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唐榮耀》李光弼 中興之臣難善終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有兩個名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郭子儀、李光弼。關於大唐名將郭子儀的事迹,小編已經在昨天的文章詳加敘述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小編昨天的文章,今天啊,咱們來說說李光弼這個悲情英雄。作為平定安史之亂主帥之一,李光弼的軍事才能並不在郭子儀之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軍事指揮、作戰技能方面甚至超過郭子儀。但就這樣一位民族英雄,與同處於平叛前線的郭子儀相比,名氣卻遠遠不如他,究竟是為何呢?就請跟著小編一起去尋找其中的真相吧。

李光弼

憑真本事上位的官二代

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其父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歸降,被武周朝廷封為薊國公,任朔方節度副使。後在反擊突厥戰爭中暴卒,追贈營州都督,謚曰忠烈。受父親影響,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讀班固的《漢書》。從軍後,不苟言笑,治軍及嚴。

李光弼畫像

746年(天寶五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封李光弼為王忠嗣府之兵馬使,充赤水軍使。對於李光弼這個人,王忠嗣非常器重,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749年(天寶八年),經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安祿山的堂兄弟)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封薊郡公。六年後,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聽到以後託病辭官回家。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與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平日里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但對李光弼的才能非常欣賞,得知李光弼辭職回家,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李光弼召回京師長安。

亂世之中見真章

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中原地區由於常年太平,士兵大多未經戰事,面對叛軍的進攻,大多不戰而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趁此向玄宗推薦他。玄宗隨即命李光弼為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由此,李光弼開始了他的平叛征程。

郭子儀與李光弼

初戰告捷李光弼把自己的首要目標定為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看到官軍到來立即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為其鬆綁,史思義很感動,遂遂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採納了史思義的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率領騎兵突襲,一舉殲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七縣。不久,李光弼與郭子儀會師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李光弼

決戰太原756年(至德元年)七月,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隨後肅宗在靈武召見了從評判戰場上趕來的郭子儀和李光弼。任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節度使如故,又特命他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率軍由靈武趕赴太原作戰。

757年(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當時李光弼率領的太原守軍只有一萬人,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李光弼命令士兵嚴密防守。由於平時李光弼治軍極嚴,士兵嚴守,史思明竟無隙可擊。在如此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李光弼決定攻防結合,他命令士兵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從地下打擊敵軍(這應該是地道戰的鼻祖了吧),同時在城上安裝拋石機,內外結合,重創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叛軍被俘人員達一萬多人。正在這個時候,史思明收到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的消息,遂史思明退兵范陽,蔡希德因疲憊不堪而敗軍。

巧施美馬計759年(乾元二年)八月,李光弼被任命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此時,史思明在鄴城自立為大燕天子,率叛軍所向披靡,連下數城,直逼河陽城外,與李光弼所率唐軍隔河堅持。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李光弼看到叛軍有良馬千餘匹,這些馬每天都在黃河南岸沙渚上洗澡,隨之便心生一計,挑選軍中母馬五百匹,把它們所生小馬駒留在城內,把馬全部趕到黃河北岸,母馬因為挂念城中小馬駒,就嘶叫不停,叛軍那些公馬看到母馬紛紛跑回城中,便緊跟母馬一起回到河陽城。經此一戰,唐軍不費一兵一組就得到了大量戰馬使得唐軍本來低沉的士氣敏捷高漲起來,戰鬥力也獲得了很大進步。

中興名將當之無愧

761年(上元二年),唐肅宗拜李光弼為侍中兼河中節度使。後又任命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屬江蘇),進攻史朝義軍。李光弼活捉史朝義將李春,光復徐州。

762年(寶應元年),台州人袁晁在浙東發動農民起義,代宗命李光弼率軍討伐。十二月,雙方在衢州大戰,義軍大敗。李光弼因此役進封臨淮郡王。

李光弼

763年(寶應二年)正月,在唐朝各路大軍的圍攻之下,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八年戰亂,李光弼自始至終都在平叛前線,尤其是在郭子儀被剝奪兵權之後,他義無反顧的扛起了消滅叛軍的重任。正如《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君臣相疑 抑鬱而終

安史之亂揭開了地方藩鎮對抗中央政權的序幕,唐肅宗雖然任命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叛,但出於自身考慮,防止再出現像安祿山、史思明似的人物,對手握重權的武將武將已然開始不信任,作為一種權利的制衡,便把一部分兵權轉交給了宦官。而宦官自侍有皇帝撐腰,手中又有了權柄,遂橫加干涉朝政,肆意陷害武將,成為唐王朝的一顆毒瘤。

李光弼

758年(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攻打被困相州的安慶緒,對於這九大節度使聯合作戰,竟然不設元帥,而讓一個叫魚朝恩的宦官負責監督各軍,各軍行動指揮需通過魚朝恩的首肯方可執行,戰役結果可想而知,唐軍敗北,節度使承擔戰敗責任,而宦官魚朝恩卻並未受到處罰。李光弼由此對宦官干政日益不滿。與此同時,面對功勞蓋世的李光弼,宦官魚朝恩、程元振也多次在皇帝面前進行污衊和陷害,皇帝雖然沒有對李光弼進行懲罰,但心裡已經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763年(寶應二年)初,吐蕃在僕固懷恩的引誘下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唐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忙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李光弼看到朝中宦官專權,害怕再次遭到宦官陷害,有去無回,便拖延未去。不久,郭子儀率軍打敗吐蕃迎代宗皇帝回長安。返回長安後,代宗皇帝雖然對李光弼不滿,但考慮到他是安史之亂的平叛功臣,便任命他為東都留守,而李光弼再次借故詔書未至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收租賦。不久,代宗再詔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加害,不敢去長安見駕。這些事情使李光弼的名譽嚴重受損,當初率軍平叛時,李光弼治軍嚴整,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經過這次事件,部將也對李光弼產生了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樣敬畏了。李光弼因此感到恥辱、不得志,不久憂鬱成疾。764年(廣德二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是非評論後人說

李光弼作為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立下了赫赫戰功,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他雖名氣不如郭子儀大,但其軍事才能不在郭子儀之下。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可悲的是,同樣都是中興名將,郭子儀得以安享晚年,子孫滿堂,以85歲高齡安然謝世,而李光弼卻在天命之年抑鬱而終,不得不說這是時代的悲劇但同樣也包含著個人悲劇色彩。

自古功高震主、樹大招風者結局都是很悲慘的,作為中興名將,處在「主上懷疑,權奸誹謗」的風口浪尖,李光弼卻與郭子儀想的不一樣,不去想如何讓皇帝放心信任,想的最多的竟是如何明哲保身,但他的作法卻導致了南轅北轍的結局。最終在軍隊中的威望也逐漸喪失,心生疾病,抑鬱而終。不得不說,是李光弼的這種性格造成了這悲涼的結局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亂前的天寶戰爭
大唐帝國和突厥的百年戰爭-頭條網
收視太低,111集《大唐榮耀》日播轉周播,變相「腰斬」?
【醋溜唐詩41】一幅幅傳神的人物肖像,狀寫嘯傲大唐的狷狂之士
這個官場「兩面人」,為大唐盛轉衰埋下炸藥包 | 關山遠

TAG:中興 | 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