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題李清照紀念堂聯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後主遺風

這是郭沫若題李清照紀念堂聯。上聯描述李清照故居的優美環境,下聯突出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的傳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學風格。此聯文字流暢,意義深長,寥寥數語,表達了對一代女詞家的懷念與崇敬之心。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又稱"西湖",金代又稱"大明湖"。其水來源於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並具"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現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區內,公園面積86公頃,湖面46公頃,水深平均2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遊人如織。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迹,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趵突泉公園 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號稱是"天下第一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濼源堂之前,趵突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近據專家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迄今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趵突泉曰:"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歷城縣誌》中對的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殷雷,冬夏如一"。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平方米/日,三窟並發,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迹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迹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漱玉泉】

金代《 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於《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漱玉集 李清照

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趙挺之升為宰相,排元佑黨人最力。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曾籍元佑黨,當時遂因此罷官。那時李清照處境極難,故此她上趙挺之的詩有云:「何況人間父子情!」這兩個兒女親家,因了政見不同,不能顧全平日交情。李清照結褵後二年,趙明誠亦出任。但自從李格非罷官事後,夫婦更以學術與文學為重了。

在李清照結婚之初,北宋已瀕臨危亡的邊緣。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俘之後,朝廷南遷,北宋滅亡,趙明誠時在山東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東,他倆不得不把歷代收集的金石書畫拋棄一大部分,夫婦南逃到建康(南京)。

不久,高宗委派趙明誠做湖州(今浙江吳興)大守。可是,從山東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風霜勞頓,趙明誠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湖州太守還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後趙明誠為了哭奔母喪,舊病複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趙明誠病死於南京,那時李清照已四十七歲。在舊時代的環境中,丈夫幾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說完全孤弱無依了。

在兵慌馬亂中李清照逃難到台州(今浙江臨海縣)找她的弟弟敕局刪定官李迒,從此姊弟二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於親人的死別,收集的金石在逃亂中依次失去,河山的變色,使她有著滿腔悲憤的心情。五十一歲時李清照作「金石錄後序」,詳述亂前的幸福生活,及亂離中顛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時年歲不可考,大約七十多歲。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豐富跌宕的生平際遇是分不開的。她生逢國變,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受盡人間殘酷的折磨,也曾受過改嫁的爭論。靖康之變將她的生活劃分為美滿幸福與流離困苦前後兩個不同的時期。尤其是後期的作品,將她個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經歷之悲酸凄苦,對死去丈夫的懷念和對故鄉淪陷的感慨,反映在詞上。

她在武陵春詞雲「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臨江仙詞雲「誰憐樵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無心情。」在清平樂詞雲「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在菩薩蠻詞雲「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她雖沒直接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當日的國讎家恨,但是從她有血有淚的作品看來,她所表現的詞作正是當時受難者的心理,也正是當時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國破家亡的呼喚。李清照個人生活的影子和那個時代的背景,是永遠聯結在一起的。而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紀錄,也是一個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群眾的心聲。她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女詞人,誠非偶然的事。

李清照與《金石錄》

中國的考古史上,《金石錄》佔有顯著地位,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她丈夫通力刻苦治學的結晶,留下了傳誦至今的千古佳話。

李清照18歲那年,嫁與官宦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為妻,住在古都開封。她不只精於詩詞,而且愛好考古,趙明誠有同樣的興趣,新婚燕爾,夫妻倆就互吐心志,共同致力於考古,著手搜集、研究祖國的文化遺產。

文物昂貴,夫妻倆雖然吃穿不愁還有積余,然購買金石書畫,用錢就顯得壑深難填了。李清照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女性,錦衣玉食並非所求,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才是所愛,平時省吃儉用,把點滴的錢用於購買文物,為此不惜典衣質物。

相國寺,是京師最大的商場,在全國也首屈一指,商賈雲集,百貨畢具,往往有相當價值的文物出現。每逢初一、十五相國寺商場開市之日,李清照便與丈夫雙雙趕去,先入當鋪當了衣物,然後瀏覽古董攤位,悉心選購文物,攜回家去評品展玩。

結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攻讀,兩年後學成任太守,有了可觀的官薪。這時,李清照想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萌生了拓展考古事業,收羅天下古文奇字的雄心。為使宏願變為現實,她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水平,與丈夫約法三章: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儘管如此,仍然入不敷出,李清照索性把陪嫁之物的金銀手飾全典當了。一天,有人拿著南唐畫家徐熙的名畫《牡丹圖》前來兜售,索價20萬。李清照實在沒有那麼多錢,便留住買主,與丈夫四處奔走親戚朋友處籌借。一天下來,仍相差甚遠,無奈之下,只好作罷,夫妻倆為此惋惜了好幾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倆收集的文物越來越多,僅書法繪畫就多至2000卷。其中不少是古代名人的字畫、三代奇器,李清照早有計劃,寫一部專著以傳後世,並擬題為《金石錄》。為此,在收集的同時,她著手研究整理,每購得一物,便校勘題籤。

李清照與丈夫約定。每晚校勘的時間,以燃完一支特長的蠟燭為準。燭光下,夫妻倆或舒捲細看,或摩玩品評,時而奮筆疾書,時而爭論不休。一次購得了白居易的手跡《楞嚴經》,兩人視為至寶,誦讀展玩,兩支蠟燭燃完了,仍毫無睡意!

物質生活清苦,精神生活卻充滿了情趣。李清照與丈夫經常做這樣的遊戲:晚飯過後共入書房,沏濃茶兩杯,指架上堆積的書籍,問某一件史事或某一名篇,在哪一部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猜對的為勝利者,可以品茶,輸的不得飲。李清照飽覽經、史、子、集,記性又好,贏的次數多,當她端起茶杯,望著丈夫的尷尬相,情不自禁笑了起來,竟使茶水傾覆衣衫上。後人美稱李清照夫妻的遊戲是「翻書賭茶」,文人學士紛紛仿效,以為雅事。

《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撰。趙明誠,字德甫,山東諸城人,對考古、金石、書畫研究甚深。《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全書共三十卷,前為目錄十卷,後為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趙明誠之妻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詞人,對金石書畫也有相當高的造詣,《金石錄》一書,實際是夫婦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寫到,「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這是他們新婚貧困時搜求書畫的寫照。趙明誠出仕後,生活好轉,夫婦二人節衣縮食,有「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他們一起搜集金石書畫,一起研究把玩,其樂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佔領汴京,河北、山東相繼淪陷,趙明誠夫婦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書畫在輾轉過程中損失殆盡,趙明誠也在流亡中病故。數年後,當李清照重新翻閱《金石錄》,遙憶當年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而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時間百感交集。她寫下了千古奇文《金石錄後序》,備述一生遭際和文物聚散,讓人扼腕嘆息。


推薦閱讀:

郭沫若書法藝術
「甲骨四堂」書法:王國維字樸實,郭沫若字個性,另二人有甲骨風
萬曆皇帝為何28年不上朝,郭沫若挖開他的陵墓,為世人解開真相
如何看待郭沫若的人品?
郭沫若妻子與康生妻子的書法,孰優孰劣?

TAG:李清照 | 郭沫若 | 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