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太好動坐不住怎麼辦?其實引導的方法有很多

寶寶太好動坐不住怎麼辦?其實引導的方法有很多

24 人贊了文章

最近,總是收到媽媽們諮詢「專註力」的話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子的:

感覺孩子會爬之後,就越來越坐不住了。平時到處亂動也就罷了,最苦惱的是,連親子閱讀都大受影響,每次讀書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也就只專心幾秒鐘,就爬走了。真的是特別挫敗,孩子以後會不會專註力不好,影響他的發展呢?

其實看這個留言,我腦海中浮現的,嗯那不就是我家Eric的情況嘛……

我小時候給他讀繪本,也真的是使勁了渾身解數,才能讓他多關注我幾秒,即便到了現在人家都三歲多了,其實行為處事也還是「風風火火」,總是愛換著來玩,甚至被長輩擔心會不會影響專註力。

但每次被擔心的時候,我都會說:「怎麼會呢,Eric現在讀書不是很專註嗎,不僅自己會看書,還可以和我們一起讀呢,投入啊、複述啊,討論情節啊,這些都是專註力的體現呢。」

長輩擔心也難怪,因為Eric有一個專註力程度極高的哥哥(捂臉),平時玩小顆粒樂高拼3個小時,練琴的時候,即便弟弟在旁邊雷鳴般製造「噪音」,他都可以不為所動地練完再去玩耍……這種強大的內驅學習力,的確讓我們在啟蒙上輕鬆很多。

但對於弟弟,就真的是「不看著一會兒」都不行,也用了很多的方法,總算是讓Eric在一些專項活動上,積累起自己的專註時間,所以即便是兩個孩子同款媽,個性和相處方式也可以天差地別的哦~

所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養育一個「坐不住」的娃的時候,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引導孩子的專註力,以及有什麼分寸和注意事項是需要提前知道的

孩子的專註時間可以有多長?

其實嚴格來說,大部分孩子,多多少少都是「好動」的,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坐不住,讀繪本的時候爬來爬去,這也是一個小月齡寶寶該有的表現。

孩子的專註時間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完善。按研究標準來看的話,在0~1歲的時候,寶寶的專註力集中時間不超過1分鐘,如果有新的刺激,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轉移;1~3歲的時候,專註時間在2~8分鐘3~4歲,專註時間可以達到5~8分鐘

這裡個體化差異很大,但能達到上面這個標準,已經表示孩子有足夠「專註時間」了。

很多時候,我們擔心孩子「會不會得多動症」背後,是我們給自己投射的恐懼。其實我能理解的,我自己也有個「坐不住」的娃。我們熱情滿滿地讀書到一半,孩子跑走了,這種沮喪感其實也是環繞在心頭,揮散不去。

可如果我們總是懷著焦慮和忐忑的話,這份恐懼也一樣會投射到我們的言行舉止,孩子也同樣能夠接受到這份情緒,他甚至比我們想像中還敏感。這個情緒投射的過程,不是關心,而是傷害。

專註力培養重在單點突破

雖然面對好動的孩子,實際陪伴中,家長會覺得很難找到時機,讓孩子安心下來,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毫無方法,去引導和培養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武裝技能。

首先,不能預設孩子必須得十項全能,但我們可以單點突破。引入的時候要明確一個原則,孩子的專註力發展程度,是和任務門檻密切相關的。

發展心理學有一個「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是說一個任務如果已經完全被孩子掌握,不費力氣就可以完成,那麼孩子的專註力其實反而不會一直持續。同時,如果一個任務特別難,難到孩子怎麼樣都完成不了,他們就會容易放棄,反而也難以培養專註力了。

所以在找專註力培養的突破點時,也要思考我們所選擇的「專項活動」,到底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合適的。如果讓一個10個月的寶寶通過玩「精細手工」來培養專註力,很顯然能夠帶給你的結果,一定是失敗。

孩子專註力的發展,需要有身體技能的核心支持,就是孩子的肌肉力量是足夠的,肌肉的緊張度,是可以支持孩子身體長時間保持一種狀態,如果肌肉力量不足,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出現移動、東倒西歪等狀況。

所以我的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適合提高專註力,最好是從「親子閱讀」開始;1到2歲寶寶,可以把「親子閱讀」和「簡單拼圖」結合起來;2~2.5歲,可以加入「精細手工」,3歲以上,還可以加入「學習習慣」;4~5歲,可以引入「項目學習」了;這樣子對孩子專註力的發展,會更為契合。

當然還有很多活動我沒放進去,大家都可以結合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點來補充,我們可以先「培養」好一個,再來引入第二個,以此類推。

專註力延長,在於增加興趣點

對於好動的孩子,引導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需要爸爸媽媽的創意更多,增加孩子的興趣點,最終內化為孩子自己的「興趣點」。我就結合小月齡好動寶寶的親子閱讀,來談一談如何培養的可行方法吧。

1.參與前: 從簡單到複雜

好動明顯的孩子,更需要我們提前考慮孩子的「分級閱讀」

選擇合適小月齡寶寶閱讀的,感官體驗書、紙板書、大書(即約A4紙大小的書籍),都是比較好的「興趣」入門。小月齡的閱讀畫面,不要太多的字,情節邏輯要很簡單。

需要明白的是,每個孩子的確是不一樣的,即便是網上口碑超好的書籍,也不一定合適自己的寶寶,所以關鍵是找到最能夠突破的那本。

2. 參與中:提高共同關注度

這部分最考驗人了。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參加一個活動,哪類的組織,會讓我們更加能夠看得下去呢?是枯燥的會議章程,還是人人都需要參與的工作坊,還是豐富多彩的匯演活動?很顯然是後面兩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工作坊」和「匯演活動」模式,都能夠提高孩子的關注度,但是要達到培養孩子專註力的目的,最好的選擇,還是工作坊式的參與方式。

  • 做尋寶的探險家

我們需要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能夠參與到閱讀的體驗過程,這點非常重要。很多孩子越來越不喜歡閱讀,是因為他始終處在一個「被動引導」的位置,就好像即便匯演活動豐富多彩,但對於我們來說也是被動吸收的過程,我們往往一個匯演看下來,能夠記住的,也只有那幾點真的讓我們有共鳴的部分,那也是我們的「參與感」的來源。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參與感更直接,就是身體上的配合程度。正因為孩子肌肉組織能力還不足,所以他需要保持一些細微的「空間」讓孩子可以活動,我們要善於利用肢體語言,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嘗試這麼做:

發起提問,並且等待和觀察孩子的表情:「寶寶,這是一本關於『螞蟻』的書,你看到了什麼呢?你可以用手指一指。」

牽著寶寶的手,引導寶寶去摸、去拍,去翻頁:「對了,這是一個小螞蟻在散步的書,小螞蟻看到了花——還有樹葉——還有小河流——摸起來滑滑的。」

要保持豐富的情緒,比如驚喜感:「哇!原來小螞蟻發現了一朵花」、比如沮喪感「摔倒了,小螞蟻很疼吧」,讓你的聲音感染孩子。

適當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比如學小貓伸懶腰,學小狗弓步,或者模擬小青蛙跳步。

我錄過一個小課程視頻,裡面是我和哥哥Joshua的親子閱讀,雖然當時哥哥已經3歲多了,視頻錄製中也一樣是會有注意力飄移的時候,但是其實也綜合了上面說的方法,大原則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看看。

萌芽的繪本演繹法《三隻小豬》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 分時段參與活動

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所以一開始是需要衡量孩子能集中的狀態是多長,所以可以把我們想要引導孩子做的活動,拆分成好幾個小段落。

其實重點不是看孩子一次能堅持多長,而是孩子能否把這個活動,變成他生活中很重要、並且很習慣的節奏。

當時雖然Eric每次專註狀態都不久,小時候都爬來扭去走,但是我就整天「賴」著他啊,拿著好多本書,天天找個空檔時間就在他面前笑呵呵說,「弟弟,你看我覺得這個小貓書好有趣呢,你要不要一起來看看呢?」,後來發現了Eric感興趣的幾種類型的書後,我就拆分成早上、下午、洗澡後、晚上各種時間段,只要他願意參與,我就全情投入。

3. 參與後:記得讚美鼓勵

不管孩子能堅持多長時間,都要適當地表示出我們的肯定和鼓勵,比如針對行為來鼓勵,「弟弟,你發現了一隻小花貓,你觀察得好仔細」,比如針對進步來鼓勵,「弟弟,你比昨天看多了三頁這本書,我們快看完這本書了。」

這個方式可以鼓勵孩子持續參與,如果孩子這次不願意,但其實也不需要強迫,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你今天不想讀書啊,那我們等下再試試」之類的,表達事實、表達提議類的話,而下一次參與的時候,也可以結合起來鼓勵孩子了,「你昨天不想讀書,今天你看得很仔細,弟弟的進步真大」。


其實這些方法做起來都不難,難的是我們是否願意相信,這樣子持續做下去,孩子是可以找到他的內在方向,並且最終願意用找到的方向來引領自己前進。

現在Eric三歲多了,雖然他在很多方面都還是很好動,但是在閱讀的時候,他是天天拿著書來找我們說,「媽媽/奶奶,我想看這本書」,每次雖然時間也不長,但是他會頻繁地去做,並且下意識地去做,這便是孩子最早期的學習路徑

我始終覺得,當我們為孩子的表現而擔心的時候,我們也同樣需要把自己當成孩子,去思考小時候自己的狀態

我們也一樣有不積極、不願意配合,無法靜心的時候,那麼當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我自己是害怕什麼,擔心什麼,什麼東西才可以更好地激發我的動力,怎麼樣的環境是能夠讓我舒服的,我可以如何改變,我需要別人怎麼幫忙

這個思考的過程同樣也是「共情」,設身處地地去代入孩子的需要,找到「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的感受,這點聯結才能讓我們對孩子的成長,始終有信心。而只有在和平的心態下,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更好地引導之路。


推薦閱讀:

孩子最好的教育
【雪球自然觀察】人有男女,樹有雌雄——銀杏!
孩子成績下降,與「屏幕時間」真的有關嗎?
【小歐歐探秘長頸鹿 - 0009】
【成人是面鏡子】論全能感對成人的影響

TAG:兒童教育 | 育兒 | 專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