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孫中山復興中華文化思想對兩岸的啟示
孫中山復興中華文化思想對兩岸的啟示 |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8 00:20:50 |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作者 熊席麟)孫中山先生為「謀中國之革命」,早年向西方尋真理,全面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文化,反專制、倡共和,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然而,由於未能廣泛深入地組織民眾,加上帝國主義的干預,袁世凱不久復辟帝制,隨後出現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國仍陷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孫中山一面為捍衛共和制度艱苦奮戰,一面開始痛苦反思,努力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之道。為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他大力宣導復興中華文化,為後人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首先,孫中山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精神,引領人們的思想,增強民族凝聚力。孫中山總結多年的經驗教訓,清醒地指出,對歐美的物質文明應當仿效,但對於歐美的政治思想「如果一味的盲從附和,對於國計民生是很有大害的。因為歐美有歐美的社會,我們有我們的社會,彼此的人情風土各不相同。我們能夠照自己的社會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會才可以改良,國家才可以進步;如果不照自己社會的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國家便要退化,民族便受危險。」 1924年,孫中山在關於民族主義的講演中,明確提出了「復我國粹」思想,認為為使中國臻於獨立、民主和富強,必須弘揚本民族文化,這樣才能走出一條適合於中國國情的新路。但是,孫中山並不是要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是對傳統文化加以現代化重塑,以此引領人們的思想,團結人民,共同奮鬥,實現「三民主義」。比如,他提倡恢復儒家「忠孝」、「仁愛」的道德,但抽掉了封建的「三綱五常」。他解釋說,「忠」從前講的是忠君,現在忠君不可取,但「忠」這種精神還是要保持、發揚,「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就是把性命犧牲亦在所不惜,這便是忠。」他強調:「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 他以「博愛」詮釋「仁」,認為能博愛即做到了「仁」,「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行仁」就是踐行博愛,「以成救國救民之仁」。孫中山還推崇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政治哲學,他說:「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但他同時指出:「這種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理,本屬於道德的範圍,今天要把他放在知識範圍內來講,才是適當。」 |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
|
推薦閱讀:
※自由撰稿人 | Motion is not for 「confusion」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哪位導師的表現更好呢?
※反轉新聞:這個社會需要仗「實」執言者
※3月14日新聞匯總
※2011年世界十大新聞公布 2011.12.09. BZRXZ zhuan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