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情理動因之「君子」言行規範

為您推薦的文章標籤:論語,君子,理想,經典,丈夫(原作者:賈茜)內容提要:「君子」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概念,《論語》對它進行了方方面面的闡釋,包括對待學習、道德修養、理想境界等。而孔子對其弟子「因材施教」式的教導,是建立在一種統一人格的基礎之上的,那便是「君子」這一人格楷模。因此,要想分析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必須首先疏解他與群弟子對「君子」人格的規範。這種閱讀經典的方法是抓住一詞在一部經典中的出現語境,綜觀其旨歸,從而管窺《論語》體現的育人思想,可以稱為「一葉知秋」法。關鍵詞:君子言行禮「一葉知秋」式閱讀法「君子」一詞出自《易經》,班固解釋為「群大夫」《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漢代班固《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從孔子開始,「君子」一詞上升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層面。「君子」在《論語》中頻繁出現,內容涉及君子之學、君子言行、君子之志等方面。這些方面,尤其是君子言行可以用「禮」來統一,可以說,孔子與群弟子對「君子」理想人格的闡述呼應著克己復禮的思想,也成為他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因材施教」的總前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篇》)「重」為「莊重」,「威謂」「威嚴」[1]。而君子之「重」的精神內核就是言行穩重。孔子對「言」與「行」的態度是更重視「行」,認為君子可以不善言辭但必須善於踐行,即「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篇》)。「行」在「言」先,少說多做,「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反對言過其行,未行而言。可見,孔子所謂君子之重,不僅體現於儀錶、知識,也在於言行的謹慎,正如子貢所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張篇》)這說明,孔子及其弟子對言的標準是,提倡真實而不虛浮,因此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衛靈公篇》)。既實事求是地看待人之言,也認真地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篇》)另外,孔子並非一味不信人言只重其行,又主張將言作為了解一個人的手段之一,正是「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從另一個角度講,恰當為言,可以使別人看到自己的美德,而虛浮為言,就會給人留下壞印象。關於君子之行,在《論語》中是與「言」相提並論的。「子貢問君子。子曰:『先其行而後從之』。」(《為政篇》)孔子及其弟子對於「行」十分重視。那麼,他們理想中的君子之行又是怎樣的呢?首先,「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季氏篇》),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品德修養和公德規範,在實踐中才能盡量避免犯錯誤。其次,不僅在橫向的各個人生方面這般要求,在縱向的人生階段中也是以禮節之,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孔子及其弟子看來,君子的儀錶同樣能反映一個人的德行,因此對穿著打扮、儀容神態也十分講究。「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其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見,孔子及其弟子充分認識到內涵與外在統一的關係,如子貢所言:「文猶質也,質猶文也。」(《顏淵篇》)孔子及其弟子對君子行為的描述是溫文爾雅,重視外在與內在的統一,且「周而不比」(意思是廣泛結交而不結黨營私),莊重而不粗俗,這樣看來,禮的約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禮」又不是刻板教條的。他們並不忽視人的性情因素,認為禮緣情而設,在服喪期間,吃美味不覺得味美,聽音樂不覺得快樂,閑居也不覺得安適,實為情感使然:「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陽貨篇》)發乎情止乎禮,禮不是單純的規範,而是情感表達的需要。另外,孔子及其弟子們也十分注重求實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品格,「躬行君子」(《述而篇》)「君子固窮」(《衛靈公篇》)推崇的就是這種剛健之氣。而這種剛健之氣的精神內核,是一種堅定的恪守,恪守君子應有的行為準則——「禮」。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之情發於衷心,而又約之以禮,使其成為一種謙謙君子的行為姿態,具有道德示範的社會效用。故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有了孝悌這個根本,民風純良,社會治安自然良好,在這個過程中,君子的行為具有社會示範的重要作用。可見,君子居喪,發乎情而約以禮;君子尚德,求善於本心,以盡美於威儀,都是善於向自我約束和雕琢中達到人格的完善,可謂「君子求諸己」以至「泰而不驕」;君子「懷德」、「懷刑」通曉禮儀而又曠達於心,因而做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的內心世界是自由的、豐富的,又具有「約之以禮」的理性追求,因此體現於外在行止彬彬有禮:「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這種通達寬厚的處世態度,仁愛正直之心,必然要求實事求是,坦蕩為懷,正是「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為之辭」(《季氏篇》),意思是,君子痛恨那種不實事求是卻要找借口自我辯解的行為,光明磊落,是君子必備的行止準則,因而也就無所憂懼:「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篇》)正因君子如此追求道德完美,所以在孔子及其弟子看來,禮遇君子是合情合理的:「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意思是君子可以去井邊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進去。人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無理愚弄。孔子對君子行止的規範,根本在於孝悌,培養在於循禮,如此便可生仁愛之心,通達之氣,用孔子對後生子夏的一句勸勉來概括即:「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篇》)儒者未必是君子,儒者遵循以上行止才算君子。而對於「君子」道德行止的要求,也體現了「禮」在孔子思想中的貫穿。【參考文獻】[1]《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漢代班固《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2]楊伯峻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頁.本文所引原文皆依據本書。*本文為廣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建設項目「社會服務行動工程」開放項目《「城市書房」推動全面閱讀的戰略論證》(桂教科研【2014】2號)、廣西外國語學院校級課題《孔子因材施教的情理動因》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文學院)

牛bb文章網歡迎您轉載分享並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niubb.net/article/1688271-1/1/

推薦閱讀:【2014金鐘獎頒獎典禮】2014金鐘獎頒獎典禮得獎名單公布 視後感言從乳溝拿小抄自嘲

收藏

支持

反對

內容/版權舉報請聯繫bianji#niubb.net
推薦閱讀:

孔子語錄精華100句(九)
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他有四句話非常經典,你都會背嗎?
孔子箴言名句2
孔子在世界上的影響
試析孔子「德主刑輔」法律思想研究

TAG:孔子 | 君子 | 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