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動力
07-17
約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一位迦毗羅衛王國的悉達多太子,以無比堅定的信心、持續不懈的毅力為動力,最後悟出宇宙萬物的真理,成為「覺者」—佛陀。而佛陀當初貴為一國之尊的太子,享盡優渥生活的同時,為何能毅然決然捨棄一切,走上布滿挫折、誘惑的出家解脫之道?獲得解脫後,又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不斷度化苦海無邊的眾生?亟欲探求解脫生死之道生性沉靜、好思考的悉達多,在父親凈飯王的刻意安排下,從小於王宮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心中仍常出現一絲莫名的憂愁,他心想:「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嗎?為何無論物質如何豐厚無缺,仍會有心靈的空虛、種種煩惱的產生?」悉達多急欲探求煩惱的根源及解脫之道,他清楚心靈的問題絕對不是物質的滿足所能解決。幾次的出城,太子看到了身心痛苦的老人、病人,以及送喪的隊伍,回想童年曾隨同凈飯王參加春耕祭典,看到農田裡蟲蟻、青蛙、鳥類等眾生弱肉強食的殘酷景象。仔細思考後他了解到,就算身為太子,仍不可避免的必須經歷生、老、病、死的階段及痛苦,他心想:眾生總是身不由己的自相殘殺,誰也不能免除病痛、衰老、死亡,像這樣不斷輪迴的人生,若不設法求得解脫之道,實在是太可憐了!最後,他遇到一位出家沙門,那位沙門神態安詳、心無煩惱的儀態舉止,使他領悟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就是修行。此時,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在他眼中如浮雲,隨時會消逝,唯有徹底斷除煩惱,從四大苦難的輪迴中解脫,才是人生的最終意義與目的。因此,求自我煩惱解脫的動力,支持悉達多毅然決然從家庭出離,走上艱辛的出家修行之路,他清楚唯有自己找出煩惱的根源及解決方法,才能幫助自己與無邊眾生獲得永久的解脫。聰明過人的悉達多,先跟兩位大師學習禪定,很快的就達到老師的禪定境界。禪定的寧靜喜悅雖然可以滿足某些人,使人誤以為已達解脫的境界,但悉達多極富觀照、思辯能力,他認為禪定的解脫只是暫時的,出定後仍受苦於熱惱、貪慾、渴愛,但他修行的動力就是追求不受煩惱所羈絆的永恆解脫。因此他嘗試另一種修行方式—苦行,毅力堅定的悉達多六年來將苦行達到極至,瘦得不成人形,仍然充滿痛苦及煩惱。然而,為何在經歷多年苦修不得解脫之道,悉達多仍未放棄修行重返優越的王子身分?在於他對人生百態的透徹觀察,他知道如果不尋得出解脫方法,將永遠在痛苦的輪迴及無盡的煩惱中浮沉。因此,一切的挫折打擊及享樂誘惑,都無法阻擋他求煩惱解脫的決心。菩提樹下,悉達多以自己的力量通透世間宇宙的真理,終於,人間的佛陀就此誕生。悲願是傳法的動力當悉達多成佛之初,也曾想遁入涅盤的寂靜,不受人間侵擾,但梵天勸請佛陀為人間說法,帶領眾生消滅我執和貪慾,得到永恆的涅盤。佛陀內心亦不忍眾生在無邊苦海中受苦,因此佛陀決定投身眾生的煩惱世界,發願畢生演說他所悟得的解脫真理。四十五年中佛陀不斷在市集、精舍各地說法,給予眾生解除煩惱的佛法智能,就算遇到提婆達多的惡意分裂教團等挫折、打擊,都未曾動搖他幫助世人的決心,因為佛陀知道,佛法是讓眾生調伏身心,到達無所煩惱的清凈境界,而發無上菩提心的悲願,利益一切眾生,更是支持他發揚佛法的動力。佛陀的一生從一個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子,走向成無等正覺的佛陀,途中佛陀內心也曾有親情的牽絆、修行的掙扎,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看清世間歡樂背後的真相,一切皆是煩惱的根源,為了真正獲得身心的自在清凈,他選擇一條辛苦卻正確的道路。更因悲愍眾生受無明表相所蒙蔽,在痛苦的人世間不自覺地輪迴,而不斷游化各地,以佛法利益眾生,這無比的願心毅力,無私的奉獻自己乃是佛法的最高表現。因此,可以說佛陀不但是眾生求解脫的導師,他的一生更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設定目標而毅力不懈,這不間斷的動力也正是每一位佛教徒所應效法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多吃木瓜增加胃腸動力
※機器人取代人的趨勢不可逆轉,沒有剝削價值的勞動力將何去何從?
※生癌之後,你的生存動力是什麼?
※「三」是決定一切事物運動歷史的基本動力
※如何讓大批「港產大陸嬰」從負擔變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