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fitting迷思,公路車的落差之謎
很多人被公路車吸引的第一原因是公路車的落差:坐墊比握把要高,區別於大部分其他自行車。
這種姿勢可以使騎手獲得儘可能的低風阻姿勢,用來對抗空氣阻力,以達到更快的速度。
落差大=pro=專業=美,落差小=選錯車架,沒落差=錯的離譜,多墊兩個墊圈都要被吐槽是「長頸鹿」。推薦關注騎行村公眾號:qixingc
這是公路車界非常常見的一些觀點,與KOPS(膝蓋對準腳踏中心)、車手要坐在坐墊鼻頭位置、車架選小不選大等等觀點共同組成了公路車界的幾大謬論,這些理論沒有任何的理論根據,完全經不起任何細緻的推敲,但是流傳範圍極廣,流毒極大,不知道毀掉了多少人的騎行生涯。
每一個喜歡騎公路車的人,幾乎都想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內,得到最大的落差,最少在拍照的時候,能夠與專業車手儘可能的接近,我也無法免俗,在過去的幾年中,換了幾個車架,無非也是為了這點小小的虛榮心。但現在我已經看透這一切。
我認為:應該根據騎手自身的情況,以「舒適」和「實用」為原則,合理確定落差。下面我將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沒有耐心的同學可以直接翻到最後一段,那裡有最終結論及操作方法。
一、公路車騎行整體論
人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動物,我們可以把人看成是各種系統的綜合體,而騎行公路車是這個複雜的系統綜合體相互協調配合進行的一項非常複雜的運動。比如大腦要負責身體在車上的平衡;眼睛通過視覺系統把路況反饋給大腦,以決定是要加速、轉彎還是剎車;
神經系統負責驅動肌肉踩下踏板,為車輛前進提供動力;同時我們還要正常的呼吸、喝水,胃要正常的消化,血液要正常的流動,為肌肉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只有這些系統協調工作,我們才能獲得享受騎行公路車的基本條件。在這些基本條件得到滿足以後,我們還要加入頭盔、鎖鞋、緊身的騎行服、合適的公路車等等進一步的條件,最終完成公路車騎行這一目標。有的同學說了,你說這些不都是廢話嗎,跟落差有什麼關係,往下看。
二、不適當的落差對騎行的整體系統造成了破壞
根據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了整桶水的高度,同樣,騎行姿勢中最不合理的一部分決定了整體的騎行不能達到高水平,甚至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很多人騎公路車完全是在活受罪,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在騎,也許他們有其他的想法,但無論是什麼,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最終離開騎行者的隊伍。如果你無法「舒服」的騎在公路車上,那麼你不可能一輩子騎公路車。不服的話,把上一句中的公路車換成別的什麼東西,然後問問自己是否正確。
我簡單舉幾個例子:
1.有些人落差太大導致頸部(脖子)無法承受,這些人的特點是騎一會兒必須要低一會兒頭休息一下脖子(他會告訴你他在看自己的功率計讀數),這不是「舒服」的體驗而且極易造成編隊騎行事故及交通事故。
2.有些人落差太大導致腰背部出現問題。很多人騎了公路車以後出現了背部和腰部的疼痛及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或者原有的疾病更加嚴重。結局可以想像。
3.有些人落差太大導致手掌、手臂和肩部無法承受過大的壓力出現麻木和酸痛,這是更加常見的一種現象,這種問題看似不大,而且很多人甚至認為趴著騎手就應該吃力、應該麻,但對騎行體驗也是相當大的損害,長久下去也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問題。
4.有些人落差太大導致他們的騎行姿勢更加的「不專業」。很費解是嗎,看完這篇文章你下次和你的小夥伴一起騎車的時候,看看誰的把帶上面已經用的很臟很舊而彎把部位「和新的一樣」。自我放棄使用下把位的機會就像是用iphone只打電話發簡訊,開賓士從不上高速,我不能說這樣完全不對但至少你失去了公路車的一部分樂趣以及變換多把位讓身體得到休息和調整的機會,說句更不客氣的話你只用上面的話為什麼不去騎山地車或者找一根牛角把裝上,費盡千辛萬苦找各種彎把比較把型不用有什麼意義呢。
5.因為過分抬高坐墊刻意製造大落差的人,你們的膝蓋和髂脛束壓力大嗎,這裡不再贅述。
三、影響落差的幾個因素
1.坐墊高度。
坐墊高度是最簡單而最複雜的問題,我在這裡建議任何人都不要再去量你的跨高,並用任何的「坐高計算公式」去計算你的「正確坐高」。有英文閱讀能力的朋友請閱讀stevehogg的《seatheight:howhardcanitbe》,千萬不要再用公式了,太坑了有木有。坐墊高度是所有數據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之一,無論你最後設定出來的落差是多少,千萬不要隨意改動坐墊高度。
2.坐墊前後位置。
坐墊前後位置決定了你的重心位置,也是你能否舒服的使用下把位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只有重心的位置正確,手臂才能夠不承擔「過多」的上身重量。
3.車把高度/長度。
太低的車把高度會導致很多問題如頸部及腰部問題,以及車手無法舒服的使用下把位。無需任何公式,一個簡單的測試即可證明你的車把高度是否合適:在一次超過1小時的騎行中,你能否「舒服的」連續使用下把位30分鐘?如果你在下把位騎了5分鐘你的身體就有強烈的需要換到上把位的「趨勢」(趨勢一詞是描述身體的一種本能的反應,不受意識控制,就好像十分飢餓的人看到熱騰騰的肉包子,那種「想吃」的感覺),或者你的胳膊酸痛,脖子無法正常看路,那你的把位真的太低了。我本人將之前的把位提高了1.5cm後通過了這個測試,目前我可以在2-3小時的騎行中在大部分時間內使用下把位,並且一直抬頭看路。
如何確定你的把立/彎把reach是否過長呢?同樣十分簡單,看你是否能在非常放鬆的情況下握到手變頭,換句話說,如果你感覺肩部需要向前「慫」,或者騎車疲勞的時候脖子會縮到肩膀中間去,那肯定是把立太長或者彎把reach過大。
再補充一點,無論你在使用上把位或者下把位,身體與大臂、大臂與小臂到底成什麼精確的角度並不是考慮的重點,事實上在以舒適為前提的公路車fitting中,這個角度值應該完全被忽略掉,就像某位領導人說過的「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我同樣認為,「能舒服騎車的角度就是好角度」。
4.轉胯而不是彎腰。
關於彎腰和轉胯的討論在網上已經很多,但是彎腰的危害性並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到。彎腰也就意味著腰部的過度反彎曲。由於大部分公路車愛好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白領,這也意味著大部分人每天都坐著辦公。而久坐本身對身體,尤其是脊柱有極大的危害,這方面可以百度「久坐的危害」。進一步,這也就意味著公路車騎行會對我們本來就十分脆弱的脊柱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
轉胯會造成坐骨與坐墊接觸的角度是一個很小的銳角,也就意味著坐墊會有更大的機會壓迫二弟下方的軟組織。很多車友為了避免壓迫會不自覺的去彎腰,這貌似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為了解決魚與熊掌兼得的問題,這裡我向大家推薦smp坐墊,我本人是smp坐墊的忠實粉絲,我也向我周圍的車友大力推薦smp坐墊,。關於彎腰與轉胯的問題,我找了一篇文章,懂英文的可以去看看原文《bikeposition》,寫文章的人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解釋了如何正確的轉胯,我覺得寫得挺有道理,如果不懂英文的,你直接記結論,也就是下面右側圖中是正確的騎姿。很驚訝對吧,也許你彎一輩子腰也不會出問題,那是你天賦異稟,保護脊柱,騎行的時候儘可能的保持平直的上身,從今天做起吧。
這裡再插播一個廣告,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下面這位胸毛很多的仁兄穿的是assos騎行褲,你應該懂這是一位十分發燒的公路車患者哈哈,還有一點他騎得車是美國手工定製碳架廠商calfee公司的碳架,本人也是calfee車架的忠實粉絲。
5.脖子。
脖子很重要並非煮熟了很美味,而是他頂著的是人最重要的大腦。如果你無法抬頭看路那你有全世界最發達的肌肉也無法騎車。
當你騎公路車的時候你要保持你能夠時刻掌握你前方出現的任何情況,包括突髮狀況。
如果你按照上面所有標準設定了你的落差但是你因為有個脆弱的脖子而無法一直保持抬頭,你只能繼續抬高車把,脖子的舒適同樣是最重要的。
四、如何提高你的落差
終於到了最後也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看到這裡,你的人生基本已經「這樣」了,即使你做出巨大的努力你也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專業的自行車手或者是別的什麼樣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只要有信念,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在自行車上找到他們真正的自我。
1.改善脊柱狀況
如果把騎自行車比喻成為金字塔的頂端,那麼飲食、睡眠、喝水、訓練規律等等要素都成為支撐這座金字塔的底座。假設你一個星期騎2-4次,每次1-2小時,那麼你每周有2-8小時在車子上。同時這意味著你有160-166小時不騎車。只有在這160+小時內儘可能的改善脊柱的狀況,你才能在剩餘的幾小時內更好的使用脊柱而不會造成傷病或者不適。你可以做的有:避免久坐-站立辦公,坐著的時候盡量保持良好的坐姿而不要軟趴趴的,站著和走路的時候盡量像一個軍人(挺胸抬頭,有一點整體向上提但不要太刻意)。這些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難,但一旦形成好的習慣,將會對你在自行車上的表現有巨大的幫助。
2.養成拉伸的習慣
柔韌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正確的拉伸習慣,你就能夠獲得更大的落差,這我就不展開說了。正確的拉伸動作應該是柔和而持久的。當你拉伸某一條筋的時候,應該最少保持1分鐘以上,如果將你能感覺到的疼痛分為10級,那麼拉伸時的疼痛不應超過3,而且第二天起床後你不應該有第一天拉伸造成的疼痛感。從每周3次,每次5分鐘開始養成拉伸的習慣,看看幾個月後會有什麼改變。
沒有耐心看完上面文章的同學,這裡提供精簡版的落差設定指南。騎行中注意轉跨。身體與大臂、大臂與小臂的角度無論是多少,都可以接受,只要舒服。
1.根據踩踏流暢度及骨盆穩固度等指標確定正確的坐墊高度。
2.根據平衡測試結果確定正確的坐墊前後位置。
3.以能否連續使用30分鐘下把位來確定彎把高度/drop是否合適。
4.以肩部是否舒適來確定把立長度/彎把reach是否合適。
5.如果按以上設定脖子仍無法承受過大壓力,請把把位繼續提高到一個能在正常騎行時間內一直可以輕鬆的看到前方路況的高度。
大概就這麼多了,最後仍然是希望大家能夠在騎行中獲得快樂,獲得健康。
最後的最後,放上一張卡文迪什戰車的照片給大家共勉。世界上最快的衝刺王,落差幾乎為0,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最偉大的車手之一。
來源:公路車手的博客
推薦閱讀:
※領騎現場報道:2018環加州 | 泰勒·菲尼「歐洲比賽就像岸上蹦躂的魚,在加州比完我就能吃卷餅啊」
※為何大Pro都愛吃魚油?
※動作與能量代謝 —— 人體運動的本質(上)
※山地車油壓剎車漏油,90%都是這個原因,自己維修僅需1毛錢!
※室內訓練黑科技——滾筒騎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