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寧都看過來,你還記得上海的這些老記憶嗎?
昔日八埭頭繁華景象八埭頭,被稱為老楊浦的「南京路」,一派老上海舊式里弄風貌和市井煙火氣,是許多人心中的溫暖記憶。近年來,棚戶簡屋集中的平涼西塊迎來了大規模舊區改造。今年,八埭頭北側又有幾個街坊將啟動舊改。這一波舊改完成之後,八埭頭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八埭頭內的一棟安妮女王式建築八埭頭聲譽日隆的鼎盛時期,曾彙集了幾十家商戶,包括著名的和豐泰百貨店、協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國葯號、大同南貨店,還有米店、醬油店、混堂、照相館和典當行……說它是老楊浦的「南京路」,一點都不為過。以平涼路為主幹,八埭頭兩側腹地星羅密布著觀之不盡、游之如入迷宮的小巷小弄。傳統的石庫門弄堂,知名的有三益里、隆仁里,還有建制略顯簡單的新康里、汾州里,稱得上「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潘家灣人的昨天和今天 兩灣一宅
過去的兩灣一宅
曾經的「兩灣一宅」,指的是普陀區境內的潘家灣、潭子灣和王家宅及周邊範圍內的一片危房簡屋棚戶區,多少年來,這裡沒有一家醫院,沒有一家浴室,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居民們使用馬桶和煤球爐,擠在狹小的空間里生存,深受髒亂差環境之苦。
一張潘家灣過去的老照片這裡,曾有過許多如今再也看不到的「風景」。像照片上這樣的棚戶區的弄堂,被人們戲稱為「一線天」,家家戶戶為了搶佔空間,在弄堂里搭建、堆放,弄堂越變越窄,只能容一人通過,曾有民謠如此描繪:「棚戶"城中村』,不知晨與昏。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內環線內最大的舊區改造工程在此拉開序幕,當時,僅一次性動遷居民家庭就超出萬戶。3、最出名的下只角 董家渡
正在拆遷的董家渡
隨著時間的變遷,老南市早已併入黃浦區,昔日的繁華與喧鬧也蕩然不在,僅剩下一大片一大片老城廂靜靜地展示著市井上海的幽與怨,形成了上海最出名的「下只角」老城廂——董家渡。
慢慢消失的記憶據史料記載,董家渡地區位於上海老城廂與黃浦江南外灘之間,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之一,擁有上海現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會館。隨著上海南外灘地區的全面開發,董家渡地區正在經歷上海最大規模的舊區動遷改造,見證百年上海的董家渡地區正在慢慢消失。4、上海的龍鬚溝 肇家浜
肇嘉浜老照片上海開埠設立租界後,尤其是到了1886年,法租界當局在肇嘉浜以北地區越界築路,首次在境內埋設雨水、污水合流管道。但由於管道口徑小、無排水泵站等原因,雨水、污水大都仍流入肇嘉浜,肇嘉浜的髒亂差環境就這樣日漸形成。1914年,離租界一箭之遙的肇嘉浜等棚戶密集地區,依然沒有電燈、自來水。棚戶區居住條件極差,沒有供電、上下水等基礎設施,到處是垃圾、糞便,長年臭氣衝天,一到黃霉天,更是苦不堪言。北京昔日有個著名的「棚戶區」叫「龍鬚溝」,當年的肇嘉浜就被人稱作「上海的龍鬚溝」。
肇嘉浜昔日環境據檔案資料記載,當時肇嘉浜兩岸有2000餘棚戶,是全市最大的水上棚戶區。1954年6月,徐匯區人民政府開始整治肇嘉浜,實施了對肇嘉浜的填浜、埋管、築路工程這一大動作,從而使肇嘉浜昔日的「水上棚戶區」2000多戶、8000多名居民終於得以脫離苦「水」——肇嘉浜,喬遷到偏西南新建的漕溪新村。這一填浜築路工程歷時兩年,1956年12月,堪稱通衢大道的肇嘉浜路勝利建成。5、上海灘最後的「部落」——虹鎮老街
老街舊景
虹鎮老街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其改造項目涉及動遷居民共計4925證,單位動遷168家,動遷面積277873平方米。截至2013年10月7日,虹鎮老街所有剩餘地塊均完成第二輪徵詢簽約目標,徵收協議正式生效。隨著虹鎮老街舊區改造項目的全面加速推進,2014年4月起,虹鎮老街各舊改地塊將陸續完成動遷並進入項目開發建設階段,標誌著這一上海中心城區內最大的成片棚戶區即將徹底消失。
老街的孩子
老街的第二代人、第三代人,已經完全城市化了,不再有鄉音,但他們的身上,仍然能看到第一代打拚者的影子,頑強,樂觀,血性,面對生活,時而露出機智和狡黠。推土機,可以鏟掉窮街陋巷,但新城市,必須要靠鮮活的生命才能創造。
城市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就總會有一些東西被淘汰,希望每一個上海人都把這種情懷放在心裡,時刻記得,儂是上海人~
推薦閱讀:
※秋風帶走一切,埋葬一切記憶
※時間的沙漏沉澱著無法逃離的過往,記憶的雙手總是拾起那些明媚的憂傷。
※記憶里那些揮之不去的華語經典抒情歌曲
※童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