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CD-11中的「性別不一致」,這裡有你需要知道的
來自專欄跨性別·科學·前沿
65 人贊了文章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總算髮布了《國際疾病分類》的第十一版,英文簡稱ICD-11。
在這裡,「性別認同障礙」這個名詞徹底成為了過去式,在ICD-11中改成了「Gender Incongruence」,官方在中文資料中稱為「性別不一致」。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我知道的關於ICD-11的幾個有趣且有用的事實,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次改動。
1.去病化
世界衛生組織十幾年前就開始計劃《國際疾病分類》的第十一版的編寫,而「性別認同障礙」的去病化早已經達成共識。
《國際疾病分類》的第十一版不再將「性別認同障礙」列為心理疾病,且更名為「性別不一致」分在了「Conditions related to sexual health」這個歸類下,意為「與性健康有關的狀態」。
也就是說「跨性別」正式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下不再是「疾病」而是「與性健康有關的狀態」。
換句話說,「跨性別」被「去病化」了。
2. ICD-11和DSM-5的區別是什麼?
DSM-5的全稱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聽過,也知道「性別認同障礙」在2013年就在DSM-5中被去病化了,被更名為「性別煩躁」,也就是我們口頭上常說的「性別焦慮」。
但實際上,ICD和DSM是兩個不同且獨立的診斷標準。
DSM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起草的,是在北美被廣泛運用心理疾病診斷標準,也有許多國家將DSM作為標準來使用。而ICD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運用的診斷標準,包含了上萬種不同的疾病和損傷,並不局限於心理疾病。
而在中國呢,ICD是一個更被廣泛運用的標準。
現在,「性別不一致」是ICD用的的名詞,「性別煩躁」是DSM用的名詞。本質上,就是兩個組織用了不同的名詞在各自擬定的標準下描述「跨性別」這個狀態。
ICD-11的發表正式宣告了在世界最常用的兩個標準下,「跨性別」都不再是疾病。
3. 為什麼「去病化」如此重要?
有無數證據表示,「跨性別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差,但其來源並不是「跨性別」這個狀態本身,反而源於社會對「跨性別者」施加的壓力和歧視。而「跨性別是一種病」正是壓力的來源之一。
「去病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減少跨性別者所受的污名。
此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就詳細闡述了「跨性別」去病化的來龍去脈。
洛韻染:以人為本的心理學:「跨性別」為什麼不是病※「我的情緒像過山車」|躁鬱症究竟是什麼?
※男女比例失衡,如何緩解這一現實問題?
※「我不想在北京,發生愛情。」
※醒來後的5分鐘內任處於夢境
※優質微課設計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