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代的「互聯網」

        題壁,是指將有關文字或圖畫題寫在寺壁、驛壁、屋壁、橋樑等建築物的壁面上,以傳播信息、發表言論、發布文學或書法繪畫作品等。題壁,是一種真正的原始意義上的「平面」媒體。  文字題壁,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王逸《楚辭章句序》里說屈原「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代,題壁已成為發布公文詔令的傳播手段。《風俗通義》里就有「光武中興以來,五曹詔書,題鄉亭壁」的記載 。   「題壁」二字連用,大約始於梁簡文帝蕭綱。《梁書》卷四《本紀》載:「初,太宗見幽縶,題壁自序云:『有梁正士蘭陵蕭世纘,立身行道,終始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至於此,命也如何!』」 中唐以降,題壁之風大盛。到了宋代,題壁更成為一種日常性、普遍性的大眾傳播方式。  說起宋代的題壁,很有點像當今的互聯網。雖然題壁這種原始的傳播方式,在傳播功能上無法跟現代電子化的互聯網相提並論,但在信息傳播層面上,有些特點卻頗為近似。姑且作一番以今類古的比附,來說明宋代題壁普及的程度及其傳播特點。     一、「發帖」的便捷性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當今的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即時性和無償性四大特點。開放性,是指一般網路所載信息,都是公開的,無論是政府網,還是個人主頁,人們可以任意光顧、瀏覽、下載和查詢。自由性,是說個人上網發布信息、發表言論,是自由隨意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需像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那樣接受各種審查(當然違法的信息除外)。在當今所有大眾傳媒中,大概只有在網路上,普通民眾才享有這種自由發布信息、言論和作品的權利。即時性,是說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想要發布的信息、言論或作品傳到網路上,讓別人及時瀏覽閱讀。無償性,是指互聯網上,一般信息、言論和作品的發布及下載,都是免費的、無償的。   宋代的題壁,也具有這四個特點。   先說開放性。宋代題壁,一般都是題寫在人群聚集比較頻繁、客流量比較大的寺廟、驛站、公私房屋、橋樑等開放性的牆壁上,以便過往行人觀看瀏覽。宋代朝廷常用題壁來發布詔書政令,其中明文規定要在「要害處」、「要路」上題壁發布。比如,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己卯頒行的《兩川罷酒酤等詔》說:  宜令諸州自今只織綾羅?絹絁布錦等,余悉罷去。限詔到,各於要害處粉壁,揭而示之 。   乾德二年正月乙巳頒行的《禁越訴詔》也明文規定:   仍令諸州府於要路粉塗壁,揭詔書示之 。  其他詔令里,也寫明了類似的要求:   歲輸租調,亦如復業之制。仍於要害處粉壁,揭詔書示之 。   仍於諸路粉壁,揭詔書示之 。   仍令州縣於要害處粉壁,揭詔書示之 。   仍令有司件析,頒行天下。揭於版、懸於官寺之屋壁以遵守焉 。  所謂「要害處」、「要路」,是指便於民眾觀瞻知曉的路旁建築物。詔令的內容,當然要求對大眾開放,使之遵照執行。   從這幾則詔令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宋代題壁,一般是先將牆體刷白,然後在上面用墨水寫字,以便醒目易認。詔令里所說的「粉壁」,就是指用石灰水將牆壁刷白 ,然後在白色牆面上書寫詔令。這種傳播方式,中國許多鄉村至今還在使用,地方政府將有關法規政令和告示寫在公眾容易見到的牆體上,讓大眾知悉。  至於個人題壁,就像當今在網上發帖一樣,當然也是面向公眾開放的,不但不怕別人看到,而且希望看到人的越多越好。試舉一例:      蜀路泥溪驛,天聖中,有女郎盧氏者,隨父往漢州作縣令。替歸,題於驛舍之壁。其序略云:「登山臨水,不廢於謳吟;易羽移商,聊紓於羈思。因成《鳳棲梧》曲子一闋,聊書於壁,後之君子覽之者,無以婦人竊弄翰墨為罪。」詞曰:「蜀道青天煙靄翳。帝里繁華,迢遞何時至。回望錦川揮粉淚。鳳釵斜嚲烏雲膩。 鈿帶雙垂金縷細,玉佩玎璫,露滴寒如水。從此鸞妝添遠意。畫眉學得遙山翠。」     很顯然,這位盧氏女郎題詞於壁,是期待過往君子能夠瀏覽見到,只不過是希望不要責怪她以女子的身份來舞文弄墨而已——在宋代,女子公開發表作品,是一種不被社會認可的行為,所以公開發表詩詞作品的李清照,常常會受到男性士大夫的指責和冷眼 。    網路上如果發的帖子被刪,還可以再傳。宋代人題壁,如果被損毀或覆蓋,題壁者可以再度書寫。比如:  大庾嶺上有佛祠,嶺外往來題壁者鱗比。有婦人題云:「妾幼年侍父任英州司寇,既代歸,父以大庾本有梅嶺之號,今蕩然無一株,遂市三十本,植於嶺之左右。因留詩於寺壁,今隨夫任端溪,復至此寺,詩已為杇鏝者所覆,即命墨於故處。」詩曰:「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見梅。輟俸買栽三十樹,清香留與雪中開。」好事者因此夾道植梅多矣 。   這位匿名女子,幼年隨父過大庾嶺(亦名梅嶺)時,乃父買梅三十株栽於路旁,她題詩於壁以記其事。長大出嫁後,隨夫赴任時重過其地,當年自己的題壁詩已被覆蓋,於是重新「命墨」,再次在原寺壁上書寫舊作。有意思的事,她這一書寫,引來好多過路之人也在路旁種植梅花,使梅嶺成了名副其實的梅花嶺。  次說自由性。就像今人可以自由隨意地在網路發帖或寫「博客」日誌一樣,宋人可以自由隨意地題壁,發表言論和詩詞作品。題壁的內容,可以是警句格言,也可以是詩詞作品。南宋初胡仔就搜集了不少別人題壁的格言警句:   予嘗於驛壁見人題兩句云:「謀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方是閑。」    余嘗於驛舍壁間,見有人題云:「悠悠前途,莫問榮枯,得之本有,失之本無。」    題壁者,不受身份的限制。不分性別,男人女人均可;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名流草根都行。只要會寫字,只要想發表,都可以隨意題壁。無處訴說時,可以題壁向天傾訴:      建炎初,有婦人題黃連步接官亭之壁云:「妾,鄱陽人也,女工之外,從事詩禮,不幸嚴霜下墜,泰山其頹,飄泊一身,所適非偶,薰蕕同器,情何以堪。昨浮家洞庭,怒帆一張,良人倐為鬼錄。吁!臣不事二主,女不事二夫,其奈何哉!偶攜稚子,來登客亭,感時傷心,遂成小絕,知我者其天乎!詩云:故里蕭條一望間,此身飄泊嘆空還。感時有恨無人說,愁斂雙蛾對暮山 。    鄱陽女子,連遭不幸,先是父親去世,隻身飄泊,無奈出嫁,不料一夜之間,丈夫忽成水鬼。夫死子幼,未來該如何生存!她孤苦無援,只好借題壁來傾吐內心的痛楚。   埋藏在心中的愛情,不便對人說,也可以匿名題壁,無聲地傳達,或者心上人看見了,也能明白她那份深藏於心的戀情:      宣和間,有題於陝府驛壁者,云:「幼卿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締姻,父母以兄未祿,難其請,遂適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職教洮房,而良人統兵陝右,相與邂逅於此。兄鞭馬略不相顧,豈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聚花驄。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幼卿」也許是女子化名。她早年與表兄同學,兩情相悅,因家人反對而未成眷屬。幾年後,兩人不期而遇,表兄裝著沒看見,揚鞭躍馬而去,而幼卿還心存愛戀,於是賦詞一首,題於壁上,希望表兄見到,能讀懂她的心。這些女子的心聲,如果不是利用題壁,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媒介能夠讓公眾知曉。    如今網路上發表作品,沒有準入的門檻,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傳到網上,讓人們「奇文共欣賞」。宋代題壁,也是如此,不管寫得好不好,都可以自由地題壁發表作品:     龍溪遊子西,赴江西漕試,登酒樓,逢諸少年聯座,不知其為文人。酒酣,諸少年題詩於樓壁,旁若無人。子西起借韻,諸子笑之。既而落筆,詞意高妙,諸子恍然潛遁 。     酒樓中的幾位少年看來只是粗通文墨,就「旁若無人」 地題壁寫詩,本想露上一手,不料遇到文筆高妙的遊子西,自知不是對手,只好知趣地悄悄溜走。   雖然題壁發表作品,不分水平高低,不論名氣大小,但名流大腕的作品,總是更受歡迎。就像當今名星、名流開的博客更受網民關注追捧一樣。碧紗籠壁的故事,最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世傳魏野嘗從萊公游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游,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 。    萊公寇準是名流顯宦,魏野只是草根隱士,所以兩人同時在僧舍題壁,待遇卻大不相同。寇準的題壁,被僧人用碧紗籠護之,而魏野的題壁,則任憑塵蒙灰蓋。    如今許多門戶網站,為了提高網站的點擊率,採取各種方式,吸引名流、名星到其網站開博。五代宋時的寺廟,為了聚集人氣,常常粉好牆壁,邀請名流來題壁書寫。    比如,五代的楊凝式,是著名的書法家,書法自成一體。住在洛陽時,常常遊覽寺廟,喜歡題壁書寫,寺觀牆壁之上留滿了他的筆跡,「僧道等護而寶之」。楊凝式沒有書寫到的地方,寺僧就把牆壁粉刷「光潔」,等楊來揮寫。楊來寺院後,「見其壁上光潔可愛,即箕踞顧視,似若發狂,引筆揮灑,且吟且書,筆與神會,書其壁盡方罷,略無倦怠之色。遊客睹之,無不嘆賞」 。   宋代,也時常有僧侶請求當時著名詩人題壁的情況。梅堯臣就有詩說:「老僧掃壁持筆硯,請予強此題歲年。」 蘇轍也有詩說:「有僧訪我攜詩卷,自說初成凈照堂。求得篇章書壁素,不論塵土漬衣黃。」 陸遊也在詩中常常提到「僧乞新詩題院壁,人扶半醉下樓梯」, 「掃壁有僧求醉墨,倚樓無客話清愁」 。梅堯臣、蘇轍和陸遊,都是詩壇大腕,因而寺僧常常請他們題壁。    題壁有兩種情形,一是作者自己題壁上傳,另一種是作者寫好作品後由他人題壁上傳。後者像是今天網路的「轉貼」。作者自已題壁上傳,一般情況是邊構思,邊題壁,即寫作與題壁同步進行。而別人轉帖題壁,在時間上相對要滯後一些。寺僧常請名家詩文題壁,有的是名家本人親筆題壁,相當於今天在網路上直接發帖;有的則是名家寫好作品後由寺僧安排人書寫上壁,相當於「轉帖」。   再說即時性。宋代書面的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有題壁、石刻和雕印(含單篇作品印賣、文集刻印等)三種 。就其發布的速度而言,首推題壁。石刻,需要將天然石板打磨加工成石碑,再由刻工刻入文字,然後拓印成文本,這幾道工序的完成需要相當長的工時;而雕印,更需要製版、排版、印刷等工序,也同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只有題壁,作者可以不需要其他中間環節,就能直接地將有關信息、言論或作品在第一時間題寫到牆壁上,就像當今的網路發帖一樣,可以一邊寫作一邊上傳。寫作的完成,同時也是題壁傳播的完成。  比如,蘇軾貶謫海南北歸時,途經大庾嶺,受到一村店老翁的關心禮遇,蘇軾很感動,立即在他店鋪的牆壁上題詩一首:     東坡還至庾嶺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問從者曰:「官為誰?」曰:「蘇尚書。」翁曰:「是蘇子瞻歟?」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是天祐善人也!」東坡笑而謝之,因題一詩於壁間云:「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夾道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南宋詞人陳人傑曾在杭州酒樓,酒酣耳熱之際,有感於銷金窩臨安消磨了當時男子漢的英雄氣概,當即揮筆賦《沁園春》詞一首,題於酒家壁上,以抒發胸中的憤懣。其詞序云:     予弱冠之年,隨牒江東漕闈,嘗與友人暇日命酒層樓。不惟鍾阜、石城之勝,班班在目,而平淮如席,亦橫陳樽俎間。既而北歷淮山,自齊安溯江泛湖,薄游巴陵,又得登岳陽樓,以盡荊州之偉觀。孫劉虎視遺迹依然,山川草木,差強人意。洎回京師,日詣豐樂樓以觀西湖。因誦友人「    跟陳人傑差不多同時的敖陶孫,在杭州三元樓題壁諷刺宰相韓侂胄,詩沒寫完,就被特務發現,捕吏過來逮捕他,好在他警覺性高,迅速化妝成酒店服務員與捕吏擦肩而過,終於逃過一劫:      慶元初,韓侂胄既逐趙忠定,太學諸生敖陶孫賦詩於三元樓云:「左手旋乾右轉坤,如何群小恣流言(原註:「又曰:群邪相煽動謠言」)。狼胡無地居姬旦,魚腹終天吊屈原。一死固知公所欠,孤忠幸有史長存。九泉若遇韓忠獻,休說如今有末孫(原註:「又曰:休說渠家末世孫」)。」陶孫方書於樓之木壁,酒一再行,壁已不復存。陶孫知詩必已為韓所廉,則捕者必至,急更行酒者衣,持暖酒具下,捕者與交臂,問以「敖上舍在否?」敖對以「若問太學秀才耶,飲方酣。」陶孫亟亡命,歸走閩。後登乙丑第 。    這件事足以見出題壁傳播之即時性、快速性。    如今網路的即時通信,像MSN和QQ聊天等,當對方不在的時候,訪客可以留言。宋代題壁,也有留言的功能。訪人不遇,就在人家牆壁上留詩一首,表明自己曾經來過 。如,王安石曾「訪一高士不遇,題其壁,曰:「牆角數枝梅,凌寒特地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在即時通信中,客人留言,主人看到後一般會即時回復。在宋人題壁中,也有這種互動方式。蘇門四學士中的張耒和晁補之,曾經聯騎訪陳師道,適逢陳外出,於是,張、晁二人「題壁而去」。師道回後見題壁,立即賦詩回謝:「白社雙林去,高軒二妙來。排門沖鳥雀,揮壁帶塵埃。不憚升堂費,深愁載酒回。功名付公等,歸路在蓬萊。」    還有一例,比較有趣。     余儔字季倫,號痴齋,吾鄉詩人也。章泉先生雅愛之。作書,使袖訪韓仲止,及門,候謁甚久。將命者出,扣所由來,久猶未出。余題二詩壁間云:「謁入久不出,兀坐如枯荄。蒼頭前致詞,問我何因來?士節久雕喪,人情易嫌猜。本無性命憂,不去安待哉。」其二云:「名聞由昔者,禮進合欣然。古有不屑教,意令加後鞭。尚書八座貴,吏部一燈傳。驚代文章伯,曾容賈浪仙。」已,乃拂袖去。仲止見詩,遣人追之,余竟不返 。    詩人余儔,經章泉先生(趙蕃)推薦,去拜訪名流韓仲止(號澗泉),韓半天不出來接見,只派侍者出來詢問來者是何人。余儔一生氣,就在壁上題詩二首後憤然離開。這好比QQ里主人「隱身」不出現,訪客來了呼喚也不露面,訪客只好留言後離開。   復說無償性。宋人題壁,都是免費的、無償的。題壁和觀賞題壁,是宋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已經形成了習慣,因而宋代的公共牆壁特別是寺壁、驛壁等,都是事先粉刷好了的,專供過往行人題壁和觀瞻。  如果是私家牆壁,似乎另當別論。當然不是說在私家牆壁上題寫要收費,至少要獲得主人家的許可認同,否則會引起糾紛。劉攽《中山詩話》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豁達老人喜為詩,所至輒自題寫,詩句鄙下,而自稱豁達李老。嘗書人新素牆壁,主人憾怒,訴官杖之,拘執使市石灰,更圬漫訖,乃得縱舍 。      一位自稱豁達李老的人喜歡寫詩,走到哪兒都愛題壁露上一手,但水平低下。一次,未經主人允許,就在人家新刷白的牆上題詩,弄得主人十分惱怒,將他告到官府,並把他拘留。最後官府調解,讓他買些石灰重新將牆體刷白,才被釋放。如果是蘇軾那樣的名流題寫,主人恐怕不會「憾怒」,反而會覺得蓬蓽生輝。看來,當時在公共建築物上題壁,是自由的、免費的;在私人屋壁上題寫,則是有「條件」的,至少題寫的作品或書法不能讓人反感。      二、瀏覽的日常性   宋代文人每到一處,都要觀看題壁的言論、作品,就像今天都市裡的人,每天都要上網瀏覽新聞信息或視頻一樣。如今上網,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題壁和觀壁,則是宋代文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周邦彥《浣沙溪》詞說的「下馬先尋題壁字,出門閑記榜村名」, 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宋人每到一地,先看題壁的習慣。不止周邦彥提到這一點,陳師道也有詩道:「朱闌行遍花間路,看盡當年題壁處。」 陸遊也有詩句說:「道左忽逢曾宿驛,壁間閑看舊留題。」 朱熹有《宿梅溪胡氏客館觀壁間題詩自警二絕》詩 ,姜夔《阮郎歸》詞也提到「與君閑看壁間題」 。   旅途奔波勞頓,來到驛站客舍,看看壁間題字,既可以休閑消遣,打發時光,也可以了解親朋友好的情況。如果看到親友的題壁,自然會感到親切和慰藉。周煇就談到過這種情況:     郵亭客舍,當午炊暮宿,弛擔小留次,觀壁間題字,或得親舊姓字,寫途路艱辛之狀,篇什有可采者 。  我們試舉二個「下馬先尋題壁字」的具體實例。      晏元獻公赴杭州,道過維揚,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誦壁間詩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終篇者無幾。又使別誦一詩云:「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儀鳳終陳跡,鳴蛙只沸羹。凄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徐問之,江都尉王琪詩也。召至同飯,又同步游池上。時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自此辟置。     山谷南還至南華竹軒,令侍史誦詩板,亦戒勿言爵里姓名。久之,誦一絕云:「不用山僧供張迎,世間無此竹風清。獨拳一手支頤卧,偷眼看雲生未生。」稱嘆不已,徐視姓名,曰:「果吾學子葛敏修也。」   晏殊途經揚州大明寺,閉目徐行,讓侍從為他朗誦壁間題詩,讀了幾首,都不合意,只有其中一首最讓他欣賞,問是誰所作?侍從根據署名回答說:「江都尉王琪。」黃庭堅南還途中也讓侍從誦讀題壁詩,聽完後,他就猜是其門生葛敏修所作,一看署名,果然不出所料。    再看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的一條記載:      所至驛舍旅邸,留題壁間,亦多有可取者。見李仲南丙言臨安旅邸壁間一絕云:「太一峰前是我家,滿床書籍舊生涯。春城戀酒不歸去,老卻碧桃無限花。」又言建州崇安分水驛壁一絕云:「江南三月已聞蟬,麥熟梅黃繭作綿。料得故園煙雨里,輕寒猶作勒花天。」又呂叔潛大虯言鎮江丹陽玉乳泉壁間一絕云:「騎馬出門三月暮,楊花無奈雪漫天。客情最苦夜難度,宿處先尋無杜鵑。」三詩皆可喜,然皆不著名氏也 。    從前兩則材料的「戒其勿言爵里姓名」和此則的「皆不著名氏」來看,宋人題壁,有的署名,有的不署名。這就像當今網路發帖,有的是「實名」、有的是匿名一樣。   題壁傳播,畢竟有其局限性。首先,作為傳播載體,牆壁是固定的,靜止的,不能移動,因而接受者只能親往「現場」觀看傳抄,不能直接同時異地觀看(傳抄轉寄後觀看,另當別論),接受的空間廣度受到限制。這方面,它的功能明顯不如石刻或雕印,石刻拓印本和雕印本,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交換。而題壁,則無法直接進入流通領域。其次,牆壁暴露在外,字跡容易褪色,室內的牆壁,保存的時間會相對長一些,戶外的牆壁,日晒雨淋,題壁的字畫就不容易保存長久。而牆壁自身也容易倒塌傾毀。正因為如此,宋代文人士大夫,很注意搜羅保存題壁的文字和詩詞作品。如劉昌詩說:       道途間題壁有可采者,嘗記《生查子》一首,甚工。云:「愁盈鏡里山,心疊琴中恨。露濕玉蘭秋,香伴金屏冷。雲歸月正圓,雁到人無信。孤損鳳凰釵,立盡梧桐影。」蓋魏子敬詞也。       紹興間,康伯可過臨江,游慧力寺,題二詩於松風亭壁。今遺墨不存,因錄以備忘。其一:「天涯芳草盡綠,路傍柳絮爭飛。啼鳥一聲春晚,落花滿地人歸。」其一:「江上濃雲曉未開,瘦筇支我上蒼苔。春寒前日去已盡,今日又從何處來。」      所謂「錄以備忘」,表明劉昌詩是有意搜羅,以廣其傳,以久其傳。洪邁《容齋隨筆》也記載:       英州之北三十里有金山寺,予嘗至其處,見法堂後壁題兩絕句。僧云:「廣州鈐轄俞似之妻趙夫人所書。」詩句灑落不凡,而字畫徑四寸,遒健類薛稷,極可喜。數年後又過之,僧空無人,壁亦隳圮,猶能追憶其語,為紀於此。其一云:「莫遣鞴鷹飽一呼,將軍誰志滅匈奴。年來萬事灰人意,只有看山眼不枯。」其二云:「傳食膠膠擾擾間,林泉高步未容攀。興來尚有平生屐,管領東南到處山。」蓋似所作也 。    洪邁早年過英州金山寺,見壁上有俞似所作、其妻趙氏所書的二首詩。數年後再次經過,牆已毀塌,詩已無存。他根據追憶所得,載之於《容齋隨筆》。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題壁作品,基本上是當時人搜集整理後,記入相關詩話詞話和野史筆記里,才得以流傳下來的。      三、「跟帖」的累積性      如今互聯網上,有發帖者,有讀帖者,更有「跟帖」者。樓主發帖之後,後來者跟著發表評論意見。有意思的是,宋代題壁,也有這種「跟帖」現象。如:      張唐卿進士第一人及第,期集於興國寺,題壁云:「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有人續其下云:「君看姚曄並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後果終於京官。」     仁宗景祐元年,張唐卿狀元及第,十分得意,題壁說,咱一舉就中狀元,再過十年就可以當宰相了。「壁友」們看不慣他的輕狂,於是「跟帖」說,別得意太早,君不見真宗朝狀元姚曄和梁固,都沒做到朝官呢,說不定你老兄也不過如此。後果不其然。   如果題壁事涉女性生活,「跟帖」評論的人會更多,可以累積到上百條。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載:       信州杉溪驛舍中,有婦人題壁數百言。自敘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職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於杉溪。將死,乃書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狀,恨父母遠,無地赴訴。言極哀切,頗有詞藻。讀者無不感傷。既死,藁葬之驛後山下。行人過此,多為之憤激,為詩以吊之者百餘篇。人集之,謂之《鹿奴詩》,其間甚有佳句。鹿生,夏文莊家奴,人惡其貪忍,故斥為「鹿奴」 。     故事大意說,一婦人分娩才三天,就被急著赴官的丈夫逼著上路,受盡逼迫苦楚後死於信州杉溪。臨死前,她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哀怨地題寫在驛壁上,過往行人讀之,都非常感傷和憤激,紛紛「留言」題詩,同情婦人的不幸,譴責丈夫鹿生的無良。而且遊客來了一番「人肉搜索」,最終查出這位鹿生原是仁宗朝宰相夏竦(謚文庄)的家奴。「跟帖」題壁的詩多至百餘首,有好事者集錄下來,編成了一本名為《鹿奴詩》的集子。只可惜這些詩沒有流傳下來。   女子的不幸遭遇,自然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即使女郎是書寫一般的旅途寂寞,也能引發人們「跟帖」題詩的興趣。周煇《清波雜誌》載:    頃於常山道上得一詩:「迢遞投前店,颼飀守破窗。一燈明復暗,顧影不成雙。」後書「女郎張惠卿」。迨回程,和已滿壁。衢、信間驛名彡溪,謂其水作三道來,作「彡」字形。鮑娘有詩云:「溪驛舊名彡,煙光滿翠嵐。須知今夜好,宿處是江南。」後蔣穎叔和之云:「盡日行荒徑,全家出瘴嵐。鮑娘詩句好,今夜宿江南。」穎叔豈固欲和婦人女子之詩,特北歸讀此句,有當於心,戲次其韻以誌喜耳 。    周煇在去常山的路上見到署名「女郎張惠卿」的題壁詩,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已是「跟帖」無數,壁上題滿了唱和之作。在衢州、信州之間的彡溪驛上,也是前有鮑娘的詩,後有徽宗朝做過樞密使的蔣之奇(字穎叔)的跟帖和作。大詞人辛棄疾,也曾跟帖追和過女性的題壁詞。他的《減字木蘭花》(盈盈淚眼)詞序云:  長沙道中,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用其意為賦 。   當今網路的跟帖,有的是對原帖進行評論,有的則是對跟帖的評論發表不同意見。宋代題壁中,也有這種情況。一人最初題壁,繼之者對原題壁發表評論,後來者覺得評論的意見不妥,於是再跟帖發表不同意見。最典型的是對寇準、丁謂題壁的跟帖評論:   鼎州甘泉寺位於官道之側,泉甚佳,便於漱酌,行客無不逗留。萊公寇準南遷,題東檻曰:「平仲經此,望北闕,黯然而行。」不久,晉公丁謂又過之,題西檻曰:「謂之酌泉禮佛而去。」此後,題詠者甚眾,碑牌滿屋。其中湖北安撫使范諷題詩說:   平仲酌泉曾頓轡,謂之禮佛遂南行。高堂下瞰炎荒路,轉使高僧薄寵榮。   頗為人傳誦。但有人對此不滿,認為此詩將寇準、丁謂二人視作同類,不分優劣,很不妥當。寇準是以「直道見黜」,不是「貪寵榮者」。刑部郎中崔嶧又題詩說:    二相南行至道初,記名留詠在精廬。甘泉不洗天涯恨,留與行人鑒覆車。  又有人認為此詩「害理尤甚」,因為寇準被貶,是秉持正義而被貶,不是咎由自取,怎能說是「覆車」?於是,又題數韻為他鳴冤 。   從上面諸例可以看出,題壁既是傳播行為,又與創作構成密切的互動關係。題壁的作者,既是創作者,又是傳播者。第一作者題壁傳播,刺激了接受者的創作慾望,成為創作的推動力,使接受者轉換角色,成為新的作者。這是題壁傳播與創作互動的常態。在宋代詩詞中,我們常見這樣的題目:   《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乙宮壁二首》(黃庭堅)    《觀音院讀壁間蘇在廷少卿兩小詩次韻》(陸遊)    《城北青蓮院方丈壁間有畫燕子者過客多題詩予亦戲作二絕句》(陸遊)    《水調歌頭·游銀山寺和壁間張安國作》(王質)   王安石在西太乙壁題詩二首,引起黃庭堅的興趣,黃續作二首,題於壁間。陸遊見觀音院壁間有朋友蘇在廷的二首詩,於是次韻二首,另見青蓮院有畫燕子者,過客題詩甚多,也技癢難熬,戲作二首。王質過銀山寺,見故人張孝祥安國的題壁詞,禁不住悲從中來,於是揮筆題壁唱和一首。   大量的宋代題壁詩詞表明,題壁傳播與創作的互動,往往是一個動態的連續性的過程,不僅是雙向的互動,而且是多向的互聯互動。第一作者題壁傳播,引來第二作者的題壁創作,第二作者又引來第三作者,第三作者又引來N個後續作者。循環往複,形成了創作-傳播-接受-創作-傳播-接受的循環互聯繫統。這是鏤板刻印和石刻等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   鏤印和石刻拓印的作品文本,也能引起接受者的創作衝動,從而創作出新的作品。但由於這兩種文本的接受者與作者是間接的、單向的傳播與接受,創作出的文本不能像題壁那樣同時展現在同一空間之中,新作品和舊作品不能同時互聯「在場」,不能形成一種相互生髮影響的連環「效應場」。就像前面例舉的鹿奴詩,鹿妻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眾多過客行人的共鳴共感而題壁,無數過客共同的情感趨向,更能激發人們對婦人的同情和對無良丈夫的憤恨,這種群體「效應場」對個體的影響,比孤立的個體對另一個個體的影響要大得多。這種例子還有,如宋末元初劉將孫《沁園春》詞序云:       大橋名清江橋,在樟鎮十里許,有無聞翁賦《沁園春》、《滿庭芳》二闋,書避亂所見女子,末有「埋冤姐姐,銜恨婆婆」語,極俚。後有螺川楊氏和二首,又自序生楊嫁羅,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騎迫,間逃入山,卒不免於驅掠。行三日,經此橋,睹無聞二詞,以為特未見其苦,乃和於壁。復云:「觀者毋謂弄筆墨非好人家兒女。」此詞雖俚,諒當近情,而首及權奸誤國。又云:「便歸去、懶東塗西抹,學少年婆。」又云:「錯應誰鑄。」皆追記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適觸於目,因其調為賦一詞,悉敘其意,辭不足而情有餘悲矣 。    劉將孫說的是,在清江橋上,先是無聞翁題有《沁園春》、《滿庭芳》二首,書避亂時所見女子的不幸遭遇,後有螺川楊氏追和二首,所書情事更慘,情辭更哀。劉將孫將前後題壁詞讀後,感慨萬端,於是再賦一首題壁。前後三人的題壁詞,並置一起,對過往行人的感發功能會更強烈。相信劉將孫之後還會有不少題壁詞來傾訴戰亂給人們造成的家庭悲劇和心靈創傷。只是由於沒有進一步的資料予以記載而已。   自己題壁,若干年後故地重遊,有感人生變幻,世事滄桑,於是再題壁。比如,吳文英有《永遇樂·過李氏晚妝閣,見壁間舊所題詞,遂再賦》,詞中寫道:「裴郎歸後,崔娘沈恨,漫客請傳芳卷。聯題在,頻經翠袖,勝隔紺紗塵幔。」可知吳文英曾在其相知李氏的晚妝閣上與李氏聯袂題壁,數年後再過,「崔娘」已逝,觸景生懷,於是再題一首。王禹偁初貶商州,館於妙高禪院,見壁間有草書數年前自己寫的應制詩,很是詫異,於是「追思前事,感而成章」 。    不僅是一種傳媒,也是詩詞創作的觸媒,可以激發接受者的創作衝動,催生出新的作品。     四、效應的速成性      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題壁的社會效應,也十分顯著。至少在發現人才、反映訴求、廣告促銷三個方面,有著快速的效果。   其一,人才的發現與推介。自古才人多寂寞。有才之士,要得到有力者的賞識,常常是可遇不可求之事。所以韓愈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才士之才,常常缺乏相應的渠道讓社會了解與認同,而題壁,則是一個發現人才、推介人才的有效途徑。   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個性,有機會獲得社會名流、文壇巨公的賞識。一旦獲得名流巨公的印可認同,就可以立即知名當世,甚至可能在仕途上飛黃騰達 。前述北宋初期揚州通判王琪,在大明寺的題壁詩獲得宰相晏殊的賞識,而累官至侍從,就是典型的事例。此後的劉季孫,也因一首題壁詩獲得王安石的印可賞識,不僅出了名,而且升了官。    右班殿直監饒州酒。王荊公為江東提舉刑獄,巡歷至饒,案酒務,始至廳事,見屏間有題小詩曰:「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裡閑。說與旁人應不解,杖藜攜酒看芝山。」大稱賞之,問專知官誰所作,以季孫言,即召與之語,嘉嘆升車而去,不復問務事。既至傳舍,適郡學生持狀立庭下,請差官攝學事,公判監酒殿直,一郡大驚,遂知名雲 。    另外一位叫盧秉的,也因為題壁詩受到王安石的讚賞,「立薦於朝,不數年」就做到了部級長官。    州僧惠詮,在寺壁上題詩,東坡見而愛之,跟在其後賦詩一首,惠詮因此而聞名 。一位叫可遵的和尚,也是因為蘇軾題賞他的題壁詩而知名 。  如果得到皇帝的賞識,那更是風雲際會,官運亨通。     未第時,寒窘,依幕府家。時章聖以壽王尹開封,一日晚,過其舍,左右不虞王至,亟取紙屏障風。王顧屏間一聯云: 「龍帶晚煙離洞府,雁拖秋色入衡陽。」大加賞愛,曰: 「此語落落有貴氣,何人詩也?」對曰:「某門客王欽若。」上遽召之,一見,欽其風素。其後信任頗專,致位上相,風雲之會,實基於此焉 。     王欽若早年落魄不偶,依附於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題寫在屏風間的一聯詩被太子壽王(即後來的真宗)看到,深受賞識,此後太子登極,王欽若大獲信用,一直官至宰相。   求的上達與回應。古代信息交流不暢,社會問題很難及時上達。於是,有人利用題壁來反映訴求,效果也不錯。如有一川官,在京城等待安排工作,一等就是三、四年,沒有結果。情急之下,他在租住屋壁上寫了一首詩,反應自己的「差遣」久拖不決的問題。題壁詩迅速傳播京城,朝廷得知後,很快就給他安排了新的職位,他滿意地「得缺而去」 。   官方作為不當,民眾有意見,題壁反映,最終也得到解決。如南宋嘉定年間,臨安府在紀念白居易、林逋和蘇軾的三賢堂上賣官酒,招致輿論不滿。有太學生題壁說:「和靖東坡白樂天,幾年秋菊薦寒泉。如今往事都休問,且為官司趁酒錢。」府尹知道此事後,自覺慚愧,於是停止了賣酒 。   宋初,官員的俸祿很低,有人題壁寫詩訴苦,朝廷聞知後,增加了薪水,提高了待遇。    舊制:三班奉職月俸錢七百驛券,肉半斤。祥符中,有人為詩題所在驛舍間曰: 「三班奉職實堪悲,卑賤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錢何日富,半斤羊肉幾時肥。」朝廷聞之,曰: 「如此,何以責廉隅?」遂增今俸。     就像今天的互聯網一樣,題壁可以反映民意,在輿論壓力下,朝廷不得不對有些政策和作法改弦更張,以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訴求。   其三,商家的代言與促銷。發布商業廣告,是現代傳媒的一個重要功能,互聯網是如此,古代的題壁也是如此。題壁是面向大眾傳播,它的相關內容可以廣而告之,讓過往行人了解,從而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如果是名流的詩詞題寫在商家的牆壁上,更可以聚集人氣,促進商品的行銷和流通。   比如,宋初道士張白,有異能,在武陵,常常到崔氏酒肆飲酒,只要他一到,酒店就客滿為患,生意興隆,酒店從不要他的費用,他有感於酒家的盛情,題詩於壁:「武陵溪畔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南來道士飲一斗,卧在白雲深洞口。」從此,來店裡飲酒的人倍增——「自是沽者尤倍」 。與此相類似的,是宋初蘇州名士許洞,嗜酒,曾從一酒坊賒酒,無錢償還,於是在酒坊牆壁上「作酒歌數百言,人爭往觀」,酒家獲利數倍 ,免了許洞的酒債。    淳化三年冬十月,太平興國寺牡丹紅紫盛開,不亞於春月,觀賞者雲集,僧舍里摩肩擦踵。有老妓趁機做廣告,自我推銷,「題寺壁云:曾趁東風看幾巡,冒霜開喚滿城人。殘脂剩粉憐猶在,欲向彌陀借小春。」此後,這位老妓又「車馬盈門」 ,走紅依舊。  題壁的社會效應,其實遠不止這些。隨著資料的不斷發現和挖掘,其他效應和功能會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題壁,是宋代流行的一種文化現象。題壁和觀看題壁,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人題壁,類似於今人上網發帖,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即時性、無償性四大特點和發現人才、反應訴求、廣告促銷三大效應。就像當今網上有人發帖也有人跟帖評論一樣,宋代題壁詩詞,也常有「跟帖」唱和的。題壁傳播和創作,構成了密切的循環往複的互動關係。我偶然發現古老的題壁跟當今電子網路有些類似之後,就禁不住饒有趣味地將二者做一番比較,以期對宋代的題壁狀況有一個「同情」之理解。本文只是對宋代題壁做了一些史料的梳理和現象的分析,學理性的深度闡釋,還有待來日。  
推薦閱讀:

埋頭乾乾干,你卻依然拼不過互聯網大佬!原因就在這......
互聯網帶來的「負能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從零開始學營銷,有這一本就夠了
沒有互聯網不行,光有互聯網更不行
互聯網大佬三最:雷軍趕場 李彥宏太帥 周鴻禕拚命推銷|雷軍|李彥宏

TAG:互聯網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