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關林廟講解詞
關林是武聖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始建於漢代,重修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
關羽字雲長,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生於河東解梁常平里(今山西運城常平村),19歲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並跟隨劉備轉戰南北,為匡複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起襄陽戰役,斬龐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突圍時在當陽西北臨沮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孫權恐劉備起兵尋仇,便將關羽首級連夜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於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續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於關林。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一直以來,關羽以他一生踐行的「忠義仁勇」的傳統美德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萬厲三十三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協天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位至人極。民間更是把其尊崇為平安神、保護神和武財神。根據封建禮制,帝王墓稱為「陵」,王侯將相墓稱為「冢」,百姓墓稱為「墳」,只有聖人墓稱之為「林」。清順治五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冢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從而使洛陽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文聖孔子之墓葬並肩而立的同稱為「林」之聖域。
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餘年的歷史,現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
舞樓,俗稱戲樓,建於乾隆五十六年,是舊時百姓為關老爺獻戲的場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陽市政府就在這裡舉行「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聖大典」,屆時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的華人、宗親組織前來朝拜,既滿足了他們的祈願,也溝通了同胞親情。舞樓建築別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築大師清水正夫稱之為「世界古典建築中的奇葩」。
分立於大門兩側的為洛陽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對明代漢白玉石獅,八字牆上「忠義仁勇」四字,概括了關羽一生忠君、義友、仁愛、勇武的傳統美德。關林大門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門板上排列的81顆金色門釘為帝王禮制,顯示了關羽身後崇高的封建地位。
儀門前這對重達三千餘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餘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當時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場所。而門額上的「威揚六合」匾,則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十分珍貴。「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關羽的聲威、神勇揚於天地之間。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牆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聖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畫像上關羽橫刀立馬,威風凜凜,後世所畫的關羽騎馬造像多以此為藍本。西側的「關帝詩竹」,為關羽親手所繪贈與曹操之物,這幅竹畫的全部竹葉點綴成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圍關羽於下坯土山,關羽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漢不降曹等三個條件,曹操重其勇武,給予了很高禮遇。然而關羽義不負心,仍然心系劉備,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便封金掛印與皇嫂離開曹營。臨行,繪修竹一幅贈與曹操。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請曹公原諒我未能當面向您辭別,謹以這幅丹青表達謝意。雖然只有幾片淡淡的竹葉,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淡忘。以竹葉寓情,襯托出關公參天大義。所以曹操說:「事君不忘本,義士也」。關帝詩竹既沒有多餘的筆畫,也沒有多餘的竹葉,是一幅字畫雙讀的傳世之物。
石獅甬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甬柱頂雕刻大小石獅104尊,百獅百態,54根甬柱刊刻著捐助者的名字或商號,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銅錢,寓意四方來財之意。
洛陽關林的翠柏自古被譽為「洛陽八小景」之一,西為龍首柏,東為鳳尾柏。龍首柏,站在樹下往上看,恰似一條巨龍在綠樹叢中俯視人間。鳳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似鳳凰尾巴。古代每年祭祀關羽的時候,天上的龍,地上的鳳便聚集拜殿前,棲於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這兩株古柏分別生出了龍首和鳳尾,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奇觀,如今,人們在龍首、鳳尾樹下拈香燃帛,傾訴「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的祈願。
拜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楹聯撰寫大師,我國現任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書寫的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的楹聯。形象地說命了關公逝後,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內還懸掛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時御書的「聲靈於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的對聯,皇帝御筆保存至今,十分珍貴。青龍偃月刀,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龍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陽自古就有「擊鼓求福」的風俗。「關聖帝君之寶」的玉璽。此為洛陽一廠商在關林許願靈驗後還願時特別進獻的。它是由整塊玉石雕鑿而成,重達三千餘斤,為世界關帝玉璽之最。
關林大殿又稱正殿,大殿門上的「氣壯嵩高」匾,書體端莊,大氣磅礴,為慈禧太后親題。大殿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現有塑像五尊,正中為「關聖帝君像」,高6米左右。關公頭戴12冕旒,身著龍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國內唯一面部貼金的關羽帝王坐像和國內最大的室內座像,同時也是道家尊稱的主司士人官祿、佑科舉的文衡帝君之像。、在他身側分別立有王甫、廖化,關平、周倉。在得知關羽的死訊後王甫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把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為忠義的代表與化身。
大殿的東西牆上各繪一幅壁畫,均長12.5米,高3米。壁畫在主體內容上描繪了關帝率眾仙應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話傳說,體現了關帝有求必應和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
大殿背面是一尊關羽夜讀《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將風範與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林二殿,又稱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
「五虎殿」供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娘娘殿」供奉關羽夫人胡氏、女兒虎女和兒子關興,她被人們奉為「百病娘娘」,洛陽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
春秋殿為關林最後一座殿宇,也稱為寢殿,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殿前兩株古柏造型奇特,為旋生柏和結義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長,故有關公在此乘氣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話傳說。在結義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稱「結義柏」。 相降伏了黑蛇精之後劉、關、張也回到民眾供奉自己的神廟,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職責。但由於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靈感應,便在關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樹,象徵劉、關、張金蘭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後人便稱之為「結義柏」。
殿內的關公塑像身著甲胄,手持書卷,夜讀《春秋》,一派儒將風範,試問古今英豪:「誰似將軍文復武,戰袍不脫夜觀書」。 三殿所繪的壁畫構思新穎,畫面完整,首次採用了連環畫的繪畫形式,用不同的畫面串連起一個完整的關於關公神奇誕生、成長、行俠仗義的神話傳說。
三殿後的關冢佔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氣勢恢弘。關冢前立有兩座石坊,前方的為明代欽差太監胡濱所立,上書有「漢壽亭侯墓」五字。「漢壽亭侯」是關羽生前曹操表呈漢獻帝為關羽的最高封爵。後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韓弟子高鎬所立,上書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級,「宛」為依然,「中央宛在」意為關羽的首級依然葬在這裡,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然長存人們心中。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結構十分複雜,整座碑亭無一顆鐵釘,構築奇巧,造型典麗,盡顯鬼斧神工之妙,雖歷經了300餘年的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民間藝術家驚人的創造力。亭內立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碑,通過這方敕封碑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關林在海內外數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
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鍾靈處」。墓門兩側刻有「神遊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的對聯,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後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若聽到噹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
願關林之行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關林。
推薦閱讀:
※國共內戰回顧七十一:洛陽戰役
※洛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西闕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基本結束
※盜墓賊盜空洛陽城,可悲可嘆啊!
※洛陽最適合做女朋友的10種妹子
TAG: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