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銘文書法藝術探索
07-17
毛公鼎銘文,專指西周晚期青銅器物毛公鼎之銘文,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清道人李瑞清云:「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秦篆近隸,漢篆實分,故篆舍同末由。而孟鼎之直質,克鼎之寬博,散盤之英驁,齊侯罍之變化,若佩琚鳴玉,穆雍趨蹌,則斷推此鼎矣!」毛公鼎無愧為中華諸鼎文字之首! 綜觀臨摹石鼓文、金文的各大家,如吳昌碩、鄧石如寫篆,各有風格,非常講究筆法的規範。這種筆法的規範,臨碑篆是可以的。因為碑文初書刻時,一定是先書後刻字的,邊緣是平滑的,後人用規範的筆法臨碑篆可稍近原意。而金文是在泥范上書和刻一併完成後澆鑄而成。筆法在總風格同一的情態下,每個字的寫法隨意性很大,所以金文每每各俱神態,個個風度精神,由泥范書刻者直接表達出當時的書法藝術的主張。我在寫毛公鼎金文時,常常感到銘文字字如蠅紋 ,但筆劃又是那麼圓潤而蒼勁,在泥范上刻寫需非常光滑又犀利的筆才能完成。想到「篆」字,從竹、從彖,好似用竹子做成的筆桿鳥喙做成的筆尖在泥范上刻寫。又聯想到,今毛筆以竹為桿以毛為喙也,實有淵源! 怎樣使毛公鼎的銅鑄銘文字,翻版到當今現代的筆墨書文字,而不失其真態,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我認為毛公鼎書法藝術有三種表現形式:1、臨毛公鼎銘文原文的書法藝術;2、毛公鼎銘文集字綴文的書法藝術;3、毛公鼎銘文部首偏旁金文集篆毛公鼎風格的書法藝術。金文和碑文不同,碑文初刻時,字邊一定是光滑的,年久風化才顯斑駁,金文是青銅鑄造的,必須滿足鑄造的基本原則,要有拔模斜度,要使銅水流暢地到達字的每個細部,所以毛公鼎金文每字交叉處都需是圓弧,否則因銅水張力的原故,形成自然鑄造圓角,字的細部會離斷,或銅水不能到達,從金文的特殊性看來,必須要找到表現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方法,這點至關重要。 觀毛公鼎銘文,實為歷史神跡!青銅鑄字很難用乾枯潤濕一言蔽之。仔細研究觀察銅銘文,筆劃多為連、斷,邊緣參差,間有銅瘤狀,所以要表現這種特殊的文字藝術形式,必須在用筆和落墨上有創造性的方法,我正沿著這種方法在神跡中沉思與推移 。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長學姐有話說(二)- 接受「不安分」,重拾插畫夢
※[轉載]十二屬相書法藝術欣賞
※佳士得2017紐約亞洲藝術周春季拍賣會日本藤田美術館賣中國國寶一覽
※侯孝賢:藝術電影不見得就沒有商業性
※全國特級教師餘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50講(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