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研究速遞|01 欺騙、敵意啟動與棉花糖實驗

重複研究速遞|01 欺騙、敵意啟動與棉花糖實驗

來自專欄 Open Science Club17 人贊了文章

大家好!

【重複研究速遞】將是本專欄的新模塊,

旨在為大家簡單地推送近期發表的重複實驗,

我們僅希望告訴各位:

走過路過,這裡可能有坑 ;-)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投遞重複研究信息!

01

「老實人」是否會「不老實」?

Experiment 1 from Mazar, N., Amir, O., & Ariely, D. (2008). The dishonesty of honest people: A theory of self-concept mainten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5, 633-644.

理論解釋:自我概念維持理論認為:人們為了自身最大化的利益,會選擇欺騙。但是只有當維持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時,人們才會這樣做。

原實驗:主試給與被試機會和動機在一個問題解決任務中撒謊。在開始任務前,要求被試或者回憶10條戒規(道德任務),或者回憶10本在高中時讀過的書籍(中性任務)。

原結果:與自我概念維持理論一致的是:當給予機會進行撒謊時,執行道德任務的被試比執行中性任務的被試,解決的任務少1.45個矩陣,這表明,道德任務會引起撒謊。

原效應量:Cohen』s d= 0.48

重複實驗: 25個直接重複的研究,被試等於5786;其中,19個直接重複(被試數n= 4674)的元分析。

重複結果:發現,給與欺騙機會時,執行道德任務的被試會比執行中性任務的被試多解決0.11個矩陣 95% CI [ -0.09 0.31]。

重複效應量:效果量較小(Cohen『s d =-0.04),且與原研究在數值符號上相反。

相關鏈接:osf.io/jckme/

02

敵意啟動是否影響社會判斷?

Experiment 1 from Srull, T. K., & Wyer, R. S. (1979). The role of category accessibil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persons: Som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660-1672.

原結果:評價Ronald人格維度的任務中,在「1表示根本不,10表示極其」的要求下,含80%敵對行為的句子(敵意啟動條件)比含20%敵對行為的句子評價得分高出接近3分;同時,評價模糊行為的任務中,得到同樣的結果。

重複實驗:詳情請見osf.io/29xv5/

重複結果:評價Ronald人格維度的任務中,在「1表示根本不,10表示極其」的要求下,重複實驗比原實驗結果高出接近0.08分;同時,評價模糊行為的任務中,得到的結果確實減少0.08分。

效應量:評價人格維度任務的效應量為τ=0.08; Q(21)=25.31, p=.23;評價模糊行為任務的效應量為τ=0.10; Q(21)=24.39, p=.27。

03

棉花糖延遲滿足實驗是否能預測長期的行為?

Shoda, Y., Mischel, W., Peake, P. K. (1990). Predi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 978–98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ISI

原實驗:棉花糖實驗,兒童等候時間上限15-30分鐘。

原結果:在獎勵可視、無指導干預的實驗條件下,學齡前兒童的延遲滿足時間與青少年成就和社會情緒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原效果量:延遲時間與SAT數學得分:r(35)= .57;延遲時間與SAT口語得分:r(35)= .42;延遲時間與父母報告的行為:r(48)= .39。

重複實驗: 棉花糖實驗,兒童等候時間上限7分鐘。

重複結果:對於母親未完成大學學業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延遲滿足時間與15歲時成就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初始研究的一半,在種族背景、早期認知能力及家庭環境的控制下減少了三分之二。

重複效果量:延遲時間與WJ-R應用問題分測試, r(916)= .37, p<.001;

延遲時間與注意力、衝動性和自我控制:rs =.22–.30, p< .001

相關鏈接:

journals.sagepub.com/do

相關討論

jasoncollins.blog/2018/

theatlantic.com/family/

作者:王鳳娟、富林娜、陳力天

校讀:胡傳鵬、趙加偉

排版:王薇薇、劉拓

weixin.qq.com/r/1iqFnZ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真正的成熟,是自有分寸
指甲下的骯髒秘密是什麼?
熊孩子與巨嬰的戰爭,卻迎來了一群以患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為榮的中國人
21張心理學圖片,看穿你的心!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可重複性reproducibi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