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朋:精英、選舉與鄉村治理
07-17
2014-06-24 08:55 來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我有話說精英、選舉與鄉村治理——兼論村治的制度環境作者:中共南通市委黨校 陳朋【摘要】 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不僅型構著鄉村的選舉風景,還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選舉後的村治運行實態和村莊政治。因此,思索村莊治理必須理解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理解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離不開對鄉村精英的思考。鄉村精英、選舉和村莊治理三者之間的關係啟示:村治的制度建設不可能整齊劃一,構建村治制度環境必須思考其賴以成長的社會基礎,並且確保制度具有公開性和開放性。【關鍵詞】 精英; 選舉; 鄉村治理; 制度;【基金】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協商合作型社區治理體制建構研究:以南京等地城市社區為例》(項目編號:11YJC81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一、精英:鄉村治理無以迴避的一個群體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中國農村改革是一種以下放權力為主要表徵的分權式改革。分權式改革的推進意味著村民獲得了日益增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也意味著強行政控制的村治體制面臨解體。與此同時,備受農民群眾青睞並且得到國家回應的民主化村莊治理模式迅速發展起來。其標誌就是以村委會選舉為核心的村民自治。當前對村民自治的關注重在於其民主方面,而對治理方面的研究比較弱。即使已有研究,也多在對其價值和效能的評判。然而,無論是思考村民自治的價值功效,以推測「草根民主」到底能走多遠,還是探索民主化村莊治理模式的選擇,都不能置鄉村的具體場域不顧。關注村民自治不能迴避對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的思考,因為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不僅型構著鄉村的選舉風景,而且還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選舉後的村治運行和村莊政治。必須理解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有兩層含義:一是不能忽視鄉村社會的性質。因為村莊內諸多活動是脫離不了鄉村社會性質的掌控,受制於鄉村社會的性質。二是不能忽視我國鄉村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事實,必須看到我國從來就不存在統一農村的客觀實際,注意區分不同地域的鄉土性質,分清四種不同類型的村莊[1],及其村莊治理的不同內涵,避免籠統地談論村民治理的不適宜性。理解特定鄉村社會的性質,並不在於要抓住鄉村社會的固態容貌,而是要掌握其線索和構成因素。掌握這些線索和構成要素,必須思考村莊內部結構。在村莊內部結構中,起關鍵作用的無疑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置於某種政治體系之外」,[2](P5)然而,「在大多數政治體系中,對政治事務極感興趣,關心並了解政治,活躍於政治事務的人,一般來說,往往是少數……簡言之,大多數人是無政治性的」[2](P131)。因此,在村莊治理中,對鄉村治理產生影響的是有政治性的人。在這些人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鄉村精英。從理論上講,民主化村莊治理,是村民通過民主的方法獲得村莊秩序。民主,作為一種妥協機制,就是少數服從多數,讓少數與多數達成一種相對的勢態均衡。然而,村級民主是社會民主而非國家民主,它必須找出一種與國家暴力不同的機制來完成自己的任務。這種機制在鄉村社會就是鄉村精英運作機制。從歷史實踐來看,自皇權不下縣的封建帝國到民主法制的現代社會,任何時代的任何鄉村社會都有精英。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精英」一詞首先指優秀的社會群體,並很快隨著精英理論(尤其是帕雷托的精英理論)的傳播而被廣泛採用。本文的鄉村精英,在比較分析的基礎,傾向於仝志輝先生在《村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一文中所作的概念「在小群體的交往實踐中,那些比其他成員更能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獲得更多的權威性價值分配的人,就可稱之為精英」[3]。也就是說,它強調的是精英動員資源的能力,而不局限於擁有資源的量,這在調查過程中也得到了印證。鄉村精英一旦行動起來,就會對村莊治理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真可謂村莊治理「成也精英,敗也精英」。尤其是在村委會選舉中,總會看到村莊精英忙碌的身影,傳遞選舉信息,製造選舉波瀾,增添選舉成敗係數。鄉村精英的產生,本身與村莊選舉沒有必然的聯繫,二者之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村委會選舉是村莊民主化治理的焦點性事件,村莊治理離不開村莊性質的因子。因此,村委會選舉粘連於村莊性質,而村莊性質的主要參照物是鄉村精英。藉此,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觀:鄉村精英——選舉——村莊治理。也就是說,這三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係。[責任編輯:蔣正翔]2猜你喜歡中國鄉村社會「自治」的變遷(2)_理論首發控制與自治之間:國家與社會互動視野下的明清鄉村秩序(3)_理論首發走中國特色基層民主治理之路 _會議快訊村民自治呼喚公共精神(1)_理論頻道中國政府啟動有效治理模式(2)_理論熱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鄉村江西婺源
※美麗的鄉村,美麗的女孩
※家族、宗族組織與鄉村
※4套羅馬柱門廳鄉村別墅,三層經濟型,美觀又實用
※奧運深度策劃專題:回不去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