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料】一曲「黃河」十萬兵


《黃河大合唱》演出中國中央樂團(1985年)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抗戰時期,《黃河大合唱》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黃河大合唱》就誕生在七十八年前的今天——

  1939年4月13日晚,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這場雜用木魚、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簡陋演出,轟動延安。

相遇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黃河大合唱》的誕生地。

  它的曲作者冼星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輾轉各地宣傳抗日。翌年11月,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

  當時條件艱苦,冼星海一邊教學,一邊還得開荒種地、紡紗織布。白天上山刨土,晚上提馬燈到各單位教歌。在這樣的日子裡,他遇見了年輕的詩人光未然。

  1938年10月,青年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東渡黃河到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在黃河壺口,看見黃水滔滔、船工大吼,極受震撼。1939年1月,他在病床上寫出《黃河頌》,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冼星海在現場聽得很興奮。2月26日,冼星海到醫院看望光未然,說想譜寫黃河頌的大型音樂。

  僅兩天後,1939年3月1日,冼星海來到延安的西北旅社,從光未然處拿到了剛剛脫稿的《黃河大合唱》全部歌詞。

  當晚,光未然向冼星海大略說明《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創作過程,詳細介紹其結構:由體裁形式不同的8首歌曲組成,男聲合唱、男聲獨唱、詩朗誦、女聲齊唱、男聲對唱、女聲獨唱、輪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說白」,是歌曲的引子。

  在冼星海的手稿《我怎樣寫<黃河>》中,他這樣描述《黃河大合唱》:「它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現階段的需要,提出保衛黃河的偉大口號。它還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譜曲

  據冼星海女兒的回憶,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在簡陋的土窯里連續6天6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六天六夜,他始終處於亢奮狀態,手握拳頭一邊唱一邊寫,不知不覺寫出了60多頁手稿,桌上堆成一個小山。

  在《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指揮鄔析零的回憶中,冼星海的譜曲過程足有20天。1939年3月12日,他受邀到冼星海家,向冼星海介紹他和光未然看到的壺口壯景和呂梁山根據地的戰鬥情況。冼星海聽他不厭其詳地描繪,有所感悟,就拿起筆趕緊記錄。

  3月底的一個晚上,鄔析零又到冼星海家。冼星海正坐在小矮凳上,湊著菜油燈的暗黃亮光,譜寫《黃河頌》。冼星海說:「八個歌子,我已經寫好了七個。就是這首《黃河頌》太難寫了。我譜出了三個,但一個也不滿意。」直到3月31日,鄔析零才從冼星海手中拿到《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

冼星海指揮魯藝排練《黃河大合唱》

首演

  首演在1939年4月13日,鄔析零任指揮,只有二三十人的抗敵演劇三隊擔當合唱隊,魯迅藝術學院的十餘名師生組成了臨時樂隊。當時延安缺乏伴奏樂器,除了魯藝的三四把小提琴,就是口琴、二胡、三弦、笛子,還有鑼、鼓、拔。冼星海還用煤油桶做成了低音胡琴。把吃飯的20多把勺子放進大號搪瓷缸,奮力猛搖,嘩啦啦啦伴著管弦鑼鼓齊鳴,模擬呼嘯奔騰的黃河浪濤。

  排練時,冼星海常來審聽,他指導說:「一開口,像個英雄擺著架子唱『我站在高山之巔』,黃河之水就像在你腳下,那就不是黃河頌,而是高山頌或自我頌了。」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轟動延安。

  從此在延安的各種集會上,《黃河大合唱》一演再演,合唱隊由100人增加到500人。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再演《黃河大合唱》,毛澤東等出席觀看。

  演出前,冼星海再三囑咐合唱隊員們,要盡情歌唱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要把我們的全部感情貫注到歌聲中去。剛一唱完,在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中,毛澤東大聲稱讚「好!好!好!」周恩來也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當時有報紙評論: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七十餘年之後,聞之猶令人熱血沸騰。

(綜合自央廣網、延安文明網、《成都商報》等)


推薦閱讀:

唐詩三百首其002:黃河入海流
蘭州黃河不務正業拖累業績 投1.5億炒股虧2300萬
黃河源頭那一汪藍
黃河漁村小景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7-1)成化中興

TAG:史料 |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