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陽曆7月7日左右)食療養生篇

時令物語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巳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每年的陽曆7月7日左右為小暑,此時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蔭,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衝決圩堤。

  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台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台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叢里、草窩中都是螢火蟲的出發地,只要有草有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白星點點、螢輝四溢,就像天上的星辰、遠水中的漁火,閃閃飄移,徐徐風動,伴隨著人們度過燥熱的夏夜。小暑節氣三候為:  

  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意思是說一到小暑節氣,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並且在小暑節氣里,由於天氣炎熱,蟋蟀離開炎熱的田野,都到庭院的牆角下去避暑熱;天空中也可以看到老鷹因地面熱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養生經

  小暑時節,正是人們一年中最忙的時間。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在忙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

  多飲水,是消除疲勞、緩解體內代謝的好辦法。水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寧可日無食,不可日無水」,這話不無道理。水約佔人體重量的70%,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有得過大病的,由此看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

  在炎熱的伏天,人體內的血流加快,心臟負荷大,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靜與愉悅便顯得極其重要。在高溫天氣中,人們最應警惕的便是心力衰竭。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進入高溫天氣,患者可能出現易疲勞、食慾減退等癥狀。所以說,進入高溫天氣一定要注意養「心」。要想預防心力衰竭,平時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要戒煙、少喝酒、適當控制體重、改善飲食習慣。對已確診為心衰的病人,除應堅持藥物的終身治療外,病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需要做一系列的調整和改變,比如,飲食要低鹽,控制水分的攝人,多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品,多吃蔬菜以及適當運動,並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伏天,最易發生的節氣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為氣溫高,而環境通風差,使體熱不能及時向外發散造成的。此時外出,應調整時間,避免中午高溫時外出。有些老人在此季節中常感到煩躁,疲乏無力,食慾減退,甚至頭暈、胸悶、噁心等,這些癥狀中醫認為是「暑傷氣」,民間則說是「苦夏」。對此,可適當進補,以補充身體中氣之不足。並且要保證睡眠的充足,並利用午睡時間,以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對於冷飲不可多吃。夏季適量吃冷飲可防暑降溫,但不宜吃得太多。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胃腸里的停留時間,直接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同時,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的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比較高,如果驟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能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日:「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平養」,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小暑食療要點

  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不潔、偏嗜等不良習慣。

  首先,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並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其次,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並且,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的平衡與充足。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人心,甘入脾,咸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

  飲食偏嗜,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建議大家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游。」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

小暑進補食療方

  玉竹粥

  原料:玉竹15~20克(鮮者30-6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玉竹去掉根須,洗乾淨後切碎,加水煎取濃汁後去渣,後以葯汁與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強心。

  應用:肺胃陰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干痛、聲音嘶啞、煩熱口渴、唇舌乾燥、胃脘灼熱隱痛、飢而不欲食及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等而屬陰虛者。

  注意:平素胃脘飽悶、口膩多痰、舌苔厚膩者,不宜服。

  落花生粥

  原料:落花生45克,粳米60~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花生米洗乾淨後搗碎,與粳米同人沙鍋加水煮粥,以米爛湯稠為度,待粥成時,放入冰糖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早晨空腹溫熱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潤肺止咳、養血通乳。

  應用:脾胃氣陰虧虛所致的食欲不振、反胃乾嘔、呃逆上氣;肺陰虧虛所致的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干痛燥咳;血虛所致的貧血、產後乳汁不通、乳汁稀少等。

  注意:由於花生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故凡腹瀉便溏的患者不宜多食;霉爛的花生不得使用;煮制花生粥時,花生米外表的紅皮不要去掉。

  白朮餅

  原料:生白朮250克,大棗250克,麵粉500克。

  製作:將白朮烘乾研成細末;大棗蒸熟去核,搗茸成泥狀。將白朮粉末、棗泥、麵粉加水適量,拌攪均勻作餅,烘烤作點心吃。

  用法:作主食。

  功效:益氣、健脾、止瀉。

  應用:脾氣虧虛所致的食少腹脹、久瀉不止,以及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屬脾氣虛者。

  白鴿益脾湯

  原料:白鴿1隻,黃芪15克,党參15克,淮山藥30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將鴿子宰殺後,去凈毛,剖除內臟,沖洗乾淨,切成小塊,與黃芪、党參、淮山藥同入沙鍋,加水適量,先以武火燒開,後用文火燉煮至鴿肉熟爛,加入味精、精鹽調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

  應用:脾胃氣虛、氣陰兩虛所致的神疲氣短、倦怠乏力、動則汗出氣促、不思飲食、腹脹氣墜,以及月經提前,或淋瀝不盡等。

  扁豆益胃飲

  原料:炒白扁豆20克,党參20克,玉竹25克,山楂20克,烏梅20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將扁豆、党參、山楂、玉竹、烏梅洗乾淨,同入沙鍋,加水適量,以文火熬至扁豆熟透時,取汁加入自砂糖攪勻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益氣、生津、養胃。

  應用:胃酸缺乏症而屬氣陰虧虛者。

  西洋參茶

  原料:西洋參2-3克。

  製作:將西洋參切成均勻薄片,用開水沖泡代茶飲。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益氣生津、養陰清熱。

  應用:氣陰虧虛所致的心煩口渴、氣短乏力、乾咳少痰、咽喉乾燥、聲音嘶啞、手足心低熱。冠心病、糖尿病、肺結核、功能性低熱、癌症放療化療後、產後、急性熱病後期等而屬氣陰虧虛者。

  注意:平素常怕冷,以及腹瀉質稀清冷之虛寒體質者,不宜服飲。

  山楂荷葉茶

  原料:山楂15克,荷葉12克。

  製作:將以上2葯共研為粗末,每日1劑,煎水代茶頻飲。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應用:高血壓、高血脂症及單純性肥胖症。

  功效:降壓消脂

常見病小暑調治法

  夏季高溫天氣,對消化液的分泌與胃腸功能有明顯影響,一些胃腸道疾病及腸道傳染病是此節氣常見的疾病,並且,悶熱不適的天氣容易誘發心血管類疾病。在本節我們為大家介紹下面幾種疾病的預防和調治方法: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加,每日3次以上,糞便質清稀,甚至大便如水樣,有的還伴有膿血、黏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

  石榴皮散

  用料:石榴果皮適量。

  制用法:將石榴果皮燒存性,研為細末。每次服3~6克,每日2~3次。空腹以紅糖水送下。

  功效:收斂、抑菌、止瀉。

  適應症:大便滑脫不禁。

  榛子散

  用料:榛子仁適量。

  制用法:將榛子仁炒至焦黃,研為細末。每次1匙,每日2次,空腹以紅棗5~7枚煎湯送服。

  功效:益氣力、補脾胃。

  適應症:脾虛腹瀉。

  小米山藥大棗粥

  用料:小米30克,淮山藥15克,大棗5枚。

  制用法: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2劑。

  功效:健脾養胃、益氣止瀉。

  適應症: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

  扁豆粥

  用料:白扁豆60克,粳米150克,紅糖適量。

  制用法: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1劑。

  功效:健脾止瀉、清暑化濕。

  適應症: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食欲不振等。

便血

  消化道出血經腸道排出後,糞便帶血或全血便,顏色可以是鮮紅色、暗紅色和柏油樣。血便的顏色取決於出血的位置、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下消化道(小腸、結腸、直腸、肛門)出血,大便常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大便往往呈柏油樣,如出現此類情況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蠶豆葉湯

  用料:鮮蠶豆葉或莢殼60~90克,紅糖適量。

  制用法:將蠶豆葉加水煎湯,去渣,調入紅糖服用。每日 1劑,2次分服。

  功效:活血、止血。

  適應症:大便下血。

  雙汁飲

  用料:鮮馬齒莧汁、鮮藕汁等量。

  制用法:將馬齒莧汁、藕汁調勻,每次半杯,以米湯和服。每日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適應症:濕熱下注型便血,症見腸中積熱夾濕、血色紅而混濁、口苦、舌苔黃厚、大便不暢等。

  荷梗湯

  用料:荷梗30-60克,飴糖1~2匙。

  制用法:將荷梗加水煎湯,去渣,調入飴糖飲服。每日1劑。

  功效:澀腸止瀉、涼血止血。

  適應症:腸風便血、久瀉久痢。

心悸

  心悸是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天氣炎熱的夏季也容易出現此種狀況。

  龍眼雙仁茶

  用料:龍眼肉20克,酸棗仁、柏子仁各12克。

  制用法:將上3味水煎取汁,代茶飲用。每晚1劑。

  功效:補血、養心、安神。

  適應症:氣血不足型心悸。

  甘草湯

  用料:炙甘草15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益氣通脈。

  適應症:心陽虛弱型心悸,疾見心下悸而喘滿、頭暈神倦、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胸悶不適、氣短、自汗、尿少等。

  雙冬棗仁茶

  用料:天冬10克,麥冬(連心)1O克,酸棗仁(微炒搗碎)10克,蜂蜜30克。

  制用法:將天冬、麥冬共制粗末,與酸棗仁一同放人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候溫,調入蜂蜜,代茶飲用。每晚1劑。

  功效:養陰清熱、寧心安神。

  適應症:陰虛火旺型心悸,症見心悸而煩、失眠健忘、口苦咽於、耳鳴眩暈等。

  龍眼黑棗散

  用料:龍眼肉120克,大黑棗250克。

  制用法:將上2味洗凈去核,晒乾,搗碎研末,混勻,貯存備用。每次服10-18克,每日3次,淡鹽水送下。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適應症:氣血不足型心悸。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吃人食物中的有毒物質引起身體的不良反應,其中也包括化學藥物中毒,有單發的也有群體的,輕者影響身體健康,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空心菜汁

  用料:鮮空心菜適量。

  制用法:將空心菜洗凈,搗爛取汁,大量灌服,有急救解毒的作用。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解毒。

  適應症:誤食野菌、毒菇、毒魚藤、斷腸草以及砒霜中毒等。

  註:臨床觀察,本方對野菌中毒而發精神狂亂者效果較好,對昏迷型者較差。

  生薑蘇葉湯

  用料:生薑、紫蘇葉各30克,紅糖適量。

  制用法:將前2味水煎取汁,調入紅糖飲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除邪解毒、和胃止嘔、緩急止痛。

  適應症:食魚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嘔吐、下痢等。

  綠豆急救方

  用料:生綠豆適量。

  制用法:將綠豆用水浸軟,研磨,去渣取汁,大量灌服。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適應症:食物中毒。

  無花果葉汁

  用料:鮮無花果嫩葉適量。

  制用法:將無花果葉洗凈搗爛,取汁半杯,以溫開水和服。每日2次。

  功效:解毒、止痛。

  適應症:誤食魚蟹類中毒、腹痛、嘔吐。

小兒痢疾

  夏秋季節,各類瓜果大量上市,小兒痢疾增多。小兒痢疾以粘液、膿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後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發熱、左下腹壓痛,慢性痢疾可伴有脫肛。

  山楂茶

  用料:山楂30克,茶葉6克,白糖、紅糖各10克。

  制用法:將山楂洗凈切片,放入鍋內,加水煮沸10分鐘,加人茶葉再煮二三沸,調入白糖、紅糖即成。每日1劑,2~3次分服,連服5日。

  功效:清熱利濕、抗菌鎮痛。

  適應症:小兒急性痢疾,症見痢疾初起,發熱、便稀黃綠、伴有粘液及膿血、腹痛下墜、噁心嘔吐等。

  苦瓜汁

  用料:鮮嫩小苦瓜5條。

  制用法:將苦瓜洗凈切碎,搗爛取汁飲服。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

  適應症:小兒赤白痢疾。

  涼拌馬齒莧

  用料:鮮馬齒莧500克,大蒜30克,調料適量。

  制用法:將馬齒莧擇洗乾淨,人沸水鍋中燙透,撈出瀝干水分,切碎,裝盤備用。將大蒜去皮搗爛,加入精鹽、味精、香油、米醋調勻,澆在馬齒莧上,拌勻。佐餐食用,每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散淤殺蟲。

  適應症:小兒血痢。

  雙豆棗泥方

  用料:綠豆3粒,巴豆10粒,大棗(去核)2枚。

  制用法:將綠豆、巴豆研為細末,然後與大棗共搗爛,貼於小兒臍眼下部。每日1次。

  功效:清熱解毒、止痢。

  適應症:小兒痢疾

時令果蔬谷排行榜

  西紅柿

  西紅柿屬茄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的果實。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等地,在安第斯山脈至今還有原始野生種。後傳至墨西哥,演化為栽培種,16世紀中葉,由西班牙、葡萄牙商人從中、南美洲帶到歐洲,再由歐洲傳至世界各地。我國廣泛栽培,漿果扁圓或圓形,呈紅、黃或粉紅色,肉厚汁多,為夏秋季佳蔬。

  西紅柿營養豐富,它幾乎含有維生素的所有成分,被稱做「維生素倉庫」,同時它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磷等營養成分。西紅柿營養豐富,每人每天若吃2-3個西紅柿,就可以補償其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消耗。

  西紅柿有清熱止渴、養陰、涼血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胃熱口渴、口乾、肝陰不足、目昏眼乾或夜盲、陰虛血熱、鼻衄、牙齦出血,亦可用於高血壓病。

  南瓜

  南瓜為葫蘆科草本植物蔓生藤本南瓜的果實,瓜果扁圓或長圓形,表皮暗綠或綠自相間,老熟後有白粉,黃褐或赭色,有波狀網紋。我國分布面最廣,耐貧瘠乾旱土壤,生命力強,是夏秋家常蔬菜之一。南瓜原產地被認為是中美洲或是亞洲南部,很早就傳人我國,因此有「中國南瓜」之說。

  南瓜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鈣、鐵、鋅、鈷、纖維素、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等營養成分。

  南瓜能補中益氣、化痰排膿、消炎止痛、解毒殺蟲,主治脾胃氣虛或營養不良、肺癰咳膿痰、蛔蟲病等。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南瓜對肝。腎功能減弱者能增強細胞再生能力。

  牡蠣

  牡蠣亦稱蚝,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殼形不規則,大而厚,雖無頭無腦,其他器官卻完備,生活在鹽度較低的海區,以微小生物為食,其生命力強,不管海水鹽度高低,零度以下或熱帶高水溫、乾旱等,均能適應。

  牡蠣營養豐富,除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外,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10種氨基酸、谷胱甘肽、牛磺酸,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銅、錳、鎂、鋁等成分,尤其所含鋅,能增強兒童智力發育,故有「益智海味」之稱。

  牡蠣味甘、性溫、無毒。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以及丹毒等。牡蠣殼也可人葯,價值很高,中醫認為其味咸澀性涼,主要具有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等作用。可治驚痛、眩暈、自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癘、腫瘤。長期服用,能壯筋骨、益壽命,並能止虛汗、止渴、除淤血、止大小便頻繁、治咽喉腫痛、咳嗽等症。可改善治療男人性無能及不育症。

  海帶

  海帶為大葉藻科植物大葉藻的全草,為多年生沉水草本。我國遼寧、山東沿海已有大量人工養殖。夏秋季採收,由海中撈出晒乾後,葉狀體捲曲摺疊成團或纏結成把即成產品。顏色為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有腥氣,味咸。

  海帶除含一般營養成分外,所含蛋白質中包括18種氨基酸,含粗纖維甚豐,鈣、鐵的含量超過菠菜、油菜的幾倍乃至10多倍。還含藻膠酸、昆布素、甘露醇、海帶聚糖、鈷、鍺等特殊成分,尤其含碘量在食品中獨佔鰲頭。

  海帶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頸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對水腫、熱痰咳喘、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最宜。

  荔枝

  荔枝為無患子科常綠喬木荔枝的果實。外果皮革質,有瘤狀突起,成熟時赤色,6~7月果實成熟時採摘,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四川等地,以廣東東莞產者為優。

  荔枝是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珍貴水果,被譽為「果中之王」。在水果中,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其果肉含葡萄糖66%、蔗糖5%,尚含遊離精氨酸、色氨酸、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檸檬酸、果膠、鈣、磷、鐵等成分。

  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渴、益心養血、理氣止痛、降逆止呃的功效,主治脾虛久瀉、煩渴、呃逆、胃寒疼痛、瘰癧、疔腫、牙痛、崩漏貧血、外傷出血等病症。

  食鮮荔枝能生津止渴、和胃平逆;干荔枝水煎或煮粥食用有補肝腎、健脾胃、益氣血的功效,是病後體虛、年老體弱、貧血、心悸、失眠等患者的滋補果品。

  荔枝富含鐵元素及維生素c,鐵元素能提高血紅蛋白的含量,使人面色紅潤,而維生素c能使皮膚細膩富有彈性。

  檸檬

  檸檬為芸香科常綠喬木黎檬或洋檸檬的果實,因其味極酸,孕婦喜食不厭,故有益母果之稱。檸檬有「檸檬酸倉庫」之美譽,含有豐富的檸檬酸。它的果實汁多肉嫩,有濃郁的芳香氣。因其特別的酸味,人們常常把它做為上等的調味料,用來調製飲料菜肴以及化妝品和藥品。成熟時外皮黃色有光澤,果實較大,皮厚而香。主產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地。

  檸檬含有糖、鈣、磷、鐵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A,豐富的維生素P,特別是內含大量的維生素c,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黃酮類、香豆精類、固醇類、揮髮油、橙皮甙、草酸鈣、果膠等成分。

  檸檬具有生津祛暑、化痰止咳、健脾消食之功效,可用於暑天煩渴、孕婦食少、胎動不安、高血脂等症。

  檸檬果肉壓榨的檸檬汁含大量維生素C,內服用於治療壞血病。檸檬汁還是美容潔膚的佳品,因檸檬酸具有防止和消除皮膚色素沉著的作用,能使皮膚光潔細膩。

  檸檬富含維生素c,對於預防癌症和一般感冒都有幫助

小暑起居宜忌

  小暑時節,有人喜歡露宿在外,這種習慣對於人們的身體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當人人睡以後,身上的汗腺仍會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間的差距變大,容易使人頭痛、腹痛、全身關節酸痛。

  另外,古語云:「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節氣易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所以在此節氣中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雖說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應當以避暑為主,但是,除了身體極為虛弱的人主要以伏避暑氣為妙,大多數的人還是不要整天都躲在有空調的房子裡面不出來,因為那樣會使身體的適應能力更加下降。應當適當走出家門,做些適當的運動為好。如游泳或是在早、晚太陽不是特別曬的時候出去遊玩一會,都會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


推薦閱讀:

三伏天將至,0-3歲的寶寶要多注意這4件事
小米粥 被低估的養生助手
睡眠美容養生讓你容顏煥發
經絡養生——各種鼻炎的經絡調治真法
唾液養生法

TAG:養生 | 食療 | 陽曆 | 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