陳樹人寫松」
鈐印:白文「香凝書畫」
何香凝 經亨頤 陳樹人 松·竹·梅 1936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紫金山上中山墓,掃墓來時歲已寒。萬物昭蘇雷啟蟄,畫圖留作後人看。松奇梅古竹瀟洒,經酒陳詩廖哭聲。潤色江山一枝筆,無聊來寫此時情。十七年一月作於南京。二十五年十一月又同作。右任。」 「頤淵畫松」「香凝畫梅」「樹人畫竹」
鈐印:朱文「右任」、朱文「頤淵」、白文「何香凝印」、白文「樹人詩畫」
1931年何香凝發起組織「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不僅捐獻1928年靠賣畫為廣州仲愷農工學校籌集的資金,還出售了自己歷年留存及友人捐贈的書畫。此外,何香凝還發動徵集北京、廣州等地書畫家作品,與葉恭綽、鄭洪年等20餘人認捐款項。
此時的她,已經年近五旬,日夜為抗戰奔波,病倒了也不願意在家養病,她說:「前方將士流血抗戰,為國捐軀,叫我回去閑在家裡享清福,我做不到!」
廖承志說,「華僑捐一筆錢,她就送一張畫。究竟送了多少幅,也記不清楚了,主題依舊是松、梅、菊,偶爾也夾雜一些山水畫。」
何香凝 為誰來補破河山 1934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為誰來補破河山,腕底煙雲未等閑。收拾雄心歸淡泊,時時曳杖款荊關。香凝先生首唱亞子續題。」 「一九三四年合作於申江。雙清樓主。」
鈐印:朱文「雙清樓主」、白文「何香凝印」
5.
有人算過,如果以丈夫去世那年為界,何香凝的前後半生恰好被分割為兩個47年。
1972年6月27日,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裡度過了最後一個生日。
廖夢醒在給宋慶齡的信里說,母親只能靠腿部注射延續生命,「非常難過,但這是生命的法則。」
這個生日,每個人都格外珍惜,宋慶齡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
「肥仔(廖承志)的母親安然度過了97歲生日。我去看望她,看到她生氣勃勃,精神愉悅,激動得像個小孩子,要護士打開所有的包裹給她看。她甚至想讓我抽根煙,不過我沒抽,她自己抽了。或許在醫院的精心照料下,她能活到100歲。」(其實當時何香凝是94歲,宋慶齡可能記錯了。)
9月1日凌晨,何香凝與世長辭。
天剛亮,宋慶齡第一個趕到北京醫院,向何香凝告別。
5日,天安門下半旗。
6.
今天到南京,在中山陵附近,就能找到廖仲愷、何香凝的墓園。
墓碑上書有八字:「廖仲愷何香凝之墓」。
兩人生平,墓碑上無一字敘及——但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今廣州市珠海區同福西路龍溪新街42號還保留著廖仲愷、何香凝新婚之初的住所——「雙清樓」。
這裡曾是廖仲愷哥哥家,廖仲愷把屋頂曬台的小屋修整了一下,將此作為「新房」。
可以想像,每當清亮的皓月當空,銀白色月光溜進屋頂小樓。
這該是一段如何幽靜溫馨的時光,讓何香凝當年不禁寫下詩句:「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雙清樓主」,便是她常常在畫上落款的名字。
1923年,廖仲愷、何香凝與親友在廣州東山百子路10號「雙清樓」合影。
自新婚後第一間「雙清樓」,凡是兩人住過的房子,都稱之「雙清樓」。這是1922年左右,何香凝父親去世後,何香凝用父親留下的部分遺產所建的兩棟相連的小樓,也命名為「雙清樓」。
何香凝 月下小景 1920年代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香凝」
鈐印:白文「何香凝」、白文「香凝四十後作」
即日起,去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看「腕底煙雲未等閑——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藝術精品展」。
這裡正在展出何香凝藝術精品畫作共70餘件。除何香凝美術館館藏之外,還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廣東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劉海粟美術館、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柳亞子紀念館等國內眾多文博單位及美術機構的借展作品及文獻資料。
展覽以時間為線索,以重要歷史時間為節點,最大範圍呈現了何香凝先生的藝術創作;同時,也廣泛徵集了與何香凝相關的歷史照片與文獻資料。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0月7日。
更多展出作品
何香凝 菊花楓葉 194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款題:何香凝畫於桂林。楓老菊黃,晚節益香。右任。
鈐印:朱文「何香凝」、朱文「右任」
何香凝 松·菊 1931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卌年革命中山孫,廖何仙儷同及門。萇弘埋血死不朽,周嫠恤緯今猶存。當年南粵盛才人,跋扈早識桓將軍。新亭涕淚河朔飲,酒徒一散都如雲。微言愧我稱先見,慷慨長辭粵王殿。杜門已悔錐處囊,亡命還愁劍刲面。多君仍挺魯陽戈,贛鄂從征冒矢箭。武昌雖小正朔尊,巍然坐看玄黃戰。可憐駑馬嚙騧驄,水火朝端論不同。三戶亡秦乖語讖,九章哀郢悲迴風。過江名士多於鯽,惟君傑出群流中。一慟昭陵畢萬緣,誓言去國凌長空。去國三年居海上,筆床茶灶東西向。補天鍊石夢荒唐,滴粉研朱情惘悵。余技丹青迥絕倫,羞為凡葩寫形相。後凋松菊入畫圖,雪虐霜饕豈沮喪。文章有道交有神,唯我與君同性真。江山搖落千行淚,家國興亡我輩人!秦庭大夫寧足罵,陶家三徑豈嫌貧。吁嗟乎!勁質孤芳世已稀,願君善葆堅貞身。二十年春奉題香凝松菊巨幅,亞子柳棄疾稿,時客海上。」 「雙清樓主,二十年作於法京。」
鈐印:朱文「亞子」、白文「雙清館」、白文「香凝四十後作」
何香凝、張大千、黃賓虹、張善孖
五柳先生圖 1932年 蘇州博物館藏
款題:「五柳先生。大千艁象師子柳,香凝柳葉紅薇竹。曼青採菊,賓虹種菊,善子補成。奉亞子詩人清賞。廿一年五月同集雙清樓酒後。玉岑題記。」
鈐印:朱文「謝」
何香凝、張光、賀天健、熊松泉、姚虞琴、馬公愚、方介堪、馬孟容
梅松菊圖 1930年代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藏
款題:「氣候襍秋冬,燦然萃一室,古器與古錢,萬象森成列。晶清、禮錫兩先生教。亞子。」
「染梅落紙雙清淚,對客揮毫亞子詩,顏色斑瀾照古道,香圍綉幕夜沉時。錫。」
「紅薇居士寫天竹」「天健補松」「香凝補梅」「熊松泉補紅梅」「虞琴補菊」「馬公愚寫古幣」「介堪寫古器」「孟容補秋色」
鈐印:白文「禮錫」、白文「馬公愚印」、白文「馬孟容印」、朱文「心物齊觀」、朱文「虞琴」、白文「何香凝」、白文「熊松泉印」、白文「賀天健印」、白文「柳亞子印」、白文「禮錫」
何香凝 高松立海隅 1960年 何香凝美術館
款題:「高松立海隅,梅菊為之護。幽蘭亦間出,清泉石中漱。綠竹更悠然,歲寒挺如故。畫樹重高潔,畫花喜獨步。大師撮其神,一紙皆留住。繪畫如其人,方向毫不誤。畫高壽亦高,但祝兩繁富。一九六零年六月香凝老人以所畫高松圖囑題,陳毅謹遵命。」 「何香凝畫於首都,時年八十有二。」
鈐印:朱文「何香凝」、白文「陳毅」、白文「仲弘」
何香凝、廖承志、徐悲鴻 倚松讀書圖 1951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此幅香凝老人畫松,蒼勁軒翥固不待論,承志人物極有新羅韻味,能者固不可測也。悲鴻畫馬,時木適在側,山限於地,頗慮其難於設計。及畫出,余不禁拊掌,因為題識並附一詩。遐庵。」 「倚馬情猶壯,哦松意未厭。偶然持一卷,成折花韜鈐。葉恭綽。」
鈐印:朱文「遐庵」、朱文「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書畫勞軍紀念」、朱文「廖承志」、白文「何香凝印」、白文「葉恭綽」、白文「徐悲鴻」
何香凝 祖國山河 1951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祖國山河,劉少奇敬題。」 「何香凝」
鈐印:白文「何香凝印」
何香凝 和平之境 1953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和平之境,雙清樓主繪。一九五三年四月,沈鈞儒題。」 「何香凝畫於北京。」
鈐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沈鈞儒印」
何香凝 北京中國畫院成立賀詞 1957年3月 北京畫院藏
款題:「傳統國畫是我國民族遺產之一,必須發揚光大來迎接文化高潮。中國畫院紀念。何香凝敬題,一九五七年三月。」
鈐印:朱文「何香凝」
何香凝、潘天壽 江淹浦畔 1958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江山真美麗,閑坐竟忘歸。一九五八年何香凝先生畫近景、樹石,壽補遠山成之。」
何香凝、傅抱石 松風流水 1963年
何香凝美術館藏
款題:「一九六三年二月雙清老人以所寫主峰懸瀑見示,敬為補成。蓋師萬壑松風百灘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記。」 「香凝」
鈐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私印」
參 考 資 料
《回憶與懷念:紀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
何香凝《我學會燒飯的時候》
廖承志:《我的母親和她的畫》
廖夢醒:《我的母親何香凝》
尚明軒 編:《何香凝畫傳》
蒙光勵 著《廖家兩代人》
周興樑:《何香凝的繪畫藝術與革命生涯》
景敏:《丹青系國魂—畫家何香凝與孫中山、宋慶齡的一張合影》
等
摘 要
「我的個人生活,在父母跟前,可以做小姐,到了社會就可以做工人。在家庭可以燒飯做菜管理一切瑣事,粗茶淡飯我也一樣過得慣。清凈安閑的歲月我能過,艱難困苦的日子,我也是不怕的。」——何香凝
腕底煙雲未等閑
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藝術精品展
?? 展覽地點:何香凝美術館
?? 展覽時間:2018年6月27日-10月7日 周一閉館
○ 何香凝美術館 ○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 深南大道9103號
??交通信息:
· 公交
乘坐26、101、105、204、209等公交至芳華苑何香凝美術館站下
· 地鐵
地鐵華僑城站下,下車後步行可達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 9:30-17:00(16:30停止入館)
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特殊情況將在官網通知)
微信平台搜索「展玩」即可關注我們
? 展玩圖文消息版權已交由版權機構代理
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等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抓取,違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圖片、視頻等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聯繫我們以妥善解決
推薦閱讀:
※聚焦名家 | 於明詮:再說展覽和「展覽體」
※(PJZ-3) 中國郵票展覽·香港96
※一個優秀的展廳設計是怎樣做出來的
※故土之外 再無鄉愁
※中國第9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紀念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