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析.衛靈公篇第十五
07-17
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的陣列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和禮儀方面的事,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簡析】正所謂,道不同不以為謀。沒有共同語言孔子只能離去。【注】陳,謂軍師行伍之列。俎豆,禮器。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譯文】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隨從有的得了病。子路見到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就是窮困,也會正言正行;小人窮困就會胡行亂為了。」 【簡析】別說君子,就是聖人也有窮困的時候。困難對有志者的強者是意志的磨鍊,是前進的階梯;對無志的弱者卻是真正的災難。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多、記住的多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思想規律去分析、推理和認識的。」【簡析】要想明確是非,正確認識事物。人的思維就要有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即認識事物的統一標準),並認識到它發展變化的規律。如果你掌握了這些。事物是發展變化及其結果,這件事的是、非,對、錯,你是一目了然。 4、子曰:「由,知德者鮮矣。」【譯文】孔子說:「仲由啊!懂德的人太少了。」【簡析】正因為懂德的人太少,才更需要聖者出來傳揚大道。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譯文】孔子說:「無為而治的人,其中有舜嗎?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端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簡析】無為並非什麼也不做,而是不合乎真理的不做;順應真理的事,你一定要儘力而為。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譯文】子張問如何行事。孔子說:「說話要忠實守信,行為要恭敬,即使到了不懂禮儀的蠻、陌這些地方也行得通。說話不忠實守信,行為不恭敬,就是在家鄉能行得通嗎?站立,就彷彿忠信篤敬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刻在車前的衡量上,這樣以後再去做事。」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帶上。【簡析】人性是相通的,不管在蠻、陌,還是海內;人一定要時刻牢記做人的標準,這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牢,做人、做事的能力將大打折扣。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譯文】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話像射出的箭一樣;國家無道,他的話也像射出的箭一樣。蘧伯玉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的時候,就出來為官,國家無道,他就把自己的才能藏在心中。」【簡析】正直在心直,而不在嘴。國家有道無道,都要正言正行但都需講求方式。開口如箭必定傷人,說的再對別人也不會接受;國家有道,為國為民弘揚大道,無道又無力改變,只能退隱。【注】史,官名。魚,衛大夫,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懷,藏。如矢,言直。史魚自以不能進賢,不肖退卻,既以死直諫,故夫子稱其直。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譯文】孔子說:「應該和他講的道理,不與他講,就是失人;不可以和他談的話,卻和他談,這就是說了錯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也不說錯話。」【簡析】有一定智慧明理的人,有迷惑,你正確地去引導他,他就可能成為君子,即得人。不去引導,他可能會因疑惑而誤入歧途,成為小人,即失人;不具有智慧不明事理的人,你講道理給他聽,他會因為不理解或者違背其心,而認為你在胡說,白費口舌甚至怨恨,即失言。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來保全仁的。」【簡析】志士仁人把仁看作生命,所以遇到危險時捨身,以保全生命(仁)。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工匠要想把活做快乾好,就必須先使工具鋒利。居住在這個國家裡,就要侍奉這個國家大夫中賢能的人,和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簡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仁者要推行仁德,自己必需首先仁德和智慧,用行為來感召他人,宣揚仁德。因此,需要向賢能的人學習。【注】夫子見子貢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所以這樣告訴他。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譯文】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坐商朝的車子,戴周代的帽子,樂就聽《韶》樂,不要聽鄭國的音樂,疏遠奸佞小人;鄭國的音樂淫蕩,和姦佞小人相處危險。」【簡析】興歷朝的經驗,牢記歷朝的教訓。興正禁邪,是治國良方。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孔子說:「人做事只看眼前,不考慮長遠,眼前就會有憂患。」【簡析】人生活的目的,無非是安定和幸福。但不同的人追求的方法卻不相同,有的人認為利益能帶來幸福,因此見利就不放過,並不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東西,因此,引起爭鬥帶來憂患,而無法得到幸福;智慧的人目標長遠,知道幸福的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因此,該得的不推,不該得的不去追求,不會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背離目標,往往會得到幸福。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譯文】孔子說:「完了!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簡析】孔子哀嘆世人的墮落,利慾滿身。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譯文】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取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賢人,卻不推舉他一起為官。」【簡析】不仁的人,嫉賢妒能是不會推舉賢能的。【注】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謚曰惠。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譯文】孔子說;「多反省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少遭別人怨恨了。」【簡析】反省自己才能發現自己的過錯,知錯改錯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別人有過應該善意的去勸導,別人才容易接受。責備只能叫人起逆反心,招致怨恨。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譯文】孔子說:「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道對他怎麼辦了!」【簡析】遇事不說怎麼辦,並不一定做不好,如果他心裡有數,為什麼要說出來呢?如果確實不知怎麼辦,又不說出來向他人請教,那別人真的不知到對他怎麼辦了。 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是不義的話,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教啊!」【簡析】人人都應有事可做,這是當權者和個人的共同責任,無所事事沒有目標的人群,是最容易墮落的人群;好賣弄小聰明的人,自己都以為自己最聰明,往往以詭辯來欺騙他人,同時也在欺騙自己,「最聰明」的人用得著別人教嗎? 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譯文】孔子說:「君子以仁義為根本,用禮來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成和信用去完成,這就是君子了。」【簡析】君子以仁義為根本的出發點,用禮節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用恭敬的語言去讓人接受,用忠誠和信用去做這一切,來實現仁的目標,來完成仁的推行,達到從仁中來到仁中去,始終不離仁的目的。 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譯文】孔子說:「君子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注】參見學而篇第一·16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譯文】孔子說:「君子怕的是死後他的名字不被人們所稱頌。」【簡析】君子一生致力於行仁,死後,人不稱頌一定是做的不夠,君子擔心的是自己做的不好,而非虛名。 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事求自己,小人有事求他人。」【簡析】君子不求、不爭不義之利益,因此,不用求人;小人見利益即求而又無力取得,因此,去求他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相爭,與眾人和睦相處而不結黨營私。」【簡析】君子行為莊重,不看重利益。因此,不會與人相爭;結交朋友是為了提高品德與能力,而不是為利益,所以,不會結夥謀取私利。 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別人的好話而推崇那個人,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品行不好,而廢棄他正確的話。」【簡析】判斷一個人是否好壞,有無才能,需要看他在是、非,利益面前如何作為。隻言片語是無法了解人的本質的;我們學習的是道理,而不是某個人。因此,不管是誰說的話,只要是有道理,我們就要去遵從。 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不要強加給他人。」 【簡析】仁者終身奉行的是仁,恕只是仁的一方面。如果拋開仁這個根本,單方面強調任何一方面(末節),而不遵守其他方面,都會走上邪路。你寬恕惡人無休止地行惡,你就是對人不仁,你也是惡人。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孔子說:「我對於他人,詆毀過誰?讚譽過誰?如果有過讚譽,也是對他進行考驗。這就是為什麼夏、商、周三代能夠直道而行的原因。」【簡析】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有無數雙眼睛在看著。因此負責任的人,他的言行慎之又慎。這樣的人詆毀人,會興起誹謗之風,讚譽人,會引起人們的虛榮之心。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譯文】孔子說:「我能看出史書中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先借給別人使用,這樣的事現在沒有了吧。」【簡析】古人心善,能為他人儘力,是自己的快樂,有馬先借給他人,不足為奇。現今很多人心無善念,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別說先借給他人,借不借還不一定呢,除非他另有所圖。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不忍耐,會敗壞大的事情。」【簡析】花言巧語的詭辯,會使智慧不到的人迷惑,而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使人迷失方向而偏離正道;做大事就把精力用在大事上,要做大事卻看重與這事無關的小事,把精力放在小事上,不去管大事,大事怎麼會成呢?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譯文】孔子說:「眾人都厭惡的,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的說好的,我也會去考察一下。」【簡析】眾人都厭惡的人,不一定真壞,大家都說好,也不一定真好。這是因為有時可能一定範圍內的眾人的思想標準,都偏離的人性正規,因此,只有用真理去衡量,才可能知道那人是真好真壞(仁者用仁去衡量)。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大道真理,而不是用大道真理去宣揚某個人。」【簡析】仁人志士的責任就是弘揚大道真理,目的是使人類走正道路,為的是所有的人。利用大道真理為自己揚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的是私利,在敗壞人的思想,是惡人所為。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是真正的錯。」【簡析】有了過錯,改正過來,那就是正確了,那個過錯只是做事過程中的彎路而已;做錯了不改,那就是錯啊! 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冥思苦想,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不如去學習。」【簡析】思考問題是否想通,是和自己的智慧、學識相輔相成的,沒有那麼高的智慧、學識,光想是沒有用的。那你只能去用學習等方法提高你的智慧與學識,當你的智慧、學識達到了那樣的程度,那個問題自然就想通了、解決了。 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譯文】孔子說:「君子注重謀求道義,而不注重謀求衣食。種地的人也有收成不好,餓肚子的時候;只要學習到好品德和學識,就可以為官拿俸了。君子只擔心道能不能行,而不擔憂是否貧窮。【簡析】種田也有歉收的時候,君子有好的品德學識可以為官,而做官卻旱澇保收。然而君子想的不是俸祿,而是道能不能行通。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譯文】孔子說:「憑藉智巧所得到的利益,仁德不會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失去;憑藉智慧得到的利益,仁德能夠保持它。不用莊重的態度來對待百姓,百姓不會尊敬你。用智慧去取得,用仁德去守護,用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如果與百姓交往不以禮相待,還是不夠完善的。」【簡析】憑智巧得來的財物,一定是不義之財(屬於別人的),一方面得來的容易不會去珍惜,另一方面,他人怎會善罷甘休?因此,難以保持;憑智慧得到的利益,一定是自己應得的、辛勞的成果,知道珍惜。因此,容易保持。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敬你,百姓是人,道理是同樣的。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讓他們去做小事,而是應該讓他們去做大事,小人不能讓他去承擔重大使命,只能讓他們去做小事。」【簡析】君子德高智長,站的高看的遠,有運籌帷幄的本領,所以專長是做大事,做小事反而做不了。小人目光短淺,不知如何去做大事,叫他去做,就會為私利而胡為,因此,只能讓他去做具體的小事。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譯文】孔子說:「百姓對於仁的需要 ,超過了對水、火的需要。我見過跳到水、火中死去的,卻沒見過行仁而死的。」【簡析】天下行仁,百姓安居樂業,當然是百姓所期盼和嚮往的。天下不仁,百姓流離失所,身不能安,心不能安,在生活和思想的雙重壓力下苦不堪言,因此,百姓迫切需要仁行天下。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譯文】孔子說:「在仁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師,也不能謙讓。」【簡析】仁者以仁為本,在做事符合仁的時候,即使是老師(不符合仁、錯誤)的話,也不能聽。因為仁者做人做事的標準是仁,而不是哪個人的話。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譯文】孔子說:「君子固守仁道,而不拘泥不合乎仁的信。」【簡析】不合乎仁的諾言一定是害人的惡行,君子怎麼會知錯(不仁的諾言)不改而去行惡呢?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譯文】孔子說:「侍奉君主,首先完成自己的責任、義務,然後去想得到俸祿。」【簡析】不光是侍奉君主,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這樣,你首先做事(合乎仁的事)有了成果,而後才有相應的利益;不去創造財富,用強迫、欺騙獲取利益(或少做多取),這樣的人。就是人類的禍害。 39、子曰:「有教無類。」【譯文】孔子說:「人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不分種族。」【簡析】不管那個民族都是人類的一部分,都有幸福的權利,仁是指對所有的人,而不是那個民族的專利。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它罪惡的目的,往往以維護民族利益為由,煽動民族仇視,那是人類的公敵。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要配合做事。」【簡析】仁者做事講仁義,小人做事講私利。到底這事用那個標準去做?君子不會同流合污,小人見利不放,一定會是各不相讓,事如何去做。因此,不是一條道路上走的人,不要配合做事。 41、子曰:「辭達而已矣。」【譯文】孔子說:「言辭能夠把意思表達出來就行了。」【簡析】言辭的目的,就是傳遞信息,目的達到了,再有其它就是多餘。 42、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譯文】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孔子說:「這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某某在這。」師冕走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師冕講的道嗎?」孔子說:「對,這就是給師冕講的道。」【簡析】孔子是在告訴樂師冕,做事要從最基本的事(認識事物)做起。【注】師,樂師,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歷舉在坐之人以詔之。本文來自神州智慧網(http://www.shenzzh.com)詳文參考:http://shenzzh.com/a/qianyuanwx/zhuanlan/zij/2011/0603/22305.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論語》中的故事(3)
※論語集注六
※《論語》述而篇第七
※王財貴教授┃論語中所謂的糟粕
※【共讀】《論語》子路篇第十八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