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策劃/本刊編輯部
作者/李瑞蔚
2017年6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斯塔納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出席納扎爾巴耶夫在總統府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
一、習近平訪問哈薩克並出席系列活動,再譜中國多邊外交新篇章
6月7—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哈薩克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和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開幕式。習近平主席此行活動豐富,碩果累累,主要有三大看點。
一是推動中哈關係邁上新台階。此行是習近平主席第三次訪哈,也是同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的第16次會面。通過此訪,兩國政治互信空前提升,兩國元首就深化中哈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達成重要共識。致力於推動國家發展、提升人民福祉的「中國夢」和「哈薩克夢」從此連接得更加緊密。
二是引領上合組織實現新發展。2016年是《上合組織憲章》簽署15周年、《上合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一路走來,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組織走出了一條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新路。此次峰會上,上合組織完成首次擴員,正式接收印度、巴基斯坦為成員國,「朋友多了路好走」,上合組織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正日益提升,未來發展前景愈加光明。
三是譜寫「一帶一路」建設新篇章。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哈時正式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而首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剛剛在北京圓滿召開後,習近平主席再訪「一帶一路」首倡之地,無疑增加了此行亮點。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在阿斯塔納宣言中一致表示願共同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當『一帶一路』遇上上合組織——經濟與安全並重,中國助推多邊合作上新台階。」國際媒體的這一評價,再次道出了此行的重要意義。
二、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觸犯國際社會「眾怒」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下文簡稱《巴黎協定》),並立即停止執行所有協定條款。
特朗普此舉絕非一時興起。除去特朗普本人對於氣候變化問題歷來態度消極外,其背後還有來自共和黨的利益驅使,該黨一直是美石油、軍工等傳統產業的代言人,嚴重摒棄此類環境保護協定,此先就曾力主小布希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萬變不離其宗,正如特朗普聲稱的《巴黎協定》限制了美國能源工業的發展,它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減少3萬億美元,使工作崗位減少650萬個。說到底,這一決定仍擺脫不了遵循「美國優先」背後的利益盤算。
特朗普的「任性」決定挑戰了當下的全球氣候治理機制,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應。德、法、意等歐洲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發出指責,並發表聯合聲明稱不會對《巴黎協定》進行任何重新談判和修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是不可阻擋的,並呼籲世界各國政府不要偏離正軌。在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勢下,特朗普此舉無異於開歷史倒車,但「無論有沒有美國參與,《巴黎協定》都將繼續下去」,尤其是中國仍將繼續承擔國際責任,扮演好真正的負責任大國的角色。
三、特朗普訪歐成果有限,美歐分歧更加凸顯5月24—27日,特朗普在結束對中東的訪問後,轉赴梵蒂岡、義大利訪問,出席布魯塞爾北約峰會和西西里島七國集團峰會,並與義大利、比利時、法國等國及歐盟領導人會見會談。總體看,美歐雙方在反恐方面達成了一定共識,如北約決定加入美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七國集團承諾在反恐信息共享、切斷恐怖分子資金來源、網路反恐等領域加強合作。但是,在北約峰會上,特朗普卻並未就北約的立身之本——集體防禦機製表態,反而強調北約成員國應履行自身財政義務、公平分擔軍費。因特朗普上台後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並表示將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重新談判,經貿議題本應成為此次七國集團峰會的主要關切點,但雙方最終在氣候變化和難民問題上針鋒相對,就貿易問題僅達成了「最小共識」。訪歐期間,特朗普合影時推搡黑山總理、公開批評德國對美貿易順差和法國新總統馬克龍握手較勁等舉動也令歐洲領導人「大跌眼鏡」。
特朗普此行進一步凸顯出美歐在價值觀念、同盟理念、戰略定位、經濟利益等方面的分歧。以致於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意識到歐盟不能再完全依賴美國和英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更是直言,歐洲和美國的關係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可以預測,特朗普任內美歐摩擦會不斷產生,關係會持續冷淡。但是,作為歷經60多年風雨的盟友而言,美歐合作的根基並非脆弱不堪,雙方仍有諸多利益契合點,徹底「撕破臉」的可能性並不大。
四、卡達深陷斷交風波,小國命運難逃大國掌控
6月5日起,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巴林、葉門、利比亞和馬爾地夫等國宣布與卡達斷交,使中東地區局勢再次趨緊。該事件的導火索在於埃米爾塔米姆的一次軍方內部講話外泄,其中提到「伊朗是本地區和伊斯蘭教的重要力量,遏制伊朗是不明智的」。在科威特等國的積極斡旋下,6月下旬,沙特等四國向卡達政府提出化解斷交危機的13點要求,包括要求關閉半島電視台、切斷與伊朗的外交關係等。但由於這些要求已涉及卡內政,卡方堅定表示不會與斷交國家進行談判。事件演進至此尚無定論,除去土耳其極力「挺卡」、俄羅斯表示願參與調解外,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態度的轉變。特朗普在6月9日的白宮記者會上稱卡是「高級別的恐怖主義贊助者」,要求卡達結束資助行動。但6月14日,美國國防部卻表示,將向卡達出售F-15戰機,合同金額高達120億美元。美國在沙特與卡達兩國均設有軍事基地,視兩國為自己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必然不願看到盟友間爆發衝突。從當前形勢發生變化也不難看出,美國的介入和態度變化對事件發展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
此次斷交風波表面看是海灣國家關於伊朗的政策分歧所致,但事實上暴露出了地區國家長期積累的矛盾、遜尼派與什葉派穆斯林的教派衝突、國家利益的相互糾纏亂戰,更是美國中東政策調整、美俄等大國角力中東的直接反映。
歐盟峰會6月23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落下帷幕。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出席峰會並就「脫歐」問題提出英方主張,卻遭歐盟方面冷遇。「脫歐」談判議題未取得實質進展,反而更加突顯談判之路的艱難與複雜。
五、特雷莎·梅四面楚歌,英國政局前路未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上台以來作風強勢,被媒體稱作「鐵娘子2.0」,如今她卻陷入政治生涯最為內外交困的時期。首先在內政方面,6月8日,在梅的極力推動下,英國提前舉行議會下院選舉。最終選舉結果顯示,保守黨雖然憑藉319個席位保住了第一大黨地位,但喪失議會多數席位,不得不與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聯合組閣。梅原希望通過「閃電大選」鞏固保守黨的執政基礎,增加脫歐談判籌碼,卻未曾料到選舉出現如此逆轉。受此影響,梅的領導能力受到黨內質疑。其次在國家安全方面,近期英國接連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倫敦又發生罕見的公寓大火。一時間,民憤與黨內壓力交織在一起,令梅的領導地位出現動搖。有民調顯示,近半數英國人認為梅應該辭職。「保守黨之家」網站所做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保守黨支持者希望梅立即辭職。
對梅而言,已於6月19日啟動的脫歐談判才是最大的挑戰。梅既需要堅持「硬脫歐」立場以在黨內站穩腳跟,同時又須看到,在與歐盟的談判中,立場過於強硬反而可能導致最終無法達成協議。但「開弓沒有回頭箭」,脫歐已成為眼下英國的最大政治議題,可以預見,如果談判失敗,英國政壇和社會將進一步出現分裂和混亂,梅勢必無法長期執政。如今,脫歐談判及各項社會政策有關議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逐步顯現,英國政局愈發顯得前途未卜。
六、馬克龍陣營贏得議會選舉,改革意志為歐洲帶來新希望
6月18日,法國舉行立法選舉第二輪投票。投票結果顯示,新總統馬克龍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黨贏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在577個議席中獲得302席,其盟黨民主運動黨獲得48席,這是法國近15年來單一政黨或政黨聯盟贏得的最大席位量。在可預見的未來,法國國民議會將出現罕見的「一超多弱」格局。這一結果無疑成為馬克龍踐行競選承諾,推行國內改革的一大助力。但統計同時顯示,在本輪投票中,選民的棄投率高達57.36%,創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自1958年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也暴露出馬克龍民意基礎不夠堅實的隱憂。
然而,不得不說,借總統選舉、議會選舉大勝的東風,目前恰是馬克龍改革的戰略機遇期。馬克龍最亟須推進的是勞動法改革和廉政改革,這是法國經濟中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如果馬克龍改革成功,將有助於提振法國經濟,重振法國作為歐盟內部與德國並駕齊驅的領導地位。而德法聯手改革歐盟,則有望讓受國際金融危機、主權債務、難民問題、民粹主義及脫歐等一系列棘手困擾的歐盟有機會重振雄風。法國羅伯特·舒曼基金會主席讓-多米尼克·朱利亞尼日前表示,對馬克龍在任期間的歐盟建設調整表示樂觀與期待。並認為,隨著馬克龍地位的鞏固,歐盟建設將迎來「新的開始」。
七、歐洲頻遭恐怖襲擊,聯合反恐方是出路近期,恐怖陰霾再次籠罩歐洲。5月22日,英國曼徹斯特體育館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導致23人身亡、119人受傷。6月3日晚,英國倫敦橋附近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7人身亡、48人受傷。6月19日,英國倫敦北部發生貨車衝撞行人事件,造成1人身亡,10人受傷。當日下午,法國巴黎又發生一起駕車衝撞憲兵車輛事件。6月20日,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央火車站發生爆炸事件,幸未造成人員傷亡,但也被定性為恐怖襲擊。
痛定思痛,恐襲這朵「毒之花」離不開滋養其成長的溫床。長期以來,歐洲的中東政策亦步亦趨地追隨美國,由其親手製造的大量難民反湧入歐,其中裹挾著極端主義分子。由於歐洲固有的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矛盾,尤其是不同文化、宗教的移民難民難以融入信仰和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歐洲社會,社會融入這一棘手難題反而激發極端主義的泛濫。同時,歐洲當前經濟振興乏力,失業率高企,再度催化恐怖主義威脅。在日益嚴峻的反恐形勢下,歐洲各國獨善其身、各自為戰的做法已經明顯不合時宜,只有團結起來,一致反恐,從根本上剷除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方是最終出路。
(責任編輯:魏銀萍)
(平台編輯:張凱)
推薦閱讀:
※我已默哀| 還記得十年前8月4日西樵發生的大事嗎
※大事、小事、難事、易事、樂事、苦事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黃河大事記
※孔子總對別人說三道四,是大事兒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