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四)

目 錄

不生不滅是真佛法1

勸人修行功德最大13

念佛就是十善業道圓滿21

往生西方的憑證29

把握當下勇猛精進39

點滴功德皆迴向60

口業清凈不染塵69

以正智觀鬼神79

如何應對不同緣分的眾生91

勿以善法為執著的借口106

執著放下才是真功夫131

誠心的真義140

學佛如何不退轉152

不生不滅是真佛法

佛在《維摩詰經》上所說的:「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句話說明如來說法沒有固定的成見,沒有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就不會契眾生的根機。現在很多學佛人,包括出家眾,都誤以為學「凈土」不是原始的佛法。其實,佛法沒有什麼原始不原始。如來說法,隨機設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教法也是如此,沒有固定一成不變的,只是應眾生病而與葯罷了。所以要是認為,佛法有原始的,那是落在「定見」裡面,學佛用「定見」來學,智慧沒有辦法打開,學到後來就變成「成見」,變成我執、我見。那再怎麼學都還是離不開見思煩惱,離不開塵沙煩惱,破不了無明。所以不要誤會凈宗是外道,這個誤會了對我們修行會有很大的障礙。更不要認為佛法有分原始的佛法。說有原始,那就有生滅。佛法講的是心性,是不生滅。不生不滅法,既沒有起,也沒有滅,所以沒有原始,也沒有結束。如來說:無始無終。甚至包括你的無明,你的貪瞋痴,也都沒有起、沒有滅;何況是如來所說的真如之法,怎麼會有原始不原始的問題!所以這要清楚,學佛要能夠具備正知正見,這樣所學的才能夠得力。若墮在我執、我見裡面,越學煩惱越大,越學成見越重,即使學再好的佛法,或所謂最原始的法,都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學佛人應該要知道的。

有一類人自己境界不到,還惡意批評祖師大德,對於這種人我們應該要警惕。是眾生自己境界不夠,沒有修行功夫,看不懂祖師大德的境界。祖師大德所講的都是眾生心性本具,都是稱性之談。為什麼今人會看不懂?就是一念無明妄動,被貪瞋痴蒙蔽,有遮障故看不懂。應該要去懺悔自己的業障、自己的無明,不能以自己的眾生知見去惡意批評。像這種惡意詆毀聖賢的人,他的罪過比做五逆十惡還嚴重。五逆十惡人看到佛、看到聖賢,都還有恭敬心。而這類人即使聖賢人在面前,聖者的教法在眼前,自己心性不能會契,不識寶還惡意的批評、毀謗,一點悔過心都沒有,那就是世間極惡之人。這些都是末法的現象。釋迦牟尼佛入滅到現在,也將近三千年了,《楞嚴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末法時期就會有這些邪說,這些邪師有多少?佛說:如同恆河裡面的沙,多到沒有辦法計算。邪師說法百分之九十九講對,就是在這百分之一的關鍵處講錯,讓你不能超脫,讓你出離不了你的煩惱,你以為好像出離了,好像解脫了,實際上那就像是打嗎啡,讓你一時感到很舒服,暫時止住不痛,你以為都好了,事實是病根仍在,而且越陷越深,越放病越重!

現在很多人都說是在「講佛法」,但所講的卻不依四依法,不依三法印,不依一實相印,也不告訴你要有「出離心」,要發「菩提心」,卻告訴你這才是原始的佛法。或告訴你要行善積德,把人做好了,把家庭照顧好…讓你誤以為這就是佛法,誤以為這樣就是修行,這些大家都要小心、都要注意。要多看祖師大德的著作,多跟祖師往來、跟佛菩薩往來,自然知見就不會錯,人家一說錯,我們馬上就有正法眼,就能揀擇,不但自己能揀擇,還能幫助眾生揀擇,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自己要成就,也要發願成就眾生。你發願成就眾生,就會認真努力的學法,認真努力的修行,把自己的煩惱給放下。你越不放下煩惱,它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等到罪報要現前的時候,就後悔莫及。就像一個錯誤的壞習慣,剛開始也許是不經意的,可是每一次都如此,就這樣錯了幾十年,錯了好幾百次,好幾千次,甚至好幾萬次,一直不斷的重複錯下去,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也就沒有辦法避免不好的後果。所以,佛勸眾生要修行,勸我們要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修正身口意錯誤的行為,這是在幫助眾生,希望眾生別到要受果報時才後悔,那就悔之已晚。這果報不是別人給的,不是閻羅王給的,也不是上帝給的,是自己做,自己受的。佛在經上講:「皆是自妄想業之所召引。」都是自己打妄想,自己造業所感召的,不會是別人送給我們的,別人就算想要送給我們,我們也收不到。所以要修行,要把惡習氣給放下,把錯誤的觀念給放下。想要放下這些,就必須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看經典,要常常看,常常熏習,把自己的觀念轉換成佛菩薩的觀念。佛這樣存心,祖師這樣存心,我們也這樣存心。祖師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久而久之習氣會慢慢淡化。可是若不肯吃藥、不肯改,那業習只會越來越重,果報會越來越凄慘,所以更要發心轉變。

勸人修行功德最大

一切眾生都有身、口、意三業。這身、口、意三業,本來沒有好壞、是非、得失,全在於自己怎麼用心。如果用貪、瞋、痴來使用你的身、口、意,造作的就是殺、盜、淫;用戒、定、慧來使用你的身、口、意,所成就的就是清凈法身。所以,身、口、意,本自沒有善或惡的差別,也沒有好壞的分別,就看自己發什麼心來使用。是用來修戒、定、慧,用來幫助眾生,還是隨順貪、瞋、痴。端看自己的發心和用心。譬如口業,一個世間人,心裡裝的都是世間事,世間的利害得失,是非人我,名聞利養,嘴巴無論再怎麼說佛法,最後都會說成世間法、會說成不了義法、會說成生滅法、這是因為他心裏面裝著的是生滅法,裝著世間的貪、瞋、痴煩惱。

常常看到很多學佛人,雖然學佛很長時間,一旦和他談佛法談到後來,會發現他講的都是世間的人情世故,講的是貪、瞋、痴、慢,談到的都是他的家庭,都是他所罣礙的。不但不能增益道心、道業,反而助長人家的世間意,讓心更不清凈。這就徒增口業了。相反的,一個真學佛人的心裏面,他想要的是修行,想要的是解脫,即使他在看世間法,看新聞、報紙、雜誌、網路,看到後來他心裡還是佛法。表面上嘴巴說的聽起來是世間法,其實心裡想的還是佛法。雖然說世法,但也只是為了接眾,最後一定會講成佛法。所謂佛法不是只有一般的因果觀念而已,是真正能讓眾生出離,能讓眾生看破、放下罣礙,看破執著,這才是佛法。

口業要怎麼達到最善?勸人家修行最善。口裡不要常講是非,常講一些世間的事情,常講這些只會徒增妄想、顛倒。雖然讚歎人,說好事、說好話,也是一種善行。但是真正的善行,是讓人能夠聽聞正法,能夠學佛,能夠修行。口業不造,身業、意業亦然。身要表現出學佛人的樣子,威儀要能夠攝受眾生,讓人家一看到就知道你是學佛的人。「身」還可以幫忙流通法寶,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意」不要起貪、瞋、痴,不要想名聞利養,要想戒、定、慧,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將身、口、意三業,統統拿來修行。我們自己修行,再幫助一切眾生也能修行,要做好榜樣給他們看,做好模範,讓大眾知道修行的自在、修行的快樂。修行得到的是法樂,不是一般五欲六塵的受樂。佛告訴我們「樂是壞苦」,五欲六塵的樂叫作「壞苦」,終究會變壞,只是暫時感覺很快樂、很舒服。就好像吸毒一樣,等身陷其中後,那就終生痛苦,甚至無量劫的痛苦。事實真相是在受樂的當下,痛苦的因也同時存在了,因為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得到了怕失去,雖擁有也無法安心受用。愛別離:在情情愛愛的當下,愛別離苦的因也同時具備著了。有些人有了名,怕人家毀謗,有了錢怕人家來借、來跟你爭。

這些都是煩惱,都是學佛人應該要放下的。真正幫助眾生,最大的功德就是用你的身、口、意勸人家修行,自己修行也勸人家修行,自利利他,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希望大家能夠發心,能夠真正的轉變過來,善護身、口、意業,也善用身、口、意幫助眾生學佛。

念佛就是十善業道圓滿

初學念佛法門應該要知道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像:「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用現代話講是關係「非常的密切」。因為他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同一個心,沒有兩樣。這道理要常常熏習,久而久之念佛自然會契入這樣的境界。如果誤認為佛在心外,或有心外佛可念,那是心外求法、心外求佛。我們要曉得,當念佛念到打成一片的時候,根本沒有心外佛,根本連念頭都沒有,這就真的做到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祖師告訴我們「自性彌陀」,就是要我們知道,大家的心乃至現前的一念心,本就都跟佛完全一樣。

如果你的心念能夠在六道示現受生。若心是瞋恨的,就生地獄法界;如果心念是貪慾,所顯現出來的境界就是餓鬼法界;心如果是愚痴的,顯現出的就是畜生法界;如果心是五戒十善的,顯現出的就是人道;上品十善顯現的是天道;心如果證得緣空,那所顯現的就是聲聞道;了十二因緣本空,則是緣覺道;六度齊修則是菩薩道;能聖能凡,常用而不著,這是佛道。所以就看你的心要念什麼,念貪瞋痴,念罣礙的事情,你就在你罣礙的法界受生。《心經》講:「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一旦你有罣礙、心在意、有執著,那就有恐怖,這恐怖不光只是害怕失去,還有想得到的欲求心。未得欲得,既得患失,心不安,都是恐怖。

要想我們的心就跟佛、菩薩完全一樣,不要念十法界,要念自性彌陀。現前念念都能念佛,自然就跟本性的阿彌陀佛相應,念到心空佛亦忘的時候,真如本性完完全全的開顯出來,這個時候就不會再因為境界而生煩惱,這時候境界跟心是融成一片,不再有能攀緣的心跟所攀緣的境界,有能所,就有煩惱,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沒有辦法得到自在。所以凈土是唯心,彌陀即是當人自己,不從外得。只端看心念什麼。

祖師大德說:二六時中,念念不要間斷,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一心一意要念佛,要求生凈土,這才是所謂的「至心信樂」。說到一心一意,每個人都要檢點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到一心一意?當閑暇的時候,你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一般人想的多半都是世間事!可是真學佛的人所想到的是趕緊提起佛號,趕緊把心安住在佛號上,才叫「一心信樂」。就像《十善業道經》所講:「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真能這樣用功,才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往生到凈土,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諸聖眾。所以念佛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往生凈土就是普賢行的圓滿。彌陀不在心外,不要向心外去求,只要你的心安住在佛號上,這一念心就是佛、就是正覺、就是清凈,就不住在煩惱上。這就是看破,就是放下。當做事的時候就隨緣,因為心不外緣,就處處自在。學佛的人要會用功,要能懂得這個道理。

往生西方的憑證

一般初學人在學佛路上偶而會有疑惑,像:一個人一輩子作惡,為什麼臨終十念一念可以出離輪迴?這是相當好的問題。第一因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持,這是最主要的。再來就是行者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願意相信,願意接受!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這兩個因素具足。

在《那先經》中彌蘭樓王問那先比丘同樣的問題: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做壞事,一直做到一百歲,做到他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時他念佛就能夠不墮惡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彌蘭樓王不相信,沒有辦法接受。那先比丘相當有智慧,他告訴國王:譬如把一百枚的大石頭放在船上,因為有船的承載,借著船的力量,石頭不會沉沒到水裡。一個人從出生一直作惡到百歲,因為念佛的力量,承佛本願威神力加持,可以不至於淪落三塗。相反的,如果沒有念佛的力量,沒有承佛的威神力加持,即使只造了一個小惡,這小惡就像一顆小石頭,遇水立刻沉沒。這就是佛力加持,慈悲超拔眾生的不可思議。在《大智度論》說到: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如果他的心力非常強,雖然只有短暫的用功,確實能夠勝過百年,因為是用極猛之力,所以可以超脫。

大家聽到這裡,如果心裡想:那我也等到臨終前再來學佛、再來念佛就好,這種心態就是僥倖。永明大師開示:佛力雖大,接引眾生的願力雖然強,但是如果我們平常不加緊用功,「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那臨終一樣不能往生。所以重點在於平時的用功。

說到十念一念往生,十念必生願主要是接引平生沒有因緣遇到佛法,沒有因緣來學習,卻在臨終前知道了,宿世善根發起,所以用最至誠的懺悔心來學,那是有用的。《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都是在幫助對於自己能往生凈土沒有信心的眾生。佛告訴你,雖然你一輩子造惡,臨終前真誠懺悔也能往生,重點是要有懺悔心。大家心裡不可以想:反正佛很慈悲,有第十八願和第二十一願,平時就可以懈怠些,可以偷懶。還以為臨終時自己可以作得了主,有把握一定不昏亂,業障也不會現前,一定提得起佛號,到時候就可以憑十念必生願和悔過得生願,蒙佛接引一樣能往生。如果用這種心態在念佛,就不是至誠,不是真正發心在用功。

念佛的力量相當的大,就像大船一樣,即使有再重的業障,因為船有承載的能力,能夠幫助你度脫生死業海,到達涅盤的彼岸。所以那先比丘的比喻,相當巧妙,相當圓滿。換句話說,在這世間如果沒有念佛,沒有修行,做再多的好事,只要有一樣壞事,那也有可能會墮三塗!所以才說,想要了生死,不是靠修福就可以了的。六祖惠能大師講:迷惑愚痴的人,修福不修道,甚至誤以為修福便是道。在修福的當中,心中三惡元來造。心中照樣起貪、瞋、痴,雖然布施供養福報無邊,但還是躲不過臨終要下三惡道,免不了要生死輪迴。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福慧雙修的原因。修慧就是有智慧,能斷除煩惱;修福是幫助眾生,自利利他。甚至也能做到冥陽兩利,不但利益現世,這些眼睛看得到的眾生,甚至能利益過去多生累劫肉眼看不到的冤親債主。所以,修行要用至誠心,要福慧雙修。

眾生有深重的習氣,一看到經典講阿彌陀佛有十念必生願、有悔過得生願。馬上習氣就現前,認為修行可以懈怠一點,可以放逸懶散,存這種心態在學,那是沒有辦法成就的。要知道這種心態一旦出現,這就是習氣毛病,就是業障,這就是我們的障道因緣。所以很多人即使看了經典,為什麼習氣還是沒有斷?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習氣現前了,他不曉得自己毛病出現了,還拿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來增長煩惱,增長貪瞋痴,天天懈怠,所以佛在經上說為可憐愍者。為什麼念佛能夠超度眾生無量億劫生死重罪,其根本原因就是乘佛的願力。這樣子說明,我們就能夠相當的清楚明白了。

把握當下勇猛精進

修行一定要把握機緣。很多同修都認為:等我世間的事情做好了再來學佛;或是等我錢賺夠了、存夠了再來學佛,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在這個世間,只要貪慾心不息,沒有什麼東西是夠的,有了這一樣,還會想要其他樣,真等到你想要的統統都得到了,你也不會想要修行了。所以問題是在於,自己的這一念妄心沒有斷,天天打妄想,天天攀緣,攀緣的心沒有停止,因此你的錢財就沒有賺夠的時候,要是等到你這些事情都忙完了,那壽命也到盡頭了。壞習氣、惡業都已經養成了,那我們要拿什麼資糧來了生死,來成就佛道?大家要問自己,自己能夠檢點看看,說是要學佛,到底是把什麼法擺在第一位?是把佛法還是把世間法擺在第一位?廣欽老和尚講:你心裏面要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時時刻刻想著、念著,你就是在正法時期。你要是把世間法、你的家親眷屬、你的情情愛愛、你的財色名食睡擺在第一位,那你就是在末法時期。廣欽老和尚講這話相當有道理,是非常正確的。所以我們是處在正法,還是末法,就看我們自己把什麼法擺在第一位、擺在最前頭?

自己去檢點看看,你煩惱現前的時候,你還會不會在意,如果會在意,這就是末法,甚至是滅法。因為心念一動,佛知佛見、正知正見就沒有了,所以這時佛法滅了。正法跟末法,不在於一萬二千年,或多少年,那都是事相上的。心中有菩提、有正覺、有覺悟,這就是正法。如果迷惑顛倒,一念不察,那當下就處於邊地。「邊地」就是沒有佛法的地方。在你心地上沒有佛法,就是處於邊地;又夾雜著貪瞋痴,那就是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這是會相歸性的說法。若自己會修行,就能聽得懂。

世間人對於錢財、名利永遠都不會滿足,不會嫌多。這世間人攀緣的心、貪求的心,念念在動、念念在增長。有句話叫「慾壑難填」。慾望像深不見底的深谷,永遠也填不滿的;好貪錢財的人,視財如命;好著家庭的人,總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自己時時刻刻為家庭起煩惱,甚至為財富生煩惱,為名利生煩惱,深陷在這當中沒有辦法解脫,甚至認為這樣的煩惱是正常的,認為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甘於忍受這樣的折磨,而且甘之如飴,還認為自己這樣做是盡本分。對啊,是盡本分的貪名圖利,盡本分的執著、罣礙,殊不知這些都是生死根本。所以佛在經上講過,祖師大德也教誡著:生死根本「欲」為第一。這欲不是只有指男女的貪慾,還包括罣礙你的家庭,罣礙你的事業,罣礙你的名利種種的,這些都是貪慾,這是講到對外的貪。對內,貪著這個色身是我,要用什麼好的保養品,要吃山珍海味來滋養它,這都是對內的貪著。想要有好的滋養,就要殺生害命。世間人講,要去打拚。要有足夠的錢財,才能保養。用健康、用命光去換取錢財,及至老病纏身,想用錢財、用盡一切卻換不回健康,換不回命光。如此惡性循環,輪迴不止,這就是眾生相。

學佛人要能夠覺察自己,是不是真想要覺悟,如果不是眾生心,是真正想要覺悟,對這色身你就不會貪著,你心裡有的是智慧,想的是慈悲,想的是要怎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能有這樣的慈悲心,有了錢財你就會善用。有智慧的人,會用他的財富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能修無量的功德。幫助眾生不單是幫助他現前物質環境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將來可以離苦得樂,永遠不要再來輪迴,這才是佛所教導的真正智慧。就像《無量壽經》所講:「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佛法所行之處,你心中的三災|貪、瞋、痴不會現前,這就是所謂「災厲不起」。對待眾生慈悲喜舍,這就是「國豐民安」;為眾生解冤懟,這就是「兵戈無用」;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是佛法。所以學佛要能把握,要能把佛法放在心上,世間法擺在第二位、第三位,甚至不要掛在心上,這樣是最好的。初學剛開始也許沒有辦法都不掛心上,那就先擺到第二位,甚至擺到第三位去吧。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自己沒有賺錢,那要怎麼來護持正法?大家要曉得,護持正法是要有善根,不是一定要有很多財富。很多人擁有財富,但是他不一定肯學佛、肯護持正法。大家現在能夠學佛、能夠修行,就要好好的用功精進,這是需要具有善根才行。有善根之後還要有願力,跟自己說:我想要轉變,我要轉凡成聖,想要轉迷為悟,想要轉惡為善。所以只有善根還不夠,還要有願力,有願力外還要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你所修的、所學的,這叫盲修瞎練。因為不曉得怎麼修行是如法,不曉得什麼情況是自己煩惱習氣現前,也不知道什麼是應當捨棄,應當欣求什麼?如果你有正知正見,那你才有辦法分辨,才有辦法覺察。所以即使有善根還不夠,還要看自己怎麼做。到道場頂多就是做個增上緣,提供好的環境幫助大家修行,可是真正的修行要靠自己。你想要離苦得樂,那要自己肯轉才行,佛菩薩沒有辦法讓你離苦得樂。佛菩薩、善友同參是他力,是增上緣,都只是外緣而已。這當中要有自力,要自己願意轉,有願力、有堅固力,不論什麼順境逆境,統統都不要管它,只依佛所說,老實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時時刻刻所想的是眾生,想的是出離,到臨終時,果報自然就是蒙佛接引自在往生。功夫好的甚至不用等到臨終,有的念佛三年五年,就身心自在,不會被煩惱所拘束住,若是根器再利一點,念一年或是半年,就能感受非常明顯的差異。我們從無量劫學佛來直至今天,就是沒有好好把握,沒有勇猛精進,以致錯失成就的機緣。就像臨濟禪師說:「如果有一個人認真的苦參,努力的修學,要是七天沒有明心見性的話,老僧甘墮拔舌地獄」。這是講真話。香板的由來,大家都知道這公案,雍正皇帝指導他,真的七天就開悟了。所以是但辦肯心而已。

這世間的事情沒有做完的時候,因為都是妄念的相續,貪慾心的相續,不會有結束的時候,只有佛法能令它結束。世間無論是事相或人事,都是我們這生死妄心所變現的境界,只有靠修行才能夠令它終止。要知道生死妄心變現的境界,即使變現得再好、再美妙,仍舊是虛妄的。誠如佛在《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的境界變得再好,再讓你稱心如意,還是假的,虛幻不實,不會常住不變異,永遠不會成真的。甚至告訴我們,樂是「壞苦」,樂終究不會長久,會變壞,這是虛偽不實有的。要是識得這個事實真相,就有般若智慧,是真正的修行人,現前你就是「乘願再來」。什麼叫「乘願再來」?能堅固自己修行的願力,堅固自己修行的道心,不隨世間意念所轉,這就是乘願再來。要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心隨境轉,這就是「乘業再來」,這就是凡夫。隨順自己的業力、貪瞋痴去走,這是乘業,被業拉著轉。所以才會覺得,這事情沒有這樣做不行,那個事情沒有那樣子做也不行,這就是執著、就是放不下,這就是雖學佛但沒轉過來。我們現前要是轉不過來,那就不用再提臨終要到極樂世界去了,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接引我們,可是我們現前一個虛假的念頭都放不下,那要怎麼往生?雖然我們每天發願:「願生西方凈土中」,想著佛有第十八願,臨終十念一念能夠接引;問題是你現前這一念,在你還做得了主的時候都放不下,都轉不過來了,何況是命終時。臨終四大分離的時候,你的第六意識會進入「亂心位」,亂心位是你會胡思亂想,沒有辦法掌控,到那時怎麼想得起佛!所謂「強者先牽」。如果你世間的意念強,那臨終的時候,生死現前的時候,你就會被世間業牽著走。所以學佛一定要警覺,要把握時機,認真努力,趁自己身體還好的時候,還有體力的時候來用功、來修行,把無始劫來的習氣放下,利用這個虛幻的人生,來成就無上的佛道。這人生如佛講的:「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其實沒有什麼價值,都是一場空!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要藉假修真,成就無上佛道。

點滴功德皆迴向

每個人都曉得要行善。來佛門修福,不光只是一般的善行,還含攝出世間的清凈法在裡面,能種出世的遠因。行善積德本是一件利益人天的好事;但是在佛門,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三世怨」。「三世怨」就是今生修福,來生享福,後世福盡受報下三惡道。所以學佛的同修在修福的時候,要把所修福報念念迴向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迴向求生凈土。如果把讀經念佛的功德,拿來迴向世間事情,當然也能隨心滿願,但是滿足的是自己的願望,而願望跟慾望其實是一樣的,世間的欲求雖然能滿足,但是滿足的時候,只會讓貪慾心更增長,內心的貪瞋痴慢不但沒有消減,反而還比以前更重。而且是輪迴的業加重。大家今生有福報,得遇凈土法門,修福積德、讀經、念佛、禮懺,這些功德一定要念念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不然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後世受報,就可惜了。

一般大家所希求的,無外乎當生就能夠改變;希望年輕時修福,在年紀大的時候,能夠得到受用。但是大家不要這樣希求,應把這些福報都累積下來,在往生的時候用。佛門的迴向偈講:「願我臨終無障礙」,臨終沒有障礙,能往生凈土,這是相當大的福報。在臨終時能夠正念現前,而且沒有外緣來干擾,沒有冤親債主幹擾,冤親債主有的是鬼道的眾生,但比較可怕的是活冤親,他是來討債,來障礙你念佛往生。所以我們要把所修的福,拿來求生凈土。像近代大德|圓瑛法師,他用功的地方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凈土」。這是有正知正見的和尚大德所希求。大家也應如是求,如法而求。所以每天在迴向的時候,心心念念要把自己這一天所做的,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的小善,一點點的善業,統統迴向求生凈土。這樣日積月累,自己往生的資糧就能夠足夠,臨終就沒有障礙。現前更要看破,所有的苦惱都要能夠放下,這才是究竟,這才是佛法。

佛法要給我們的不是順境,順境多半都是隨順自己的貪瞋痴,隨順自己心裏面的好樂、欲求,隨順這些,你只會去造業而已,讓你的惡業更重。佛要給的不是隨順眾生的慾望,是要我們隨順清凈,隨順佛知佛見。所以大家在修善、在做功德時,一定要把功德迴向求生凈土,這點相當重要。很多人學佛,都忽略了這一點,只想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樣求也許你能求得到,也許求不到,求得到也不要太高興,要當作是魔來考試,故意要順你的希求,因為順境最容易墮落。若是求不到,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想到這是佛菩薩加持,要是順了我心,就是順了我的習氣,順了我的欲求,那一定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佛力加持我,讓我得不到。要這樣想,作如是觀。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看法,修行人的觀念,修行人的存心。如是存心,你這一生就很自在,就不會苦惱。甚至在逆境當中更要知道,這是在消業障,業障消了,福報馬上就現前了。學佛過程有障礙,這是業障沒有消,學得很辛苦;業消了,自然經也看得懂,佛號也念得好,妄想也減少。你想要消業,要具有正知正見,如果你只是迴向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或是求來生升天,得人天福報,這個都不究竟。所謂「三禪尚自有風災」,就算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不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如西方歸去來」。所以我們學佛、念佛,當生就能得到受用,現前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口業清凈不染塵

佛在《無量壽經》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句話對於現代人來說,要特別注意,是相當的重要。念佛或修行都是在積功累德,但是在有意無意中,一不小心就把功德從嘴巴給漏失掉了。如果你影響的只是一、二個人,那麼過失還算小,如果你影響到的是一個團體或是一個國家,那這罪報就嚴重了。甚至如果是影響到正法的道場,影響到佛法的弘揚,這樣子罪過就無量無邊。若是讓眾生對於正法退失信心,對於如來的教法產生了懷疑,或是對出家人產生不好的印象,這些都是很嚴重的過失。

我們不可以自以為:我是很正直的,嫉惡如仇,就可以隨意臧否他人,或者到處宣揚他人的過失。所以佛在經上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人家有過失那是人家的問題,我們去講了、去宣揚了,那就是我們的口業。所以為什麼要隱惡揚善,人家有百分之九十九分的不好,只有那一分好,我們要去記得人家的這一分好,不要把人家的過失、是非,都存放在自己的心裏面,把自己的心給污染,當個垃圾桶,存放垃圾—別人的過失。尤其像現在的人,口德不好,人都已經往生了還批評他。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這都是有口業的。古人有謂:「死者為大」。人都不在世了,更不宜去批評、宣揚他的過失,反而要多提他在世時的善言、善行,即便只是一毫釐之善,一句嘉言之德。這也是對往生者及其家親眷屬的尊重和慈悲!所以我們學佛的四眾同修,應該要從這裡去檢點、去省察。

造口業,你心裏面必然起貪瞋痴。我們要知道,這世間是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就是從你的心所現,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你的心起貪瞋痴了,就是從你的心變現的。心造作貪瞋痴,貪慾感召水災,愚痴感召風災,瞋恨感召火災、地震。所以這世間的災難,一般人說是自然現象,實際上是「萬法唯心」,不知道這一切災變是從我們的心所現的。例如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會滿臉通紅,俗話說:發火了。心在起貪慾,想貪吃的時候,口中會流口水,叫垂涎三尺。愚痴打妄想的時候,心裡七上八下,心情如同大風大浪,起伏不定。這就是沒有智慧力去降伏。從我們的身心變化就可以知道,「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

你的心造作貪瞋痴,就必然感得身心和外在人事、物質環境變化這樣的果報,這果報是花報。報應分兩種,一種是花報,一種是果報。果報就是結果,開花以後會結果,結果就是在三惡道,就是在六道裡面去輪迴。花報則是在現世就受到的報應。所以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稱讚人家的善行,讚歎人家的功德,就是在修普賢行。普賢行裡面有一個叫「隨喜功德」,人家有因緣、有能力做,我們沒有因緣做,我們就去隨喜他,這一念隨喜的心,我們的功德跟他一樣。看到人家的好處,我們去讚歎他,這不但可以幫助眾生增長善法,可以幫助我們積口德不造口業,使我們的口業趣向善。還可以幫助我們的道業提升,可以消除我們的嫉妒心、瞋恨心。如果看到人家好,自己就心生嫉妒的煩惱,對自己的道業是傷害和障礙。所以我們能讚歎人家的功德,對我們的修行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能夠這樣子做,我們念佛的功德才算是沒有漏失掉。不然在佛堂裡面念佛,念得口業很清凈,等一下離開佛堂,回家後就又開始造口業了。來道場只念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可是在家裡卻造二十幾個小時的口業,那你的功德會是負的,不會變成正的。所以修行要在日用平常當中起修,在我們起心動念處起修。看看自己是不是嫉妒別人,是不是見不得人好?還是只見人家的過失。這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在《無量壽經》第八品。大家回去可以去看,做為我們修學的警惕。

以正智觀鬼神

佛門對於鬼神要尊敬他,但是,自己一定要有正知正見,不要被鬼神挑弄、擺布,隨著他們的妄語,被耍弄得團團轉而不自知。最近有很多所謂鬼神附身,說要求做超度、做法會,一開口要求,就是要做好幾百場的法會。

佛教稱為佛陀教育。像「寺院」的「寺」,是古代帝王教學機構的名稱,它屬皇帝直接管轄,是皇帝直屬的教育單位,在這裡面要做的,就是弘揚、傳承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育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教我們修行,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解脫人生的種種苦惱,進而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苦。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一輩子沒有做過任何一場法會,就只是講經說法,教導眾生開明心性,意欲眾生悟入佛知佛見。所以學佛人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不要錯會佛教就是天天在做法會。就好像一間學校,如果每天搞園遊會,每天辦活動,那學校就失去了它教育的功能和意義了。

當聽到鬼神附身的種種傳聞時,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不能隨便跟著起舞、附和。如果他是真正想學佛,必然要依佛陀的教誡,認真努力的修行。但是他只要求要做超度,這在佛門裡面是破壞了佛陀的教法。何況說,如果做超度真有效,那做一場也就有效,也就可以了,何需要做好幾百場?而且每次提起要求的,又都是同一個,那就表示雖然已經做了幾百場,他並沒有被超度!竟然還會說謊,說他知道經由做超度法會,有多少眾生往生凈土。在六道裡面,鬼道算是惡道,自身尚且難保,怎麼能知佛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尚且不知二地菩薩舉足、落足處,更遑論西方極樂世界是超越六道輪迴的,他墮在鬼道,三餐尚且不濟,自顧猶尚不暇,又怎麼能夠知道,到底有多少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做為一個佛弟子,要有智慧,要有正知正見,不能被鬼神欺騙、挑弄,這點我們心裏面要相當的清楚,相當的明白。

甚至,還聽說有些道場,遇到大事不決時,竟然去問鬼神,讓鬼神幫忙拿主意、作決定。學佛人持理道場,在道場共修,大家依的是佛陀的教誡,依的是佛制定的戒律,這是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如果有事情不能夠抉擇,想要問,佛也有方便。在佛門有一部經典,叫《占察善惡業報經》,可以問。還有一本是《觀音簽》。它不算是經典,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途中,觀世音菩薩給他的開示、給他的指引,一共有三十二卦,這個《觀音簽》也受到印光大師的肯定。所以學佛人要真的有事,不知如何作決定,應該要如理如法的問。如果是自己起煩惱了,念頭轉不過來,那麼要認真努力好好的修行,要把佛法拿起來運用,讓佛法來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自己的煩惱,轉煩惱成菩提。這樣才是學佛人,身為佛弟子該當要知道的。

現在佛門裡面,有很多這種狀況,自己心裡要很清楚,要知道《楞嚴經》講的:末法的時候,有很多的鬼神,喜歡附在人身上,妄說經法,也就是胡說八道,教你做一些違背佛陀教誡的事情,教你做墮輪迴的事情。鬼神有些也有神通,也會跟你感應,也會讓你覺得身心輕安,但這正是迷惑你的手段;他會講一些在你身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來取信你,或說他自己是誰來附身的。我們學大乘佛法,就是用「一實相印」來照破,如果是小乘的行者,就用「三法印」來印證,看看他的知見正不正確。要知道一乘的實相,魔不能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在佛陀的時代,魔王現作佛身,也會放光,也會現瑞,到處欺騙眾生。佛陀的弟子一眼就覷破他,因為他講不出什麼是「諸法無生」,「無生無自性」。魔沒有辦法說,因為他不了解。所以一定要小心,這些鬼神很會捉弄人,大家要用般若正智照破他們的鬼伎倆!

像剛才講的:這鬼神他們自身尚且難保,自己墮在惡道都無力自救,說什麼能夠知道有多少人往生凈土!千萬不要輕信、上當,被他挑弄、任其擺布還不自覺。他們要求要做法會,因為做法會有施食他才有飯吃,他是來混飯吃,不是真正要求超度的,若是真正發心要求超度,早就被超度了,也不用做這麼多場。看看以前祖師大德他們做法會的例子,像龍褲國師,甚至什麼法器都不用,連拿支幡都還覺得多餘,他只要點點頭,就可以超度了,這是真正有功夫的祖師。而且還必須是這鬼道眾生真正想被超度。那些不是真心想被超度的,他會要求你一直做法會,天天做、拚命做,說實話,這都是不如法的,我們一定要注意,要有正確的觀念。

如何應對不同緣分的眾生

佛門常講緣分,什麼是緣分?舉個例子來說,人之所以會組成一個家庭,不外乎由四種緣構成:「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光是家庭,包括在你的公司、在你的朋友之間,一樣都離不開這四種緣!如果碰到報恩的,會很投緣,你心裡會很歡喜。碰到討債的,你心裡會很瞋恨,因為他總找麻煩,讓我們很痛苦、很難受。學佛的人就是要在這些境緣當中,去磨練我們的定力和慧力。有定力,遇到順境,碰到有緣的,你心裡不會生歡喜心,也不會被境界所轉。對你好也不生歡喜心,如果能做到這樣子,那在逆境當中,自然就能夠不生瞋恨心。因為歡喜跟瞋恨是對待的,有歡喜就有瞋恨,有順就有逆,這順逆都是妄心的轉變,一旦會轉變的就不是真的。《楞嚴經》講:「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可還」就是可變,會變化的就不是真心。所以學佛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隨著妄心去變遷,不隨著境界流轉,能夠這樣子你就有定力。而慧力就是從定而生,定會發慧,有慧力對於因、果、理、事就能夠清楚明了。遇到境界現前,就能夠徹徹底底的放下。剛開始定力是能伏住,讓你煩惱不起現行;慧力則是要透過讀經,要透過聽經聞法,才能夠開發本具的般若正智。

「慧」這個字,在中文裡面有「掃除」的意思,就是把煩惱除滅。想要把煩惱除滅,就要具有正知正見,不論順逆境界,都要能夠徹底的放下,徹底的轉過來。要了解在這當中是有業因果報,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互相轉換,所以就有現前生活上的順逆境界。但是無論是順境或逆境,會在境界中起心動念、生煩惱,歸結其根本,就是因為有心。有心就有境,心、境相對,就生煩惱。這煩惱不一定是指痛苦的,還包括歡喜的、令人一時感到快樂的都是。所謂「樂是壞苦」,這個應該要能夠覺察得到,要能夠觀照,要能夠明了。一般念佛的人,多數不知道要重視經教,殊不知沒有經教的熏習,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遇到境界來就放不下。我們常說「看破、放下」,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那是慧力不足,雖然念佛念得多,可是越念煩惱越大,邊念佛心裏面邊起煩惱,這就是因為沒有慧力,所以無力掃除煩惱。

戒、定、慧三學稱之為「無漏」。「無漏」也就沒有分先後次第。就方便來說,因戒得定,因定發慧;但如果就圓融來說的話,該用慧力的時候就應該用慧力,該用定力來降伏的時候,就應該用定力來降伏,並沒有先後次序的差別。修學能夠明了這一層道理,在境界上就知道怎麼用功,功夫也才能夠提升,才能夠增進,才能夠把煩惱給除斷。這是相當重要的。遇到人事環境無論順逆,統統不要管它,你一在意一在乎它,心就隨順它轉,隨順它轉你世間業就重,要知道這妄心,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就是「妄上加妄」。所以說如果總隨順自己的業力,隨順自己的妄想,那你在這個世間的業就重,你隨順妄念一分,業習就加重一分,到後來會越來越放不下,越來越轉不過來。雖然在大眾面前或是在同參道友之間,你很大聲的說:我放得下!我轉得過來!可是實際上─你絲毫都沒有放下。起煩惱的時候還是起煩惱,生分別的時候還是生分別,這是要能自己去覺察的。尤其修行這種事情,不能光是嘴上說,嘴上說並不是真功夫,到生死現前、臨終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怖。所以轉煩惱就要從現在開始轉,不要等到臨命終才要轉,要時時刻刻都設想現在就是臨命終時。實話說,身體的新陳代謝,心念上念念遷移,念念不住,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代謝,都是在更新,這就是臨命終,就是生死現前。所以一定要轉變煩惱,不要想:等我老了之後,臨命終時再來轉變。

要能發心來道場共修,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空,又有什麼事情需要先去辦。生死大事要先辦,想要成佛,也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如果不撥出時間來用功,天天做的是世間的事情,成就的當然就是世間業,即使你福報再大,讓你做到忉利天王,當福報享盡的時候,一樣是六道輪迴。所以這不是最究竟的。世間的福報終歸銷滅、是有盡的,因此要求出世間的,出世間的叫做凈業;世間的叫做善業,或叫染業,或叫惡業。

學凈土,要修的就是凈業,心既不著染,也不著凈,這才叫凈業。不著世間也不著出世間。佛在經上有一個比喻:「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個比喻相當的好,這才是凈業。你念這句佛號,你的心不著有,不著世間,也不著空,歷歷分明,這就是出世間的凈業。佛在大乘經上說到,如果能夠專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是大乘里真正的大解脫,你的定、慧才能達到最究竟的。對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要能夠看得破,要知道前因後果:現在所消受的順境界,好的人、好的事,那是過去生有結好緣。碰到惡人、惡事,那是過去生結惡緣,在這一生要受報,所受的果報不好,切莫在這當中再起煩惱,再結惡緣,這樣惡緣會愈結愈深。應該要用佛法、用慈悲,來轉變這個惡緣。如果是善緣,就要把它轉成凈緣,讓對方來學佛、來修行,幫助他能夠出生死苦,能夠得涅盤樂,這是更為增上的緣。同修在修行過程中,在日常生活當中,碰到的人事,不外乎就是這四種緣,在這裡面要會用心、會存心,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業是自己造的,所受的一切不是閻羅王給你的,也不是上帝安排的。佛教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有所作、有所得、有所對,就生一切諸法。一切諸法里就有染、凈,就有對待,有善緣、惡緣,就有這四種緣,全都是自己妄想業所召引的,不是別人帶給我們的。

勿以善法為執著的借口

學佛要依四依法修學,無論是在解門上或是行門上,四依法都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學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學佛人修學過程中依人不依法,佛法就會衰敗,所以現在叫末法,就是因為依人而修的多。佛法的興盛與衰敗,就全看學佛人是否能依佛陀教誡修學。想學佛必須要依止這四個教法,四依法教導我們:首先要「依法不依人」。再來是「依義不依語」,「義」即是依佛在經典中所說的義趣,而不是只依表面的言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教誡學人在所有佛法當中,要選擇「了義法」,了義就是契合自己的根器,於了生死又能夠真正得究竟利益,這是了義。再來就是「依智不依識」,「識」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妄想,也就是情見;「智」就是智慧,無論看經解經,處世待人接物,都要依智慧,不要依情執、識見。

在我們道場這裡,提倡念佛、講經、聽經、專修專弘,並沒有流通《弟子規》、《感應篇》這些世間的典籍。雖然沒有流通並不代表不需要,做為一個佛弟子,若沒有具備這些人天的條件,連人都當不成了,更遑論想成為一個學佛人。但是現在你已經發心學佛,有道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宿世善根相當的深厚,不往菩提道上勇猛精進,求得解脫,反而退轉道心,退回去學這些人天善法,那就不是一個佛弟子該有的行徑。講座的內容是這意思。並不是說人天法不對或不好。

眾生聽經不外乎就是墮在兩邊,聽到自己貪愛的,想:正合我意,深得我心,這法師說得好,這道理說得很對。等聽到要放下、捨棄自己的貪愛、執著或好求,就生出種種疑惑,找出種種問題、借口,認為:「學佛修行有必要這樣或有必要那樣嗎」?種種的問題、借口,無非是在遮掩自己對娑婆世界的看不破、放不下及種種貪戀不舍。就是對六道輪迴苦覺悟得不夠,還不明白真相,想了生死的心還不真切。在精舍熏修的同修們,善根都非常的深厚,也都已經在學佛,這些人天善法的基礎,相信大家也都具備。你真正發心向菩提道上學習、前進,就不要再退轉。有很多人是自己放不下對世間的貪愛、執著,就拿著世間孝道的說法,來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對世間的貪戀,還說這是學佛的基礎。這樣就不是學佛了。你學這些世間的東西,用這種貪染心在學,用愛欲心在學,以放不下的心在學,保證你學佛不會成就。即使念再多的佛,把《弟子規》、《感應篇》都做到了,充其量也還是個世間人,絕對不能往生凈土,這是真正凈土宗的教義。在這裡一定要說出來,讓大眾能夠真正搞清楚。凈宗往生的關鍵在於「信願持名」。如果不是真正發出離心,即使你把人做得再好,還是個世間人。

反觀:像張善和,他是個屠戶,造了一輩子殺業;阿闍世王殺父害母,惡事做盡,臨命終時,他們真誠懺悔前愆,真正發出離心,真正學佛,他們能了斷生死,靠的是信願。要是一念情執升起來,這叫依識,依著你的情識去造作、修學佛法,這都不能成就,更不要說依世間的典籍了。即使是依《無量壽經》你也不會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很多人都誤認為學佛,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了,這實在是佛門的衰相!學佛如果只是要做一個世間人,那可以不用學了,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世間人,世間人有的貪瞋痴你都有,世間人有的愛欲心你也都有,殺盜淫妄也許都做過。學佛若只是想學做個世間人,那就白學佛了。世間的好人,雖然離了殺盜淫,但是出不了三界,事相上也許不放逸,心裡上生死根株卻沒有斷。佛法講的是解決生死根本的方法,不是教我們做世間的大好人。不是不說,不是不提倡,真是因為眾生的情見太重,再一提倡世間法,依這些世間的書籍學習,你去看了只會增長情見。所以才會有人學佛學到後來退心,去搞情情愛愛。學那些不能得解脫,只會越來越苦!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這是大家要能夠明白的。這是「依智不依識」。

為什麼佛教講「慈悲」,不講「愛」這個詞?佛法的遣詞用字,具足了高明善巧的智慧,眾生愛欲的習氣深重,聽到「愛」這個字,想的就是男女,想的就是家庭,就是世間情情愛愛,所以佛不用這個字。佛用「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釋迦牟尼佛用詞的高妙,祖師大德們翻譯經典時,文字的善巧,讓大家看了經典,能夠幫助自己把煩惱放下,把所貪愛的放下。貪心、愛欲心正是讓人痛苦的根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讀佛教的經典,經典無論是在文字上,或在義趣上,都可以給與大眾真實的利益。我們落實《無量壽經》的教導,「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大家在精舍這裡,想要請世間的典籍,是請不到的,因為根本不流通。精舍里所流通的法寶,都有經嚴格的把關,對於一間新成立的道場,剛開始要建立道風、學風的時候,這是相當的重要。夏蓮居老居士說:「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一間道場成立,它的道風、學風、宗旨,如果不清不楚,後面的學人就無從依止。所以要依佛教的經典,依祖師大德的開示,依祖師大德的註疏,因為他們都是真正有修有證的過來人,依他們的路子走,依止他們的方法來修學,必然能夠跟他們一樣得以成就。如果依世間人寫的這些世學,你要看寫這些東西的人有沒有學佛?如果有學佛,他了生死了沒?他是怎麼往生的?是自在往生,或者仍隨業受報往生?《了凡四訓》這書固然好,但大家想想看;憨山大師、了凡先生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明心見性了,可是了凡先生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還想要做官,想要長壽。雲谷大師也很慈悲,教他持「准提咒」,也確實有效,他雖也得到了利益,但是比起憨山大師,那他是遜色許多了。憨山大師遇到雲谷禪師,受教後是真正明心見性,是了生脫死,把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都放下了,真正得大自在。這才是佛法帶給眾生的真實之利。所以修行要學古德,依古德修學才不會自失大利!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境緣,或是什麼樣的人事環境,是富貴也好,是貧窮也罷,其實全都離不開煩惱,沒有誰是特別的,全都一樣是帶著貪瞋痴的煩惱習氣。只有佛法能夠幫助你,把煩惱的根斷掉。這件事用世間的典籍絕對做不到,要是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出世,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就是因為世間的這些外道法,沒有辦法令眾生真正的解脫,沒有辦法「複本心源,究竟清凈」。所以佛才出世在印度,示現作佛。

這個道場學風、道風就是如此。很多人來精舍這裡,想請世間的書,我們會跟他講,這些書別的地方有,精舍這裡專門流通佛陀正法,流通的是佛法,專修專弘。佛法要有人講、有人流通,如果不講不流通那就是滅法,那後來的人就沒有辦法學佛了。我們會堅持這樣做下去,這樣大家來精舍修學,才能夠得到最純正的教法,大眾的護持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果這裡只是一個流通世間法、講世間法的道場,那就是夾雜,就是不純。就好像金子里摻有雜質就不是純金。這是要大家能夠清楚明白精舍的學風、道風。

也不是說你學佛,世間事都不要做,也不孝養父母,也不奉事師長了。佛法的根本確實是建立在師道上,但是,像凈業三福,如果你只做第一條,那充其量只是個世間人。要包含第二福,這是出世福;要包含第三福,這是大乘福報,凈業三福三條是合起來看,合起來落實,才叫凈業三福,如果只做第一條,叫染業三福,這業不凈。只持守第一條,那只是個世間的好人,不是出世間,因為你的業不清凈。如果只做到第二條,雖然比第一條清凈了,但是心仍舊是小乘,沒有發大乘心,不是菩薩心,也不算是究竟清凈!所以一定是三條全部落實,不會是只要前面兩條,或是只要後面那一條,那就不圓滿。三條合起來,你對凈土修學才能夠有根基,才真正會有根本,才知道該怎麼發心,怎麼用功,怎樣解脫煩惱。

在眾生分上,譬如說你接觸到世間法,你所起的就是世間意,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你世間心重。佛法講的是心法,展現出來的就是孝悌忠信,沒有障礙,只是在行孝悌忠信的時候,心必須是離相的,是無所著的。但世間人是有所著,所以稱為世間法。如果你無所著而行孝悌忠信,那就是出世法。是有心法在裡面,這要相當的清楚。雖然事相上做同樣的事情,境界卻不相同。這就是經典上講的,雖然跟佛菩薩站在一塊,處在同一個屋檐下,佛菩薩入的是華嚴法界,你在人天法界,是凡夫的境界。你對境動念,起的是愛憎取捨;菩薩對境生心動念,起的是慈悲喜舍,絕不一樣。菩薩生心動念是真如的作用,是大慈大悲的作用;而凡夫是識心的作用,自私自利的作用。所以,同樣做一件事情,凡夫是先為自己想,而佛菩薩能為眾生想,卻沒有自他二相,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佛法,是「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但是你要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少不得要用功一番,要先離相,要先捨棄所貪愛、所罣礙的,真正能捨棄了,之後才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如果一開始就想要達到佛菩薩的境界,功夫不夠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經典上說的:末法有眾生很發心,想要利益眾生;但是自己貪瞋痴不斷,煩惱習氣不斷。無有是處。自己既無道力,又沒有功夫,就要去幫助眾生,只怕自己會被眾生度走,也會變成眾生,要知道自己的根器。大家現在已經發心學佛了,就不要再退轉,回去學什麼《弟子規》、《了凡四訓》,說實話,那是給不願意學佛,不是真正想了生死的人種一點善根,拿來培植善根用的。已經能學佛法又能修行了,善根福德因緣就不可思議了!所以只要專註在你現前所學的就好,發真信切願,一心一意的念佛、讀經、用功,就能夠了斷生死,這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善,這才是真正的善人。《阿彌陀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講具足信願行的你們。具足信願,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又能真正念佛,那就是大善,這個都是經典上說的,不要錯解佛在經上講的意思,要會聽、要善學。

執著放下才是真功夫

念佛人最要緊的是要能夠放得下。要是放不下,那念佛念得再好再多都沒有用!學佛所講的功夫,是在於能放下。有些人以為,他學佛做人很圓融,很會搞人事,很會處理事情,能夠面面俱到,就以為是得了佛法的精髓。這不是智慧,這叫聰明。這是現今佛門裡面,常常看到的。聰明是從攀緣心來。一攀緣就黏著似的,就放不下,放不下,那就不是佛法。佛法講的是諸法空相,一切法本來是空的;若還有個心在攀緣、攀取,那就跟佛法不相應。

有些人常講:學佛要圓融,人事要圓滿。不是!學佛是要「放得下」才是重點。如果放不下,即使能做人做得再圓融,好人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這在儒家講,叫做「鄉愿」。如果你是這樣的話,那學佛沒有辦法得力,因為不是從心裏面發出來的智慧。那個叫「世智辯聰」。佛在《無量壽經》講:「世智辯聰」只能增益邪心,讓你的噁心、惡念更為熾盛。惡念不是只有指貪瞋痴,或是殺盜淫,這些還太粗;惡念就是對待的念頭,種種的能所,種種的是非,這些都是惡念。經典上講「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用世智辯聰修學佛法,就已經遭難了。這個難會讓人沒有辦法成就或往生凈土。尚且沒有辦法往生凈土,那想要開悟,想要見性,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學佛就要學得像佛,不要像個世間人。祖師講要學愚,愚就是愚笨,寧可愚笨,不要太過於聰明,聰明真的是害人,不但害人還害己!這個大家一定要能夠清楚。因為很多學佛的人,說自己是老修,學了很久,但是煩惱不但沒有斷,還天天在增長,還自認為很圓融,很會處理人事,這就錯解了佛法。印光大師講,修學佛法最怕的就是這種人,這種人來修學凈土,絕對不會有成就。喜歡營辦世間的事務,喜歡跟人家交際應酬,這都是攀緣心不息,念佛怎麼會得念佛三昧!沒有具足凈土宗「信、願、行」。信就是你相信!徹底的把自己的攀緣心給放下,這才真的有信。「願」就是願意求生凈土,願意把我執給轉變過來。「行」就是單提一念,這樣學才能夠得利益。不是能言善道,或是會講大經大論,或是有佛學博士這些高學歷,這都是事相上。你能用這些事相來利益眾生,放下自己的貪瞋痴,當然很好,如果反而增長了你的貪瞋痴,增長了世智辯聰,增長了邪見,那就要警覺,趕緊回頭。無論是身在什麼樣的職位,處在什麼樣的行業,都要勤覺察,所謂:「察過去習毋自欺」。要能夠覺悟,如果不能夠覺悟,一直這樣下去,這正是《圓覺經》上所說:「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在用功精進,但是煩惱習氣還是天天增長,一天比一天還執著。自己在執著,還認為自己有放下,這真的是迷惑到了極處。所以印光大師講:學佛人最忌諱的就是交際攀緣,喜歡營辦世間的事務,這不是圓融,這是世間意放不下,這是顛倒!

尤其有的同修年紀大了,本身又不一定是從年輕開始學佛,帶著世間的習氣會比較重一點,那就更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趕緊回頭,時間已經不多了。像普賢菩薩所說的:「如救頭燃」。就像頭上著火了,情況很危急,要趕緊撲滅。把所有的毛病習氣一起放下,通身放舍掉,一切不管,這樣才能有幾分相應。說「願生西方凈土中」,即使不求上品,只要下品,但下品一樣需要具足信願行,一樣要發菩提心,煩惱習氣雖然沒有斷除,但是也不能展現出來,起碼要伏得住!現在都伏不住,臨終怎麼伏得住!如果貪瞋痴熾盛,世間的習氣熾盛,念佛念得再多,再怎麼懇切,都是執著心沒有放下,要能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才不會雖然天天念佛,卻白做工。

誠心的真義

觀察現代人雖說自己要學佛,但卻有一點偷懶。因為教他要看古注,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他就會響應,不是告訴你看不懂,不然就是嫌字體太小,或是印刷不好…等種種理由。可是當要看他銀行存摺時,字更小,即使少一個零也都看得很清楚;當看他名下有幾間房子,幾輛車子,所有權狀的字也都看得很清楚;報稅的時候稅單一看再看,一絲不苟,深怕自己荷包受到損失;那些字都比經典小很多,裡面陳述的內容有的還非常複雜,比經文還要難懂多了,可是現代人的根器都很好,都能理解(大眾笑)!

所以這就表示他覺得佛法跟自己沒有切身利益的關係!沒能把佛法視同稀世珍寶般珍視,或者說,並沒有將佛法視同自己的財物、房產般重視,而深怕失去。沒有做如是念,這樣在學佛當中怎麼能夠得利益?

有些人你跟他提到要來道場修行用功,他就告訴你說腿酸、腳痛,早上起不來…種種的理由推託。可是說也奇怪,要是聽到哪一家名牌廠商大減價…一折、二折,三天前早早就帶著睡袋、帳篷去百貨公司門口,去排隊用功精進去了。這就是現代多數的學佛人。要他坐在道場念佛一個小時,他心靜不下來,就說很難過、很不舒服,渾身不對勁,甚至會覺得怎麼這麼嚴格?可是當他在散亂、攀緣、貪著世間的時候,忙著去追逐這些世間物慾的時候,可以三天前就去排隊,都不嫌累!上網聊天就精神很好,往往一聊就到半夜;可是,要他看經典、聽經、念佛、用功,不用半個小時就睡著了,還告訴你,今天上了一天班很疲倦,所以會想睡覺。明明在攀緣、在做世間事情的時候,都是不疲、不厭,不嫌累。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有沒有真真實實的想學?沒有把佛法當作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是不可須臾離的在看待?要是真正當一回事,就會犧牲自己的睡眠,甚至犧牲自己對種種世務的攀緣、執取,會為了佛法,放下個人身心的種種欲求,就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確實對自己切身有真實的利益,是不可須臾離,絲毫不能少。

如果自認學佛學了很久,在日常卻沒有在這裡用心體察,遇事總會覺得怎麼好像門都沒有進,連佛號也都沒有入到心裡,所聽聞的經教怎麼在身心上都不起作用,遇境界一來還是生心,照樣起煩惱,一點都不得力。接著就開始退心、退轉去學世間法,甚至搞名聞利養去了。還騙自己說這樣也是一種修行,學佛要先入世,然後再出世。結果修學尚不得力,也沒有功夫,入世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凡夫。菩薩入世是行菩薩道,反觀我們自己,連這些身外之物都還放不下,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眾生,還講說要度眾生。若在這上面不回頭、不留心、不用功,學到後來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退轉。退轉以後就會開始毀謗佛法,甚至說佛法不靈,說修學佛法沒有效果,不能實際受用…等等。實際上不是沒有效果,是自己沒有用功,沒有從起心動念的當下,在生活中省察自己,究竟把什麼當作是最重要的。要是把學佛當作最重要,那你必然於其中得利益。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敬不是只有跪在佛菩薩面前,向佛菩薩磕頭。而是當你在攀取、貪戀世間的時候,你把世間事誤當作最重要的時候,當下能一念覺察、反轉,能回過頭來。這是「對境不迷」。「一念不生」這叫做「誠」。就看能不能仔細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存心及用心。佛在經典上講:「諦審諦觀。微細詳審。」「審」就是審查的意思。能夠諦觀、能夠審查,在你身心上、生活中,自然都會得到佛法的受用,會覺得學佛是很歡喜的事,學佛會覺得法喜充滿,煩惱消除,進而成佛做祖。一切就看自己日用平常時,對境時,能不能在起心動念處去留意、去觀照。

很多人學佛,自己不用功,也放不下世間意,就說:我念一句佛號就好。雖然祖師大德也是這麼說的。但祖師大德是通身都放下了,那當然可以一句佛號就好。那自己呢?其實是什麼都放不下,還說只要一句佛號就好。這樣佛號起的作用,只有福德的作用,沒有功德。功德是在於你有沒有「出離心」?念這佛號當中,有沒有「信、願、行」?果報全在於自己的用心。

這佛號就是福德,來生可以生天去享福。有這福報還是因為除了念佛外,你身語意業三業的行為造作,也還是善的。如果只有念佛的口業善,心行不正,身行不善,只積了一點念佛的福,那就到三惡道去享福。

學佛如何不退轉

學佛常聽到要「解行相應」,「解」就是要去了解,了解以後才會心開意解的去「行」。「行」就是要能證解,就是證明你所解的沒有錯謬,這叫「解行相應」。

學佛往往有很多的疑惑,例如:不曉得什麼是佛法?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要學覺悟,覺悟又是要覺什麼?為什麼要覺悟?這些都是要了解的。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搞清楚,沒有弄明白,在修行的道路上,會感覺相當的無力,久而久之就會退心。所以「解」在佛門裡面是相當重要的。了不了解?有沒有理解?有沒有心開意解?真心開意解才能夠去做。

如果對於佛法不了解,想要修行當然不知從何入手。你要去看「認識佛教」,要去了解佛門說的「解」並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也不是學術,因為這些都不能幫助我們去「行」,反而只能增長邪見,卻不能夠讓我們在菩提道上有所增進。所以要知道佛門講的「解」,不能把它當作是一種文字知解,而是要把心打開,把自己的我執我見放下,才能對佛菩薩在經典上所教誡的、祖師大德所開示的透徹了解。如果只是文字的解得,那就叫「知解」,或叫「文字學人」,學禪的人就叫「知解宗徒」。所以在聽經時,為什麼不讓大家抄筆記?因為抄筆記容易落在文字知解上,你所學的是文字,文字對學佛並沒有很大的幫助,它只是一把鑰匙,重點是你要能入門,如果錯把鑰匙當作是門,那就搞錯了。《法華經》上講的:「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一旦執在文字上,就沒有辦法入門,沒入門就沒有辦法真正去「行」,沒有「行」就不能證明佛所說的這些經典義趣是完全正確的。所以,學佛還是要從根本上下手,能夠理解才把心中的疑惑放下,給解開來,心中的疑惑能解開,就能夠徹底的去做。

譬如說「吃素」,要想到為什麼要吃素?要去理解吃素的意義和好處,才能把對吃素的疑惑給轉過來。譬如說「布施」,要知道布施的意義是什麼?不是人云亦云,聽道場法師講,布施會有很大的功德,就也來做布施。可是自己貪功德的心並沒有布施掉,想要名利的心沒有布施掉。雖然布施出財物,內心反而執著功德相、名利相,那就不是布施波羅蜜。凡夫修布施行,心裡有貪念反成罪行,有慢心那就造罪業,要是能真正把「我」放下,做到無我利他則這個布施就有福。對佛法不了解就要來聽經,如果以為這些經典都聽過,都已經知道,而不來聽經,就會錯失大利。如果你真正想學,就會萬緣放下,再沒有空,你都會找出時間來,這叫做真正來學佛、來求法,那這一生一定會有成就,煩惱一定可以斷除,在佛法裡面絕對可以得到法喜充滿。所以全在於自己能不能發心,而不是我們有沒有空。常常看到有些人,一勸請他來道場共修、聽經聞法,就說他有多忙根本沒有空,有多累。可是很奇怪,一搞起世間事就精神百倍,但是叫他念佛或聽經,不到三分鐘就睡著了。可是在家看電視,連續劇卻可以看一、兩個小時,這就是昏沉蓋重。昏沉蓋重就是心昏意亂,所以一接觸到清凈的法音,業障就會冒出來,顯現的相就是昏沉或是散亂。

所以說學佛初步在於理解,要是不解,或是錯解、或是誤解、或是只解得一半,那修學就會不得力。


推薦閱讀:

睡覺前躺在床上,或者說不用打坐的姿勢可以一心持佛號嗎?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嗎?
妙建法師:真修行人法互鑒 得加持觀師如佛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一九九集(國語)視頻、文字
現在很多人都是假修行,哪裡有真修的人呢?
【雙修小論】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