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旅遊勝地

中國文化與旅遊勝地

  1、「中國」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秦統一全國後,始稱中國,沿襲至今。中國還有許多別稱,如:「神州」、「中華」、「華夏」、「九州」等。  2、海內外華人都稱為炎黃子孫。「炎」和「黃」是遠古時代兩個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相傳他們聯合統一了華夏,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炎黃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圖為黃帝像。     3、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上,以禹為代表的夏後族起過重大作用。夏後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又獲得了華夏族的稱號。今天,人們用「華夏」來代表中華民族。「華夏子孫」也是海外華人感到自豪的光榮稱號。  4、愛國、愛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規範和準則。為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乃至獻身,是最寶貴的品格。由此而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祖國統一始終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強不息包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使人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度對待人生,使勤勞刻苦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從而維繫著民族獨立,推動著民族進步。     6、中華民族崇尚道德,認為個人品德的好壞是國家政治好壞的關鍵。因此人人都應恪守道德準則,以德才兼備為人生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國人歷來重視實際,深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崇尚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中華文化的 求真務實精神。     8、中華文化包含著寬容大度精神,主張各民族、各國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實現「協和萬邦」。  9、《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和百科全書。它蘊涵的思想內容滲透在中國天文學、物理學、預測學、數學、醫學、武術學等各個領域。     10、《周易》被國外看作是中國5000多年文化科學技術的源頭活水,引起了西方眾多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出現了世界性的 「易學」。   1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會經歷了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產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出現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局面,這就是「百家爭鳴」。它對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學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 老子,名李耳,又稱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後來被推崇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最終根源。他的學說記錄在《老子》(即《道德經》)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儒家的創始人(左圖)。他提倡「仁」,主張「克已復禮」,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政倡德治和教化。晚年編訂《詩經》治上提、《尚書》、《春秋》等。     16、漢朝以後,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被尊為「聖人」。孔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產生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寬闊的胸懷,兼容並蓄,使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17、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他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主張通過「坐忘」達到逍遙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觀點。著作有《莊子》。右圖為清任熊繪的《逍遙遊》表現「庄生逍遙遊」與「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軻,戰國時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學說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闡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他的學說對後世儒學的發展影響很大,著作有《孟子》。  19、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宣揚「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該派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 然。主要代表人物有 老子、莊子,所以又稱「老莊之學」。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僅次於儒家思想。   20、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尊奉孔子學說、崇尚「禮樂仁義」的學派。該派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提倡「忠恕」、「中庸」,宣揚「德治」、「仁政」。孔子為該學派創始人。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思想達2000年。     21、中國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規律,用陰陽來比附社會現象,引申為上下、君民、夫妻等關係。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看作構成萬物的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 樣性的統一。後來人們根據 陰陽五行理論進行某些實際觀察和經驗總結,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化學、歷算、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稱「經卦」。《周易》中的八卦,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卦又 象徵多種事物。《易經》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兩兩相重疊組成。這些抽象符號組合的原理在中國古代曾有不少具體的運用。     24、《萊根譚》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的說理勸世的作品,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該書精彩論說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依據。   26、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四書五經保存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哲學思想,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27、修齊治平是儒家用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儒家主張由近及遠,由已及人,從「修身」做起,以「平天下」為理想,形成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出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 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 痕迹,體現了中國節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俗追求 平安吉祥、 驅病滅災,不少節日活動避凶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係。  28、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之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統一,是中國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一致、和諧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主要指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3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圖)在《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表現了一種憂國憂民、先人後已、大公無私的高尚胸懷。     31、「慎獨」是儒家用語,是指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 謹慎,符合道德標準。宋明理學家把「慎獨」作為重要修養方法之一。   32、 道教是東漢(公元25——220年)時在中國民間興起的一種宗教, 它來源於戰國時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崇奉黃帝和老子為教主。  33、儒教,也稱「孔教」,是封建統治者把孔子神聖化,把孔子學說當成宗教,以維護自已的統治。它和佛教、道教並稱為中國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漢(公元前206 ——公元25年)時傳入中國,到隋(公元581 ——618年)唐(公元 618 ——907年)時期達到鼎盛;宋朝以後,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被儒家所吸收。佛教思想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學家、教育家(右圖),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和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他從事教育50多年,強調啟發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學主張在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影響很大。     36、中國民族節日的產生與演變,跟遠古農業生產、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關係。節日本身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痕迹,體現了中國節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俗追求平安及想、驅病滅災,不少節日活動避凶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係。  37、中國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春節,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春節的各種活動從前一天除夕開始,有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守歲、祭拜天地、祖宗、親友間互相拜年等。     38、陰曆正月十五放花燈,稱為燈節,或稱「 元宵節」。這一天,人們有觀燈和吃元宵的習慣。   39、清明節,一般在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同節氣合一的節日。這一天人們常要掃墓祭祖, 郊外踏青。   40、陰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或五月節,據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演變而成的。人們在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41、每年陰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又稱「七夕」,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特有的愛情節或情人節。   42、中秋節在陰曆八月十五,這個節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人們還把它叫做「團圓節」。   43、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合稱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   44、重陽節,即陰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陽節」。重陽的風俗主要是 登高、賞菊、飲酒,以避不祥。在中國大陸重陽節已演變為敬老節。   45、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屬於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就有1000多個。節日多以歌舞、文體等娛樂活動為主,帶有 祭祀、紀念和祝頌的性質。著名的少數民族節日有「潑水節」、「火把節」等。   46、潑水節是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節日。每逢傣歷新年,人們都互相潑灑潔凈的水,表示 除污穢,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7、火把節是白族、彝族、拉祜族、納西族傳統盛大節日。陰曆六月二十四,人們在村寨中的空曠地帶樹起火把,大小火把一起點燃。人們除了圍在一起唱歌跳舞外,還拿著小火把繞田埂行走,一邊走一邊往火把上投灑松脂粉。傳說這樣可以燒蟲滅害,保證水稻豐收。  48、在中國古代的信仰中,大都認為天地是最神聖的。天神稱為「皇天上帝」、地神稱為「后土地」,合稱「 皇天后土」。人們要想五穀豐登、避禍求福、安享康泰,就要對天地神靈頂禮膜拜。這就是人們的天地崇拜。   49、祖先是人類延續的根本。周代(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自那時起,不但帝王祭祖,官員百姓也祭祖。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廟(右圖)。  50、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師崇拜被稱為中國人的三大崇拜。「君師聖賢」實際上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中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君」指歷代帝王,「師」是指那些可為萬世師表的聖人,傳統上多指孔子和關公兩個人。   51、「媽祖信仰」在海峽兩岸甚為流行,特別在台灣省,對媽祖的信仰歷久不衰。「媽祖」也稱「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兩岸奉為海神。其實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姓林,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善觀氣象,可預知海上風浪,使當地漁民免除許多海難,死後被奉為神靈,祭祀煙火不斷。  52、中國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和發展,才形成一夫一妻制。在舊社會,婚姻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娶時須行「 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53、中國古時候結婚時,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 對拜,最後飲合巹酒,又稱 交杯酒 。後來又發展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並坐,將兩人一縷頭束在一起,「結髮夫妻」 一詞由此而來。  54、在中國中南地區的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頗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普遍流行一種叫做「串姑娘」的習俗,就是小夥子通過對歌、交談等方式找姑娘談情說愛,選擇配偶。  55、近現代流行於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搶婚習俗,只是結婚的一種儀式,程序和 內容都是約定俗成的,也就是假搶。在此之前,雙方早已換過婚禮,選定成親日子,在迎親那天,男方組織一幫人,把新娘「搶」回家去,新娘則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56、雲南的彝族、白族和湘西的土家族有「哭嫁」的習俗。新娘出嫁前由父母、伴娘或女友相陪哭嫁,實際上是帶哭腔的對唱。一般表達的是對父母、女友以及家鄉難以割捨的感情,或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57、龍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是一種變化莫測的神物,使人感到神秘,同時也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拜。封建帝王把它當作自己的化身,自稱「真龍天子」;平民百姓把它當作神靈,表現出極大的虔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龍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自稱是「龍的傳人」。  58、龍的形象被描繪成「角似鹿,頭似駱(或頭似馬),眼似鬼(或眼似蝦),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象徵,由此而產生內涵豐富、思想深遂,外形充滿力感、動感和美感的「龍文化」。   59、鳳是中華民族的祥瑞動物之一,鳳凰是鳥圖騰的豐富和發展, 也是由人們藉助想像創造而成的,被看作是仁義道德、天下安寧的象徵。   60、麒麟是中華民族的又一祥瑞動物,一般認為它是由鹿及其同類演變而來的,具有統一與太平的象徵意義。後來,人們多以麒麟比喻傑出人物,稱聰明的小孩子為「麒麟兒」。    61、龜是實有的動物,以其能負重、能長壽、能預知吉凶而成為瑞獸靈物。漢代以來,以 「龜龍」比喻人中英傑,以「龜齡」比喻高齡。  62、在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喜歡將經冬不凋、蔥綠常青的松、竹和傲雪凌霜、沖寒怒放的梅花,並稱為「歲寒三友」。  63、飲茶的習慣發源於中國,茶至今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唐代陸羽著《茶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 陸羽 因此被尊稱為「茶聖」、「茶仙」。  64、陸羽的《茶經》之旨在於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這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所在。   65、茶葉的品種有很多。大的品種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  66、中國名茶相當多。紅茶中以祁門紅茶最出色;綠茶中以 西湖龍井、蘇州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著名;烏龍茶中以福建武夷岩茶為最佳;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魁首」;白豪銀針是白茶中的上品。   67、中國飲食文化世界聞名。從中西飲食文化的比較來看,西方的烹調化身於天然,多從營養學的角度去考慮菜肴的結構和食品的成分;中國的烹調則化身於藝術,多從色、香、味、形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現和口感。  68、通常說中國的「 八大菜系」是指:魯(山東)菜、川(四川)菜,粵(廣東)菜,湘(湖南)菜,閩(福建)菜,蘇(江蘇,主要指淮揚)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著名的「北京烤鴨」源於山東,「龍虎鬥」是廣東名菜,「佛跳牆」則出自閩菜。   69、中國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後。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按照傳統的習慣,中國人一般姓父親的姓,但也有姓母親的姓。名,代表一個人的符號,表示一種特定的含義或良好的願望。     70、我國漢民族的姓氏有很多,在北宋時,有人對姓氏作了收集統計,編了一本《百家姓》,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便於誦讀和記憶,以後便廣為流行,以致作為識字的課本。其實,《百家姓》並不止100個姓,這本書上共收了500多個姓。而實際上,中國人的姓多達數千個。     71、中國姓氏的來源相當複雜,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最早產生的姓,即真正意義上的姓,如 姚、姜; 二是以國邑為姓,如 魯、宋;三是以官職為姓,如史、司馬;四是以先輩的名或字為姓,如牛、關;   五是以 排行為姓,如孟、季;此外還有以爵號、謚號、居地、職業、事物、避諱和少數民族的稱呼轉 化而來的姓等。   72、中國歷代工藝美術品製作精巧,具有優良的民族傳統和地方風格,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如商、周的青銅器和玉石雕刻,春秋、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宋朝的刺繡,明清的瓷器和景泰藍等,為國內人民所喜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73、中國織綉工藝,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刺繡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品種有江蘇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綉和四川的蜀綉,合稱為「四大名綉」。     74、中國古代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等材料為輔。它的主體結構是在前後木柱之上架設多層木樑,沿著梁垂直的方向再搭設木檁,在柱子上部、屋椽之下有一塊「斗拱」,這是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從外觀上看,古建築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75、中國武術在國外被稱為中國功夫,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鬥等動作為素材,按照一定規律進行格鬥,或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進行演練的民族體育項目。著名的徒手拳術有少林拳、武當拳等。     76、京劇是中國戲曲中諸多劇種的典型代表。京劇表演的藝術形式或藝術手段主要是 唱、念、做、打四種,組成一個十分和諧的整體。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京劇劇目非常豐富,有五千多個傳統劇本。影響最大的有「三國戲」、「楊家將戲」、「紅樓戲」。  77、 梅蘭芳是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 格並開創了影響深廣的「梅」派。 和梅蘭芳齊名的三個著名的旦角演員,即程硯秋(御霜)、荀慧生(令香)、尚小雲(綺霞),合稱為京劇「 四大名旦」。   78、 相聲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形式,是具有戲劇風格的語言藝術。它博採其他藝術說、學、逗、唱之長,以說為主。相聲藝術的特點就是笑,無笑就不能算相聲。相聲藝術的笑來自它特殊的藝術手段——抖「包袱」,就是讓可笑的東西突然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大笑。  79、 南戲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北宋末年誕生於商業繁榮的溫州地區,由街坊小唱發展而成,逐 漸流傳到南方廣大地區。演唱形式有獨唱、合唱等,舞台氣氛比較活躍、熱烈。     80、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粹之一。從藝術上講,它和西洋畫有根本的不同。中國畫注重「神似」,以寫意為主,注重表現畫家所追求的 意境和情趣。中國畫家經常以詩入畫,以印入畫,而以書法入畫為最重要。  81、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批在揚州賣畫的畫家,他們主要以寫意花卉為主,自由抒發性靈,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被當時「正統」派視為「偏師」、「怪物」。最具代表性的有八個人,即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 、鄭燮、李方膺、羅聘,後人稱他們為「 揚州八怪」。   82、「揚州八怪」中影響較大的是鄭燮,號板橋,詩、文、詞、曲都寫得很好,書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畫最為有名。當時人們贊他有 「三絕」(畫、詩、書)、「三真」(真氣、真意、真趣)。鄭板橋以畫蘭、竹和石頭出名,他的畫充分體現了思想與個性,形象豐富多樣,極其生動。   83、中國古代的樂器,共分為 吹、拉、彈、打四大類,分別由金、石、土、木、匏、革、絲、竹等八種材料製成,史稱「八音」。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在八音系統中屬金,是打擊樂器,用大小不同的銅鐘來顯示音質。     84、中國有56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漢族的民 歌數量最多,分布是最廣,主要可歸結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 北方民歌以粗獷豪放見長,南方民歌以委婉秀美著稱。而少數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孄,美不勝收。     85、號子是在勞動過程中創作並演唱的、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一般具有簡明、直接的表 現特點和堅實有力、粗獷豪邁的風格。其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相吻合,具有鮮明的律動性。如四川的《川江船夫號子》。

  86、山歌是在山野勞動或生活場合中演唱的聲調高亢、節奏自由的民歌。一般具有直暢的表現特點,旋律常上揚。如陝北的「信天游」、廣東的「客家山歌」。     87、小調是在勞動之餘休息、娛樂、節慶等場合中演唱的民歌。一般節奏較整齊, 旋律較曲折,表現較細膩,手法較豐富。如《茉莉花》、《綉荷包》。     88、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特點是重視道德的培養,基本方針是教人怎樣做人。  89、中國古人很重視家庭教育。史書上載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是孟母懂得環境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她煞費苦心地把住處從墓地遷往商市,又從商市遷到學宮旁邊,這時孟子才開始讀書習禮,孟母高興地說:「此真吾兒之所居也」。     90、隋朝(公元581——618年)開始採用考試方法選拔官吏,唐代繼承、發展和完善了隋代開創的科舉制。它的基本做法是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士,經過分科考試,依照成績從中選用人才,授給官職。   91、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是東方最大的古代宮殿,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  92、故宮所在地稱皇城,亦稱紫禁城。辛亥革命(1911年)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這裡才逐步開闢為接待廣大群眾的博物館,稱北京故宮博物院。     93、北京有許多名勝古迹,著名的有 蘆溝橋、天安門、故宮、八達嶺長城、 天壇、北海、頤和園、 雍和宮、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十三陵等。  94、長城始建於2500年前的戰國時代。是漢族統治者為抵禦外族入侵而建造的防禦工程,總長約7000公里,相當於14000華里,所以稱萬里長城。現在我們看到的多是明代長城。     95、北京附近的八達嶺長城是世界著名歷史人文景觀。  96、「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指的是蘇州和杭州。   97、杭州西湖風景優美嫵媚,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遊覽勝地,周圍有很多名勝古迹,如靈隱寺、岳飛墓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小瀛州(三潭印月)是觀賞湖光山色的佳處。  98、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峰林狀花崗岩高山構成的山嶽風景名勝區。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 溫泉「四絕」,尤以 迎客松的美姿著名。  99、泰山位於山東省 泰安市。主峰1545米,常被喻為中華民族偉大崇高的象徵。泰山是五嶽之首,古稱「東嶽」,亦稱「岱山」,「岱宗」。     100、敦煌在中國甘肅省西部,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 佛教經西域傳到這裡,使敦煌較早地融合了佛教的文化藝術。 敦煌 莫高窟千佛洞壁畫,是中外聞名的藝術寶庫。     101、桂林的山、灕江的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而聞名世界,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   102、峨眉山在四川省樂山地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主峰金頂海拔3099米。登金頂可觀雲海、日出、「佛光」、「聖燈」四大奇觀。     103、被稱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是唐朝開鑿的,佛像通高71米,頭部寬10米,肩寬28米,腳背可圍坐100多人,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與山、水、寺、塔共同組成一處蜀中勝景。   104、長江三峽是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東至湖北宣昌,如同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舒展在中國大地上。   105、北京頤和園始建於清代乾隆時期,原來的名字叫清漪園。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頤和園面積4000多畝,主體是萬壽山和昆明湖。   106、上海,簡稱「滬」或「申」,位於太平 洋西岸,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著名的浦東開發區即在這裡。     107、西安古稱長安,是陝西省省會。秦、漢、唐等10個朝代曾在此建都,作為都城的時間達1000多年,這在中國是唯一的。漢唐時期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的。     108、西安的名勝古迹主要有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秦兵馬俑等。   109、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發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氣勢雄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這些陶制的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110、承德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建於1703——1792年,是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   111、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國」之稱。   112、冰燈是哈爾濱市獨創的一門藝術。每年1月5日是這座冰城的 冰雪節,以冰燈為核心,輔以各種冰雪活動、文化經濟活動,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113、台灣是中國第一大島,面積35788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勝古迹很多,其中日月潭、阿里山最著名。   114、錢塘江潮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江潮。每年陰曆八月十八日潮勢最大,這一天世界各地遊客紛紛來到浙江海寧觀潮。  115、岳陽樓座落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上,毗鄰湘北洞庭湖,風景優美。它是中國素負盛名的古建築,與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116、天一閣在浙江省寧波市城西,建於明嘉靖40至45年(公元1561——1566),是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的 藏書樓。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建築,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圖書館,當時藏書數萬卷。  117、布達拉宮坐落在西藏「日光城」拉薩的紅山上。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聖地」,是世界 上最高的宮殿,也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118、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西北,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周圍古柏參天,莊嚴肅穆。   119、孔廟位於孔子的故鄉山東省曲阜,佔地22萬平方米,廟中主體建築大成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兄殿並稱中國三大殿。   120、中山陵坐落於南京紫金山麓,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121、蘇州,又名 姑蘇城,位於江蘇省,是一座水城,蘇州以園林眾多著稱於世,集中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各具特色,著名歷史古迹有   虎丘、寒山寺等。   122、美麗富饒的 西雙版納,是 雲南南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是傣語「十二千塊田」的意思。古代稱為「勐巴拉納西」,意謂「美好、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123、黃龍寺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於 四川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境內,自然景觀奇特、原 始生態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科學和美學價值,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保護遺產的名錄。     124、 泉州在福建省東南,從唐代起,就以對外商貿馳名,元代時冠於全國,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貿易商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     125、江南水鄉周庄,位於蘇州城東南30公里處,環境幽雅,建築古樸,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水鄉的建築格局。著名畫家吳冠中讚譽:「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     126、江西廬山是舉世聞名的 避暑勝地,幽雅明秀,風姿卓絕。頂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127、永定土樓在福建省境內,是獨特的 客家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厚度大,隔熱保溫,是舊時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樓堡。土樓是客家人的艱辛汗水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128、武夷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位於福建,武夷佳景,美不勝收,以九曲溪、一線天、虎嘯岩、水簾洞等最有名。   129、位於湖北省的武當山,因自然風光、道教中心、建築藝術、武術流派(武當拳術)而馳名中外, 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30、武陵源位於湖南省,石英岩峰林 峽谷很有特色,有許多古稀植物,被聯合 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最偉大英雄之一,被批評卑鄙無恥,被誤解兩千年
中國人所不知的越南十個方面
我們有哪些可以倚重的資本,讓美國高官說:中國現在不怕我們了!
倫敦盤點中國體育八宗最?劉翔摔倒告別最悲傷
中國「綠卡」成了香餑餑,海歸也越來越多……背後透露了什麼?

TAG:中國 | 文化 | 旅遊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