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狀元、榜眼、探花書法

狀元、榜眼、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誕生的產物。據《明史·選舉志》載:「(會試)中試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指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過程中產生的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書法自成為自覺的藝術形式始,就一直與文人士大夫結合在一起,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書法始終作為文人士子的基本技能而得到傳承和延續。作為文人士子之佼佼者,狀元、榜眼、探花多為精通書藝的高手。僅以狀元為例,在唐有王維、柳公權,在宋有張孝祥、文天祥,在元則有泰不華、宋本等。明代,書壇呈現多流派共存的格局,名家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狀元、榜眼、探花。他們或遵守先賢原典,或於「鐘王」、「顏柳」、「蘇米」之外另闢蹊徑。遼寧省博物館素已富藏書畫著名,館藏書法中就有諸多明代狀元、榜眼、探花的墨跡。其中包括明前期曾棨、黃暘、羅璟,明中期張昇、吳寬、李廷相、呂柟、鄒守義,明後期王錫爵、陶望齡、朱之蕃、黃士俊、張瑞圖等的傳世書作。這些墨跡,或為題跋,或為手卷、冊頁、扇面、立軸,基本反映出明代狀元、榜眼、探花書法面貌,從一個側面揭示出中國古代科舉文化的豐富內涵。今遴選部分以供鑒賞,以期在領略科舉精英藝術才華與成就的同時,梳理出明清狀元、榜眼、探花書法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曾棨《行書題竹林大士出山圖卷》(圖1)曾棨(1372—1432),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狀元。字子啟,號西墅,永豐(今江西永豐)人。授修撰,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參修《永樂大典》,任副總裁永樂帝欣賞其才華,在試卷上御批:「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冠天下,昭我文明。」卷首硃書「第一甲第一名」。自謝縉、胡廣後,朝廷大作多出其手。著有《西墅集》。曾棨《行書題竹林大士出山圖卷》,紙本,縱28厘米。附於陳鑒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圖》後。據《安國志略》載,元代安南國王陳昑40歲時悟佛,舍位出家,入武林洞修行,號竹林大士。該圖描繪的是竹林大士修成後,從武林洞出遊鄰國占城,國王得知後出來迎接的情景。「陳鑒如」款系後添,曾棨之題是應陳光祉之請所作,先記後偈,卷首「竹林大士出山相圖贊」,署款「永樂十八年歲在庚子冬十二月望,翰林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兼修國史廬陵曾棨書」。鈐「九竹軒」白文長方印、「三世不翰林」白文方印、「子啟」白文方印、「侍讀學士之章」白文方印、「西野草堂」白文方印。作於1420年,為作者49歲時所作。曾棨工書法,豐坊《書訣》記載其書學鍾繇。此題行中雜以楷書,行筆流暢,似柔實剛,於師法前人中,有自家面貌。黃暘《行書題楊微二駿圖卷》(圖2)黃暘,生卒年不詳,明初人,永樂九年(1411)探花,授翰林編修。黃暘《行書題楊微二駿圖卷》,紙本,縱25.2厘米。《二駿圖》系金楊微(活動於公元12世紀)的傳世作品,描繪女真族人馴馬手套馬之場面人物和馬之神態表情刻畫細膩,栩栩如生。黃暘此卷作七言詩題,「前駒野性未易制,胡兒直把長纓系」、「人間此馬難重致,楊微妙筆傳真意」等詩句,描繪出馴馬的驚心動魄、畫面的生動傳神。卷後署款「邑人黃暘書於玉堂之署」。鈐「黃暘之印」白文方印、「玉堂餘暇」白文方印。啟首鈐「壺山」白文方印。運筆俊秀流暢,筆畫圓熟遒媚,從晉唐人中書法變化而來。明初,在皇家的倡導下,遠取王羲之、王獻之,近學元代諸家,黃暘此書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羅璟《楷書題吳草廬虞邵庵畫像卷》(圖3)羅璟(1432—1503),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探花,字明仲,號冰玉,江西泰和人。授編修,預修《宋元通鑒綱目》,累官洗馬。孝宗為太子,他兼侍講讀。後因連襟罪受株連,調南京任禮部員外郎。孝宗嗣位,乃授福建提學副使。弘治五年(1492)年召為南京祭酒。羅璟《楷書題吳草廬虞邵庵畫像卷》,紙本,縱28.6厘米。署款「大明成化癸卯仲夏月既望後學泰和羅璟拜手謹識」。作於大明成化十九年(1483),時作者52歲。結體寬博,章法嚴謹,筆畫娟秀勁健。羅璟書法受宋克影響,王世貞稱其「筆法頗欲學宋仲溫,而未成長,然當其時亦錚錚」,字裡行間隱約可見宋克筆意。張升《行書題沈周盆菊圖》(圖4)張升(1442—1517),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狀元,字啟昭,(一作照),號柏崖,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授修撰,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曾為東宮講學,因而在孝宗即位後較受信任。為官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劉吉當國,嘗曆數其納賄縱子等十罪。正德年間劉瑾專權,於是謝病辭官,武宗未允。著有《柏崖詩文集》。     張升《行書題沈周盆菊圖》,紙本,縱23.4厘米。署款「盱江張昇」。鈐「盱江張氏」朱文方印、「啟昭」朱文方印。《盆菊圖》系明中葉吳門四大家之首沈周中年之作,圖畫秋郊賞菊。此題以菊花為題材,共分三段。書法瘦勁富有風骨,既有晉人遺意,又具黃庭堅、沈周風貌。   吳寬《行書題李應楨等觀大石聯句詩冊》(圖5)   吳寬(1435—1504),明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狀元。明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匏庵家藏集》。曾遍讀經書與唐宋大家之文,文德修養極高,平生最好蘇學,其書法亦淵源自蘇軾,與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探花王鏊同為明代中期重要的書法家。其墨跡,除卷、軸外,多見於書畫題跋。傳世作品收藏於國內外知名博物館。   吳寬《行書題李應楨等觀大石聯句詩冊》,紙本,縱26.5、橫12厘米。李應楨《觀大石聯句》詩書於成化十三年(1478)二月二十六日,次日又由李應楨寫在雲泉庵屋壁上,事載《吳寬匏翁家藏集·陽山大石岩雲泉庵記》,題跋計兩頁,從款署「成化戊戌歲五月望日,延陵吳寬題。」知為作者44歲時所作。鈐印「吳寬」朱文方印、「原博」朱文方印。吳寬的書法在明代中期頗具特色,邢侗言:「匏翁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亦畢竟趙宋本色耳。超著實難。」與沈周一樣,吳寬的書法直取宋人,為當時蘇州書壇吹入一股清新之風。此題用筆豐腴,筋骨內含,字勢略扁微欹側,法東坡亦不失自家風貌。   李廷相《草書題蕭翼賺蘭亭圖卷》(圖6)   李廷相(1481—1544),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探花。字夢弼,號蒲汀,山東蒲州人。廷相自幼聰明好學,學問優秀,22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右春坊右中允兼修撰,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年(1525),晉南京吏部右侍郎,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李廷相素愛藏書刻書,建有藏書樓「雙檜堂」,是明代中葉著名的藏書家,編撰有《李蒲汀家藏書目》兩卷。      李廷相《草書題蕭翼賺蘭亭圖卷》,絹本,縱26.5、橫12.4厘米。附在南宋《蕭翼賺蘭亭圖卷》之後,草書「袁閎所著漢紀,未曾收有,敬復。辨才《蘭亭圖》千萬借一看。友生李廷相拜」,結體緊密,點畫出規入矩,雖信筆所書,不越法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馮承素摹《蘭亭》,被列為蘭亭八柱第三,其後亦有李廷相嘉靖五年(1526)題跋,跋雲:「《蘭亭》石刻往往人間見之,余家亦藏有善本,至於唐摹真跡,則僅見此耳。存禮考功偶出示,為題其後而歸之。嘉靖丙戌春三月望日濮陽李廷相觀於金陵寓舍。」書體與此題有所不同,為行楷書體。      呂柟《行草書贈張子言詩卷》(圖7)   呂柟(1479—1542),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狀元。明代大儒,著名理學家。字仲木,因居涇水之陽,故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陝西高陵人。授修撰。因受宦官劉瑾排擠託病辭官,後復任禮部右侍郎。學宗程朱理學,一生著述甚豐,著有《四書因問》、《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涇野子詩文集》、《高陵縣誌》等,其書法造詣頗深。   呂柟《行草書贈張子言詩卷》,灑金箋本,縱29、橫906.5厘米。署款「嘉靖戊子五月涇野柟書」。鈐「涇野呂氏」朱文長方印、「仲木」朱文方印、「涇野」朱文方印。作於嘉靖七年(1528),時作者50歲。前有序,後附錄兩首,筆畫肥瘦方圓兼施,用墨或濃或淡或枯或濕,線條勁力婉美、意境典雅活潑。      鄒守益《行草書詩卷》(圖8)   鄒守益(1491—1562),為正德六年(1511)探花。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字謙子,江西安福人,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國子祭酒。鄒守益從師王陽明,與羅洪先同為為王學江有學派的主要代表。他因謹守王學傳統,被視為王學的正宗。鄒守益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倡立復真書院,講學於東廓山,從游者眾,學者稱「東廓先生」。著有《東廓集》   鄒守益《行草書詩卷》,紙本,縱37.8,橫471厘米。署款「正德辛巳秋九月二十四日,東郭山人鄒守益書」。作於正德十六年(1521),時作者31歲。鄒守益善長於行草書,此卷行筆快捷流暢,筆畫瘦硬纖細,書法勁健爽利,存晉唐人遺韻,又別具一格,從中可窺見其書法面貌之一斑。   王錫爵《行書擬題成祖四駿圖卷》(圖9)   王錫爵(1534—1610),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字元馭,號荊石,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至祭酒、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等職。萬曆十二年(1584)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萬曆二十一年(1593),入閣為首輔。其間罷止江南織造和江西陶瓷等專門為宮廷製造高貴奢侈品的機構。王錫爵的曾孫王炎在清代也官到大學士,因此人稱「祖孫宰相」、「兩世鼎甲」。子王衡(萬曆二十九年榜眼)和孫王時敏(婁東派創始人,清初四王之首)又蔭贈一品,因此,又稱為「四代一品」。有《王文肅集》、《王文肅疏草》行世。   王錫爵《行書擬題成祖四駿圖卷》,紙本,縱31.5、橫92.4厘米。此卷與徐玟晾曝圖裱連於一卷,除王錫爵書法外,還有王衡、王時敏等書法,名為「王錫爵等三代法書及徐玟晾曝圖卷」,此卷為其中部分,卷首「擬題成祖四駿圖」,署款「丙子中秋日錫爵漫書王將軍義客圖後」。鈐「王錫爵印」白文方印。書於萬曆四年(1576),時作者43歲。結字呈瘦長,線條盤紆繚繞,偶露文徵明筆意,古雅富有情致,別具一格。   陶望齡《行草書手札》(圖10)   陶望齡(1562—1609),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乙丑科探花。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字周望,號石簣,浙江會稽人。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國子祭酒,陶望齡為官剛直廉潔,一生清真恬淡,生平篤信王守仁學說,以治學為最大樂事。他把做學問也當作息歇,並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學人有時也稱他為歇庵先生。工詩善文,平生編著文集上百卷,有《解庄》、《水天閣集》、《歇庵集》等。   陶望齡《行草書手札》,紙本,縱23.8、橫9.7厘米。署款「望齡便紙具」。前、後鈐「周望」白文方印,前印不全。此札收入明人書札冊中,既為手札,信筆揮灑,行中帶草,筆法流暢圓潤,不刻意求工,自然瀟洒脫而不失端嚴,饒有文人氣息。陶氏不以書法享大名,今首都博物館收藏其《蘭亭古迹》四字榜書墨跡,有周肇祥、俞陛雲、啟功、王森然、沙孟海、周汝昌、謝國楨、鄭誦先等題跋。由史樹青先生捐贈,亦十分珍貴。   朱之蕃《行書和柳根詩冊》(圖11)   朱之蕃(1561—1626),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狀元,書畫家、收藏家。字元介,一作元升,號蘭嵎,金陵(今南京)一作荏平(今屬山東)人。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禮部侍郎。朱之蕃自幼能詩文、善繪畫、工書法。曾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出使朝鮮,朝鮮國名人雅士設疑辯難試其才學,皆言行得體,應對如流。朝鮮人多仰慕其名,朝鮮人以人蔘、貂皮為禮品求其手跡。遂將所獲得的禮品,盡行出售,另買書畫、古器以歸,其收藏極為豐富。著有《南還雜著》、《金陵四十景圖考》、《莫愁曠覽》、《奉使朝鮮稿》等文集。   朱之蕃《行書和柳根詩冊》,紙本,縱28,橫26.8厘米。為出使朝鮮期間與朝鮮狀元柳根唱和之作,朱氏書詩,柳氏和韻,交相輝映。觀朱氏此書筆法圓潤流暢,起筆藏露交錯,收筆銳頓並施,運筆遲速分明,轉折方圓結合。法度嚴謹,遒逸蒼勁。師法趙孟頫、顏真卿與文徵明而自成一家。      黃士俊《草書贈別七言詩扇頁》(圖12)   黃士俊(1577—1661),萬曆三十五(1607)年狀元,字亮垣,號振宇,一號玉侖,廣東順德人。歷任翰林院編修、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並累加太子少傅,一度入閣擔任宰輔。對國事量力進諫。為官耿介剛直,因得罪魏忠賢兩次引病辭歸,前半生獲「清正黃尚書」之譽。明廷傾覆後,剃髮易服於清將李成帳下。順治七年,回鄉隱居,「足不下樓數年」。   黃士俊《草書贈別七言詩扇頁》,金箋本、縱15.8、橫49.1厘米。署款「元暉年兄運任南鄉,即席賦別錄上請政,弟黃士俊」。書自作七言詩一首,運筆放而不縱,逸而不狂,使轉自然流暢,得大家神髓。   《張瑞圖草書卷》(圖13)   張瑞圖(1570—1644),萬曆三十五年(1607)探花,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亳庵主、白亳庵主道人等,福建晉江人。官至建極殿大學士。因牽扯進魏忠賢集團,崇禎年間被罷官遣歸。後隱於青陽里白毫庵。一生留有大量書法作品。清代秦祖永在《桐蔭論畫》中雲;「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在宗法晉唐的明代書壇,張瑞圖在趙孟頫書風的籠罩下,以不拘常規的用筆、大寫意的氣勢體現時代精神,是明未書壇變革中反叛傳統的實例。其後的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人以及日本書壇深受其影響。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稱,並稱「晚明四家」。   《張瑞圖草書卷》(圖13),紙本,縱22、橫107.3厘米。款署「丙申正月初十日臨,二水山人張瑞圖」。鈐「誦詩三百」印。臨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時作者27歲,為早年年之作。系《張瑞圖、周天球墨跡合卷》中一部分。以草書書杜甫《渼陂行》詩,筆勢飛勁,遒麗峻逸。觀張氏作品多用方筆轉折、章法舒朗跌宕、結體奇崛變化、氣勢動蕩激越,以奇、逸為總體特徵。此卷應是風格定型前之作,從中可以追溯張氏書法的發展和演變。   縱觀遼寧省博物館藏明代狀元、榜眼、探花墨跡,以行、草書居多。從總的風格趨勢上看,上追唐宋,紹承魏晉,繼承宋元代以來的帖學傳統,從明代中期至晚期逐漸有所突破,形成鮮明個性,與有明一代的書法時代特點相吻合。
推薦閱讀:

南部縣陳氏三狀元
中國歷代文武狀元名錄
史上最華麗的一次狀元爭奪戰
末代狀元劉春霖
◆選對行,你也能成為業界狀元

TAG:書法 | 狀元 |